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世界自然基金會(以下簡稱WWF)中國4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暨「美麗中國自然保護論壇」上,WWF授予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WWF自然生態守護者」榮譽。
東北地理所與WWF的合作始於2008年共同組織溼地科學學術會議。多年來,東北地理所與WWF在中國深入合作的領域為黑龍江流域淡水溼地及東方白鸛、丹頂鶴等珍稀瀕危水鳥的研究與保護。
例如,東北地理所與WWF東北項目辦公室、WWF俄羅斯遠東辦公室及WWF蒙古項目辦公室共同合作開展黑龍江流域「自然之河」研究,共同致力於該流域溼地的跨國保護;與WWF中國東北項目辦公室、美國嘉吉公司、可口可樂公司合作開展玉米種植生態足跡、水足跡研究,為區域可持續農業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在三江平原,雙方共同搭建人工巢招引東方白鸛,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東方白鸛的衛星追蹤研究;在哈爾濱兆麟公園,利用美國通用公司提供的人工巢箱招引野生鴛鴦。
WWF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指出,1970年至2016年間所監測到的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68%。「自然保護的工作還任重道遠,未來東北地理所將與WWF在淡水溼地管理、珍稀水鳥保護、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農業等領域繼續深入合作,共同推動有生態效益的自然保護工作。」東北地理所所長姜明說。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