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畝產3075斤!袁隆平華南雙季超級稻破世界紀錄

2021-01-15 上觀

19日中午,在廣東省梅州興寧市龍田鎮環陂村,「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產3000斤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測產驗收組測產後宣布:該項目年畝產量達到1537.78公斤,項目實驗獲得成功,並創造了水稻畝產量新的世界紀錄。

11月的廣東正值秋收季節,測產驗收在秋陰裡展開。經過現場收割、稱重和測算,袁隆平主持的「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產3000斤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晚造實割畝產705.68公斤(幹谷),加上早造的畝產832.1公斤,最終年畝產量達到1537.78公斤(折合3075.56斤)。

測產驗收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說,廣東氣候特點是高溫高熱多雨,水稻極易有病蟲害,要實現增產並不容易,尤其今年梅州地區晚造天氣災害明顯,颱風「海馬」帶來的風雨影響很嚴重。該項目華南雙季稻兩季產量相當於以前的三季,是重大突破。

袁隆平在現場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是超級稻的第五代技術,此次項目成功,代表著中國水稻產量創下了一個新的世界紀錄。而且本次不僅產量有突破,這個品種的大米質量可以與日本的越光米媲美

這次驗收的項目是袁隆平科研團隊培育的超級稻在全國38個百畝示範片中唯一一個雙季稻科研攻關項目。

華南雙季稻3000斤技術攻關項目自2015年啟動,由廣東省農業廳組織,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華南農業大學為技術支撐單位。廣東省農業廳總農藝師陸國煌說,該項目採取「超級稻+強源活庫優米技術+缽苗機插秧+機械化病蟲綠色防控」技術,好氣灌溉,全程機械化,綠色統防統治病蟲害。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黨委書記馬國輝說,全程機械化操作是該項目技術特點之一,這也符合我國農業發展趨勢,有利於今後大規模推廣。

我國現有水稻種植面積4億多畝,其中華南雙季稻分布於湖南、江西、廣東等地,播種面積約2億畝,年畝產量約900公斤。如果這一技術能夠大面積推廣,即使按照每畝年產量提高100公斤算,也將明顯增加我國糧食產量,提高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題圖來源:人民日報  圖片編輯:笪曦  編輯郵箱:shguancha@sina.com)

相關焦點

  • 重磅消息傳出,袁隆平激動得飆英文,外媒:中國人飯碗越來越堅固
    11月2日,中國雙季稻產量創歷史新高,雙季稻畝產超過1500公斤,這是袁隆平團隊在對此刷新超級稻單產700、800、1000、1149公斤的紀錄之後,又一次刷新世界紀錄。外媒對此進行了報導,標題為《每畝水稻的雙季產量達到3000斤!中國人民的飯碗越來越堅固》。
  • 《無雙國士》90歲高齡袁隆平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又破世界紀錄了!
    剛過90歲生日的袁隆平爺爺又破世界紀錄了!近日第三代雜交水稻測得晚稻平均畝產是911.7公斤,雙季稻畝產超過1500公斤。袁隆平激動地反覆確認,高興得像個孩子,還彪了幾句英語。很多網友說這才是值得我們尊敬的明星,而且是頂級流量的那種。
  • 新紀錄!雙季稻畝產超3000斤!豪言推廣一億畝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兩個月前剛過了90歲的生日,這位「90後」曾經許下一個生日願望,希望他們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雙季畝產能夠達到3000斤。晚稻現場測產結果顯示:平均畝產達到了911.7公斤,加上此前測得的早稻平均畝產量619.06公斤,雙季稻畝產量達到了1530.76公斤,實現了袁隆平院士雙季「畝產3000斤」的目標,袁老及其團隊再次刷新了雜交稻的畝產紀錄。
  • (袁隆平院士(右)查看超級稻生長情況)
    袁隆平湘潭考察超級稻高產攻關 「這是最好的品種」 來源:紅網 作者:謝嶽峰 編輯:曾小穎 2015-09-18 09:27:05
  • 袁隆平團隊再創新紀錄:耐鹽水稻平均畝產1605.8斤
    ,平均畝產量達1605.8斤,創下鹽鹼地水稻高產新紀錄。2016年起,袁隆平帶領團隊開始研究「海水稻」,在新疆、山東、浙江、黑龍江、陝西全國五大類型鹽鹼地區域開展測試。江蘇如東栟茶鎮方凌墾區屬於東部濱海鹽鹼地類型,土壤含鹽量0.2-0.6%。
  • 袁隆平去美國領獎時,威爾其建議:你應該修座王府,好好享受一番
    袁隆平被譽為&34;,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更是為世界近十億人解決了飢餓的威脅。它不僅僅受到國人的稱讚,還囊括了很多國外的大獎,並獲得了大量的獎金,就連水稻專家威爾其都建議袁隆平:&34;可是袁隆平修建王府了嗎?他又是如何享受的?
  • 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還在為14億人吃飯操勞,總有好消息傳來!
    好消息:三代雜交稻突破畝產1000公斤 袁隆平,作為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首席科學家和總設計師,中國雜交稻從三系法、兩系法到超級稻,從超級稻第一期到第四期,總有新的好消息傳來。 2016年7月20日,廣東興寧攻關取得新突破,實現雙季稻畝產1537.78公斤,創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
  • 袁隆平與肥料的故事,你或許不知道!
    從這一天起,河北矽谷有機矽大量元素水溶緩釋肥肥種配套技術科技正式應用在袁院士的超級雜交水稻上,並肩負起攻克畝產1000公斤水稻的世界高峰,挑戰水稻畝產記錄的新高度。 2016年11月9日,由袁隆平院士培育的雜交水稻新品種「超優千號」在邯鄲市永年區的河北省矽谷農業科學研究院、河北矽谷肥業有限公司水稻示範基地收穫測產,畝產達到1082.1公斤,實現了袁隆平院士提出的每公頃16噸的第五期超級稻攻關目標,再次創造了水稻高產新紀錄。
  • 袁隆平的終身免檢駕駛證長啥樣?比我們的多了9字,全國僅此一張
    2000年雜交水稻畝產700公斤,2001年雜交水稻畝產800公斤;2011年雜交水稻畝產926.6公斤,2012年雜交水稻畝產917.7公斤;2013年,雜交水稻畝產988.1公斤,創下世界紀錄;2016年華南雙季超級稻畝產1537.78公斤,再次創下世界紀錄......這些數字的背後,是全世界1/5人口溫飽問題的解決,和十幾億人擺脫饑荒的現實
  • 超級稻如何成就「噸糧田」
    成舸攝   ■本報記者 成舸   2013年4月,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海南三亞田間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共同宣布啟動超級稻第四期攻關計劃,撥款1000萬,預計歷時五年完成。僅過了不到半年,兩系法雜交稻組合「Y兩優900」就在湖南隆回創造了畝產988.1公斤的超高產記錄;今年10月,該品種在湖南漵浦更是將百畝片畝產衝到了1026.7公斤,標誌著第四期目標提前完成,「噸糧田」誕生。這些看似簡單的數字究竟是如何得出的?回顧歷時十餘年的中國超級稻攻關計劃,又是如何一步步解決了哪些問題?是否如一些公眾所擔心的,是通過轉基因技術或大量化肥投入得來?
  • 江蘇超級稻品種全國最多 佔比15.3%
    著名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院士育成的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11日經媒體報導,引起全國轟動。不為人知的是,我省「藏」著一批類似袁隆平的育種專家,無論是水稻還是小麥育種,江蘇都走在全國前列。這些專家培育出一批高產、優質的糧食品種,江蘇也因此成為全國乃至世界領先的水稻高產產區。
  • 袁隆平:中國超級雜交稻畝產1000公斤大有希望
    新華網武漢4月22日電(記者 趙博)中國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22日在此間舉行的「海聯論壇·新農村建設與科學發展戰略研討會」上表示,將常規育種手段與分子育種技術結合起來,進一步挖掘水稻的產量潛力,超級雜交稻實現畝產1000公斤,大有希望。
  • 袁隆平:願為科學獻身試吃抗病抗蟲轉基因大米
    圖為袁隆平在察看超級稻的長勢。南方日報:此前您介紹,超級稻畝產超900公斤,專用肥功不可沒,超級稻專用肥和平常的肥料有何區別?袁隆平:超級肥有納米技術在裡面,肥料的利用率高一些,被植物吸收的多一些。一般的肥料,如氮肥,利用率只有30%。超級肥可以達到50%左右,關鍵是在這裡。南方日報:目前,現代農業推廣大面積使用農藥受到質疑,怎麼看這種現象?
  • 袁隆平是這樣說的
    示範田內的水稻已經收割得差不多了,兩天前,袁隆平在這裡宣布,超級稻新品種「超優一千」中稻在長沙城區示範種植成功,每畝單產最高達1012公斤,攻克了長沙種植水稻畝產超過1000公斤的課題。但超級稻並不是一帆風順,去年年底,「兩優0293」水稻在安徽遭遇絕收,此後,外界對「超級稻」的質疑不斷。
  • 袁隆平:下一個雜交水稻雙季稻畝產目標是4000斤
    袁隆平:下一個雜交水稻雙季稻畝產目標是4000斤 2020-11-03 14:55:23 3000斤的目標,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3000斤就是這麼來的 最後各國只好無奈表示:自花授粉的水稻沒有雜種優勢直到1973年袁隆平帶領研究組成功實現雜交水稻三系配套
  • 畝產1203.36公斤:袁隆平團隊的超級雜交稻再創紀錄
    新華社石家莊10月29日電(記者趙鴻宇、秦婧)記者29日從河北省科學技術廳獲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團隊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再創畝產紀錄:經第三方專家測產,該品種的水稻在試驗田內畝產1203.36公斤。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情牽武義40年 ——「半斤種子樣本」引出的跨...
    正值收穫的時節,該村100畝「袁隆平一號」有機稻已經成熟,預計畝產超過750公斤,周邊300多畝優質稻也迎來了豐收,總產量可達30萬公斤。2018年以來,錦平村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選取「袁隆平一號」有機稻,推行基地化種植,做到塘泥施肥、人工除草、無公害除蟲,收穫的稻穀金黃飽滿、稻米橢圓有光澤。「選用新品種有機稻後,不僅產量提升了,而且一公斤能賣到十三四塊錢,價格比普通稻翻了幾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