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蟲趨化性研究取得進展

2020-09-04 光明網

在植物寄生線蟲與植物早期互作過程中,線蟲能夠感應植物或者根際微生物釋放的化學信號而尋找寄主,而根際土壤pH和無機鹽對線蟲的聚集性和對植物的趨化性影響鮮有報導。土壤環境因子對線蟲的趨避作用機制研究不僅能為線蟲尋找寄主提供理論依據,還有助於制定新的防治策略。

近期,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田有害生物控制學科組研究員王從麗團隊利用模擬土壤三維透明Pluronic膠系統開展大豆孢囊線蟲(SCN)和根結線蟲(RKN,包括南方根結線蟲和北方根結線蟲)對酸、鹼和鹽的趨化性的行為學反應和致死性的研究,並利用微電極檢測線蟲最佳趨化pH和鹽離子濃度。結果表明,三種線蟲對酸鹼鹽的反應有很大差異。大豆孢囊線蟲對酸、鹼、鹽都有趨化性,且對不同鹽離子趨化行為不一致。該研究首次發現SCN對鹽具有積聚行為,並發現對Na2SO4、KCl和MgSO4均具有劑量效應導致的誘殺功能;首次檢測到大豆孢囊線蟲對酸趨性最佳pH範圍是4.98-5.46,對鹼的最佳趨性範圍為8.40-8.78和9.52-9.99,最適氯離子濃度為171-256 mM;發現低濃度的根結線蟲對鹼和鹽的趨化性不明顯,但兩種根結線蟲在高濃度時對鹼有微弱趨性,其趨性範圍和SCN相似,北方根結線蟲在高濃度時對鹽具有趨化作用,但南方根結線蟲無論高低濃度對鹼均無趨化性。致死率研究表明,南方根結線蟲對鹼的致死濃度明顯高於其它兩種線蟲,說明南方根結線蟲的耐鹽和耐鹼性更強。對酸性的致死率研究表明,SCN對酸的致死濃度明顯低於根結線蟲,這與其對酸狹窄的趨化範圍一致,因為根結線蟲對酸性pH的趨性範圍是4.5-5.5。

該研究證明,Pluronic膠系統和微電極的結合應用能夠有效研究土壤環境因子,如pH和無機鹽離子對線蟲積聚和行為的影響;從應用角度,可通過調控土壤pH和鹽濃度來幹擾線蟲對寄主的識別,從而達到防治目的。

相關成果發表在Plant and Soil上,博士研究生華萃、副研究員李春傑為共同第一作者,王從麗為通訊作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基金資助。

大豆孢囊線蟲對酸(HAc)的趨化性(a:5h,b、c:24h)

大豆孢囊線蟲對鹼(NaOH)的趨化性(24h,a:0.1M、b:0.5M、c:1M)

大豆孢囊線蟲對鹽(NaCl)的趨化性(a:5h、b:24h)

相關焦點

  • 秀麗線蟲長鏈非編碼RNA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大單革教授實驗室發表文章,報導了其實驗室最新的研究成果。單革實驗室在2017年發表的Developmental Cell文章基礎上,於Genome Biology發表了題為《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C. elegans lincRNAs with CRISPR knockout mutants》的文章,報導通過優化的CRISPR-cas9 系統對秀麗線蟲中155個基因間的長鏈非編碼RNA(lincRNA)進行逐一敲除(秀麗線蟲已知的全部
  • 入侵植物根圍土壤線蟲群落研究取得進展
    作為土壤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成分,土壤線蟲群落會受到入侵植物的影響。然而,入侵植物在入侵地並未完全逃逸地上植食性昆蟲的取食危害,入侵植物對土壤線蟲群落的影響是否會受到地上植食性昆蟲取食的調控影響,尚不清楚。
  • 中國科大在動物長鏈非編碼RNA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實驗室通過優化的基因編輯技術,對秀麗線蟲中155個基因間的長鏈非編碼RNA(lincRNA)進行逐一敲除(秀麗線蟲已知的全部lincRNA共170個),系統地研究了秀麗線蟲中lincRNA的功能。這是第一篇在多細胞動物中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全基因組水平上、對一個種類的長非編碼RNA進行敲除並系統分析其在動物中生理功能及功能機理的研究。
  • 高絲氨酸內脂抗腫瘤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趙國平、許安課題組在高絲氨酸內脂誘導活體細胞的凋亡及其抗腫瘤機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發現高絲氨酸內酯(C12)在活體水平時,通過誘導線粒體依賴的氧化應激,以及激活DNA損傷和p38/JNK MAPK信號,發揮促凋亡和抗腫瘤作用。
  • 土壤線蟲生物量測算方法研究獲進展
    土壤線蟲是土壤多細胞動物中數量最多的種類,由於其食性廣泛,它們在土壤食物網中佔據多個營養級的重要連結,調控著養分礦化、周轉和供給等生態系統關鍵過程與功能。前期研究多以線蟲密度作為評價指標探討其與生態系統關鍵過程與功能的關係,然而與這些過程和功能直接相關的線蟲生物量這一指標卻很少被使用。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納米材料生物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中國科學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陳春英研究組與納米材料研究室唐智勇研究組合作,在以秀麗線蟲為模型研究納米材料生物效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的Nano Letters 雜誌上(2011, 11: 3174-3183)。
  • 為什麼線蟲是研究衰老的關鍵模式生物
    但是,對人類進行衰老研究存在著一個弊端:因為人類衰老的過程大概持續幾十年,在這麼長的時間跨度裡,現有的技術手段難以實現對個體的監控。從1965年起,科學家們就開始利用線蟲作為生物學研究的模式生物。秀麗隱杆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是一種無毒無害、可以獨立生存的線蟲,其個體較小,成體僅1.5mm長,且雌雄同體。
  • 微生物所等在捕食性子囊菌的起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7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杏忠研究員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志強教授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捕食性子囊菌起源與進化方面所取得的新進展。捕食性真菌是通過營養菌絲形成的特化捕食結構來捕獲線蟲、變形蟲等微小生物作為營養源的一類特殊菌群。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董夢秋:踏踏實實把線蟲的衰老研究好
    一直到1993年,一位線蟲研究專家在線蟲裡發現一個基因突變,這個突變可導致線蟲的壽命翻倍。後來有人在果蠅裡也發現胰島素信號通路跟衰老有關,在人類遺傳學資料中也有線索支持,研究空間被打開。董夢秋的一個研究方向是以線蟲為模型研究衰老。他們的重要成果是,發現鈣離子/鈣調素依賴性蛋白激酶Ⅱ和蛋白磷酸酶Calcineurin也參與線蟲的壽命。這項工作2013年發表於eLife。
  • 脂肪酸合成途徑調控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梁斌課題組在脂肪酸合成途徑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 微小模式生物流式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模式生物是生命科學研究中的理想研究材料,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依賴於模式動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斑馬魚、線蟲、渦蟲等為代表的微小模式動物,在基於生命體活體表徵的疾病模型藥物篩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利用微小型模式動物開展科學研究過程中主要以手工分揀篩選和利用傳統顯微鏡進行局部成像為主,不僅工作量大而且數據採集效率低下,無法實現大規模實時分析,無法有效發揮微小模式動物的自身優勢,更無法適應中大規模遺傳/藥物篩選需求。因此,生命科學領域需要一套基於大顆粒成像的流式分析與分選系統,來進行高效率的微小模式生物的成像及分選。
  • DNA損傷與細胞凋亡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楊崇林實驗室以秀麗線蟲為模式,探索蛋白質精氨酸甲基化這一重要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方式在調控DNA損傷誘導的細胞凋亡方面的作用機制。他們發現哺乳動物II型蛋白質精氨酸甲基轉移酶PRMT5在線蟲中的同源物,即線蟲的PRMT-5,參與調控DNA損傷引起的細胞凋亡。他們發現在prmt-5基因缺失的突變體中,DNA損傷可誘導過量的細胞凋亡。
  • 我校研究團隊在對動物長鏈非編碼RNA研究中取得進展
    我校生命科學學院非編碼RNA功能及功能機理研究團隊近日在國際期刊《基因組生物學》(Genome Biology)發表了題為《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C. elegans lincRNAs with CRISPR knockout mutants》的文章,報導了實驗室最新的研究成果。
  • 遺傳發育所在細胞凋亡及基因組穩定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細胞凋亡及基因組穩定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基因組穩定性對於真核生物的正常生長發育以及增殖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 細胞凋亡研究取得新進展
    迄今為止,關於凋亡細胞的吞噬機制研究已有許多發現,但是對於含凋亡細胞的吞噬小體的形成、成熟以及凋亡細胞的降解機制仍知之甚少。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楊崇林課題組以秀麗線蟲為模式研究程序性細胞死亡,通過遺傳分析、基因表達、蛋白定位等實驗手段,發現vps-18基因在凋亡細胞的降解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合肥研究院實現活細胞及線蟲體內DNA和RNA的同步螢光成像
    語音播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智能微納器件研究室研究員張忠平和王振洋領導的團隊在生物體核酸結構的同步原位影像分析方面取得新進展
  • 基礎醫學院史岸冰教授團隊在囊泡運輸領域取得新進展
    不同類型跨膜蛋白內吞進入細胞後,很大一部分會經由循環內涵體(endocytic recycling compartment) 返回質膜,細胞發育、細胞代謝、細胞遷移、細胞分裂、營養物質吸收、免疫抗原呈遞和神經元突觸可塑性等眾多細胞正常生命活動都依賴於正確的物質分選和循環運輸。
  • 膠質細胞調節線蟲內質網抗逆性與壽命
    膠質細胞調節線蟲內質網抗逆性與壽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6:36:47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Andrew Dillin小組取得一項新進展。
  • 小G蛋白家族新成員的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小G蛋白家族新成員的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9-04-23 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在果蠅、秀麗隱杆線蟲、釀酒酵母、粟酒裂殖酵母和植物中也都發現了家族中保守的同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