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巨怪不再神秘,人類首次獲取其全基因組序列

2021-01-07 網易

  

  在北歐的神話中,深海裡存在著一種體長150米的巨型怪物,它們居住在挪威和格陵蘭島海岸附近,所以又被稱之為挪威海怪(名字叫做克拉肯,Kraken)。

  一般認為挪威海怪是一種體型巨大的章魚或者烏賊,很多小說或者影視劇中都出現過(比如《加勒比海盜》)。對於航船來說,挪威海怪代表的就是死亡。據說當它浮在水面的時候,有些水手會誤把它的身體當作一座「小島」,甚至會登上這座小島,在上面安營紮寨,結果在它沉下去的時候葬身海底。最恐怖的還是挪威海怪的巨型觸角,隨便一拍就可以打碎一艘航船。

  

  19世紀以來,隨著現代生物學的發展,人們對海洋有了更多的了解,大多數人已經相信挪威海怪其實就是巨型烏賊! 海裡發現五六米,甚至十多米長的巨型烏賊並非沒有可能,有時巨型烏賊也確實會襲擊過往船隻,因此,過於荒誕的海怪傳說逐漸消失。

  巨型烏賊(giant squid,拉丁學名Architeuthis dux),也叫大王烏賊,這種神秘的巨型頭足類動物,分布在除南北極以外的其他深海區。它們擁有無脊椎動物中最大的大腦,行為複雜而敏捷,還擁有出色的偽裝和模仿等不可思議的技能,這使得科學研究進行的十分困難

  迄今為止,幾乎沒有一隻巨型烏賊被活捉,所以它們的許多生物特性仍然是個謎。僅有的一些被研究過的標本,都是被衝上岸或被漁民意外拖上來的屍體。

  

  但是,令人驚喜的是,2020年1月16日,哥本哈根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華大基因大數據期刊GigaScience發表了題為:A draft genome sequence of the elusive giant squid, Architeuthis dux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首次公布了神秘巨型烏賊的全基因組序列,揭示了其解剖和進化的重要線索,讓我們對這種神秘生物的認知又進了一大步

  巨型烏賊全基因組數據的發布為未來研究這個令人敬畏的生物奠定了基礎,也進一步增加了我們對地球上生命多樣性的理解。

  研究人員發現巨型烏賊的基因組很大據估計有27億個DNA鹼基對,大約是人類基因組的90%。

  

  參與測序研究的科學家Caroline Albertin介紹說:就基因而言,我們發現巨型烏賊和其他動物很像。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研究這種奇怪的動物來更多地了解人類自己。她在2015年還曾領導一個團隊,對頭足類動物(包括烏賊、章魚、墨魚和鸚鵡螺)進行了首次基因組測序。

  Albertin分析了巨型烏賊中幾個古老、知名的基因家族,並與已測序的其他四種頭足類物種以及人類基因組進行了比較。

  

  她發現幾乎所有動物中重要的發育基因(Hox和Wnt)在巨型烏賊基因組中僅呈單拷貝存在。這意味著這種巨大的無脊椎動物並不是通過全基因組複製才變得如此龐大的,而是進化很久以前就採取了這種策略來增加無脊椎動物的體積

  所以,了解這個物種是如何變得如此巨大的,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它的基因組。

  

  Albertin說:「基因組是回答這些神秘動物的許多生物學問題的第一步。例如,它們如何獲得無脊椎動物中最大的大腦、複雜的行為和敏捷性以及令人難以置信的瞬時偽裝技能等。雖然頭足類動物有許多複雜而精細的特徵,但它們被認為是獨立於脊椎動物進化而來的。通過比較它們的基因組,我們可以回答頭足類動物和脊椎動物的構造是否相同或不同。」

  Albertin還在巨型烏賊基因組中發現了100多個原鈣粘蛋白(procadadherin)家族的基因,而這些基因在無脊椎動物中並不常見。

  她說:「人們認為原鈣粘蛋白在正確連接複雜的大腦方面很重要。而且,原鈣粘蛋白被認為是脊椎動物的創新,所以當我們在巨型烏賊基因組中發現超過100個原鈣粘蛋白基因的時候,我們感到非常驚訝。」

  最後,她分析了一個迄今為止頭足類動物獨有的基因家族,叫做反光蛋白(reflectin)。反光蛋白非常獨特,在資料庫中幾乎找不到其他任何相似的同源蛋白。此外,反光蛋白的胺基酸組成也非常不同尋常,在普通蛋白質中常見的幾種胺基酸(比如丙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和賴氨酸)幾乎不存在於這一蛋白質中,而相對稀少的胺基酸(如酪氨酸、色氨酸、甲硫氨酸和精氨酸)在反光蛋白中的含量卻達到了一半以上。

  這種蛋白質具有非常高的折光率,可以幾乎反射所有可見光,高於其他所有目前所知天然存在的蛋白質。反光蛋白編碼一種與彩虹色有關的蛋白質。顏色是偽裝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試圖了解這個基因家族的作用及作用方式。

  擁有這個巨型烏賊的基因組是幫助我們理解什麼促使了頭足類動物進化的一個重要節點。它還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新的基因是如何在進化和發育中出現的。

  

  近年來,海洋變暖和酸化、汙染、缺氧和捕魚已經影響了頭足類動物的數量。在巨型烏賊標本組織中發現了高濃度的汞,在深海頭足類動物組織中也發現了大量的阻燃化學物質。因此,迫切需要對這些重要但很少見的動物有更深入的生物學了解,以幫助對它們進行正確的保護。

  https://academic.oup.com/gigascience/article/9/1/giz152/569719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神秘的「深海隱居者」!巨型烏賊全基因組序列公布 人們對它的了解...
    由於生活在深海,它們很難被人們觀察到,宛如一群「隱居者」。巨型烏賊又稱大王烏賊、首席烏賊、霸王烏賊,為世界上存活的最大的無脊椎動物,為軟體動物頭足類烏賊目中最大的一類。自18世紀首次發現並獲取研究樣本以來,人們對它們知之甚少。傳聞中,這類動物有校車那麼大,眼睛如同餐盤,觸手能在10碼外抓住獵物。
  • 中國首次完成梅花全基因組序列
    中國首次完成梅花全基因組序列,為水果改良育種奠定基礎  【搜狐科學信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中國的科研團隊在世界範圍內首次測定了梅花的基因組序列。但其高度雜合性也增加了基因組整合的難度。研究人員採用新一代的測序技術(NGS)和全基因組映射技術(WGM),對西藏的一個野生種構建出高密度的遺傳圖譜。最終成功得到了長達237Mb的梅花基因組參考序列。  通過研究與抗病性相關的基因將有利於培育抗病的梅花品種。研究發現在梅花基因組中存在和抗病相關的基因—PR基因家族。
  • 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首次公開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
    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NGDC)信息顯示,1月26日,該中心收錄了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提供的5株2019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這是自2019年12月該病爆發以來,國內公共數據平臺首次公開發布數據。
  • WLA年度發布 | 首次獲取完整的X染色體序列,人類越來越了解自己了
    2020年,研究人員首次「從頭到尾」(從端粒到端粒)確認了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序列,其中不存在任何缺口,精確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一成果意味著創造出精確到鹼基的完整人類染色體已經成為現實,基因組學研究或許將邁入新的時代,人類離揭秘遺傳信息又進了一步。2020年,由中、美、英、法、日、德等多國科學家參與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人類基因組非常長,包含約60億個鹼基。
  • 鯉魚全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繪製完成
    原標題:鯉魚全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繪製完成   本報記者 馬愛平   日前,鯉魚全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已繪製完成,該基因組覆蓋約為16.9億鹼基,包含52610個功能基因,功能基因數目是大多數硬骨魚類基因數目的兩倍。
  • 蒙古族人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
    2011年12月19日,由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開展的第一個蒙古族人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工作已經完成。科學家們將此圖譜譽為「天驕一號」,這標誌著我國的人類學、民族學、人類遺傳學及醫學健康研究進入基因組水平。    基因採樣的成年蒙古族男子系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34代孫,具有完善的家族系譜記錄,且沒有和外族通婚史。科學家們利用新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採取了從頭測序和重測序兩種方法分別獲得全基因組序列。
  • 迄今最完整的人類單倍體水平的二倍體基因組序列
    2015年5月26日,華大基因研究人員首次基於新一代測序技術,開發策略和方法組裝出迄今最完整的單倍體水平的二倍體基因組序列,為從頭組裝雜合度高的基因組奠定了基礎。人類基因組是二倍體,完整了解每個染色單體的變異對基因組信息的解讀具有重要意義。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在不使用參考基因組序列的前提下,僅憑藉新一代測序(NGS),通過全基因組鳥槍測序法(WGS)結合Fosmid-pooling策略的分級組裝方法,組裝出人類單倍體水平的二倍體基因組。
  • 海洋所科研人員繪製完成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國內外專家普遍認為,基因組序列圖首次在分子層面上為人類提供了一份生命「說明書」,不僅奠定了人類認識自我的基石,推動了生命與醫學科學的革命性進展,而且為全人類的健康帶來了福音。2000年人類基因組草圖完成時,僅42個物種完成了全基因組測序,但是,隨著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全基因組測序對生物科學研究重大影響的推動,全世界的基因組測序計劃數量快速增加。
  • 白鰭豚全基因組序列成功測定
    我國科學家成功主持完成了白鰭豚全基因組序列測定與分析工作,這是國際上第一次通過新一代測序方法獲得較高測序深度的鯨類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 首次獲得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序列
    科學家首次「從頭到尾」(從端粒到端粒)確認了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序列,其中不存在任何缺口,它的精確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一成果也標誌著,創造出精確到鹼基的完整人類染色體已經成為現實,基因組學研究或許將邁入新的時代。
  • 19年前的今天,人類基因組圖譜首次被公布
    當前位置: 首頁  >  興趣圈  >  科幻世界  >  科幻資訊  >  科幻出版 19年前的今天,人類基因組圖譜首次被公布
  • 美國研究團隊首次合成人類X染色體完整序列
    中國航空報訊:美國研究團隊首次合成了完整的人類X染色體序列,這將有助於我們全面了解基因組功能,並指導基因組信息在醫療服務中的使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下屬的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的研究人員製造了人類染色體的第一個端對端DNA序列。
  • 史上最全小麥基因組序列圖集問世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領導的國際團隊在一項對全球小麥生產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10+基因組計劃中,對代表全球育種計劃的15個小麥品種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這將使科學家和育種人員能夠更快地識別出具有影響力的基因,從而提高小麥產量、害蟲抗性和其他重要的農作物性狀。
  • 首個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完成-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9月22日電(記者李慧)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孫效文研究員牽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聯合黑龍江水產研究所、中科院基因組研究所、哈佛大學、奧本大學等單位組建的國際合作研究團隊,完成了鯉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成為國際上首個完成全面解析的異源四倍體硬骨魚類基因組圖譜。
  • 華大組裝完成人類二倍體基因組序列
    華大組裝完成人類二倍體基因組序列  5月26日,華大基因研究人員首次基於新一代測序技術,開發策略和方法組裝出迄今最完整的單倍體水平的二倍體基因組序列,為從頭組裝雜合度高的基因組奠定了基礎。該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  人類基因組是二倍體,完整了解每個染色單體的變異對基因組信息的解讀具有重要意義。
  • 裡程碑式成就,科學家首次獲得人類X染色體完整序列
    經過科學家近二十年的努力,人類染色體基因組序列迄今為止是最準確和完整的脊椎動物基因組序列,但仍有數百個未知的空白或缺失的DNA序列。這些缺口通常包含重複的DNA片段,非常難以測序,但是這些重複片段卻是控制人類遺傳信息變異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可能隱藏著理解人類生物學和疾病很重要的信息。
  • 家豬基因組序列公布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與丹麥家豬育種生產委員會於6月6日在中國北京和丹麥哥本哈根發表聯合聲明:宣告家豬基因組序列對外公開。 據悉,此次公布的數據包含384萬個來自於中國和歐洲的五個不同家豬品種的基因組序列片段。
  • 科技日曆 | 19年前的今天,人類基因組圖譜首次被公布
    科技日曆 | 19年前的今天,人類基因組圖譜首次被公布  Connor Feng • 2020-02-12 11:42:39
  • 我國率先繪出石斑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林浩然表示,這是我國完成的第三個魚類基因組測序項目和全基因組序列圖譜,也是世界上首個鱸形目鮨科石斑魚類基因組序列圖譜。 石斑魚類隸屬鱸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石斑魚亞科(Epinephelinae),石斑魚屬(Epinephelus),為暖水性礁棲魚類,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域。
  • 碧蛾蠟蟬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首次測定
    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梁愛萍研究組首次獲得了蠟蟬總科昆蟲——碧蛾蠟蟬Geisha distinctissima (Hemiptera: Flatidae)的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結果顯示:碧蛾蠟蟬線粒體基因組是一個15,971 bp 的閉合環狀分子,整個基因組的A+T含量為75.1%,其基因內容、基因順序和基因結構都與果蠅Drosophila yakuba相同。所有13個蛋白質編碼基因均以ATR或者ATT作為起始密碼子。9個蛋白質編碼基因利用典型的TAA或TAG作為終止密碼子,其餘四個蛋白質編碼基因(cox1, atp6, cox3, 和nad4)使用不完全終止密碼子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