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測出初代青黴菌的基因組序列

2020-09-25 cnBeta

據外媒報導,亞歷山大·弗萊明爵士最初發現青黴素的黴菌在經過冷凍乾燥後其樣品的基因組的序列已首次被測出,此舉可能為抗生素生產帶來新創新。在醫療史上最偶然的時刻之一,1928年的一次簡單的事故導致了一項發現,而這項發現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激發了現代抗生素工業並幫助改變了醫學的發展進程。

1928年8月,弗萊明爵士前往他在英國薩福克郡的家鄉度假。而在離開其所在的聖瑪麗醫院醫學院(現為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一部分)實驗室之前,他開始在培養皿中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

當他9月份回來時,弗萊明發現一個盤子的蓋子打開了,一個藍綠色的黴菌在瓊脂營養凝膠中生長。他沒有直接扔掉這個被汙染的培養基,而是更仔細地檢查了它,結果發現在黴菌生長的地方並沒有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

弗萊明在青黴屬中發現了這種黴菌,其最終發現它能產生一種抗生素化合物,然後將其分離出來並取名為青黴素。

然而事情就在此戛然而止,因為那個時候還無法做到大規模量產。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來自美國的青黴菌株被發現生長在甜瓜上並且產量還處於相當高的水平青黴素的藥物作用被抬高。

在美國陸軍部的大力支持下,這種藥物的新生產方法被開發了出來。1944年,盟軍諾曼第登陸時大約有230萬劑可用的青黴素,1945年則升至6460億劑。結果,士兵的死亡人數和截肢人數減少了15%--這一事實極大地幫助戰爭的結束以及軸心國的失敗。

在那之後,原始青黴素樣本被保存在了倫敦帝國學院內,然而包括來自該所院校、CABI和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在對部分樣本經過一系列的實驗後都無法給這些細菌的基因組排序。

為了糾正這個疏忽,研究小組從凍幹樣品中提取了DNA、檢查了序列並將其跟來自美國的兩種工業青黴菌株公布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結果他們發現,儘管英國和美國的菌株有著相似的遺傳密碼,但美國的菌株擁有更多的用於製造青黴素的調節基因副本。然而,兩種菌株的產青黴素的酶是不同的,這表明它們的野生祖先自然進化產生了不同的酶。

根據研究小組的說法,這很重要,因為隨著細菌進化出抗藥性,像青黴素這樣的抗生素已經變得越來越無效。由於美國和英國的菌株在處理本地細菌方面進化不同,研究它們的差異以及它們是如何產生的可以為提高青黴素產量提供線索。

帝國理工學院生命科學系的Ayush Pathak表示:「我們的研究可能有助於激發對抗抗生素耐藥性的新解決方案。青黴素的工業生產集中在產量上,而用於人為提高產量的步驟導致了基因數量的變化。但工業方法可能錯過了優化青黴素設計的一些解決方案,我們可以從抗生素耐藥性進化的自然反應中學習。」

相關研究報告已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

相關焦點

  • 陳根:初代青黴菌的基因組序列首次測序,偶然之後還有意外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來自美國的青黴菌株被發現生長在甜瓜上並且能夠產量,此後,青黴素的藥物作用才被抬高。儘管青黴素的發現具有歷史意義,但事實上,這麼多年來,並沒有人對這種原始青黴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現在,來自倫敦帝國理工學院,CABI和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五十多年前冷凍的樣本對弗萊明原始青黴菌株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
  • 面對超級細菌,科學家挖了青黴菌的「祖墳」……
    之後,他確認這些具備抑菌能力的黴菌為青黴菌,並將其分泌物命名為青黴素。這一事件直接改變了現代醫學的發展方向,以青黴素為代表的抗生素自此登上歷史舞臺,成為20世紀人類治療眾多疾病的法寶。弗萊明也因此獲得194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弗萊明付出了極大心血確定其顯微鏡下的初代青黴菌究竟屬於何種菌株。經過多年努力,他確定了幾種具備分泌青黴素能力的青黴菌菌株。
  • 面對超級細菌,科學家挖了青黴菌的「祖墳」……
    最近,來自帝國理工學院、牛津大學以及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CABI)的學術團隊對弗萊明發現的初代青黴菌菌株進行了基因組測序。研究人員認為,通過比對生代分泌青黴菌菌株和當下工業生產使用的菌株在分泌青黴素方面的遺傳差異,有望指引科學家摸索出設計新型抗生素的方法,進而幫助人類攻克細菌耐藥性難題。研究成於近日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上。
  • 測出植物寄生型線蟲基因組序列
    科學家們在7月出版的《自然—生物技術》期刊上報告說,他們測出一種植物寄生型線蟲的基因組序列,這是首次測出已知植物寄生型多細胞動物的基因組序列,從而讓大家能夠瞥見無性動物的原始生命之光,這類根結線蟲的雄性對後代的衍生沒有貢獻。
  • 科學家解密初代青黴菌基因組 或有助於解決抗生素耐藥性
    美媒稱,亞歷山大·弗萊明爵士發現青黴素時所用黴菌的凍幹樣本基因組首次獲得測序,這可能帶來抗生素生產方面的新創新。據美國大全新聞網9月24日報導,醫學史上最幸運的一個時刻就是,1928年一個簡單的意外帶來了後來拯救無數生命的發現,引發了現代抗生素產業的興起,也幫助改變了醫學進程。1928年8月,弗萊明在英國薩福克郡的家鄉度假。
  • 弗萊明留下的青黴菌,最近終於得到了基因測序
    英國研究人員首次對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留下的青黴菌進行了基因組測序,發現它和目前用於工業生產的青黴菌有一些不同
  • 諾獎得主手中的那株青黴菌被首次測序
    之後,弗萊明所發現的青黴菌菌種被交給牛津大學的研究小組保存。如今,來自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牛津大學和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CABI)的研究人員利用五十多年前冷凍保存的樣本,對這個原始青黴菌菌株開展了基因組測序。這項成果於9月24日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上。
  • 中國首次完成梅花全基因組序列
    中國首次完成梅花全基因組序列,為水果改良育種奠定基礎  【搜狐科學信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中國的科研團隊在世界範圍內首次測定了梅花的基因組序列。但其高度雜合性也增加了基因組整合的難度。研究人員採用新一代的測序技術(NGS)和全基因組映射技術(WGM),對西藏的一個野生種構建出高密度的遺傳圖譜。最終成功得到了長達237Mb的梅花基因組參考序列。  通過研究與抗病性相關的基因將有利於培育抗病的梅花品種。研究發現在梅花基因組中存在和抗病相關的基因—PR基因家族。
  • 家豬基因組序列公布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與丹麥家豬育種生產委員會於6月6日在中國北京和丹麥哥本哈根發表聯合聲明:宣告家豬基因組序列對外公開。 據悉,此次公布的數據包含384萬個來自於中國和歐洲的五個不同家豬品種的基因組序列片段。
  • 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首次公開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
    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NGDC)信息顯示,1月26日,該中心收錄了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提供的5株2019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這是自2019年12月該病爆發以來,國內公共數據平臺首次公開發布數據。
  • 裡程碑式成就,科學家首次獲得人類X染色體完整序列
    經過科學家近二十年的努力,人類染色體基因組序列迄今為止是最準確和完整的脊椎動物基因組序列,但仍有數百個未知的空白或缺失的DNA序列。這些缺口通常包含重複的DNA片段,非常難以測序,但是這些重複片段卻是控制人類遺傳信息變異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可能隱藏著理解人類生物學和疾病很重要的信息。
  • 科學家繪製出海膽基因組序列草圖
    新華網華盛頓11月9日電(記者張忠霞)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9日報告說,他們繪製出了海膽的基因組序列草圖。基因分析顯示,這一無脊椎動物的基因組與人類基因組的相似程度高得出乎意料。  由美國貝勒大學醫學院領導的「海膽基因組測序項目」小組的科學家們報告說,他們的基因測序對象是一種雄性加利福尼亞紫海膽。
  • 科學家繪製有史以來最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序列圖集
    科學家繪製有史以來最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序列圖集 2020-12-03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深海巨怪不再神秘,人類首次獲取其全基因組序列
    該研究首次公布了神秘巨型烏賊的全基因組序列,揭示了其解剖和進化的重要線索,讓我們對這種神秘生物的認知又進了一大步。  巨型烏賊全基因組數據的發布為未來研究這個令人敬畏的生物奠定了基礎,也進一步增加了我們對地球上生命多樣性的理解。
  • 史上最大生物學研究項目公布:10年內,測定150萬種真核生物基因組序列
    該項目計劃耗資47億美元,在接下來的十年間,測出所有已知的150萬種真核生物的基因組序列,並為我們找到尚未發現的全新物種。1990年,上一項全球性基因組測序工程——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科學家的共同推動下,截至2003年項目結束,我們首次成功解開人類的基因密碼、繪製出人類基因組圖譜。
  • 目前已經從研究單個基因發展到研究生物整個基因組的結構與功能
    1975-1977年Sanger、Maxam和Gilbert先後發明了三種DNA序列的快速測定法;90年代全自動核酸序列測定儀的問世;1985年Cetus公司Mullis等發明的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的特定核酸序列擴增技術,更以其高靈敏度和特異性被廣泛應用、對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
  • 人類基因組「基本信息」首次公布
    本報北京2月12日電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美、英、日、法、德、中六國科學家今天共同宣布,經過初步測定與分析,人類基因組約有32億鹼基,包含約3萬到4萬個蛋白編碼基因。這是繼去年6月26日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公布後,科學家首次公布人類基因組第二階段的「基本信息」。
  • 首次獲得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序列
    科學家首次「從頭到尾」(從端粒到端粒)確認了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序列,其中不存在任何缺口,它的精確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一成果也標誌著,創造出精確到鹼基的完整人類染色體已經成為現實,基因組學研究或許將邁入新的時代。
  • 基因組學新紀元:科學家首次完成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組裝序列
    不過,現在科學家們已經首次從一端到另一端(「端粒到端粒」)地確定了一條人類染色體的完整序列,填補了所有空白,而且精確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對基因組學研究者來說,7月14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人類X染色體端粒到端粒完整序列是一個裡程碑。
  • 如何進行基因組序列比對?
    首先要做的就是將測序得到的reads比對到人基因組參考序列上。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HGP)的進行,International Human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在2001年首次公布了人基因組序列的草圖,2003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宣布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