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所等在DNA甲基化參與調控大豆與大豆胞囊線蟲...

2020-12-01 食品夥伴網
  大豆胞囊線蟲(Soybean cyst nematode, SCN; Heteroderaglycines)病是引起大豆減產的病害之一,研究大豆-線蟲互作機制對提出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培育抗胞囊線蟲病的大豆新品種具有重要意義。DNA甲基化(DNA methlation)是一種表觀遺傳標記,在植物生長發育及響應各種生物或非生物脅迫過程中發揮調控作用。研究表明,胞囊線蟲侵染會引起寄主植物基因組DNA甲基化的改變(Rambani et al., 2015; Hewezi et al., 2017;Rambani et al., 2020),基因功能研究揭示,某些特定基因的DNA甲基化狀態變化直接參與植物與胞囊線蟲互作的調控(Hewezi et al., 2017;Rambani et al., 2020)。因此,寄主植物DNA甲基化模式的改變可能在線蟲寄生和調控植物適應性響應中均發揮作用。然而,在SCN與寄主大豆互作中是否也存在DNA甲基化對於miRNA基因表達的調控作用尚未研究。


  該研究以對SCN有顯著抗、感差異的大豆近等基因系(NIL-S和NIL-R)為材料,在全基因組水平鑑定並分析SCN侵染過程中NIL-S、NIL-R根內受DNA甲基化調控的miRNA基因的差異表達變化。在感病系NIL-S中共鑑定出82個甲基化的miRNA基因,而在抗病系NIL-R中僅有16個miRNA基因受到DNA甲基化修飾。其中,miR5032、miR5043、miR1520b和miR2107-ch16在NIL-S、NIL-R中表現出相反的DNA甲基化狀態。此外,兩個miR5770家族成員miR5770a和miR5770b在NIL-S中被高度甲基化,而在NIL-R中DNA甲基化水平則顯著降低,表明這些miRNA基因在SCN與寄主的兼容性、非兼容性反應中發揮生理作用可能與DNA甲基化相關。基因表達分析證實,SCN侵染時,miR5032、miR5043、miR1520b、miR5770a/b的甲基化狀態變化會改變它們在抗、感品系內的基因表達水平,引起靶標基因受到進一步的轉錄調控。利用大豆髮根轉化系統在NIL-S中異源表達miR5032、miR5043、miR1520b、miR5770b,可不同程度提高大豆對SCN的抗性。該研究揭示miRNA基因的DNA甲基化動態修飾在大豆與胞囊線蟲互作過程中具有重要調控作用。


  相關研究成果以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miRNA genes during compatible and incompatible interactions between soybean and soybean cyst nematode為題,發表在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上(DOI:10.1094/MPMI-07-20-0196-R)。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胡巖峰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美國田納西大學博士TarekHewezi為論文通訊作者。

  大豆胞囊線蟲侵染後大豆近等系中發生DNA甲基化的miRNAs熱圖

相關焦點

  • 遺傳發育所揭示DNA甲基化在大豆馴化改良中的變異機制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田誌喜研究組等之前對302份大豆品種進行過重測序分析,對大豆馴化改良過程中的DNA選擇區間(DNA seleciton region, DSR)進行了精細研究(SNP)進行了關聯分析,發現只有22.54% 的DMR能夠被遺傳變異所解釋,說明大豆馴化改良過程中的大部分DMR確實是DNA甲基化被獨立選擇的結果,它們並不是遺傳變異選擇的副產物
  • 線蟲趨化性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田有害生物控制學科組研究員王從麗團隊利用模擬土壤三維透明Pluronic膠系統開展大豆孢囊線蟲(SCN)和根結線蟲(RKN,包括南方根結線蟲和北方根結線蟲)對酸、鹼和鹽的趨化性的行為學反應和致死性的研究,並利用微電極檢測線蟲最佳趨化pH和鹽離子濃度
  • 【中國科學報】東北地理所揭秘大豆光周期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從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已經完成大豆幾個主要生育期基因E1、E2、E3、E4的克隆,將有望揭開大豆光周期的奧秘。  大豆光周期研究的重大突破  光周期現象是生物對晝夜光暗循環格局的反應。大多數一年生植物的開花決定於每日日照時間的長短。
  • 東北地理所發現調控大豆類胡蘿蔔素含量的GmCCD4基因
    脂溶性的類胡蘿蔔素能更有效地被人體吸收和利用,研究油料作物中類胡蘿蔔素含量的調控機制可為解決維他命A缺乏問題提供途徑。植物中類胡蘿蔔素的穩定積累依賴於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儲存與降解之間的代謝平衡。因此,類胡蘿蔔素裂解加氧酶(CCDs)的催化裂解活性是調節類胡蘿蔔素積累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大豆相關基因在類胡蘿蔔素代謝中的作用及相關機制研究仍較為匱乏。
  • 研究發現RNA介導DNA甲基化參與調控草莓成熟
    Downregulation of RdDM during strawberry fruit ripening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RNA介導DNA甲基化通路在草莓果實成熟過程中的調控作用。DNA胞嘧啶的甲基化修飾(Methyl-cytosine)是真核生物中非常保守的表觀遺傳修飾,它參與調控基因表達、病原菌免疫、基因印記等多種生物學過程。最近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參與調控番茄果實的成熟。肉質果實按照其成熟過程是否發生呼吸躍變分為呼吸躍變型果實(如番茄)和非呼吸躍變型果實(如草莓)。
  • 中科院東北地理所大豆新品系畝產達500斤
    新華網哈爾濱10月13日電(記者楊喆)近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寒區大豆育種學科組組織對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等項目資助下選育的大豆新品系大面積示範田進行專家測產,「東生系列」大豆中的兩個新品畝產量均達500斤左右。
  •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線蟲基因組存在DNA甲基化現象
    中新社深圳10月18日電(記者 鄭小紅)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首次證實線蟲基因組中存在DNA甲基化現象,從而改寫了傳統觀念中線蟲中沒有該表觀遺傳修飾的歷史,同時也使以DNA甲基化序列做靶標進行抗寄生蟲藥物研發成為可能,為抗旋毛形線蟲病的藥物開發提供了全新思路。
  • 動物所發現DNA甲基化調控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
    動物所發現DNA甲基化調控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 來源:中科院動物所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09-13   今日/總瀏覽:1/3197
  • 東北地理所揭示GsWRKY20調節植物抗旱的新機制
    4月20日,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院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羅曉博士的學術論文Expression of wild soybean WRKY20 in Arabidopsis enhances drought tolerance and regulates ABA signalling
  • 【中國科學報】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
    東北大地物產富饒,也是我國大豆的主產區。作為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一員,中科院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也是我國大豆研究的主要力量。日前,《中國科學報》記者對這一實驗室進行了採訪。  「以重點實驗室為平臺,整合和集中優勢資源開展大豆的分子設計育種理論與技術體系研究,不但能夠提升科學院在我國農業基礎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而且能夠為國家解決大豆危機提供科技支撐。」大豆分子育種實驗室主任劉寶輝這樣表示。  大豆品種設計育種的重要基地  對於大豆的研究,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已堅持多年。
  • 它能讓根結線蟲死透?還同時消滅根腐線蟲、莖線蟲胞、囊線蟲?
    根結線蟲喜歡酸性土壤,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趨勢,使作物減產達10%—70%,並時有發生毀苗。二、根結線蟲的深渡防治措施——同時針對根結線蟲、根腐線蟲、莖線蟲胞、囊線蟲1、農業防治:移栽時剔除帶蟲苗或將「根瘤」去掉。深翻土壤至25釐米以下,可減輕蟲害發生。輪作也可減輕根結線蟲的發生。
  • 大豆根瘤菌遺傳多樣性研究獲進展
    然而土壤中的大豆根瘤菌的豐度、多樣性主要受土壤環境因素影響。前人的研究均是在大尺度上通過廣泛採集土壤樣品,即利用土壤理化性質差異較大的土壤樣品進行研究,從而找出影響大豆根瘤菌分布的土壤環境因子。只有在這種條件下研究出來的驅動因素,才是真正影響土壤中大豆根瘤菌群落結構及其分布的關鍵環境因子,那麼在生產上就可以通過調控管理措施,改變土壤環境條件使根瘤菌豐度達到最高,效能發揮到最大。 為此,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土壤物質循環學科組研究員韓曉增等人,於2013年在海倫農業國家生態試驗站選用3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始於1985年)處理:Ⅰ.
  • 生物物理所揭示DNA甲基化維持的動態過程和調控等機制
    2020年6月24日,《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實驗室的研究論文"Kinetics and mechanisms of mitotic inheritance of DNA methylation and their roles in aging-associated
  • 價格持續上漲政策調控轉向 明年還能種大豆嗎
    根據來自每日糧油收集到的消息顯示,近段時間東北地區國產大豆繼續保持小幅上漲態勢,但由於價格已經處理歷史高位階段,市場購銷開始顯得有點冷清。目前價格越來越高的東北大豆已經讓關內的豆製品企業有點喜歡不起來,採購量大幅下滑。此外,近階段黑龍江糧食主管部門的一則《關於申報實施2021年新增耕地輪作休耕試點的通知》引起市場的關注,不少人士分析認為,國家正在由對大豆鼓勵種植向穩定種植意向轉變,而對玉米的種植力度明顯有所加強。
  • 朱冰課題組揭示DNA甲基化維持的動態過程和調控等機制
    該工作解析了細胞有絲分裂中DNA甲基化維持的動態過程和相關調控機制,並發現DNA甲基化維持效率在不同的特徵序列環境上有著微小的差異。因此在衰老和腫瘤發生過程中會因為細胞分裂次數的累積而導致特定區域甲基化的選擇性丟失。
  • 生物物理所揭示DNA甲基化維持的動態過程和調控機制及其對衰老和...
    6月24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實驗室以Kinetics and mechanisms of mitotic inheritance of DNA methylation and their roles in aging-associated methylome deterioration為題的研究論文,在線發表在Cell Research
  • 研究發現調控大豆類胡蘿蔔素含量的GmCCD4基因
    脂溶性的類胡蘿蔔素能更有效地被人體吸收和利用,研究油料作物中類胡蘿蔔素含量的調控機制可為解決維他命A缺乏問題提供途徑。植物中類胡蘿蔔素的穩定積累依賴於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儲存與降解之間的代謝平衡。因此,類胡蘿蔔素裂解加氧酶(CCDs)的催化裂解活性是調節類胡蘿蔔素積累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大豆相關基因在類胡蘿蔔素代謝中的作用及相關機制研究仍較為匱乏。
  • 東北滿地大豆景象能否重現?
    今年黑龍江大幅度上調2015年度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每畝補貼130.87元,與2014年每畝補貼60.5元相比,翻了一倍還多。補貼力度之大超出了很多農民的預料。眼下,補貼資金正陸續發放到農民手中,拿到補貼後的農民能否恢復種植大豆的信心?東北滿地大豆高粱的景象能否重現?《經濟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研。
  • 當DNA甲基化遇上RNA甲基化:果實成熟的表觀遺傳調控
    (5mC)和RNA甲基化(m6A)是兩種重要的核酸修飾,在基因表達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並參與諸多生物學過程。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秦國政研究組和田世平研究組合作,揭示了DNA甲基化可通過調節m6A去甲基化酶基因表達的方式影響番茄果實m6A修飾,而m6A去甲基化酶反饋調節DNA甲基化,從而共同調控果實成熟。該研究發表在Genome Biology 上。果實成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受內外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