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最完整的人類單倍體水平的二倍體基因組序列

2021-03-01 測序中國

2015年5月26日,華大基因研究人員首次基於新一代測序技術,開發策略和方法組裝出迄今最完整的單倍體水平的二倍體基因組序列,為從頭組裝雜合度高的基因組奠定了基礎。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

人類基因組是二倍體,完整了解每個染色單體的變異對基因組信息的解讀具有重要意義。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在不使用參考基因組序列的前提下,僅憑藉新一代測序(NGS),通過全基因組鳥槍測序法(WGS)結合Fosmid-pooling策略的分級組裝方法,組裝出人類單倍體水平的二倍體基因組。

研究人員通過所開發的方法對之前已完成的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 YH 1號進行重新測序,組裝出5.15Gb的二倍體基因組序列,其單體型N50長度達到484 kb。本研究首次全面分析和展示了人類二倍體基因組完整的序列和變異信息,包括之前研究中很難或者無法發現的新序列或基因以及中等長度的雜合插入和缺失突變(51~200bp),並揭示了他們在生物學上的作用。

人類單倍體水平的二倍體基因組信息對於解讀基因型與表型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價值。此次完成的二倍體基因組是迄今最完整的從頭組裝結果。研究所採用的YH 1號有著完整的基因組、轉錄組、甲基化數據和細胞系。因此,該研究可以為將來新測序和組裝技術的研發以及涉及到RNA或蛋白生物學功能研究提供重要的標準和基礎。

華大基因該項目負責人曹紅志表示,通過對基因組信息的全面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個人完整基因組信息對於解讀基因型與表型相互關係的重要價值,從而更加科學,準確的指導個體化醫療。此外,研究開發的策略為雜合度高或多倍體基因組參考序列的組裝提供了解決方案。

來源:華大基因

關於我們

微信名稱:測序中國


微信號:seq114


網站:www.seq.cn

相關焦點

  • 華大組裝完成人類二倍體基因組序列
    華大組裝完成人類二倍體基因組序列  5月26日,華大基因研究人員首次基於新一代測序技術,開發策略和方法組裝出迄今最完整的單倍體水平的二倍體基因組序列,為從頭組裝雜合度高的基因組奠定了基礎。該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  人類基因組是二倍體,完整了解每個染色單體的變異對基因組信息的解讀具有重要意義。
  • 深圳科學家獲得迄今最完整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圖譜
    深圳商報由農業農村部支持下,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下稱「基因組所」)與雲南師範大學共同承擔的「優薯計劃」再添新成果,科學家獲得了迄今最完整的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圖譜,向最終實現用種子繁育馬鈴薯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 人類基因組的Phasing原理是什麼?
    Phasing,或者說Genotype Phasing,它的中文名有很多:基因定相、基因分型、單倍體分型、單倍體構建等在不同的語境下都有人說過。但不管如何,所謂Phasing就是要把一個二倍體(甚至是多倍體)基因組上的等位基因(或者雜合位點),按照其親本正確地定位到父親或者母親的染色體上,最終使得所有來自同一個親本的等位基因都能夠排列在同一條染色體裡面。
  • 農科院(深圳)基因組所構建高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圖譜
    這篇題為「Haplotype-resolved genome analyses of a heterozygous diploid potato」(解析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的論文,結合多種測序數據,首次完成了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品系 RH 的全基因組序列,並解析出兩套單體型。
  • 農科院(深圳)基因組所構建高雜合二倍體馬鈴薯...
    這篇題為「Haplotype-resolved genome analyses of a heterozygous diploid potato」(解析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的論文,結合多種測序數據,首次完成了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品系 RH 的全基因組序列,並解析出兩套單體型。
  • 「優薯計劃」的最新成果:破譯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
    近年來,國內外相繼開展二倍體馬鈴薯雜交育種,加速馬鈴薯的育種過程。在農業農村部、中國農科院和深圳市的支持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黃三文研究員發起了「優薯計劃」,即以基因組學和合成生物學為指導,用二倍體替代四倍體,並用雜交種子替代薯塊,對馬鈴薯的育種和繁殖方式進行顛覆性創新。
  • 研究人員構建高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圖譜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解析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圖譜,為研究二倍體馬鈴薯自交衰退分子機制和培育二倍體自交系提供了數據基礎,也為其他雜合基因組的組裝和分析提供了借鑑。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上。
  • Nature:藉助第三代測序韓國發表最連續人類基因組
    作者填補了特異人群參考基因組的空白,並確定了結構變異。該研究的顯著改進這項工作提供了了到目前為止最鄰近的二倍體基因組裝配與之前未報導的亞洲特異結構變異的廣泛調查。其優質的臨床相關的等位基因的單體型分析有著提高精準醫療的潛力。這對於目前基於歐洲人和白人人群的基因組分析方法,是一個顯著的改進。
  • 南科大靳文菲團隊發表二倍體基因組三維結構科研成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靳文菲課題組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趙可吉實驗室合作發表二倍體基因組三維結構的科研成果,該論文以「Diploid genome architecture revealed by multi-omic data of hybrid mice」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
  • 世界首個染色體水平的高原特有典型四倍體魚類的基因組圖譜誕生
    他們繪製完成了世界上首個染色體水平的高原特有典型四倍體魚類——異齒裂腹魚的基因組圖譜,為其他高原魚類進化、基因組多倍化和極端環境適應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參考。牟振波告訴《中國科學報》,過去5000萬年間,青藏高原一直處於隆升過程,並伴隨著極端地質運動和氣候變化。
  • 徐鵬報告詳細解讀:鯉魚異源四倍體起源及基因組進化
    -裂峽䰾Hampala」為B亞基因組最可能的祖先二倍體類群之一,而A亞基因組的祖先可能為鯉科中親緣關係相對較遠的未知物種,甚至可能是已經滅絕的物種。基於以上疑問,我們對近緣二倍體草魚12個健康組織進行了轉錄組測序,以其基因表達水平作為祖先物種的參考。
  • Genome Res|多組學揭示二倍體基因組三維結構
    責編丨兮幾乎所有高等動物都是二倍體,即生物擁有分別來自父本和母本的兩套基因組。我們的二倍體基因組一般以形態、結構基本相同的同源染色體呈現。因為同源染色體序列高度相似,常見研究一般不區分同源染色體的父本和母本。
  • 你轉發的四倍體錦鯉還好嗎?NC首次鑑定出異源四倍體魚類的祖先二倍體並成功進行亞基因組拆分
    小䰾Puntius-裂峽䰾Hampala」為B亞基因組最可能的祖先二倍體類群之一,而A亞基因組的祖先可能為鯉科中親緣關係相對較遠的未知物種,甚至可能是已經滅絕的物種。由以上已知的A、B亞基因組分化於23 Mya,可將異源四倍體鯉形成時間精確到1240萬年前(12.4 Mya),即鯉A、B亞基因組的共同祖先於23 Mya開始分化為兩個獨立的二倍體物種,之後轉座元件伴隨著物種分化而發生基因組尺度的序列分化,直到它們伴隨著異源四倍化事件(12.4 Mya)重新融合為異源四倍體基因組後,序列分化速率才重新趨於均一。
  • 追溯八倍體栽培草莓的二倍體祖先
    Edger等在Nature Genetics上發表的八倍體草莓基因組論文(Edger et al., 2019, 51: 541–547)推測其有4個不同的二倍體祖先,分別是森林草莓(F. vesca)、飯沼草莓(F. iinumae)、綠色草莓(F. viridis)和日本草莓(F. nipponica
  • 研究追溯八倍體栽培草莓的二倍體祖先
    Edger等在Nature Genetics上發表的八倍體草莓基因組論文(Edger et al., 2019, 51: 541–547)推測其有4個不同的二倍體祖先,分別是森林草莓(F. vesca)、飯沼草莓(F. iinumae)、綠色草莓(F. viridis)和日本草莓(F. nipponica
  • 首次獲得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序列
    科學家首次「從頭到尾」(從端粒到端粒)確認了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序列,其中不存在任何缺口,它的精確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一成果也標誌著,創造出精確到鹼基的完整人類染色體已經成為現實,基因組學研究或許將邁入新的時代。
  • 浙大羅琛教授:解析基因組印記
    採用金魚和斑馬魚人工雌核發育單倍體系統,通過對表達活性不同的單等位基因的分析,研究脊椎動物發育過程中組織特異性和等位基因特異性甲基化式樣如何在基因組上建立,以及單等位基因表達和二倍體依賴型發育模式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以回答發育過程中基因組整體水平上的基因選擇性表達表達時空秩序這一發育生物學的核心問題。曾作為主要研究人員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 科學網—基因調控可讓小鼠單倍體幹細胞不「脫單」
    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的建立為遺傳篩選研究、製備基因編輯動物模型提供了新手段,是極具價值的遺傳學研究工具。然而,其在日常培養和分化過程中,常常發生的二倍化現象,嚴重影響其發揮「基因篩選利器」的功能。如何抑制二倍化、高效獲得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成為重要課題。 真核生物的遺傳信息一半來自於父本,一半來自於母本。
  • 史上最全小麥基因組序列圖集問世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領導的國際團隊在一項對全球小麥生產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10+基因組計劃中,對代表全球育種計劃的15個小麥品種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這將使科學家和育種人員能夠更快地識別出具有影響力的基因,從而提高小麥產量、害蟲抗性和其他重要的農作物性狀。
  • 基因組總DNA文庫的構建_鄭大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了解,1978年,Lawn 等人從人胎兒的肝取得DNA,以y噬菌Charon4A作為克隆載體構建了第一個人類基因組 DNA文庫。由於y噬菌體DNA的重組區間只能容納15~20kb的外源 DNA 片段,而人類單倍體基因組 DNA 總量為3×10kb,所以需要有(8×105)~(8×10°)的重組體才能構建一個完整的"文庫",才可能包含人類基因組中所有的 DNA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