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出植物寄生型線蟲基因組序列

2021-01-09 科學網

 

科學家們在7月出版的《自然—生物技術》期刊上報告說,他們測出一種植物寄生型線蟲的基因組序列,這是首次測出已知植物寄生型多細胞動物的基因組序列,從而讓大家能夠瞥見無性動物的原始生命之光,這類根結線蟲的雄性對後代的衍生沒有貢獻。

 

據估計,寄生性蛔蟲每年對全球穀物所造成的損失經費高達1570億美元,控制它們的化學物質又會對人體和環境造成危害。

 

歐美27個實驗室的54位科學家組織團隊,對南方根結線蟲的基因組進行測序和分析。南方根結線蟲的破壞性極大,會在許多重要作物如西紅柿、棉花、咖啡的樹根部繁殖。

 

線蟲是一種非寄生型線蟲,發育生物學家們對這種非寄生型線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藉助於對這種線蟲的研究知識,歐美研究團隊發現了南方根結線蟲借樹根養活自己。線蟲和南方根結線蟲有相同的基因,也許,它們將成為研製對環境更友好的殺蟲劑的極好靶標。  (來源:科學時報 王丹紅)

 

(《自然—生物技術》(

Nature Biotechnology

),doi: 10.1038/nbt.1482,Pierre Abad,Patrick Wincker)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線蟲基因組存在DNA甲基化現象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線蟲基因組存在DNA甲基化現象   中新社深圳10月18日電(記者 鄭小紅)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首次證實線蟲基因組中存在DNA甲基化現象,從而改寫了傳統觀念中線蟲中沒有該表觀遺傳修飾的歷史,同時也使以DNA甲基化序列做靶標進行抗寄生蟲藥物研發成為可能,為抗旋毛形線蟲病的藥物開發提供了全新思路。
  • 科學家首次測出初代青黴菌的基因組序列
    據外媒報導,亞歷山大·弗萊明爵士最初發現青黴素的黴菌在經過冷凍乾燥後其樣品的基因組的序列已首次被測出,此舉可能為抗生素生產帶來新創新。在醫療史上最偶然的時刻之一,1928年的一次簡單的事故導致了一項發現,而這項發現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激發了現代抗生素工業並幫助改變了醫學的發展進程。
  • Nature Biotechnology:破解根結線蟲基因組
    一個由法國、英國、美國和義大利等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小組已成功破解了一種線蟲的基因組。據專家介紹,這一成果將有助於了解對農作物有害的同類寄生蟲的遺傳機制,並有望以此為基礎開發滅蟲的新方法。參與研究的法國國家農藝研究所7月28日發表公報說,目前人們已知的線蟲種類大約有2.5萬種,它們絕大多數存在於土壤中,寄生在植物根部,影響寄主植物的正常生長,並最終導致植物死亡。全球每年有大量農作物受到線蟲寄生的影響,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達數百億歐元。目前消滅線蟲的常用方法是噴灑農藥,但由於農藥具有一定毒性,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因此尋找替代方案成為當務之急。
  • NC | 植物和線蟲的新型互作-植物代謝線蟲蛔甙抑制線蟲侵染
    線蟲蛔甙是寄生線蟲分泌的一種保守的信息素,其與PAMPS類似,可作為小分子信號來誘發植物免疫反應。蛔甙信息素主結構由蛔糖基連接一個脂肪酸側鏈形成,因側鏈的長度和衍生物的不同而形成結構和功能的多樣性。根據發現的先後順序 ,依次命名為 ascr#1,2,3,…,n。根際微生物和線蟲對植物的健康有著深刻的影響,其中小分子信號轉導被認為在植物根際相互作用中起著重要作用。
  • 曾經轟轟烈烈的基因組測序計劃,如今都有哪些新發現?
    經過九年義務教育,大部分人都對教科書上的基因組測序計劃耳熟能詳,甚至能夠回憶起生物老師當年談論基因時的神秘表情。在大多數人心目中,當基因組計劃完成之時,也就是人類的諸多奧秘被解開之日。然而,從2001年開啟的項目,到如今卻鮮有新聞爆出,這項計劃究竟發現了哪些黑科技?
  • 昆明植物所完成新款基因組DNA微衛星序列軟體的研發
    昆明植物所完成新款基因組DNA微衛星序列軟體的研發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09-09   今日/總瀏覽:3/2443
  • Nat Genet:完成對毛竹基因組序列的框架圖
    2月24日,國際著名雜誌Nature Genetics雜誌在線發表了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態所國家基因研究中心和國際竹藤中心等合作完成的「毛竹全基因序列框架圖」的論文。
  • 【科技日報】小麥A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完成
    、遺傳發育所基因組分析平臺與中國科學院種子創新研究院等合作,最新完成了小麥A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  農業生產中廣泛種植的普通小麥,是一個經兩次自然雜交而形成的異源六倍體,含有A、B和D三個基因組,其基因組大而複雜,是水稻基因組的40倍,85%以上基因組DNA為重複序列,給基因組組裝研究設置了不少障礙。據了解,烏拉爾圖小麥是形成多倍體栽培小麥的核心基因組,解析烏拉爾圖小麥基因組,是闡明多倍體小麥基因組結構、功能和進化的關鍵基礎。
  • 中國首次完成梅花全基因組序列
    中國首次完成梅花全基因組序列,為水果改良育種奠定基礎  【搜狐科學信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中國的科研團隊在世界範圍內首次測定了梅花的基因組序列。但其高度雜合性也增加了基因組整合的難度。研究人員採用新一代的測序技術(NGS)和全基因組映射技術(WGM),對西藏的一個野生種構建出高密度的遺傳圖譜。最終成功得到了長達237Mb的梅花基因組參考序列。  通過研究與抗病性相關的基因將有利於培育抗病的梅花品種。研究發現在梅花基因組中存在和抗病相關的基因—PR基因家族。
  • 植物CRISPR 基因組編輯技術的新進展
    基於 CRISPR/Cas9 的靶向基因敲除技術最早在擬南芥、水稻、菸草、小麥、大麥、玉米、大豆、馬鈴薯、番茄等模式植物和重要農作物中建立,隨後在各種不同的植物中都得到了驗證。通過對 CRISPR/Cas9 編輯過的水稻和擬南芥材料進行多代觀察和基因型檢測,結果表明 CRISPR/Cas9 產生的突變可以穩定遺傳到後代植株。
  • ​線蟲知識講座(一)
    線蟲動物門是動物界中最大的門之一,為假體腔動物,有超過28,000個已被記錄的物種,尚有大量種尚未命名,松材線蟲是其中的一個物種。線蟲絕大多數體小呈圓柱形,又稱圓蟲(roundworms)。它們在淡水、海水、陸地上隨處可見,不論是個體數或物種數都往往超越其他動物,並在極端的環境如南極和海溝都可發現。
  • 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的應用
    一、背景 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是根據氯化芐法構建的,能夠從樣本中提取基因組DNA的試劑盒。氯化苄具有能將含有纖維素等的細胞壁中的羥基苄基化,從而破壞細胞壁的特性。試劑盒利用了氯化苄的這一特性,將植物樣品凍結融解後,再使用Pipet Tip的尖端將植物樣品在Microtube壁上數次按壓即可破壞細胞壁。
  •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所等在DNA甲基化參與調控大豆與大豆胞囊線蟲...
    大豆胞囊線蟲(Soybean cyst nematode, SCN; Heteroderaglycines)病是引起大豆減產的病害之一,研究大豆-線蟲互作機制對提出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培育抗胞囊線蟲病的大豆新品種具有重要意義。
  • 家豬基因組序列公布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與丹麥家豬育種生產委員會於6月6日在中國北京和丹麥哥本哈根發表聯合聲明:宣告家豬基因組序列對外公開。 據悉,此次公布的數據包含384萬個來自於中國和歐洲的五個不同家豬品種的基因組序列片段。
  • 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團隊對大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schroederi)、小熊貓貝蛔蟲(Baylisascaris ailuri)和獅弓蛔蟲(Toxascaris leonina)進行基因組從頭測序和組裝,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研究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遺傳機制
  • 如何進行基因組序列比對?
    首先要做的就是將測序得到的reads比對到人基因組參考序列上。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HGP)的進行,International Human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在2001年首次公布了人基因組序列的草圖,2003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宣布完成。
  • 第六節 糞類圓線蟲
    第六節 糞類圓線蟲   糞類圓線蟲(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Bavay,1876)為兼性寄生蟲,生活史較複雜,包括自生世代和寄生世代。主要寄生於人體小腸,引起糞類圓線蟲病(strongyloidiasis)。也可寄生於犬、貓等動物體內。
  • 寄生植物是如何寄生的
    我們對動物界的寄生現象比較熟悉,但在植物界,寄生也是普遍存在的,寄生植物通常被認為對寄主有百害而無一利。那麼,它們為什麼要寄生?又是怎樣寄生的呢?  其實寄生植物之所以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之上,也是生存所迫。
  • 線蟲蛋白可用於殺滅害蟲—新聞—科學網
    儘管線蟲當中很多是寄生的,意味著它們生活在其他生物有機體裡,但也有助於控制人體疾病、殺死破壞農作物的昆蟲。 線蟲的這些「良好品質」吸引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校區助理教授Adler Dillman的關注。近日他和幾位合作者在《PLOS 病原體》上發表了論文,稱線蟲分泌致命蛋白質混合物,來殺死許多破壞農作物的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