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東北地理所大豆新品系畝產達500斤

2020-12-06 華夏經緯網

  新華網哈爾濱10月13日電(記者楊喆)近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寒區大豆育種學科組組織對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等項目資助下選育的大豆新品系大面積示範田進行專家測產,「東生系列」大豆中的兩個新品畝產量均達500斤左右。

  測產現場會在黑龍江省海倫市前進鎮自新村「東生系列」大豆示範田進行。測產專家組由黑龍江省農科院副院長來永才、黑龍江省農科院大豆所所長王廣金、黑龍江省農科院黑河分院大豆專家閆洪睿、北大荒墾豐種業首席科學家胡喜平和中科院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研究員馮獻忠組成。

  此次分別對「東生系列」大豆中的兩個新品系進行了測產。測產地塊分別選取了連片示範田4200畝、連片示範田180畝,隨機選取了測產面積6600平方米和6670平方米。

  經專家組現場測量,經歷去雜質稱重、檢測水分等一系列驗收程序,折合成標準水分後,最終得出結論,「東生系列」大豆中的兩個新品畝產量分別為250.62公斤和246.46公斤。

  中科院東北地理所寒區大豆育種學科組組長李豔華說,此次測產地點處於第三積溫帶下限,2020年經歷了低溫、多雨、光照不足,又遇到三場颱風災害,兩個品系長勢良好,表現出杆強、抗倒伏、抗病,4200畝連片產量創高產,大豆生產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程度相對較高。

  「這個示範區已經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使用了大豆高產栽培體系,合理輪作、精細播種、合理施肥以及全植保方案等規範化管理,」李豔華說,本次大面積示範種植通過品種與高產栽培技術的結合,為實現大面積連片大豆增產增效和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完)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獲「自然生態守護者」稱號—新聞—科學網
    近日,在世界自然基金會(以下簡稱WWF)中國4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暨「美麗中國自然保護論壇」上,WWF授予中科院
  • 袁隆平:下一個雜交水稻雙季稻畝產目標是4000斤
    3000斤的目標,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我們的遠期目標是雜交水稻一季稻畝產達到2400斤,雙季稻達到4000斤。」「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11月3日在長沙表示。  當日,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新聞發布會在位於長沙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舉行。此前一天,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衡南雙季晚稻試驗示範基地現場測產結果公布,其平均畝產達到911.7公斤。
  • 七人普丨大咖說人普——專訪中科院地理所副所長封志明
    七人普丨大咖說人普——專訪中科院地理所副所長封志明 2020-11-18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繪製出高精度中國溼地遙感圖
    遼河口溼地影像圖(中科院東北地理所供圖)日前,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王宗明、姜明團隊與合作者共同應用相關遙感數據,完成了2015年高精度中國國家尺度溼地分布信息提取。為此,東北地理所的研究人員研發了基於中等空間解析度遙感影像、集成面向對象方法與多層次決策樹的分類方法,完成了高精度(95%)中國國家尺度溼地遙感製圖。「精準的溼地空間分布信息對於理解溼地生態系統格局、過程、功能與服務等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是溼地保護與管理政策制訂與實施的重要依據。」王宗明研究員介紹說,該項研究對於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等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 農業部:玉米大豆兩大作物良種攻關取得新進展
    人民網北京10月11日電 (王子侯)10日,農業部在吉林省召開玉米、大豆、水稻、小麥等四大作物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進展情況調度會。記者從會上了解到,玉米、大豆兩大作物良種攻關取得了新進展。
  • 雙季稻畝產超3000斤!豪言推廣一億畝
    晚稻現場測產結果顯示:平均畝產達到了911.7公斤,加上此前測得的早稻平均畝產量619.06公斤,雙季稻畝產量達到了1530.76公斤,實現了袁隆平院士雙季「畝產3000斤」的目標,袁老及其團隊再次刷新了雜交稻的畝產紀錄。
  • 大豆根瘤菌遺傳多樣性研究獲進展
    然而土壤中的大豆根瘤菌的豐度、多樣性主要受土壤環境因素影響。前人的研究均是在大尺度上通過廣泛採集土壤樣品,即利用土壤理化性質差異較大的土壤樣品進行研究,從而找出影響大豆根瘤菌分布的土壤環境因子。只有在這種條件下研究出來的驅動因素,才是真正影響土壤中大豆根瘤菌群落結構及其分布的關鍵環境因子,那麼在生產上就可以通過調控管理措施,改變土壤環境條件使根瘤菌豐度達到最高,效能發揮到最大。 為此,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土壤物質循環學科組研究員韓曉增等人,於2013年在海倫農業國家生態試驗站選用3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始於1985年)處理:Ⅰ.
  • 春大豆什麼時候播種好?4月份還是5月份,和哪些因素有關?
    很多人喜歡吃豆製品,比如豆腐、豆皮、豆漿、豆芽等,都是大豆製作出來的,大豆經過發酵後,還可以製作成醬油,另外,目前的大豆油也走進千家萬戶,除此之外,大豆還可以製作化肥、殺蟲劑、油漆等,可以看出大豆的用途非常多,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卻出現了一個問題。
  • 東北滿地大豆景象能否重現?
    今年黑龍江大幅度上調2015年度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每畝補貼130.87元,與2014年每畝補貼60.5元相比,翻了一倍還多。補貼力度之大超出了很多農民的預料。眼下,補貼資金正陸續發放到農民手中,拿到補貼後的農民能否恢復種植大豆的信心?東北滿地大豆高粱的景象能否重現?《經濟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研。
  • 畝產900斤!程村第二批海水稻開割
    畝產900斤! 國家耐鹽水稻新品種區域試驗點位於陽西縣程村鎮新光村,近日,該試驗點的第二批海水稻進入成熟期,開始陸續收割,預計畝產量達900
  • 中科院東北地理所2017年秋季入學博士網上報名公告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2017年博士生招生統一實行網上報名。報考者須符合《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2017年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簡章》規定的報考條件。  一、網上報名適用範圍  1. 報考我所2017年秋季入學博士生普通招考的考生。我所2017年博士生普通招考實行「申請-審核制」。  2.
  • 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2017考研招生簡章
    具體考試科目見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或中國科學院大學招生信息網(http://admission.ucas.ac.cn)上公布的《中國科學院大學2017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或《東北地理所2017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
  • 山東日照山海天裙帶菜豐收在即 畝產過萬斤
    海上養殖區已經生長了三個月的裙帶菜,畝產達一萬多斤海帶也同樣長勢喜人海帶畝產八千斤左右  豐收在即,興漁漁業的總經理孫先利喜上眉梢,「2015年裙帶菜種植已經是第三年了,相比前兩年,由於第三年更換了更適合日照海域生長的福建苗種,因此長勢一片大好,」孫先利告訴記者,現在一根繩上的裙帶菜有近六十斤,每畝按照266繩算,裙帶菜目前的畝產有一萬多斤,而每天都在生長的裙帶菜再過段時間還能長到每繩七十五公斤左右,因此,今年必定是豐收年了。
  • 【中國科學報】東北地理所揭秘大豆光周期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從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已經完成大豆幾個主要生育期基因E1、E2、E3、E4的克隆,將有望揭開大豆光周期的奧秘。  大豆光周期研究的重大突破  光周期現象是生物對晝夜光暗循環格局的反應。大多數一年生植物的開花決定於每日日照時間的長短。
  •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所等在DNA甲基化參與調控大豆與大豆胞囊線蟲...
    大豆胞囊線蟲(Soybean cyst nematode, SCN; Heteroderaglycines)病是引起大豆減產的病害之一,研究大豆-線蟲互作機制對提出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培育抗胞囊線蟲病的大豆新品種具有重要意義。
  • 綜合恢復技術體系讓東北溼地重現生機
    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供圖三江平原退耕還溼地恢復效果。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供圖  沼澤是最主要的溼地類型,被看成是生態安全的重要基石。東北平原是我國三大天然沼澤集中分布區之一,現有沼澤面積佔全國的10.91%。
  • 袁隆平團隊再創新紀錄:耐鹽水稻平均畝產1605.8斤
    據央視報導,10月14日,袁隆平「海水稻」團隊、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合作試驗種植的「超優千號」耐鹽水稻,在江蘇如東栟茶方凌墾區進行測產,平均畝產量達1605.8
  • 年畝產3075斤!袁隆平華南雙季超級稻破世界紀錄
    19日中午,在廣東省梅州興寧市龍田鎮環陂村,「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產3000斤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測產驗收組測產後宣布:該項目年畝產量達到1537.78公斤,項目實驗獲得成功,並創造了水稻畝產量新的世界紀錄。11月的廣東正值秋收季節,測產驗收在秋陰裡展開。
  • 症青——黃淮海夏大豆種植的新難題?罪魁禍首竟是點蜂緣蝽!
    大豆症青「症青」是大豆莖葉持綠現象的俗稱。發生特徵為:大豆生長後期營養生長旺盛,葉片變厚,葉色濃綠,莖杆堅硬,長期保持青枝綠葉,並不斷抽發新枝或次生分枝,花期長,結莢稀疏,出現結莢不鼓粒或癟莢皺粒,籽粒過小,導致產量下降,商品性差。正常成熟的大豆,果莢是金黃色的,果莢也是被曬乾的,打開之後,裡面的大豆是飽滿緊實的黃色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