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東北大地物產富饒,也是我國大豆的主產區。作為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一員,中科院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也是我國大豆研究的主要力量。日前,《中國科學報》記者對這一實驗室進行了採訪。

  「以重點實驗室為平臺,整合和集中優勢資源開展大豆的分子設計育種理論與技術體系研究,不但能夠提升科學院在我國農業基礎研究領域的領先地位,而且能夠為國家解決大豆危機提供科技支撐。」大豆分子育種實驗室主任劉寶輝這樣表示。

  大豆品種設計育種的重要基地

  對於大豆的研究,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已堅持多年。20 世紀80 年代,研究所已經開始從事大豆育種和基礎理論研究,2008年成立了大豆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2012 年進入院級重點實驗室序列。大豆分子設計育種成為研究所「一二四」規劃中的四個重點培育方向(大豆重要性狀形成機理與分子育種)之一。

  劉寶輝介紹,自成立以來,實驗室承擔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科技專項、國家「863」課題、國家重大轉基因專項、國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培育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近五年,先後在著名國際刊物發表150篇研究論文,其中影響因子大於9的研究論文有6篇。在大豆光周期功能基因組學和大豆花器官改造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目前,實驗室的四個研究重點主要包括大豆光周期調控開花的分子機理、大豆產量品質形成的功能基因組學、大豆抗逆的分子遺傳機制、大豆抗逆的分子遺傳機制。

  「重點實驗室已成為我國大豆品種設計育種基礎理論和應用基礎研究的一個新的重要基地。」劉寶輝說。

  大豆是敏感的高溫短日照作物,光周期反應是決定大豆生育期的重要指標。世界上,自北半球高緯度的北歐瑞典,至赤道地區,再到南半球阿根廷的廣泛區域內都有大豆種植。這種廣泛的適應性是由控制開花行為的大量主效基因和數量性狀位點的遺傳多樣性造成的。東北是我國大豆主產區,適應於高緯度環境的大豆栽培種必須具有對光周期的不敏感性。「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大豆光周期調控開花的基因網絡和關鍵位點或分子元件,不僅為創製和分子設計適應於高緯度寒冷地區的超早熟大豆新品種具有重要科學意義,而且可為大豆產量和品質等重要農藝性狀形成的基礎研究奠定理論基礎。」劉寶輝說。

  實現向品種分子設計的實質性轉變

  目前,實驗室主要圍繞大豆產量、品質性狀形成所涉及的關鍵科學問題,針對大豆種質資源遺傳潛力發揮受到常規育種技術嚴重製約,重點開展大豆產量、品質重要數量性狀形成的關鍵控制基因功能的鑑定分析,複雜農藝性狀的基因調控網絡解析,可驗證的分子設計育種體系的建立研究,實現從大豆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向品種分子設計的實質性轉變,突破品種設計中的理論和技術瓶頸,探索真正意義上的利用基因來進行作物設計育種的理論和技術體系。

  劉寶輝介紹,目前,國際上主流期刊有關大豆生育期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的主要研究論文均出自於他所在的重點實驗室及合作者。實驗室利用自己構建的野生大豆與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與栽培大豆、栽培大豆與栽培大豆三套永久作圖群體,定位了包括生育期等9個大豆重要農藝性狀的17個QTL,繼第一個克隆了大豆生育期基因E4後,相繼又圖位克隆了E3、E2、E1基因,控制大豆開花的FT基因、抑制大豆開花的TFL1基因並通過正向和反向遺傳學方法驗證了它們的功能,深入系統地研究了E1、E3、E4與FT的關係,主要研究結果系列發表在世界植物學頂級和國際主流期刊上。「應該說,在大豆光周期調控開花分子機理的研究領域,我們實驗室位於國際前列。」

  對於實驗室未來的規劃,劉寶輝介紹,他們通過3~5年的努力,實現以下階段性目標:第一,建立高水平的大豆新型定點轉基因技術基因疊加轉基因技術平臺;第二,發掘和利用對實現大豆產量育種目標具有重要價值的關鍵基因和主要調控位點;第三,構建控制大豆株型、豆莢發育、豆粒形態大小、品質和抗逆等性狀的基因-表型計算機模擬模型和相應資料庫,實現模擬育種與常規育種的相互促進和驗證;第四,審定兩個大豆新品種(高光效),選育4~5個高產、優質、耐鹽鹼大豆組合。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4-08-11 第8版 平臺)

相關焦點

  • 「分子設計育種」帶來的盛宴—新聞—科學網
    從2007年起,馮獻忠就帶領團隊率先在國內建立大豆突變體資料庫和從事大豆分子設計育種工作,但這些做法在當時遭到不少質疑甚至反對。 然而,當這些做法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主要經濟作物分子設計育種」項目中得到不斷驗證後,質疑化為期待,蹊徑正在變為通途。這是來自全國17家單位、320餘名科研人員集體的力量,他們瞄準大豆、棉花、辣椒、油菜等主要經濟作物,貢獻出了一場設計育種的盛宴。
  • 【中國科學報】東北地理所揭秘大豆光周期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從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已經完成大豆幾個主要生育期基因E1、E2、E3、E4的克隆,將有望揭開大豆光周期的奧秘。  大豆光周期研究的重大突破  光周期現象是生物對晝夜光暗循環格局的反應。大多數一年生植物的開花決定於每日日照時間的長短。
  • 種康委員:牧草分子設計育種得提上日程—新聞—科學網
    「先進的分子設計育種科技有可能加速優質高產牧草的選育。」種康告訴《中國科學報》。為此他建議,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設立牧草分子設計育種體系國家科技專項。 種康表示,我國牧草品種選育工作進程緩慢主要體現在育成品種少、優質性狀不突出和傳統方法效率低、質量難保證。
  • 科研人員繪出大豆圖形結構泛基因組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不同大豆種質資源之間存在較大的遺傳變異,單一或少數基因組不能代表大豆群體的所有遺傳變異。」田誌喜說,「不管是基礎研究還是分子設計育種,都需要能夠代表不同大豆種質材料的全新基因組資源。」
  • 大豆開花和高產背後的微觀世界—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孔凡江 孔凡江回國從事大豆研究10年了,依然深感大豆事業任重道遠。 「與大豆主產國相比,我國大豆單產較低,關鍵技術仍待突破。提高產量是當前我們大豆研究工作者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廣州大學分子遺傳與進化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孔凡江告訴《中國科學報》。
  • 提出分子實驗室設計方法
    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束慶海博士及其合作者,在總結單分子多分析物傳感器研究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分子實驗室(含「不受限序列」和「隊列序列」)的設計方法及正交檢測技術的發展方向
  • 水稻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研究取得新進展
    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將現代生物技術和傳統的雜交育種方法相結合,是一項有效利用隱性細胞核不育特性進行雜交制種的全新方法。與常規雜交育種和常規轉基因育種相比,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具有如下優勢:1、利用了作物中普遍存在的隱性細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理論上所有遺傳背景的作物都可以創製成相應的智能不育系,使雜種優勢資源(優質基因)利用率達到95%以上,從而解決了常規雜交育種過程中資源利用率低、育種周期長等瓶頸問題;2、終止轉基因花粉的受精過程, 一方面使被轉入的基因不能傳播到其它作物,另一方面也使雜交後代植株中沒有外源的轉基因元件
  • 分子育種與全基因組選擇育種
    1、什麼是分子育種?  所謂分子育種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分子標記輔助育種,二是基因工程或者叫轉基因。  其中,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是將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在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等重要作物上,通過尋找與重要農藝性狀緊密連鎖的DNA分子標記,從基因型水平上實現對目標性狀的直接選擇,從而加快育種進程,提高育種效率,選育抗病、優質、高產的品種。
  • 大豆基因組重測序表明:野生大豆遺傳多樣性更高
    五千年前,華夏始祖將野生大豆馴化,變成今天的「五穀」之一。而今,一項被稱為「大豆回家」的基因組研究計劃在其故鄉中國取得突破。11月15日,由香港中文大學、華大基因研究院、農業部基因組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31個大豆基因組重測序揭示遺傳多樣性和進化選擇模式》在線發表,並將作為封面故事刊登於下期的《自然—遺傳學》雜誌。
  • 30多個樹種綠了3萬公頃 東北林業大學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
    黑龍江日報7月8日訊 在哈爾濱市南崗區和興路51號一棟不起眼的小樓中,「隱藏」著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締造了鮮為人知的諸多「傳奇」——選育了30多個樹木優良品種,累計推廣造林面積超過3萬公頃,相當於馬爾地夫的國土面積。這就是東北林業大學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我國林業行業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科院東北地理所大豆新品系畝產達500斤
    新華網哈爾濱10月13日電(記者楊喆)近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寒區大豆育種學科組組織對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等項目資助下選育的大豆新品系大面積示範田進行專家測產,「東生系列」大豆中的兩個新品畝產量均達500斤左右。
  • 中科院將成立31個院重點實驗室
    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重點實驗室名稱、依託單位及實驗室代碼   (一)中國科學院流固耦合系統力學重點實驗室(力學研究所),實驗室代碼:2013DP173012。   (二)中國科學院凝聚態理論與計算重點實驗室(物理研究所),實驗室代碼:2013DP173022。
  • 探訪農作物分子育種實驗室:一天可檢測3萬個樣本,30秒鐘鑑別大米...
    11月10日,在四川省農作物分子育種平臺推介暨學術交流會上,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核技術研究所(下稱:省農科院生核所)副所長宋軍對分子育種技術介紹道。什麼是分子育種技術?分子育種能為農作物育種帶來哪些變革?當天,記者走進四川唯一、西南地區最大的農作物分子育種平臺一探究竟。
  • 農業部關於西南玉米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等7個建設項目可行...
    四川省農業廳:  《關於報送〈農業部西南玉米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請示》(川農業計〔2015〕6號)、《關於上報農業部作物基因資源與種質創製四川科學觀測實驗站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請示》(川農業計〔2015〕19號)、《關於報送〈農業部西南地區小麥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請示》(川農業計〔2015〕21
  •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與分子遺傳育種創新引智基地...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與分子遺傳育種創新引智基地」獲準立項建設 http://www.huaue.com  2018年1月24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日前,教育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下發
  • 我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分子模塊設計育種:  突破傳統育種技術的成功探索  中國幅員廣闊,水稻種植北至黑龍江、南至海南島,不同地區氣候、水資源、病蟲害等條件不同,需要培育不同的品種。例如,在黑龍江種植的水稻需要莖稈較粗彈性強的品種以增加抗倒伏能力,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種植的水稻或許需要更強的抗病蟲害的能力。
  • 中國科學家繪成大豆圖形結構泛基因組圖譜
    來自中國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在大豆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這項研究在植物中首次實現了基於圖形結構的基因組構建,突破了傳統線性基因組的存儲形式,將引領下一代基因組學研究思路和方法,被審稿人稱為「基因組學的裡程碑工作」。相關研究成果6月17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雜誌上。 基因組學是生命科學研究的核心和基礎。
  • 2017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分子遺傳與分子育種課題...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分子遺傳與分子育種課題組主要從事水稻分子育種新方法、有利等位基因發掘、分子育種與分子遺傳資料庫和功能基因組學等研究,積累了以高代回交導入係為代表的大量分子育種材料,在國際的水稻遺傳育種領域具有較為廣泛的聯繫和影響。課題組承擔了包括國際合作 「蓋茨基金」、國家「自然基金」、「863」、「重大專項」等在內的研究項目。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首次製備含單分子的量子糾纏態
    但最新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團隊與美國合作者,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這項成果對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