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研究院荒漠生態系統生物量與土壤水分動態耦合研究獲進展
土壤水分在調控植被時空分布格局並影響氣候-土壤-植被系統的複雜動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準確認識生物量與土壤水分的動態耦合特徵,是揭示荒漠生態系統穩定性及可持續性的基礎。因此,在未來氣候(降水格局)變化情景下,生物量與土壤水分動態的隨機耦合關係,是乾旱區生態水文學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
-
《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高度評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測定方法
國際著名土壤學期刊《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SBB)在2011年43卷5期「Citation Classics」欄目發表了由其主編Richard G..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國逸和研究員張德強指導下,在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產物去向,而非凋落物產量,決定了土壤有機碳的賦存狀態;高質量的凋落物其分解產物向土壤轉移的比例更高。
-
林草科普|森林土壤動物生態功能研究進展
森林土壤動物是森林土壤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土壤動物功能類群按食性可劃分為腐食性(如蚯蚓、線蟲、跳蟲)、捕食性(如蜘蛛、蜈蚣)和植食性(如馬陸、蝸牛)土壤動物,其中腐食性土壤動物數量(蚯蚓等)佔比最多,研究最為廣泛,其次為捕食性土壤動物和植食性土壤動物。
-
針闊葉混交林研究獲進展
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鼎湖山研究站博士生李義勇在該站森林生態系統移位實驗平臺中,以針闊葉混交林為研究對象,探究不同植物光合作用以及土壤有機碳累積對溫度改變的響應機制
-
不同微生物生物量水稻土有機碳礦化對鐵氧化物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長期淹水管理導致水稻土多處於厭氧狀態,因此其有機碳礦化過程及其關鍵影響因子與旱地土壤相比具有特殊性。厭氧有機碳礦化多與氧化還原過程耦合,其中鐵的異化還原對厭氧有機碳礦化的貢獻可高達80%,這過程中涉及到許多特殊的功能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同意味著這些功能微生物群落大小上的差異。然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小是否或者如何影響水稻土厭氧有機碳礦化及其對不同晶型鐵氧化物的響應仍不清楚。
-
線蟲趨化性研究取得進展
在植物寄生線蟲與植物早期互作過程中,線蟲能夠感應植物或者根際微生物釋放的化學信號而尋找寄主,而根際土壤pH和無機鹽對線蟲的聚集性和對植物的趨化性影響鮮有報導。土壤環境因子對線蟲的趨避作用機制研究不僅能為線蟲尋找寄主提供理論依據,還有助於制定新的防治策略。
-
怎麼滅土壤裡的白線蟲?考拉園藝網教你滅土壤裏白線蟲的方法
可以往土壤中埋呋喃丹或線磷顆粒劑消滅白線蟲,埋呋喃丹和線磷顆粒劑屬於低毒高效的藥劑;也可以將土壤放在陽光下暴曬消滅白線蟲。如果土壤中白線蟲,最好重新換土種植,換土之後要及時將舊土銷毀掉,以防其他土壤中感染白線蟲。
-
研究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複雜多樣,包括從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樣的物種。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雖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與AMF群落的聯繫,但是對於較高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原生生物和線蟲)如何通過捕食作用影響AMF群落結構和功能尚不清楚,難以建立有效的線蟲定向調控措施,提升植物生產力和養分利用率。
-
【LorMe視角】土壤原生動物研究方法及作用研究進展
《土壤原生動物--研究方法及其在土傳病害防控中的作用》的綜述。該綜述歸納了土壤原生動物的生態功能,指出其在防控土傳病害中的潛力,總結了目前的一些研究方法與技術,以期引起更多研究者對土壤原生動物的關注與研究。由土壤病原細菌、真菌或線蟲等病原物引起的作物土傳病害,是全球作物生產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我國土傳病害頻繁爆發,每年對我國近 5 億畝次經濟作物生產造成的損失達數百億元。
-
植物生物量分配模式研究取得進展
植物生物量是重要的生產性狀,其分配模式是植物生態學和進化學研究的重要問題。目前對決定植物各器官間生物量分配模式的生態機制仍有爭議。最優分配理論認為,植物優先將生物量分配給可獲取更多限制性資源的器官以促進生長,因此生物量分配會對環境中資源的可利用性做出響應;異速分配理論認為,生物量在各器官間的分配與環境變化無關,是僅與植物大小有關的冪函數。
-
亞熱帶生態所在稻田土壤生物固碳機制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聚焦於典型稻田生態系統的生物固碳過程與機制,從水稻光合碳的輸入、轉化(圖2)及其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及其生物學機制(圖3)兩方面開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結果表明,在水稻拔節灌漿期內,通過水稻的根際沉積作用,有4-6%的光合碳進入土壤有機碳庫,這部分新碳對土壤可溶性有機碳的貢獻為2-4%,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貢獻為9-18%。
-
亞高山森林恢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獲進展
同時,在一些地段也存在自然演替恢復的次生林,與人工林相比,自然恢復次生林具有不同的林地結構、物種豐富度、根系密度和生物量等,但人們並不清楚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因此,探究在不同空間(細根根際、粗根根際、土壤及團聚體組分中)和時間(20年,30年,40年和70年)的尺度上,人工林與自然恢復次生林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有助於深入理解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生態功能提升的機制。
-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2017-11-03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結果表明,儘管未來氣候變化可能有利於森林地上總生物量的積累,但土地利用變化將使森林地上總生物量顯著減少,綜合模擬框架可為提升和優化人工林結構和功能、開展可持續森林管理提供科學參考。 2、提出了土地利用變化及森林採伐對森林景觀影響的相對貢獻量化方法。
-
SBB丨表層土壤真菌和細菌生物量碳的全球生物地理模式
細菌和真菌是土壤微生物的兩大類群,在全球養分生物地球化學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細菌和真菌生物量的生物地理模式對於理解養分循環機制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綜合分析了1323個表層土壤的11個主要生物群落,包括源於磷脂脂肪酸的真菌生物量C(FBC)、細菌生物量C(BBC)和真菌與細菌的比值(F:B)。
-
南京土壤所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複雜多樣,包括從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樣的物種。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雖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與AMF群落的聯繫,但是對於較高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原生生物和線蟲)如何通過捕食作用影響AMF群落結構和功能尚不清楚,難以建立有效的線蟲定向調控措施,提升植物生產力和養分利用率。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中生物體型大小是生物的基本屬性之一,決定生物個體的生活史特徵,影響生物物種的生理屬性及其與周圍環境間的相互作用,並最終影響生物群落的動態變化,例如選擇、擴散、漂變等。然而,在土壤微生物生態學中,關於體型大小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微生物的群落構建仍缺乏研究,從而制約了對土壤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多功能性之間協同機制、以及土壤生物系統對環境變化響應機制的深入認識。
-
植物所等在植物生物量分配模式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生物量是重要的生產性狀,其分配模式是植物生態學和進化學研究的重要問題。目前對決定植物各器官間生物量分配模式的生態機制仍有爭議。最優分配理論認為,植物優先將生物量分配給可獲取更多限制性資源的器官以促進生長,因此生物量分配會對環境中資源的可利用性做出響應;異速分配理論認為,生物量在各器官間的分配與環境變化無關,是僅與植物大小有關的冪函數。
-
不同微生物生物量水稻土有機碳礦化對鐵氧化物的響應研究取得進展
長期淹水管理導致水稻土多處於厭氧狀態,因此其有機碳礦化過程及其關鍵影響因子與旱地土壤相比具有特殊性。厭氧有機碳礦化多與氧化還原過程耦合,其中鐵的異化還原對厭氧有機碳礦化的貢獻可高達80%,這過程中涉及到許多特殊的功能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同意味著這些功能微生物群落大小上的差異,然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小是否或者如何影響水稻土厭氧有機碳礦化及其對不同晶型鐵氧化物的響應仍不清楚。
-
沙地土壤結皮微生物多樣性研究獲進展
、影響土壤水分運移等生態功能,在荒漠生態系統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多年來,不同領域學者在生物土壤結皮的時空分布、生物組分、內部結構、生態功能和人為監管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餘珺在博士後研究期間,利用MicroResp plates技術研究了以色列西內蓋夫沙漠(western Negev Desert)5種不同類型生物土壤結皮的微生物活性和代謝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