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研究提高植物光合效率 應對全球變暖下糧食安全挑戰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增加細胞核源D1合成途徑顯著增強植物的高溫抗性,光合作用效率,生物量和產量。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

中新網上海4月21日電 (申海)國際植物生物學知名期刊Nature Plants 21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郭房慶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遺傳工程手段在擬南芥、菸草和水稻中創建了一條全新的,且由高溫響應啟動子驅動的細胞核融合基因表達的D1蛋白合成途徑,建立了植物細胞D1蛋白合成的「雙途徑」機制(天然的葉綠體途徑和創建的核途徑)。據介紹,增加細胞核源D1合成途徑顯著增強植物的高溫抗性,光合作用效率,二氧化碳同化速率,生物量和產量;從為植物細胞增加一條全新的D1合成途徑並顯著提高光能利用效率角度而言,這一原始創新性的發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溫度是影響植物生長周期和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隨著溫室效應的加劇,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高溫脅迫日益成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同時也對世界糧食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陽光充足(高光強)或高溫脅迫通常會引起葉綠體中活性氧累積,抑制光合作用過程,其主要原因是造成「棲息」在葉綠體類囊體膜上光合複合體PSII關鍵蛋白D1的迅速降解,葉片光合機能下降,進而導致作物嚴重減產。如何提高強光條件下或高溫脅迫下PSII的修復效率,進而增強植物的光合效率,生物量和產量是長期困擾這一領域科學家的基礎性科學問題和挑戰性難題。

郭房慶組科研團隊,認為D1可能是PSII這個「木桶」中最短的「板」,補充D1很可能是提高植物光合效率的關鍵點。該團隊的研究進展證實了植物在正常生長和高溫脅迫下對於D1的需求是高水平的,天然的葉綠體D1合成途徑滿足不了植物快速生長和抵抗高溫脅迫對於新合成D1蛋白的需求。該發現突破了這個領域科學家對於D1蛋白在光合作用中限制性功能的認知,為提高植物光能利用效率方面的一個重要突破性進展,有助應對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條件下的糧食安全生產挑戰。

該工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先導項目(B類)、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項目的資助。(完)

相關焦點

  • 鄭國光:科學應對全球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顯著的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全球氣候呈變暖趨勢。
  • 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顯著的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全球氣候呈變暖趨勢。
  •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行動該「升溫」了
    與這些遙相呼應的是,21日,「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委員會在浙江建德發表的「建德共識」更是提出:以生態文明建設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再次強調了科學應對全球變暖問題這一行動指南。IPCC此次發布的特別報告向人類再次敲響了警鐘。
  • 極端天氣頻發危及全球糧食安全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王慶凱)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一場事關人類糧食安全的危機正在逼近。今年以來,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產區,均受到極端天氣影響。乾旱與洪澇在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主產區共發,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美國經濟學家Michael Snyder憂心忡忡地寫道,一場席捲全球的糧食危機正在逼近。朝鮮近期發布的備忘錄顯示,受高溫、乾旱、洪水等因素影響,朝鮮糧食產量大幅下降,目前已下調人均每日口糧配給;受厄爾尼諾影響,非洲糧食安全也面臨嚴峻挑戰。
  • 全球背景下的中國糧食安全與營養
    從2010年-2050年,全球農業商品價格將繼續高漲。據估算,未來玉米價格將上漲50%以上;羊肉、牛奶、牛肉、大豆、水稻、小麥、油菜籽、家禽等也將變化非常大(見圖13)。應採用不太過分嚴格的規章制度來減少食物的浪費,制定食物與自然資源適合的價格,能夠充分反映環境和氣候成本,並且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以滿足貧困人口的食物需求。(二)優先發展可持續集約型和注重營養的技術中國現行的農業補貼政策是鼓勵生產不健康、不可持續、對環境有負面影響的糧食。
  • 述評|應對全球糧食危機,轉基因技術大有可為
    聯合國糧農組織原副總幹事何昌垂認為,當前世界糧食安全現狀不容樂觀,如果管控失當,將會引發重大危機。特別是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糧食安全風險急劇增加。疫情使全球糧食體系的脆弱性凸顯,糧食危機或有可能成為今年全球最大的危機,需要各方共同應對。 如何應對糧食危機?如何確保糧食安全?
  • 全球變暖使次生災害頻發,世界糧食危機凸顯,誰是下一個受害者?
    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多家國際組織共同發表報告稱,世界將新增1.3億飢餓人口,大約8.2億人將持續處於飢餓狀態。此次糧食危機將至少影響27個國家,這或許是50年來世界面臨的最嚴重糧食危機。農業自古都是「靠天吃飯「,即使是現代農業也氣候、降水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不過人類活動不僅加速了全球變暖,更讓全球變暖帶來的高溫、乾旱、暴雨等極端天氣層出不窮。
  • 全球變暖嚴重威脅農作物產量 水稻基因庫為全球糧食安全帶來曙光
    來自公共或私人部門的研究人員要求獲得樣本時,需象徵性地交一點費用,這樣他們就可以將研究所的品種與自己的品種雜交。但在過去幾年裡,隨著氣候變化導致更不穩定和更極端的天氣,使得農民迫切需要能夠抵禦乾旱、洪水和害蟲的水稻品種,該基因庫的任務變得更加緊迫。與這些重要特徵相對應的基因在這個基因庫中都可以找到。「氣候變化是對糧食安全的最大威脅。」
  • 世界各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美國航天局戈達德航天研究所上月底發表的研究報告說,2008年是自185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九個最熱的年份,估計下一個厄爾尼諾現象今年或明年開始形成,全球地表氣溫可能將在今後一兩年內創下新紀錄。中國氣象局科技發展司副司長巢清塵認為,全球氣溫持續上升,已對氣候變化產生重要影響。在變化速率方面呈現出的特徵是:北半球快於南半球,高緯度地區快於低緯度地區,冬季比夏季變化大。
  • 熱能領域應對全球變暖的五大挑戰
    這是一個極其艱巨的挑戰。第三個挑戰是解決冷卻問題。空調和冰箱中含有對環境非常有害的化學物質,按摩爾計算,其危害是二氧化碳的2000倍。如果密封件破裂而製冷劑散發出來,那麼少量的洩漏將導致全球變暖發生明顯變化。
  • 地球工程 應對全球變暖最後的猛藥
    在此背景下,「地球工程」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而提出的一種最直接的人為治理氣候的手段,在國際氣候談判中被越來越多地提及和關注。  那麼,「地球工程」到底是什麼?有何作用?為何逐漸成為國際談判中的寵兒?  1.什麼是地球工程?
  • 智能技術如何應對全球變暖
    我們看到,人類對於海洋溫度測量的技術進步了,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這是一個好消息,可同時也向我們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由於海洋覆蓋了全球五分之三的面積,新發現意味著我們先前對全球變暖的估計太低了。此外,還有報導稱,在一個經過仔細測量的地方,正在導致冰蓋和冰川解體的水下融化發生的速度,遠快於理論預測的速度。這可能也說明,當前我們對於海平面上升的預測模型也是有問題的。
  • 【世界糧食日】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糧食安全
    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地表溫度上升會增加農作物的呼吸消耗,影響光合作用的進行,導致作物籽粒灌漿不充分,較高的溫度還可能加快農作物的生育進程,甚至中斷或終止作物的正常生育過程,嚴重影響著作物的產量。同時,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導致大氣溫度升高,從而帶來的作物病、蟲、草害的增加也直接影響到作物健康良性的生長。
  • 美智庫分析疫情下國際糧食安全前景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網站日前發表題為《在新冠背景下優先考慮營養問題》的文章,作者為該智庫全球衛生政策中心高級研究員凱薩琳·E·布利斯。文章指出,在面對疫情時,營養充足的人群可能具有更強的抵抗力。正因如此,考慮到今後疫情趨勢,應關注糧食安全和營養不良帶來的更多挑戰。
  • 有效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7個簡單應對方法
    全球變暖將給地球和人類帶來複雜的潛在影響,其中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例如隨著溫度的升高,副極地地區也許將更適合人類居住;在適當的條件下,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能夠促進光合作用,導致植物生長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產效應,這是全球變暖的正面影響。
  • 全球變暖威脅珊瑚海藻共生關係
    但珊瑚和單細胞藻類之間的共生是否牢固到足以抵擋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和挑戰?這個問題促使全世界範圍內的科學家正努力研究和破解珊瑚與單細胞藻類之間的共生關係。 科學家說,這是一個難以置信的複雜關係,在這當中,單細胞藻類附著在珊瑚上,不僅獲得了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而且消耗了珊瑚排洩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
  • 世界糧食獎得主:「轉基因農產品很安全」
    > 正在北京舉行的2016年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除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作主題演講外,幾位世界糧食獎得主和沃爾夫農業獎得主,也受邀就生物科技對全球農業發展特別是糧食安全的作用等問題作主旨發言。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實事也存在多樣性的認識,例如人們普遍認為,全球變暖將導致高山融雪提前,但是對融雪速率如何響應氣候變化人們卻缺乏了解。最新研究表明發現高融雪速率產生的融水量分數在更暖的氣候下顯著降低,即溫度更高融雪更慢。
  • 西藏將採取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不利影響
    新華社拉薩9月9日電(記者邊巴次仁)全球氣候變暖帶來了西藏地區氣候的明顯變化:冬季增溫明顯,降水量變化區域性波動較大,氣候變化區域差異較顯著等。為此,西藏將採取多種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各種影響和挑戰。    近期,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轉發了自治區發改委和氣象局發布的《關於西藏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方案的通知》。
  • 如何減弱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利用土壤
    由於人類一直在承受全球變暖帶來的後果,所以科學家嘗試減緩全球變暖對人們帶來的不利影響。  所謂再生型生態有機農業,指的是通過光合作用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利用土壤微生物與植物的共生作用來為作物提供營養,同時提供高產與健康的農產品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