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平院士團隊揭示脊椎動物異源多倍體亞基因組演化的動態歷史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網

多倍化現象在脊椎動物中極為罕見;多倍體脊椎動物在多倍化發生和其後的二倍化進程中可能經歷基因組休克效應。但對於相關演化遺傳機制是什麼、機制是否相同等問題,存在不同假說和許多尚待澄清的問題。在張亞平院士領導下,雲南大學省部共建雲南省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羅靜教授、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呂雪梅研究員、湖南師範大學劉少軍院士、南京農業大學陳增建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阮珏研究員和廈門大學徐鵬教授等帶領的團隊聯合攻關,以鯉亞科魚類基因組為研究對象,對脊椎動物異源多倍體基因組的亞基因組演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於鯉亞科魚類在演化歷史上可能經歷了四輪之多的全基因組加倍事件,染色體數目達到約100條之多,且其第四輪全基因組加倍事件是伴隨一次遠緣雜交事件發生,而這一類群的二倍體直系祖先均已滅絕,這為鯉亞科魚類基因組的測序、組裝和亞基因組鑑別引入巨大的難度。團隊合作同過利用長讀長三代測序、Bionano光學圖譜和染色質構象捕獲測序技術對紅鯽基因組進行從頭組裝,獲得50條染色體的單倍型參考基因組,完整性和準確性均高於近期發表的金魚、鯉魚基因組。同時基於鯉亞科、䰾亞科、裂腹魚亞科代表物種的線粒體基因組和全基因組標記的系統發育樹構建和比較,首次成功對紅鯽兩個亞基因組的母系和父系親本來源進行了清晰的劃分。

通過重建鯉亞科魚類的多倍化演化歷史,發現鯽魚、鯉魚和金線䰾共同起源於13.8~15.1百萬年前的一次古異源多倍化事件。比較基因組學和多組織、多胚胎發育時期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的分析結果表明,紅鯽與異源多倍體植物和爪蟾基因組中非對稱的演化模式呈現明顯不同:1)紅鯽的父系和母系來源的亞基因組均沒有顯著的大規模非對稱性丟失和演化速率偏向性,兩個亞基因組在整個二倍化進程中一直經歷交替的非對稱性功能丟失;2)雖然兩個亞基因組的同源基因對總體呈現平衡表達,有趣的是,兩個基因拷貝隨胚胎發育時間的推進發生表達優勢的切換;3)同源基因拷貝的表達與DNA甲基化的變化呈負相關,但甲基化並不能解釋同源基因對在胚胎發育進程中的表達優勢切換模式,這提示可能存在更複雜的調控機制決定同源基因對的表達。以上結果說明異源多倍體物種的演化策略具有多樣性。在多倍化之後的二倍化進程中,鯉亞科魚類具有其獨特的演化策略,以平衡亞基因組的穩定和多樣化。這為研究異源多倍體脊椎動物的基因組演化和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該工作以「From asymmetrical to balanced genomic diversification during rediploidization: subgenomic evolution in allotetraploid fish」為題發表在期刊Science Advances上,雲南大學的羅靜教授,博士後柴靜,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的博士生文豔玲,湖南師範大學的陶敏博士,雲南大學的博士生林國亮為共同第一作者,張亞平院士、呂雪梅研究員、劉少軍院士、陳增建教授、阮珏研究員和徐鵬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Science Advances為Science系列雜誌,也是Nature Index 期刊,中國科學院分區為綜合類一區,五年平均影響因子為13.293,影響因子還在持續增長中。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22/eaaz7677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脊椎動物異源多倍體亞基因組演化的動態歷史
    多倍化現象在脊椎動物中極為罕見;多倍體脊椎動物在多倍化發生和其後的二倍化進程中可能經歷基因組休克效應。但對於相關演化遺傳機制是什麼、機制是否相同等問題,存在不同假說和許多尚待澄清的問題(PNAS 2016及其他文獻)。
  • 徐鵬報告詳細解讀:鯉魚異源四倍體起源及基因組進化
    鯉除經歷了硬骨魚類共有的第三輪全基因組複製事件(Ts3R)外,還經歷了特有的第四輪全基因組複製事件(Cs4R),因此也是廣受關注的研究脊椎動物多倍體基因組演化的理想模式生物。2016年,中科院水生所何舜平研究員團隊在《中國科學》期刊上發表了關於鯉亞科多倍體物種獨立起源的相關研究論文,為異源四倍體鯉的二倍體祖先溯源工作提供了重要線索。他們分析了鯉亞科46屬123種魚類以及20種鯉亞科以外的其他鯉科魚類,利用線粒體和核基因序列構建了系統發育關係(下圖),並以此來追溯裂腹魚類多倍體的起源及其物種分化。
  • NC首次鑑定出異源四倍體魚類的祖先二倍體並成功進行亞基因組拆分
    鯉除經歷了硬骨魚類共有的第三輪全基因組複製事件(Ts3R)外,還經歷了特有的第四輪全基因組複製事件(Cs4R),因此也是廣受關注的研究脊椎動物多倍體基因組演化的理想模式生物。基因組倍增是生命演化過程中重要的演化驅動力 | 正文圖1早在1967年,演化生物學界泰鬥Susumu Ohno先生就已發現,鯉染色體數目是其他大多數鯉科魚類的2倍,並且其減數分裂中是形成50個二價體,而非25個四價體。
  • 華北理工大學王希胤課題組提出多倍體指數,並對植物基因組進化史上...
    多倍體可分為同源多倍體 (autopolyploid) 和異源多倍體 (allopolyploid);同源多倍體是由同一物種經過染色體加倍形成的多倍體,異源多倍體源自不同的物種雜交形成的多倍體。在陸生植物和其他真核生物的進化過程中,同源多倍體和異源多倍體的出現頻率和在進化上的貢獻一直是一個長期爭論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基因組序列測定,揭示多倍體在進化史上廣泛且反覆的發生。
  • NG高分 | 研究多倍體物種遺傳育種的新方向
    本研究利用最新的測序技術(PacBio+BioNano),成功組裝出高質量的異源四倍體芥菜性油菜基因組圖譜,為進一步改良芥菜的農藝性狀提供了基礎,也為多倍體物種遺傳育種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時,也從多角度論證了芥菜A亞基因組起源問題,揭示了多倍體亞基因組間同源基因表達與選擇機制。
  • 探索爪蟾異源四倍體基因組演化之旅
    ——數百萬年前基因組複製的產物,這使得非洲爪蟾成為了理想的多倍體研究目標,但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基因組測序的複雜性。研究證實非洲爪蟾是異源四倍體,並區分出了兩個非對稱演化的亞基因組——一個往往保留了遠祖狀態,而另一個則經歷了基因損失、刪除、重組和表達降低的情況。這兩種二倍體的祖先約在3400萬年前出現分化,並在約1800萬年前結合形成異源四倍體。組學君為大家解讀此篇文獻,共同探索數千萬年前的爪蟾異源四倍體基因組演化。
  • 多倍體作物研究,機遇與挑戰並存—新聞—科學網
    近日,以「多倍體作物基因組解析與品種改良」為主題的第637次香山科學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一位專家生動地描述了多倍體作物超強的抗逆與適應性。   與會專家指出,面對多倍體作物基因組研究的機遇與挑戰,我國科學家應強化科研使命,加強合作交流,共同實現農業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 異源四倍體魚誕生
    該刊邀請的世界著名生物學專家評議道:人工培育成功異源四倍體魚在魚類乃至脊椎動物類中都是首例, 它代表中國在魚類多倍體育種理論和應用方面均居國際領先水平。     自然界要形成一個新的物種需要幾萬年乃至幾百萬年,而大自然中只有二倍體魚。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同源轉座子維持普通小麥多倍體亞基因組...
    染色體組多倍化是推動植物演化的重要因素,是物種形成的主要途徑之一。在全球廣泛種植的普通小麥(Triticum aestivum, 2n=6x=42, AABBDD)是經過兩次多倍化事件形成的異源六倍體,含有三個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亞基因組(A、B、D)。
  • 染色體組多倍化,讓纖弱「禾草」變身強勁之竹
    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研究員率領的團隊通過全基因組比較分析,日前揭示了木本竹類異源多倍化的起源歷史,並且發現木本竹類的祖先與草本竹類的祖先為姐妹關係,並非由現存的草本竹類雜交多倍化而來。國際植物學權威期刊《分子植物》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這或將推動禾本科的生物學與演化研究,對其他植物類群的多倍化起源研究提供重要參考。
  • 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2014-12-01 23:18:06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社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張素)在七鰓鰻化石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
  • 基因組研究揭示竹子異源多倍化歷史和獨特性狀的遺傳學線索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德銖帶領的研究團隊,長期以來致力於竹類植物分類、系統發育和演化研究。通過與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學等單位合作,依託國家重大科學基礎設施——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該團隊在近期完成了基於全基因組測序的竹亞科「生命之網」及其獨特生物學性狀的比較基因組學研究。
  • 一「石」一乾坤——走進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
    在化石發現和物種描述的基礎上,需要重建脊椎動物的系統發育關係,揭示脊椎動物重要類群的起源、形態功能演化以及宏演化機制。」他直言,這才是古生物學研究真正的價值所在,也是實驗室科研成果的內涵所在。化石是塵封的印記,而找到打開印記的方法考驗的是研究人員的洞察力。鄧濤說:「如果研究者沒有完整、深厚的知識積累,就很難以小見大,闡明化石在演化歷程中的角色和關鍵作用。」
  •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成功繪製香蕉B基因組精細圖譜
    新華社海口7月16日電(記者劉詩豪 陳凱姿)記者16日獲悉,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聯合11家單位,繪製了雙單倍體香蕉野生種Pisang Klutuk Wulung(BB基因組)的精細基因組圖譜,揭示了香蕉A、B基因組的分化,二倍化進程中A、B基因組的特點、多倍體香蕉A、B亞基因組之間同源交換與重組規律等重要科學問題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中國...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2014-12-01 中國新聞網 張素 12月1日表示,下一步將回答孟氏中生鰻是否寄生等問題,還將對化石與現生的七鰓鰻進行比較,繼續探討有頜類脊椎動物的演化過程。
  • 農科院科研團隊揭示小麥品種基因組演變規律
    近日,中國農科院相關課題組發現,小麥育種中,三個亞基因組間存在顯著的育種選擇非對稱性。該現象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發現。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植物》上。該研究為解析育種「骨幹親本」找到突破口,將進一步提升優異種質資源的理論和應用價值。
  • 兩篇CELL|中心王文、何舜平、張國捷等團隊合作揭示脊椎動物水生到陸生演化過程中的遺傳創新基礎
    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飛躍,也是脊椎動物演化中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然而,長期以來,關於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的遺傳創新基礎一直知之甚少。根據古生物學和脊椎動物系統學的研究,認為脊椎動物登陸事件發生於有頜類的硬骨魚綱中。硬骨魚綱包含肉鰭魚亞綱和輻鰭魚亞綱。
  •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2020年4月29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在線發表了關於生命耐砷機制起源的研究論文"The Gr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