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獲「自然生態守護者」稱號—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近日,在世界自然基金會(以下簡稱WWF)中國4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暨「美麗中國自然保護論壇」上,WWF授予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WWF自然生態守護者」榮譽。

東北地理所與WWF的合作始於2008年共同組織溼地科學學術會議。多年來,東北地理所與WWF在中國深入合作的領域為黑龍江流域淡水溼地及東方白鸛、丹頂鶴等珍稀瀕危水鳥的研究與保護。

例如,東北地理所與WWF東北項目辦公室、WWF俄羅斯遠東辦公室及WWF蒙古項目辦公室共同合作開展黑龍江流域「自然之河」研究,共同致力於該流域溼地的跨國保護;與WWF中國東北項目辦公室、美國嘉吉公司、可口可樂公司合作開展玉米種植生態足跡、水足跡研究,為區域可持續農業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在三江平原,雙方共同搭建人工巢招引東方白鸛,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東方白鸛的衛星追蹤研究;在哈爾濱兆麟公園,利用美國通用公司提供的人工巢箱招引野生鴛鴦。

WWF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指出,1970年至2016年間所監測到的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68%。「自然保護的工作還任重道遠,未來東北地理所將與WWF在淡水溼地管理、珍稀水鳥保護、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農業等領域繼續深入合作,共同推動有生態效益的自然保護工作。」東北地理所所長姜明說。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傅伯傑獲2020年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榮譽會士—新聞—科學網
    5月18日,英國皇家地理學會(RGS-IBG)公布了2020年度獎章與榮譽會士授予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部長傅伯傑被授予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榮譽會士
  • 南海海洋所榮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新聞—科學網
    會上,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被授予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這是該所繼2005年獲得「廣東省文明單位」殊榮後,首次獲評「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標誌著南海海洋所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邁上了新臺階。 近年來,南海海洋所堅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紮實開展文明單位創建,將精神文明建設融入科技創新發展全過程。
  • 中科院廣州分院8人3個基層黨組織獲表彰—新聞—科學網
    廣州分院系統單位嚴聖甫、陳鳴、李尹雄、陳俊、戴俊彪5人獲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向銀花、範德權、蓋文慶3人獲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廣州能源所第三黨支部、深圳先進院醫工所黨總支、亞熱帶生態所環江喀斯特站黨支部3個支部獲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 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2017考研招生簡章
    6.考生初試成績由東北地理所研究生部負責通知,也可在通過中國科學院大學招生信息網(http://admission.ucas.ac.cn)自主查詢。   五、複試   1.複試由東北地理所組織。東北地理所在複試前對複試考生的有效身份證件、學歷證書、學生證等報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資格再次進行嚴格審查,對不符合規定者,不予複試。   2.東北地理所依照考生初試成績,一般按錄取人數與參加複試人數一般按1:1.2左右的比例,由高到低確定複試名單,進行差額複試。   3.複試形式、時間、地點、科目、方式將於複試前在東北地理所網站向考生公布。
  • 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繪製出高精度中國溼地遙感圖
    遼河口溼地影像圖(中科院東北地理所供圖)日前,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王宗明、姜明團隊與合作者共同應用相關遙感數據,完成了2015年高精度中國國家尺度溼地分布信息提取。該成果為我國的溼地生態保護與精細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撐,同時為溼地生態相關研究提供重要的數據基礎。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毛德華表示,已有的溼地製圖受一定因素影響,在精度及時效性方面不能滿足當前溼地科學研究和溼地資源可持續管理的需求。
  • 清華與中科院生態地理所合作推進光伏與鹹海生態修復結合
    本次會議由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和烏茲別克斯坦國立大學聯合主辦,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UNCCD等各方大力支持。清華與中科院生態地理所合作推進光伏與鹹海生態修復結合清華大學社科學院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與中科院生態地理所於2020年9月9日舉行的中國成都·第三屆中國光伏產業高峰論壇的」光伏+生態恢復研討會」上正式籤署了「關於共同發起可再生能源促進生態恢復和可持續生計多邊合作」備忘錄。
  • 東北地理所沼澤螞蟻巢丘體格局對土壤碳氮循環影響研究獲進展
    土壤動物與生態系統過程-功能的關係是陸地表層系統研究亟須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人類活動強烈幹擾下,原生沼澤陸向退化演替直接導致土壤陸生無脊椎動物增多,也將進一步影響溼地原有生態過程和功能的發揮。螞蟻是沼澤溼地中典型的「生態系統工程師」,螞蟻巢丘體是常見的土壤生物構築體(biogenic structure),但其分布格局和功能作用研究還罕見報導。
  • 東北地理所等在東北黑土區切溝侵蝕過程研究方面獲進展
    東北黑土區作為國家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區,目前面臨水土流失加劇,溝道侵蝕嚴重等問題。研究溝蝕發育關鍵過程和作用機制,可為黑土區切溝侵蝕防治、修復措施選擇與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支撐。梯田作為治理坡耕地、提高農業產量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同時也是一重要的水土保持田間工程措施。
  • 東北地理所舉辦黨支部書記培訓暨第十四次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研討會
    東北地理所舉辦黨支部書記培訓暨第十四次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研討會 2021-01-08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中科院廣州分院赴海南昌江、三亞考察交流—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中科院廣州健康院以及中科院駐瓊單位代表有關負責人參加了考察活動   在昌江黎族自治縣,謝昌龍一行來到位於該縣十月田鎮的雪古麗共享牧場,實地察看當地企業與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合作的面源汙染處理技術現場情況。同時與昌江縣政府、當地企業召開了院地合作成果推廣交流會,就水生植物、面源汙染治理等成果技術情況進行交流,洽談合作發展意向。
  • 2018中科院瀋陽生態所東北生物標本館招聘公告
    因工作需要,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東北生物標本館擬招聘科研秘書1-2名,主要負責標本館及課題組財務管理及日常事務,組織、策劃各類科普活動和中小學生研學教育活動。一、任職條件1. 熱愛祖國,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行為端正,遵紀守法。2.
  • 定西通渭籍中科院院士姚檀棟獲「地理學諾貝爾獎」 系首位獲維加獎...
    原標題:通渭籍中科院院士姚檀棟獲「地理學諾貝爾獎」系首位獲維加獎的亞洲科學家  中國甘肅網1月4日訊 據定西日報報導 (記者 牛小棟 石建強 張新建)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
  • 中科院大化所張存浩獲小行星命名—新聞—科學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等領導出席命名儀式。鄭哲敏院士作為科學家代表進行了發言。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黨委書記王華、副所長楊學明等出席活動。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3-15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60年的發展備忘錄—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60年的發展備忘錄 創新為主軸 以「創新」為主軸貫穿全書,並非編纂者的一時興起或權宜之計,而是基於遺傳發育所60年不斷開拓進取的創新文化而言:從雜交高粱到麥草遠緣雜交,再到水稻分子設計育種;從胚胎移植到人類基因組測序,再到組織器官再生。正是這一次次在生命科學和技術前沿的突破,一項項尖端科技創新成果,鋪就了遺傳發育所60年的創新之路。
  • 「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獲批建設—新聞—科學網
    其中,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批兩家工作站:海洋牧場人工生態系統研究團隊的「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獲批全國工作站;珊瑚礁生態修復技術研究團隊的「南海區珊瑚礁建設工作站」獲批南海區工作站。 「海洋牧場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站」將主要圍繞海洋牧場漁業資源關鍵功能群構造、海洋牧場生境營造、海洋牧場生態系統設計與海洋牧場規劃、海洋牧場用海諮詢和海洋牧場建設方案設計與效果評估開展技術服務。
  • 東北地理所發現調控大豆類胡蘿蔔素含量的GmCCD4基因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馮獻忠團隊通過篩選伽馬射線誘變的大豆突變體庫,獲得4個花色變黃且種子中類胡蘿蔔素含量升高的gmicc突變體株系。利用構建的圖位克隆群體定位到候選基因——GmCCD4,該基因編碼類胡蘿蔔素裂解雙加氧酶,通過降解類胡蘿蔔素產生β-紫羅蘭酮,是類胡蘿蔔素積累的負調控因子。
  • 生態系統服務:搭建人與自然的橋梁—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王晨緋 食物和水、防風固沙、減輕災害、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秀美河山、旅遊勝景……地球生命生存環境的養分循環都靠生態系統來維持,生態系統給予了人類許多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資源。
  • 【中國科學報】東北地理所揭秘大豆光周期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從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已經完成大豆幾個主要生育期基因E1、E2、E3、E4的克隆,將有望揭開大豆光周期的奧秘。  大豆光周期研究的重大突破  光周期現象是生物對晝夜光暗循環格局的反應。大多數一年生植物的開花決定於每日日照時間的長短。
  • 研究用樹輪穩定氧同位素定量重建東北年均溫變化—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我國東北地區的升溫已導致永久凍土部分融化、生長季延長、樹木大量死亡等一系列生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