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物量分配模式研究取得進展

2021-02-15 中科院之聲

植物性狀反映植物對環境的適應策略。植物生物量是重要的生產性狀,其分配模式是植物生態學和進化學研究的重要問題。目前對決定植物各器官間生物量分配模式的生態機制仍有爭議。最優分配理論認為,植物優先將生物量分配給可獲取更多限制性資源的器官以促進生長,因此生物量分配會對環境中資源的可利用性做出響應;異速分配理論認為,生物量在各器官間的分配與環境變化無關,是僅與植物大小有關的冪函數。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黃振英研究組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Johannes H.C. Cornelissen合作,通過在中國東部和中部大範圍採集蒿屬(Artemisia)植物,在區域尺度上檢驗葉、莖、根間的生物量分配模式。研究發現,葉、莖和根之間存在較強的異速生長關係。但是,控制異速生長的影響後,器官間的生物量比率並不響應氣候或土壤環境梯度的變化。研究表明,蒿屬植物器官間的分配模式更符合異速分配理論,即在區域尺度上,植物傾向於在不同的環境中保持特定的異速生長關係,而不是根據環境變化而直接調整各器官間的生物量分配。研究結果為理解區域尺度上植物對環境的適應策略提供新認識。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Journal of Ecology上。植物所黃振英研究組碩士研究生劉溶為論文第一作者,植物所副研究員楊學軍和研究員黃振英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的資助。 

蒿屬植物根、莖和葉器官間生物量的異速關係

來源: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眾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中科院之聲」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中科院之聲」公眾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為星標」

相關焦點

  • 植物所等在植物生物量分配模式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性狀反映植物對環境的適應策略。植物生物量是重要的生產性狀,其分配模式是植物生態學和進化學研究的重要問題。目前對決定植物各器官間生物量分配模式的生態機制仍有爭議。最優分配理論認為,植物優先將生物量分配給可獲取更多限制性資源的器官以促進生長,因此生物量分配會對環境中資源的可利用性做出響應;異速分配理論認為,生物量在各器官間的分配與環境變化無關,是僅與植物大小有關的冪函數。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黃振英研究組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Johannes H.C.
  • 【Journal of Ecology】植物所研究人員在植物生物量分配模式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植物性狀反映了植物對環境的適應策略。植物生物量是重要的生產性狀,其分配模式是植物生態學和進化學研究的核心問題。
  • 利用遙感影像指標估算海南橡膠林生物量 中國熱科院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熱帶林業生態課題組陳幫乾、吳志祥在橡膠林生物量(碳儲量)遙感估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採用與生物量密切相關的樹齡和多源遙感影像指標,估算出海南島橡膠林的生物量。研究表明,2017年海南島橡膠林總生物量約為5400萬噸,如果以0.5為轉換率,合計碳儲量為2700萬噸。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植物所在甜高粱吸收重金屬鎘分子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植物所在甜高粱吸收重金屬鎘分子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7-09-18 植物研究所 【字體作為最具前景的生物質能源植物之一,甜高粱具有莖稈含糖量高、生長周期短、生物量大、抗逆性強、適種範圍廣等優勢,利用其修復鎘汙染土壤,莖稈和籽粒生產燃料乙醇,酒糟用於燃燒發電,鎘元素可從灰燼中加以回收。這樣鎘就從食物鏈轉移到能源鏈中,兼顧了生態和經濟效益。目前人們對甜高粱吸收鎘的研究較少,且多局限於生理層面。同時,甜高粱作為非超富集植物,吸收的鎘多儲存於根中,限制了其從汙染土壤中提取鎘的能力。
  • SBB丨表層土壤真菌和細菌生物量碳的全球生物地理模式
    細菌和真菌生物量的生物地理模式對於理解養分循環機制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綜合分析了1323個表層土壤的11個主要生物群落,包括源於磷脂脂肪酸的真菌生物量C(FBC)、細菌生物量C(BBC)和真菌與細菌的比值(F:B)。研究結果表,FBC、BBC和F:B比值在年平均溫度、年平均降水量、淨初級生產力、根系C密度、土壤溫度、土壤溼度和土壤因子中表現出明顯的沿緯度和環境梯度的生物地理格局。
  • 高等植物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取得進展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著名國際期刊《植物雜誌》近日發布的一項成果表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小立碗蘚多基因敲除體系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苔蘚植物是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模式植物。其中,小立碗蘚生長所需營養簡單,容易培養,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材料。目前,小立碗蘚的基因敲除主要用同源重組的方法,但所獲得突變體的效率相對較低,且小立碗蘚的雜交極其困難,不利於獲得多突變體並對多基因家族基因功能進行研究。儘管小立碗蘚中也建立了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但這種方法在敲除多個基因時,敲除效率低下、載體構建費時費力。
  • 不同微生物生物量水稻土有機碳礦化對鐵氧化物的響應研究取得進展
    厭氧有機碳礦化多與氧化還原過程耦合,其中鐵的異化還原對厭氧有機碳礦化的貢獻可高達80%,這過程中涉及到許多特殊的功能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同意味著這些功能微生物群落大小上的差異,然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小是否或者如何影響水稻土厭氧有機碳礦化及其對不同晶型鐵氧化物的響應仍不清楚。
  • 微生物源的植物生長促進劑研究新進展
    近年來對於根瘤菌與非豆科植物的相互關係也取得一定進展,鍾增濤報導,在有根瘤菌接種的小麥與紫雲英的混作體系中,植株生長得到促進,植株及土壤的全氮均有增加。王逸群報導,將標記基因nifA-lacZ、nifHDK-lacZ,hemA-lacZ通過三親交配導入根瘤菌,再接種水稻,表明在水稻根的細胞間隙和細胞中有根瘤菌的存在。
  • 西北研究院荒漠生態系統生物量與土壤水分動態耦合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沙坡頭沙漠試驗研究站研究員王新平及其合作者基於長期觀測資料,刻畫了研究區隨機降水的泊松分布特徵,並在綜合考慮植物冠層對降水截留、植物根區土壤導水率及持水性能的基礎上,確定了耦合土壤水分調節作用的單位生物量增長和損失因子、單位生物量蒸騰耗水等關鍵參數,界定了生物量、土壤水分的穩態及瞬態變化範圍,揭示了生物量-土壤水分動態非線性變化的概率分布規律
  • 土壤線蟲生物量測算方法研究獲進展
    前期研究多以線蟲密度作為評價指標探討其與生態系統關鍵過程與功能的關係,然而與這些過程和功能直接相關的線蟲生物量這一指標卻很少被使用。這主要是由於傳統的土壤線蟲密度和群落分析耗時較長,而生物量測量無疑會進一步增加人力和時間成本。現行的線蟲生物量研究方法要求對其體長和體寬進行測定,但是體長的測量更加耗時。
  • 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穩定機制對水分管理和施氮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穩定機制對水分管理和施氮的響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光合碳是「大氣-植物-土壤」系統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等進入土壤碳庫,對維持稻田土壤的碳匯功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植物-環境互作信號分子MYB29研究取得進展
    植物通過不同的相互作用的信號轉導途徑感知和整合來自環境的各種激素和信號分子。
  • 水稻大粒顯性突變體研究獲進展
    ——科學家在水稻大粒顯性突變體研究中獲進展   BG1可顯著提高水稻及擬南芥的生物量和產量生長素作為最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參與了植物生長發育的眾多重要過程。儘管生長素的合成、運輸和信號轉導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研究已比較深入,然而其在作物中的研究和對作物產量的影響仍知之甚少。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7-10-2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2016年12月,何躍輝研究組在Nature Genetics報導了模式開花植物擬南芥在營養生長階段如何利用長期低溫(冬季)沉默開花抑制關鍵基因FLC的表達,並隨後在常溫維持其沉默(「低溫記憶」)的表觀遺傳機制,這一機理使植物具備了在春季開花的能力(春化作用)。
  • 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淑)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水生植物類型及生物量對汙水處理廠尾水淨化有何影響
    水生植物淨化汙水具有環保生態、經濟高效的特點,被認為是傳統水體修復的替代措施之一。近年來利用水生植物淨化汙水的研究得到了廣泛的關注。植物可以通過不同途徑直接或間接地達到去除水體營養鹽的目的。徐寸發等研究了水葫蘆、輪葉黑藻和香蒲對滇池富營養化水體的改善效果,水葫蘆對總氮的去除率最高(86.87%),輪葉黑藻去除率最低(78.58%),張瑞斌研究認為挺水植物旱傘草和沉水植物金魚藻的綜合淨化效能較強。
  • 熱帶森林地上生物量空間分布特徵研究
    熱帶森林是全球重要的碳庫,但對其地上生物量的空間分布的研究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9-10-11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然而一直以來,環式電子傳遞介導的跨類囊體膜質子梯度的形成被認為是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主要調控機制。關於水水循環在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中的調控作用鮮有報導。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張石寶團隊對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策略開展了深入的研究。
  • 李興旺/李國亮在植物三維基因組學研究技術取得新進展
    三維基因組學是基因組學研究的熱點前沿領域之一。目前,以人類細胞系和動物細胞為研究對象,生物學家已經開發了很多高通量的三維基因組學研究技術。其中一些技術體系已經成功應用於植物三維基因組學研究。植物三維基因組學研究技術李興旺教授和李國亮教授課題組致力於三維基因組學和表觀基因組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