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使次生災害頻發,世界糧食危機凸顯,誰是下一個受害者?

2021-01-08 大臉科學視野

全球變暖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我們現在已經能夠清楚地感受到它更加頻繁的腳步。整個2020年,由於全球變暖所導致的直接或間接地次生災害更是讓我們應接不暇。而近日的一份報告更是在人群中引起熱烈討論。

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多家國際組織共同發表報告稱,世界將新增1.3億飢餓人口,大約8.2億人將持續處於飢餓狀態。此次糧食危機將至少影響27個國家,這或許是50年來世界面臨的最嚴重糧食危機。

農業自古都是「靠天吃飯「,即使是現代農業也氣候、降水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不過人類活動不僅加速了全球變暖,更讓全球變暖帶來的高溫、乾旱、暴雨等極端天氣層出不窮。由此帶來的最顯著影響就是糧食問題。

全球氣候變暖,與之相伴的是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以及氣溫的上升。作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二氧化碳確實在增加農作物產量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不過過量的濃度增加正讓糧食中鐵、鋅等營養素的含量不斷下降。

有研究表明,很多人因飲食缺乏某些營養元素而因此營養不良,有了所謂的「隱性飢餓「。全球變暖對於糧食安全所產生的影響,正讓這種現象更加普遍。除了營養,產量上的問題其實也更加凸顯。適宜的二氧化碳濃度當然沒有問題,但我們面臨的卻是與日增高濃度的窘境。

就像人類多吃碳水化合物會發胖一樣,植物過多吸收二氧化碳,會由於生長能力過快,根系的吸收能力會逐漸下降。此外高濃度狀態下,植物吸收的氮、鐵等營養成分會被過多的碳稀釋。加上植物的氣孔關閉,蒸騰能力下降,土壤營養的流動效率也會降低。

高溫更是不必多說。《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的一篇文章給出,相比降水,溫度才是影響農作物產量的主要因素。平均溫度和極端溫度都在農作物生產季節產量的預測中有著重要地位。

以小麥和玉米為例。全球變暖導致的高氣溫會讓小麥葉片水分蒸發量加大,根系活力降低,莖稈和麥穗枯黃,籽粒乾癟,千粒重下降,輕則減產10%左右,重則減產30%以上。而玉米在受封期間,過高的溫度會讓花粉失水乾枯,花絲枯萎,導致授粉不良,造成籽粒減產。

研究稱,在極端氣候條件下,盛產大豆和春小麥的北美、盛產春小麥的歐洲以及盛產水稻和玉米的亞洲都將成為最大的受影響地區。總的來說,玉米、水稻、大豆和春小麥生長期氣候因素的變化對其產量變化的影響將佔到20%-49%左右。

還有一個影響糧食危機重要的因素就是降水。全球變暖帶來影響中乾旱和洪澇也是躲不開的話題。看似矛盾的兩個方面卻是不斷在地球上演。乾旱的地方變得更加乾旱,而洪澇地方則雨水更加頻繁,此次南方洪澇中不就有很多水稻浸泡在洪水中,亟待搶收嗎?

除了全球變暖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氣溫上升以及整個氣候布局的變化,對全球糧食作物產生的影響外,另一些因素也在間接影響著糧食危機。

比如全球變暖正讓大量蜜蜂面臨滅絕。蜜蜂作為主要的傳粉昆蟲,這無疑對人類是一個噩耗。雖然像蚊子等昆蟲也能承擔一部分傳粉任務,但絕大多數的傳粉工作都離不開蜜蜂。而全球變暖正讓農作物的幫手走上一條不歸路。

從有害的方面來看,東非的蝗災就是非常好的例子。氣候的變化,讓蝗蟲肆無忌憚地繁衍,影響一波又一波的農作物的生長。此次的糧食危機,我們不得不承認,蝗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不過,此次我們國家也已經發表聲明,我們有能力端牢自己的飯碗。事實上,對於大國來說,短期內糧食危機的影響畢竟有限,有人甚至調侃,聯合國警告的是那些處在饑荒邊緣和饑荒中的國家。但我們應該意識到,如今全球變暖造成的糧食危機可能是它們,但以後全球變暖下一個買單者就可能是全人類!你同意嗎?

相關焦點

  • 極端天氣頻發危及全球糧食安全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王慶凱)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一場事關人類糧食安全的危機正在逼近。今年以來,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產區,均受到極端天氣影響。乾旱與洪澇在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主產區共發,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美國經濟學家Michael Snyder憂心忡忡地寫道,一場席捲全球的糧食危機正在逼近。朝鮮近期發布的備忘錄顯示,受高溫、乾旱、洪水等因素影響,朝鮮糧食產量大幅下降,目前已下調人均每日口糧配給;受厄爾尼諾影響,非洲糧食安全也面臨嚴峻挑戰。
  • 鄭國光:科學應對全球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 鄭國光 (原載《求是》雜誌2009年第23期)    我國是一個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在此背景下,20世紀90年代全球極端氣象災害比50年代高出5倍以上。未來全球極端氣象災害可能出現多發、頻發、重發趨勢,包括農業生產在內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將面臨巨大威脅。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全球和我國農業生產都將出現大幅波動,糧食供給的不穩定性會增大。    研究表明,氣溫每上升1℃,糧食產量將減少10%。高溫條件下作物生育期縮短,生長量減少,可能會抵消全年生長期延長的效果。
  • 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我國是一個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 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原標題: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新華網日內瓦3月24電(記者張淼 劉美辰)世界氣象組織24日發布年度氣候報告稱,2013年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第六熱的年份,全球變暖導致這一年乾旱、洪水、熱浪和熱帶氣旋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 地球上的人會因為全球氣候變暖而滅亡嗎?
    很多人對地球溫室效應的提升,全球變暖認知不足,總以為變暖就變暖唄,不就是冬天變得更暖和一點,夏天變得更熱一點嘛,這樣冬天省了暖氣費,夏天多開點空調冷氣費,沒什麼大不了的。其實這種理解完全沒有觸及全球變暖的本質。全球變暖完全不是暖一點或者熱一點的問題,而是溫度總水平升高,從而引起全球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氣候出現反常,並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的問題,導致生態毀滅的大災害問題。
  • 中國入汛後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疑因氣候變暖(圖)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記者:造成入汛以來氣候異常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任福民:造成氣候異常的原因很複雜,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氣環流的異常。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  記者:每一次極端氣象災害都可以歸咎為氣候變化嗎?
  • 全球變暖:難以忽視的真相
    第一部分是全球變暖的事實和物理學原因;第二部分分析造成全球變暖危機的社會原因;第三部分是對全球變暖的懷疑論者和美國政府的批評和揭露;第四部分是措施、希望和行動,指出了人人都可為化解這個危機所做的具體行動。第一部分是該書的重點。書中寫到,全球變暖最直接的後果是高山冰雪和高緯度極冰的融化,以及夏季熱浪的增加。
  • 全球變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研究報告預測——
    近日,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遭遇極端天氣,北半球多地持續被熱浪襲擊,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不便。對此,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導致全球頻繁出現極端天氣的主要原因是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全球氣候變暖。世界氣象組織對本世紀末地表氣溫變化的最新預測顯示,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繼續保持高位,未來熱浪只會越來越嚴重,極端高溫天數也會越來越多,到本世紀末地球表面平均氣溫將持續升高,世界主要城市氣溫或將達到「令人震驚的水平」。例如,法國巴黎夏日平均氣溫可能將從現在的22攝氏度上升至29攝氏度,中東地區的多哈和巴格達等城市高溫可能「超乎想像」。
  • 加拿大最後一個完整北極冰架坍塌 全球變暖再發信號
    科學家們關於全球變暖的很多預測正在發生:平均氣溫上升、極端天氣頻發、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野生動物種群和棲息地的變化等。△全球變暖引起的氣候變化世界各地野火頻發>全球變暖使旱季突發大火的概率增加,在過去一年裡,全球範圍內野火頻發。
  • 外媒:加拿大最後一個完整北極冰架坍塌 全球變暖再發信號
    △來源:加拿大環境和氣候變化部氣候變化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加拿大北極地區冰架坍塌無疑是全球變暖的又一個信號。科學家們關於全球變暖的很多預測正在發生:平均氣溫上升、極端天氣頻發、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野生動物種群和棲息地的變化等。
  • 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持續 氣候風險不斷上升
    來源:經濟日報201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日前在西班牙首都馬德裡召開,全球氣候變暖、氣候風險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世界氣象組織的氣候狀況監測表明,全球氣候系統的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2018年的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0℃左右,位於有現代觀測記錄以來第四位;2018年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海洋熱含量最高的一年,海平面持續上升,南極和北極海冰範圍遠低於平均值;全球天氣、氣候災害帶來的損失在自然災害造成經濟損失的90%以上,發生次數為1980年以來最多。全球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正在日益凸顯,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
  • 為何極端氣象災害頻發?氣象專家釋疑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顯示,全球氣候變暖正在加速。另外,受拉尼娜影響,有輿論認為今冬會異常偏冷。我們的氣候越來越異常了嗎?今日,新京報記者專訪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副主任尹宜舟。他表示,當前氣候變暖背景下,氣候變率增大,大氣和海洋環流及其相互作用等發生變化,原來被人熟知的氣候變化規律也可能會發生變化,由此導致氣候異常的不確定性增大,引起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多。
  • 地球為何災害頻發?人類親手對它進行傷害,地球也有自己的情緒
    近年來,地球災害頻發,比方說最近幾天,颱風「海貝思」在日本肆虐,不僅災情嚴重,而且已經有多人死亡和受傷。很多人都感到,地球貌似沒有以前那麼「開心」了,無論是極端天氣,還是自然災害,地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上一場,有的時候,甚至是多種災難一起降臨,人類和動植物都開始迎來了生存危機。
  • 全球變暖背景下 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  氣候變暖還有一個顯著的影響就是帶來全球海平面的上升,一是海洋變暖後自身擴張,另一方面是冰川融化導致海水增加。數據顯示,近25年來,海平面上升速率達到3.15毫米/年。其中,2018年全球平均海平面比2017年上升了3.7毫米,是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 【世界糧食日】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糧食安全
    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地表溫度上升會增加農作物的呼吸消耗,影響光合作用的進行,導致作物籽粒灌漿不充分,較高的溫度還可能加快農作物的生育進程,甚至中斷或終止作物的正常生育過程,嚴重影響著作物的產量。同時,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導致大氣溫度升高,從而帶來的作物病、蟲、草害的增加也直接影響到作物健康良性的生長。
  • 全球極端惡劣天氣頻發,罪魁禍首真的是「氣候變暖」嗎?
    到了1988年6月,美國氣象學家詹姆士·韓森在參眾兩院的聽證會上正式提出"全球變暖"的說法,他在當時預測未來10年內全球氣溫會上升0.35℃,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只上升0.11℃。一方是以世界氣象組織為首的各類國際組織,堅信全球已經逐漸變暖,並呼籲各國政府共同努力繼續頒布"節能減排及治理環境汙染"的相關措施;另一方是來自美國物理學會、美國國家科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巴黎大學等學術機構的16位科學家,於2012年1月發表聯合聲明,明確反對"全球變暖"理論,並提出該理論就是愚弄大眾的"騙局",聲明發表後得到很多科學界專家的支持。
  • 報告:2020 年全球「黑天鵝」事件頻發,家族財富避險需求凸顯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17日訊(記者 馬常豔)普華永道近期發布的《先行一步,制勝藍海:中國家族財富管理揚帆起航》報告指出,全球家族財富管理市場保持穩步增長態勢並呈現三大趨勢——全球家族財富管理市場持續擴大,增勢強勁;2020 年「黑天鵝」事件頻發,家族財富避險需求凸顯;數字經濟將引領家族財富管理變革
  • 述評|應對全球糧食危機,轉基因技術大有可為
    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世界飢餓人數新增8300萬至1.32億。聯合國《2020年糧食和農業狀況》報告則指出,由於水資源匱乏,使全球許多地區的農業日益困難,數十億人將面臨長期糧食短缺問題。
  • 極端天氣頻發時代到來 是什麼惹的禍?
    全球氣候到底怎麼了?北極風與拉尼娜「惹禍」?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天氣研究計劃負責人卡西姆·阿斯拉爾說,北半球的乾旱與大雪嚴寒都與大氣層「阻塞」有關,這主要因為一些地區冷空氣過強,而熱量或者溼氣過不來,天氣在部分國家保持了靜態。這一過強冷空氣產自何處?中外專家普遍提到了北極冷風。
  • 加拿大最後一個完整北極冰架坍塌 全球變暖帶來多種變化
    加拿大最後一個完整北極冰架坍塌 全球變暖帶來多種變化 2020-08-10 14:12:50 來源:廣州日報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加拿大最後一個完整北極冰架坍塌】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