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我們現在已經能夠清楚地感受到它更加頻繁的腳步。整個2020年,由於全球變暖所導致的直接或間接地次生災害更是讓我們應接不暇。而近日的一份報告更是在人群中引起熱烈討論。
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多家國際組織共同發表報告稱,世界將新增1.3億飢餓人口,大約8.2億人將持續處於飢餓狀態。此次糧食危機將至少影響27個國家,這或許是50年來世界面臨的最嚴重糧食危機。
農業自古都是「靠天吃飯「,即使是現代農業也氣候、降水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不過人類活動不僅加速了全球變暖,更讓全球變暖帶來的高溫、乾旱、暴雨等極端天氣層出不窮。由此帶來的最顯著影響就是糧食問題。
全球氣候變暖,與之相伴的是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以及氣溫的上升。作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二氧化碳確實在增加農作物產量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不過過量的濃度增加正讓糧食中鐵、鋅等營養素的含量不斷下降。
有研究表明,很多人因飲食缺乏某些營養元素而因此營養不良,有了所謂的「隱性飢餓「。全球變暖對於糧食安全所產生的影響,正讓這種現象更加普遍。除了營養,產量上的問題其實也更加凸顯。適宜的二氧化碳濃度當然沒有問題,但我們面臨的卻是與日增高濃度的窘境。
就像人類多吃碳水化合物會發胖一樣,植物過多吸收二氧化碳,會由於生長能力過快,根系的吸收能力會逐漸下降。此外高濃度狀態下,植物吸收的氮、鐵等營養成分會被過多的碳稀釋。加上植物的氣孔關閉,蒸騰能力下降,土壤營養的流動效率也會降低。
高溫更是不必多說。《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的一篇文章給出,相比降水,溫度才是影響農作物產量的主要因素。平均溫度和極端溫度都在農作物生產季節產量的預測中有著重要地位。
以小麥和玉米為例。全球變暖導致的高氣溫會讓小麥葉片水分蒸發量加大,根系活力降低,莖稈和麥穗枯黃,籽粒乾癟,千粒重下降,輕則減產10%左右,重則減產30%以上。而玉米在受封期間,過高的溫度會讓花粉失水乾枯,花絲枯萎,導致授粉不良,造成籽粒減產。
研究稱,在極端氣候條件下,盛產大豆和春小麥的北美、盛產春小麥的歐洲以及盛產水稻和玉米的亞洲都將成為最大的受影響地區。總的來說,玉米、水稻、大豆和春小麥生長期氣候因素的變化對其產量變化的影響將佔到20%-49%左右。
還有一個影響糧食危機重要的因素就是降水。全球變暖帶來影響中乾旱和洪澇也是躲不開的話題。看似矛盾的兩個方面卻是不斷在地球上演。乾旱的地方變得更加乾旱,而洪澇地方則雨水更加頻繁,此次南方洪澇中不就有很多水稻浸泡在洪水中,亟待搶收嗎?
除了全球變暖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氣溫上升以及整個氣候布局的變化,對全球糧食作物產生的影響外,另一些因素也在間接影響著糧食危機。
比如全球變暖正讓大量蜜蜂面臨滅絕。蜜蜂作為主要的傳粉昆蟲,這無疑對人類是一個噩耗。雖然像蚊子等昆蟲也能承擔一部分傳粉任務,但絕大多數的傳粉工作都離不開蜜蜂。而全球變暖正讓農作物的幫手走上一條不歸路。
從有害的方面來看,東非的蝗災就是非常好的例子。氣候的變化,讓蝗蟲肆無忌憚地繁衍,影響一波又一波的農作物的生長。此次的糧食危機,我們不得不承認,蝗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不過,此次我們國家也已經發表聲明,我們有能力端牢自己的飯碗。事實上,對於大國來說,短期內糧食危機的影響畢竟有限,有人甚至調侃,聯合國警告的是那些處在饑荒邊緣和饑荒中的國家。但我們應該意識到,如今全球變暖造成的糧食危機可能是它們,但以後全球變暖下一個買單者就可能是全人類!你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