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所小鼠組織新轉錄本鑑定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05 搜狐網
新鑑定的轉錄本示意,分別定位於基因Tmem180的內含子區域(上)和基因Sap130鄰近的基因間區(來源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胡松年項目組利用新一代測序數據,運用生物信息學方法,在小鼠的幾個組織中發現了幾千個新的轉錄本。該研究成果的完成拓寬了轉錄組數據分析的思路,有利於更全面地認識小鼠的轉錄組組成,並進一步補充了其基因組的注釋,相關成果論文在frontiers in genetics雜誌發表。

  本研究運用通過去除核糖體技術構建的轉錄組文庫的二代測序數據,該項技術理論上可以捕獲較全面的RNA分子。通過深入分析,在小鼠的大腦、睪丸和胚胎幹細胞中發現了幾千個新的轉錄本(大部分是非編碼RNA)。這些新檢測到的轉錄本與轉錄起始和延伸的信號密切相關,在這些轉錄本上遊,科研人員看到了H3K4me3,RNAPII結合位點和CAGE等標誌轉錄起始的特徵。而且這些轉錄本的基因組位置、外顯子序列和啟動子經過了進化的選擇,由此可以看出它們潛在的功能性。

  這些結果定義了一個小鼠基因組的新的轉錄本集合,這些轉錄本在小鼠的細胞和組織中有一定的功能。

  轉錄組研究是一種被廣泛應用的、從整體的層次研究材料中基因表達與調控的研究手段,在探索生命過程以及形形色色的生物學問題,如疾病發生等的研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以前的轉錄組研究主要側重於對mRNA的研究,隨著不同類型RNA分子的發現以及其重要生物學功能的揭示,轉錄組的研究內容也隨之拓展。新一代測序技術以其高通量數據的產出為鑑定低豐度表達的轉錄本提供了機會,另一方面,文庫構建技術的發展也使科研人員有機會更高效全面的捕獲RNA分子。人們將有機會更全面深入地認識轉錄組,並在此基礎上開展研究。

相關焦點

  • 基因組所急性白血病轉錄組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變異與精準生物醫學實驗室研究員王前飛和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黃岡博士研究組合作,在該方向上取得進展,相關論文在該領域期刊Leukemia上發表。   該研究發現,與以往研究中轉錄因子PU.1在t(8;21)和t(15;17)急性白血病中「抑癌基因」的作用相反,PU.1在MLL白血病中高表達,並證實了PU.1在小鼠MLL白血病模型中具有誘發和維持腫瘤細胞生長的作用
  • 基因組所等RNA甲基化表觀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原標題:基因組所等RNA甲基化表觀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2014年1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變異與精準生物醫學實驗室「百人計劃」研究員楊運桂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百人計劃」研究員劉峰研究組合作開展的「m6A甲基轉移酶複合物鑑定」研究,發現了WTAP(wilms'tumour 1-associating protein
  • 蘇州醫工所腫瘤診斷靶點鑑定研究取得進展
    腫瘤疾病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健康問題,各種癌症臨床領域亟須解決的科學問題就是早期診斷生物標誌物和潛在治療靶點的鑑定。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腫瘤生物標誌物實驗室長期聚焦癌症診斷新靶點的鑑定與研究。
  • 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取得新進展
    清華大學陳燁光研究組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韓敬東研究組合作在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相關成果文章「Genome-wide mapping of
  • 腫瘤診斷靶點鑑定研究取得進展
    腫瘤疾病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健康問題,各種癌症臨床領域亟須解決的科學問題就是早期診斷生物標誌物和潛在治療靶點的鑑定。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腫瘤生物標誌物實驗室長期聚焦癌症診斷新靶點的鑑定與研究。
  • 武漢大學朱玉賢院士在植物lncRNA調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武漢大學朱玉賢院士團隊王坤教授在植物研究經典期刊《Plant Physiology》發表了題為「Full-length annotation with multi-strategy RNA-seq uncovers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lncRNAs in cott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棉花長鏈非編碼RNA(lncRNA)的注釋及轉錄調控機制上取得了重要進展
  • 北京基因組所發現RNA m6A選擇性甲基化機制
    近兩年,通過在人、小鼠、酵母和擬南芥等系統內的研究,在甲基化動態調控機制的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並發現m6A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mRNA的出核轉運、翻譯和降解等。該項研究開啟了植物表觀轉錄組的研究,並提供了重要的數據資源。  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北京市科技新星的資助,同時還得到了精準基因組醫學重點實驗室楊運桂研究組和所級中心核酸平臺的技術支持。
  • 昆明動物所等在幹細胞基因組穩定性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幹細胞是機體發育和組織穩態維持的基礎,基因組穩定是幹細胞乾性維持和再生醫學應用的前提。研究幹細胞如何維持基因組穩定,有助於推動幹細胞的安全應用和理解相關發育疾病的致病機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鄭萍團隊長期關注幹細胞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獨特機制。
  • 中國農大在基因組印記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Genome Research在線發表中國農大賴錦盛教授課題組題為「Parent-of-origin-dependent nucleosome organization correlates with genomic imprinting in maize」研究論文,在玉米基因印記表觀調控機制上取得新進展
  • 【醫教研共發展】西安市第三醫院聯合培養博士生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期,西安市第三醫院與西安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聯合培養博士生聶發毅在精神分裂症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新的進展。近年來,全基因組甲基化關聯研究(methyl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MWAS)已經被用於鑑定精神分裂症中基因組的差異甲基化座位。既往精神分裂症甲基化的研究結果存在較強的人群異質性,因此,課題組率先在中國西北地區漢族人群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進行了MWAS研究,建立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與對照組的DNA甲基化差異譜,並鑑定出異常甲基化的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TNIK。
  • 北京基因組所開發跨物種長非編碼RNA鑑定軟體LGC
    RNA, lncRNA)鑑定軟體LGC。測序技術的飛速發展產生了大量轉錄組數據,而轉錄組分析中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是鑑定新的轉錄本並且檢測其蛋白編碼能力。雖然利用蛋白質譜檢測、Ribo-seq等實驗方法可以獲得蛋白編碼證據,但成本高、耗時長且通量低。因此,目前主要依賴軟體預測的計算方法鑑定lncRNA。
  • Nature子刊發布重磅測序技術:基因組和轉錄組平行測序
    該技術能夠實現大規模的DNA和RNA平行測序,同時展現單個細胞的基因組序列和基因活性。   研究人員用G&T-seq對220個小鼠和人類細胞進行測序,獲得了空前詳細的信息。他們首次觀察到,當細胞丟失或獲得染色體拷貝時,該區域的基因表達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減少或增加)。
  • 基於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小鼠全細胞圖譜發表—新聞—科學網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31722027)等資助下,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在單細胞組學技術及哺乳動物全細胞表達譜系分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 清華戚益軍研究組在擬南芥長非編RNA系統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清華戚益軍研究組在擬南芥長非編RNA系統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3日電 11月29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生物學研究中心戚益軍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擬南芥中長非編碼RNA的系統鑑定揭示反義RNA調控MAF4基因」(Global identification of Arabidopsis
  • 廣州生物院在轉錄因子二聚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Ralf Jauch課題組首次實驗證明了轉錄因子FOXA1蛋白的新的二聚結合形式,並在該二聚結合作用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雜誌上。
  • 水生所關於矛尾魚反轉座基因的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水生所關於矛尾魚反轉座基因的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12-18 水生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反轉座拷貝」是某些基因通過轉錄成RNA再反轉錄成cDNA片段重新插入基因組而形成的該基因的拷貝。這類拷貝只擁有「父」基因的編碼片段而丟失了對應的調控序列,因此很長時間被認為是基因組中的「垃圾」。最近研究顯示,一些「反轉座拷貝」利用它「鄰居」基因的調控序列,成功完成了自己的翻譯和表達,成為有生物學功能的「反轉座基因」。
  • 中國農大任華中課題組在黃瓜果刺發育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年6月1日,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院任華中教授與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署蔬菜作物研究中心/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翁益群教授為通訊作者的題為「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NAC transcription factors and their expression during fruit spine development in cucumber (Cucumis sativus L.)」的研究論文。
  • 昆明動物所在樹鼩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為了解決樹鼩用於疾病動物模型創建時缺少基因組學等遺傳信息的問題,2013年,昆明動物所姚永剛課題組牽頭組織中科院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重點實驗室相關研究團隊,聯合華大基因,發表了利用二代測序技術測定的中緬樹鼩的全基因組(KIZ version 1: TS_1.0
  • 農科院蜜蜂所解析中華蜜蜂基因組和轉錄組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解析了中國本土保護蜂種—中華蜜蜂的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揭示了中華蜜蜂的抗蟎機制。 據悉,中華蜜蜂主要分布在亞洲,是目前我國飼養最多,具有顯著經濟價值的兩個蜂種之一,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
  • Molecular Cell:基因組所RNA甲基化表觀遺傳新機制研究獲重要進展
    11月21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重大疾病基因組與個體化醫療實驗室 「百人計劃」研究員楊運桂研究組,與美國芝加哥大學何川教授實驗室和奧斯陸大學Arne Klungland教授合作完成的「RNA甲基化表觀遺傳新機制研究項目」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學術論文在Cell子刊 Molecular Cell 雜誌以 ALKBH5 is a Mammalian 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