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性狀反映了植物對環境的適應策略。植物生物量是重要的生產性狀,其分配模式是植物生態學和進化學研究的核心問題。目前對決定植物各器官間生物量分配模式的生態機制仍有爭議。最優分配理論認為,植物優先將生物量分配給可以獲取更多限制性資源的器官以促進生長,因此生物量分配會對環境中資源的可利用性做出響應。而異速分配理論認為,生物量在各器官間的分配與環境變化無關,是僅與植物大小有關的冪函數。中科院植物所黃振英研究組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Johannes H.C. Cornelissen教授合作,通過在中國東部和中部大範圍採集蒿屬(Artemisia)植物,在區域尺度上檢驗了葉、莖和根間的生物量分配模式。研究發現,葉、莖和根之間存在很強的異速生長關係。但是,控制異速生長的影響後,器官間的生物量比率並不響應氣候或土壤環境梯度的變化。這些結果表明,蒿屬植物器官間的分配模式更符合異速分配理論,即在區域尺度上,植物傾向於在不同的環境中保持特定的異速生長關係,而不是根據環境變化而直接調整各器官間的生物量分配。這些結果為深入理解區域尺度上植物對環境的適應策略提供了新的認識。
該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Ecology。黃振英研究組碩士研究生劉溶為文章第一作者,楊學軍副研究員和黃振英研究員為文章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的資助。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111/1365-2745.1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