史上最大生物學研究項目公布:10年內,測定150萬種真核生物基因組序列

2020-11-23 體壇真郵差哥

4月24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文章,正式公布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arth BioGenome Project)的細節。這標誌著這項史上規模最大、最具雄心的生命科學項目即將拉開帷幕。該項目計劃耗資47億美元,在接下來的十年間,測出所有已知的150萬種真核生物的基因組序列,並為我們找到尚未發現的全新物種。

1990年,上一項全球性基因組測序工程——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科學家的共同推動下,截至2003年項目結束,我們首次成功解開人類的基因密碼、繪製出人類基因組圖譜。該項目不僅讓我們對人類自身的理解向前跨越一大步、大幅推動醫學的發展,還對生物工程、農業、環境、能源等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儘管該項目的預算高達30億美元,但根據美國智庫巴特爾紀念研究院2013年發布的報告,人類基因組測序給美國帶來的經濟收益就有近1萬億美元。人類基因組計劃被看作是迄今為止最為成功的大型生物工程。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成功讓生物學家擁有了更大的野心。人類基因組的測序讓我們對人體的認知更進一步,而要了解我們所依存的生物圈,對更多物種基因組的測序必不可少。2015年,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一場會議上,23名科學家首次提出了要在十年內完成地球上已知所有真核生物物種的基因組測序的計劃。參與這項計劃的主要機構包括美國史密森尼研究所、英國維康基金會桑格研究所、巴西的聖保羅研究基金會以及中國華大基因等。

人類基因組計劃為我們解開人類遺傳密碼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演化及生態學家Harris Lewin是該項目的主席以及最新論文的主要作者,他表示:「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將為新型生物經濟奠定堅實的科學基礎,它將為全球各地(尤其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發展中國家)的人類所面臨的健康、環境、經濟和社會問題提供全新的解決方案。」

從2534到150萬

雖然生物學的歷史已有數百年、博物學的出現更是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但人類對生物的了解還只是冰山一角。據估計,地球上一共生活著1000萬~1500萬種真核生物以及數十億種細菌和古細菌,而我們發現的只有230萬種。已經進行基因組測序的物種就更加稀少:截至目前,只有不到15000個物種的基因組為我們所知,其中大部分還是微生物,已經完成測序的真核生物物種只有2534個,只佔已知真核生物總數的不到0.2%。

在已知的真核生物(綠色)中,完成測序的物種(外圈線條)數量遠少於細菌(藍色)和古細菌(紫色)的已測序物種。

在此之前,數項致力於破解生物基因組密碼的研究項目已經啟動,包括對一萬種不同屬的脊椎動物基因組進行測序的10K計劃、破解5000種節肢動物基因組的i5K計劃、希望測出所有10500種鳥類基因組的B10K計劃,以及由華大基因主導,對一萬種植物進行測序的10KP計劃等。這項項目的有序進展為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提供了有利的先導條件,而後者也將與這些項目合作,甚至為它們提供資金支持。

根據論文,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的主體將分三個階段進行:首先是在大約9000個真核生物科中,各自挑選一個物種,進行精確、細緻的基因組測序,從而成為與人類參照基因組相當,甚至比人類更為詳細的參照數據;第二步是對15萬~20萬個真核生物屬進行測序,測序的詳盡程度會比第一步低;最後,研究團隊將測得150萬已知真核生物物種的基因組序列。此外,該項目還計劃尋找一些目前未知的真核生物,主要包括單細胞生物、昆蟲以及海洋中的小型生物。

按照項目參與者的估計,用於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的經費為47億美元,而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花費約為30億美元。得益於基因測序技術的提高,考慮到購買力的變化後,該項目的實際花費甚至要低於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費用。通過該項目測得的所有數據將供科學工作者免費使用。

意義深遠

如能順利開展,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的意義將是全方位的。該項目對未來人類的生存有著直接的影響。在21世紀中葉,全球人口總數預計將突破100億人,該項目期望在生物合成燃料、生物材料和食物來源領域實現革命,以緩解未來的生存壓力。用於傳染性疾病及遺傳性疾病的藥物研發也將從這一項目中受益。

除了人類自身,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對地球生態也有重要意義。在氣候變暖和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下,全球生物滅絕的速率已經來到了自然背景的100至1000倍。文章寫到,在1970 ~2012年間,全球脊椎動物種群數量下降了58%。有人認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已經到來。該項目的主要發起者之一,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Gene Robinson表示,該項目對於瀕危物種及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具有重要作用:「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將為我們進一步揭開生物的多樣性和演化歷程,從而幫助我們理解如何保護它們。」

全民參與

要測得這150萬物種的基因組數據,高質量的樣本來源是第一步。包括動植物園、水族館以及自然歷史博物館在內,這些保存了大量生物活體或標本的機構成為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例如,著名的美國史密森尼研究所包含了19座博物館和9個研究機構,光是植物標本就涵蓋了多達30萬個物種。這裡的研究人員正將現代的基因組檢測手段應用於館藏的大量標本。

不過,由於並非所有博物館標本的保存條件都足以產生高質量的基因組數據,研究人員仍然需要去野外尋找更多的物種,這是整個項目中最困難、耗費最高的部分。因此,設定基因組測序數據的標準,並記錄被測物體的來源信息,將是項目不可缺少的一步。洛克菲勒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Erich Jarvis就警示稱:「我們可能為地球上的所有物種花費了大量金錢和精力,但最終卻得到一坨廢物。」

在尋找研究樣本的行動中,除了專業科學家,民眾也能發揮重要作用。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提出了「市民科學家」行動,讓普通民眾參與到野外的樣本採集中。該行動參照了加州大學基因組保護聯盟的CALeDNA項目,這一項目還推動了新技術的開發,例如可攜式基因測序儀,以及能夠去野外確定樣本,並將樣本帶回實驗室的無人機。

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一場生命大爆發拉開了繽紛生命世界的帷幕。而現在,另一場關於生命的革命正要拉開帷幕。這項史上最宏大的生物研究項目,將促使我們以前所未有的角度認識所有的生命。

相關焦點

  • 華大基因發起生物「登月計劃」:十年破譯已知真核物種基因組
    華大基因發起生物「登月計劃」:十年破譯已知真核物種基因組 劉傳書/科技日報 2018-04-25 08:10
  • 哈裡斯·李文:努力破譯地球上所有真核生物基因組
    哈裡斯·李文認為,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有可能會改善我們的世界,能創造一個更加可持續的生態經濟,就像不知道宇宙有多少個星星一樣。在地球上我們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種真核生物,估計大概有1200-1500萬種真核生物,據哈裡斯·李文介紹,科學家只了解總數10%左右。
  • 「硬科技」地球生命基因組計劃10年內投入47億美金進行真核生物測序
    李文介紹,地球上約有1200萬-1500萬種真核生物,這些真核生物是目前生物研究最主要的領域。真核生物可分為「五大王國」,其中包括真菌、酵母、動物、植物及人類。據統計,1200萬-1500萬的真核生物當中,只有約10%是已有描述、被科學家所認識的。
  • 哈裡斯·李文:10年內人類將給所有真核生物基因組測序
    哈裡斯·李文稱,在預計的1200萬-1500萬真核生物中,只有約10%是已經被科學家發現並認知的,也就是說,在300年的生物學演進中,我們對真核生物只有10%的了解。而目前已完成基因組測序的真核生物僅有不到0.3%。「我們如何對剩下超過99%的真核生物進行測序?」這是哈裡斯·李文提出的問題。
  • 天津大學兩篇《科學》文章同期發表 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合成...
    釀酒酵母基因組合成計劃(Sc2.0計劃)是合成基因組學(Synthetic genomics)研究的標誌性國際合作項目。該項目由美國科學院院士傑夫·伯克發起,有美國、中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多國研究機構參與並分工協作,致力於設計和化學再造完整的釀酒酵母基因組。元英進是該計劃的國際化推動者及中國最早參與者。  生物學領域把研究對象劃分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 中國科學家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合成中獲重大突破
    中新網天津3月10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靳瑩 )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天津大學、清華大學、華大基因的中國科學家日前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打破了非生命物質與生命的界限,開啟了「設計生命、再造生命和重塑生命」的進程。
  • 我國化學家取得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的重大突破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和重大項目(項目編號:21621004,21390203)等資助下,天津大學元英進團隊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向取得重大突破。該團隊完成了2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synⅤ、synⅩ)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相關研究成果分別以「『Perfect』designer chromosome V and behavior of a ring derivative」(完美設計合成五號染色體及其環化表型研究)和「Bug mapping and fitness testing of chemically synthesized chromosome
  • 我國真核生物人工基因組合成研究水平進入國際前列
    其中,我國科學家為主完成了synⅡ、synⅤ、synⅩ、synⅫ 共4條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全合成,研究成果於2017年3月10日以專刊及封面文章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4篇研究論文。這標誌著我國繼美國之後成為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研究水平進入國際前列。
  • 生物進化史上,最重要的進化之一,是20億年前真核生物出現了!
    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科學家對一組神秘單細胞生物的生態學進行了一項新研究,支持了氫在真核生物(第一個有核細胞)的進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觀點。地球生命生物進化史上最重要的發展之一發生在大約20億年前,第一批真核生物出現(含有獨特細胞核的單細胞生物)。這第一個真核血統隨後將產生包括植物和動物在內的所有高等生物,但其起源尚不清楚。
  • 我國科學家啟動「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發布 吳言攝原生生物是生物五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之一,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類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已描述的物種數超過6萬種,未知種類難以估量。
  • 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在武漢啟動
    來源:中國證券網原標題:有水的地方,就有原生生物 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在漢啟動12月30日,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在武漢啟動。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聯合西藏大學、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計劃在3年內,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原生生物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類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原生生物。」
  • 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
    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 擬十年內解讀150萬種複雜生命遺傳密碼 2018-11-06 科技日報 劉霞 【字體:大 中 小】
  • 他們要給萬種原生生物畫基因圖譜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LOGO長江日報-長江網12月30日訊(通訊員熊杰 孫慧)30日,全球首個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Protist 10,000 Genomes Project, 簡稱P10K)正式對外發布
  • 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聯合西藏大學、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原生生物是生物五界之一,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類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已描述的物種數超過6萬種,未知種類更難以估量。
  • 科研院所和高校發起「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在武漢啟動 馬芙蓉 攝中新網武漢12月30日電 (馬芙蓉 熊杰 孫慧)「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30日在武漢啟動。該計劃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聯合西藏大學、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原生生物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類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
  •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真核生物染色體
    真核生物雖然也有人工合成的染色體,但由於其大多是原有染色體稍作改裝,常常含有許多的冗餘部分,比如假基因和轉座子,各方面性能都不如synIII。因此,傑夫·伯克認為,這是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成果,「就像第一個人類基因組被測序完成一樣」。  據陳軍教授介紹,與原核生物不同的是,真核生物的基因組要複雜得多。
  • 全球研究人員致力於創造首個合成真核生物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構建酵母基因組終極大廈
  • 認識真核生物細胞內使基因轉錄的蛋白質分子機器……張萌 昌增益
    認識真核生物細胞內使基因轉錄的蛋白質分子機器——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工作介紹(節選)北京大學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萌與教授昌增益在《2007科學發展報告》發表了一篇題為「認識真核生物細胞內使基因轉錄的蛋白質分子機器
  • 上海分離出H1N1流感病毒並完成全基因組序列測定
    上海分離出兩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並完成全基因組序列測定       新華社上海6月10日電(記者 仇逸)記者10日從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獲悉,中心應急檢測實驗室已經成功分離出兩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並完成全基因組序列測定。
  • 家豬基因組序列公布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與丹麥家豬育種生產委員會於6月6日在中國北京和丹麥哥本哈根發表聯合聲明:宣告家豬基因組序列對外公開。 據悉,此次公布的數據包含384萬個來自於中國和歐洲的五個不同家豬品種的基因組序列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