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福建與海南的移民之緣:「先祖遷自福建莆田」

2020-12-13 南海網

  閩瓊文化的共通性歷來為學界所關注。在11月26日舉行的「人文點亮海之南——海南周刊10周年紀念」分會場活動「源遠流長——瓊閩文化對話」學術沙龍上,福建海南兩地學者就移民文化議題展開了廣泛交流,對證兩地史料及眾多族譜家譜記載,清晰呈現出閩瓊遷徙中的人群類型劃分,以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呈現出的不同特質。

  那一句「先祖遷自福建莆田」,從歷史深處傳來,將移民文化中的閩瓊兩地,牽繫得愈發緊密。

  聚焦移民文化,閩瓊兩地學者在南向移民遷播中感受文化交融,海南多地史料族譜稱「先祖遷自福建莆田」——

  瓊閩文化印記·遷徙

  閩人渡瓊 牽繫千年

  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據家譜記載,臨高波蓮鎮古柳村劉氏遷瓊始祖為來瓊任職的福建官員劉廷忻。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攝

  水路迢迢,滄海一脈,一片風帆向南飄零過海,幾經輾轉,落腳瓊州,結下了福建與海南的移民之緣。

  無疑,福建是中國從海上對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唐中葉以來,中國重要的海事活動,無論是民間的大規模海洋貿易與移民,還是官方組織的鄭和下西洋、三十六姓使琉球,都與福建有著緊密的聯繫。福建由此形成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海神信仰、海洋習俗,也留下了值得稱道的文化遺產。

  福建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劉傳標評價道:福建是移民社會,同時福建又是再移民的始發地,目前80%的臺灣同胞祖籍是福建,東南亞華人華僑60%的祖籍地是福建。目前海南地方史料和諸多族譜,對「先祖遷自福建莆田」的記載清晰,福建為其原鄉。

  任職或避禍

  閩人入瓊始於唐

  劉傳標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福建對外移民始於唐,盛於宋元明清,據現存的福建和海南各姓氏譜牃記載:目前海南島的漢族居民先祖多來自福建,尤其是莆田籍居多。他們或在海南任職而落籍海南,或因戰亂避亂到海南落籍,或是到海南經商而落籍海南,或是赴南洋謀生途中誤以海南為南洋而定居海南。

  福建人向海南遷徙,大體可分四種類型的人群:因任職而落籍群體,因躲避戰亂而入瓊的群體,福建墾荒為謀生的群體,遊學海南而後滯留下來的群體。

  第一種類型因任職海南而落籍。福建科甲鼎盛,單宋代莆田就有進士1666名,宋王安石在《陳執方神道碑》中贊道「興化多進士。」明朝莆田進士人數更是居全國各府之首,明代進士出身、正四品以上的興化籍官員就有300多人。福建「多進士、多仕者」,被派到海南任職也多。

  據現存的族譜和地域鄉土資料,早期福建居民移民海南的多為官宦之家。既有奉派地瓊州任職官員進而定居海南,又有被貶之閩籍官員。唐、宋、元、明、清等五朝代閩籍官宦,落籍海南。比如唐代閩籍官宦,福建福清太平鄉平原裡人林裕,唐昭宗光化二年,奉詔由閩入瓊,任瓊山縣丞,妻子陳氏與子林堂隨行,落籍瓊州西關;到了宋代,《莆田黃氏宗譜》和《海南黃氏篪祖損公族譜》記載,有福建莆田人黃良佐,宋理宗間任瓊州縣宰,落籍瓊山調塘圖,後裔聚居地主要在海口、文昌市。

  同樣的佐證也有來自海南。據海南1989年修《黃池清公族譜》記載:福建莆田坎頭村人黃池清,宋奉派到瓊州任奏差官,卜居瓊山,後裔多在海口、定安。元代,也有不少閩籍官宦,落籍海南,比如《海南符氏族譜》記載:福建莆田人符大本,舉人出身,元至正十一年奉詔由福建莆田渡瓊任會同縣知縣,符大本是海南的符氏第三位始遷祖之一,其後代落籍會同(瓊海)、文昌一帶;到了明清兩朝,據光緒二十五年所刻《海氏族譜》記載,福建松谿縣海答兒於明洪武十六年隨其父海遜之從軍駐守瓊州,落籍瓊山左所,後從軍營遷出,舉家卜居瓊山府城朱吉裡下因村(今金花村),為海氏移居海南的始祖。《(海南)文相村曾氏譜》記載:福建人曾宏魁明末遷廣西北海,順治初年遷徙瓊州府城受任中軍府,定居於定安黃竹五魁村。

  劉傳標說,由於莆田人在瓊州任職的相對較多,致仕後因海南地廣人稀多選擇在海南落籍,並由此出現一人帶一家,一家帶一族遷徙海南拓荒謀生的現象。

  五次大遷徙 移民入瓊島

  福建向海南遷徙的第二類型群體是因為戰亂逃難,輾轉到海南落籍的福建人。宋末期間抗擊蒙古軍隊和明末抵抗清軍,福建是重要區域,也是康熙年間「遷界」重災區,因戰亂和遷界,福建沿海居民向廣東、海南乃至海外避亂逃難中,相當部分避居海南。

  這個群體,按時間來劃分也可以分為五個時期。第一次大規模向海南遷徙,是宋朝末年的戰亂。比如據《八賢劉長樂統宗世譜》的記載,福建長樂理學家、朱熹的學生劉礪後裔追隨趙昰南逃,就輾轉到了海南島。第二次大規模向海南遷徙,是元末明初的戰亂。元朝末年,各地民眾起兵反元,福建也爆發反元起義。兵亂波及泉州、福州、興化等地,人民流離失所,許多人為逃避戰亂,輾轉到海南落籍。第三次大規模遷徙海南是明末清初的戰亂。據福建地方文獻和相關族譜記載: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自縊。後南明政權再次失敗,為逃避清政府追殺,逃災逃難,反抗壓迫而有福建人遷徙到海南。比如莆田人黃本忠、黃本利、黃本仁三兄弟,在元朝元至正年間因「鹽餉所累,被劾」從福建莆田來瓊居崖州,後裔多在樂東、三亞等市縣。

  福建人第四次大規模向海南遷徙,是康煕初年的「遷界」。明末清初,鄭成功打敗荷蘭人,統一臺灣後,臺灣成為反清的基地。因福建沿海抗清鬥爭,清廷為讓臺灣得不到大陸的物資,實施「遷界」,設立界碑,乃至修建界牆,強制處在這個範圍內的沿海居民遷移,成為一個無人區。遷界主要區域是福建沿海,次要地區是廣東、浙江,福建成為重災區,也造成福建沿海居民在違旨「透越」的罪名下慘死於清政府屠刀之下,瀕海地區遭到清政府官兵的破壞和蹂躪,轉瞬之間化成了一片廢墟,據不完全統計,泉州府惠安縣、晉江縣、南安縣共有5098頃良田變成荒地。泉州府沿海一帶成為廢墟,討海為生的漁民和疍民的生計斷絕,被迫遷到或逃難到海南謀生。

  福建人第五次大規模向海南遷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政府組織的遷徙。生活在福建沿海的港灣、江汊水上族群——疍民,尤其是賽江、閩江、木蘭溪、晉江江、九龍江等流域的疍民,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因福建的閩江、九龍江等航運發展需要,限制在內江航道拖網作業,生息於江汊上疍民除部分招進工廠當工人或航運公司當船工水手外,政府有計劃組織疍民遷徙到海南和浙江的舟山「開闢外海外省漁場」。

  商業及遊學吸引閩人留瓊

  第三類型群體是在海南從事商業活動而滯留海南。福建沿海有著悠久的經商傳統,在漢唐和五代時期,福建的東冶和甘棠港就是著名的國際商港,宋元明清福建先後湧現泉州刺桐港和漳州的月港等,開闢有東洋、北洋和南洋、西洋航線,活躍著一支海商隊伍,在北宋時經營地域已涉及廣東、海南等地。

  福建遷徙海南的第四個類型群體,是為了拓展生存空間到海南墾荒與謀生的福建人。福建境內山嶺聳峙,「八山一水一分田」,人稠地狹,土地貧瘠,自古以來「欲就耕而無地闢」。因地少人多,田地繼承與分配中,有不少子孫無田地繼承,為生計不得不向東渡臺灣海峽到臺灣墾荒,向南到海南和東南亞遷徙墾荒與謀生。據福建目前相關文獻記載,福建人到海南從事拓荒墾植,自宋朝就有。明朝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遠洋船隊下西洋後,福建人去南洋謀生成為重要的生存方式與發家致富途徑。福建人坐海船赴南洋,途中因遭遇颱風而被迫在海南沿海登陸並定居,有一部分則船行經海南,誤將海南島認為是南洋而定居。並以血緣為紐帶,即一個人立足後,回故鄉將兄弟、子侄一個接一個帶到海外,這種「連鎖」的結果是將整個家庭甚至家族都移居海外。比如,福建平和人黃汝芳,清代為生計自閩直入萬州,定居後安六合村,子孫主居住在萬寧。

  閩瓊遷徙的第五類型的群體,是因遊學海南而遷徙滯後留在海南的福建人。比如,福建莆田人黃成業,明洪武年間遊學瓊州,後定居瓊山,後代多在文昌、海口。福建福清人黃華、黃聰兄弟二人明崇禎年間遊學來瓊入萬寧,子孫多聚居於萬寧。黃聰初居萬城,後遷陵水。

  五次遷徙時間

  宋代末年

  元末明初

  明末清初

  清代康煕初年

  新中國成立初期

  四種入瓊類型

  任職海南

  因戰亂逃難

  從事商業活動而滯留海南

  到海南墾荒與謀生

  相關報導》》》

  海南周刊| 閩人遷瓊歷史路徑:福建→海南→海外  

  海南周刊| 瓊閩文化印記·先祖來自「甘蔗園」  

  海南周刊| 從地名看海南閩語

  海南周刊| 李輝的「不一樣」  

  海南周刊| 貝託魯奇與《末代皇帝》  

  海南周刊| 「枯木怪石」的背後  

  海南周刊| 海南青年影人集體亮相 「我們就像是戈壁上的嫩芽」  

  海南周刊| 高豐:人生有限,藝術長存

  

  

責任編輯:韓慧

相關焦點

  • 海南人為什麼說的是「福建話」
    只不過,相比福建本土的閩方言,海南話裡的有些語音現象發生了有規律的變化。比如「蟲」字,在閩南話裡讀「tang」已經很不尋常——保留了「古無舌上音(如「澄」讀如聲旁「登」)」的中古音特徵,海南話(海口、文昌)裡乾脆變成了「hang」,這下外人就更認不出來了。海南閩語的分布為什麼海南話會屬於「閩方言」呢?這其實與海南人的來歷有關。
  • 海南各姓氏遷瓊始祖的由來,看看你的祖先是誰!
    盧宣武,福建晉江人,武進士出身,宋仁宗時由閩遷瓊,任雷州總鎮。 盧多遜、盧宣武為盧族後人的先祖。 王姓:遷瓊始祖王居正(悅公),字剛中,今江蘇楊州人,生於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的官宦世家。
  • 鄰近廣東的海南人,為什麼不說粵語卻說「福建話」?
    但是,地理位置與廣東如此接近的海南人卻不是以粵語為主,反以福建話(閩南語)為主體。01 邊荒的孤島漢朝以前,海南島都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孤島文明狀態之下,作為當地原生民族的黎族等其他少數民族在廣袤的熱帶雨林之中繁衍生息。從漢朝開始,中央政府的觸角開始越過瓊州海峽進入半島沿海地區,並相繼在半島南北建立了珠崖郡與儋耳郡兩個郡一級行政機構。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追溯海南110萬陳姓宗親起源
    據海南潁川歷史研究會介紹,海南人口800多萬人,陳姓人口就有110多萬人。  海南陳姓宗親起源  據海南潁川歷史研究會秘書長陳泰柱介紹,「海南陳氏後代大多遷徙自義門陳氏。」海口市演豐鎮塔市村委會荷蘭村,曾藏有一卷《陳氏長支族譜》,據稱是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其先祖陳淑山抄自光緒十九年(1893年)所修的《陳氏族譜》。
  • 近海發布海浪黃色警報 福建、海南近岸海況惡劣
    近海發布海浪黃色警報 福建、海南近岸海況惡劣 2020-12-20 0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南周刊|儋州峨蔓古鹽田:海岸鹽田古 盛夏鹽情長
    編者按日照充沛、海水優良的海南島,沿海地區自古就曬制海鹽,多年傳承,是海南重要的非遺傳統工藝之一。位於海南島西北海岸線上的儋州市峨蔓鎮,一直是重要的古鹽田。當地鹽民每年入夏以後,都會按先人傳下來的古法曬制海鹽,至今尤是。
  • 青斑價略上漲,珍珠有所下滑,海南、廣東、福建、山東、北京石斑魚...
    石斑魚  海南:由於今年苗價較高,當前的市場價格不理想。珍珠、杉虎斑價格下降,紅東星斑價格有所上浮。總體來說,養殖戶比較惜售,魚上市量不高。  廣東:由於今年苗價較高,當前的市場價格不理想,養殖戶比較惜售,魚上市量不高。
  • 海南周刊 | 海南大多數珍稀保護植物具有多種用途
    本期海南周刊主要內容:  海南周刊| 探秘萬寧75歲「記憶爺爺」 用100組10位數字記住一生  海南周刊| 瓊臺書院名師眾生相 你知道其中幾人?  海南周刊| 大咖建言三亞西島民宿發展:有情懷也要有標準  海南周刊| 三亞推廣蘭花新奇種法:用曬乾的椰子殼種蘭花  海南周刊| 作家祝勇談《在故宮尋找蘇東坡》:新書緣起博鰲一次演講  海南周刊| 海南科研團隊開展111種珍稀植物調查並出版成書
  • 受冷空氣和熱帶低壓的共同影響 福建、海南近岸海況惡劣
    受冷空氣和熱帶低壓的共同影響 福建、海南近岸海況惡劣 2020-12-20 17: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楊氏遷瓊多才俊:與「程門立雪」有關
    歷代楊氏遷瓊後,瓜瓞蔓延,才俊輩出,明清兩代就出了不少舉人和進士,其中進士就有四人。楊氏過瓊先祖至少有十三位之多,他們很有可能都是宋代理學大儒楊時的後裔。今天,楊時在海南的後裔超過十萬之眾。  11月初,海南日報記者到海口市靈山鎮儒楊村採訪時,年近七旬的村民楊文林展示了一部重修於1980年的「瓊山新坡」《楊氏族譜》,堂號為「道南堂」。
  • 直擊颱風尼伯特:福建莆田受災嚴重 民眾忙自救
    直擊颱風尼伯特:福建莆田受災嚴重 民眾忙自救  【解說】受今年第一號颱風「尼伯特」的影響,7月9日凌晨開始的一場大暴雨,給福建莆田市帶來了巨大的災害。莆田市區多處出現嚴重內澇。9日上午,中新社記者赴莆田實地採訪,暴雨過後,這裡的民眾也開始了生產自救。
  • 直擊颱風尼伯特:福建莆田洪水漸退 受災民眾集中安置
    【解說】今年第1號颱風「尼伯特」7月9日中午1點45分登陸福建石獅沿海,並重創福建,導致農田受淹、城鎮進水、房屋倒塌、交通受阻。受颱風影響,9日凌晨開始,福建莆田境內突降大雨。暴雨引發莆田市嚴重的洪澇災害。  9日傍晚,雨還在斷斷續續地下著,記者來到了位於莆田拱辰中心小學的一處安置點。
  • 福建莆田邊檢站優質服務大型風力發電機組進口
    法制網訊(王斌斌)11月15日,在福建省莆田市莆頭港,隨著75米長的第12根發電機葉片從中國香港籍多用途船「大安」輪上緩緩卸載,標誌著福建公安邊防總隊莆田邊檢站圓滿完成從丹麥啟運的四套大型風電機組設備的入境邊防檢查任務。
  • 直擊颱風尼伯特:福建莆田成澤國 轉移疏散五百餘人
    直擊颱風尼伯特:福建莆田成澤國 轉移疏散五百餘人  【解說】2016年第1號颱風「尼伯特」7月9日中午1點45分在福建石獅沿海登陸。颱風帶來的強降雨給福建莆田地區造成較大影響。其中莆田市城廂區南門社區,鳳凰山街道、秀嶼區笏石鎮受災最為嚴重,多地出現積水內澇人員被困,交通擁堵等情況。
  • 福建陳氏了不起!99個福建陳氏之最!
    4、福建陳氏最具傳奇色彩的陳氏支系——江西義門陳。陳環從浙江臨海遷仙遊,其子伯宣遁往江西,曾孫陳旺於唐文宗六年(832)遷義門村,為江州義門陳氏始祖。到嘉祐七年(1062)陳氏已達到3900餘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家庭。「聚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爨五百年天下無雙。」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建議分析居住,先後二次共析莊338處。單就福建就分了20莊。
  • 全世界最古老的荔枝樹,在中國福建莆田
    全世界最古老的的荔枝樹在中國福建省莆田福建莆田也被稱之為荔城,荔枝樹在莆田隨處可見,全世界最古老的荔枝樹也在這裡,這顆古樹位於莆田市荔城區英龍街原宋氏宗祠遺址中,是世界上罕見的高齡果樹名為「宋家香」,這棵樹是在唐玄宗時期(759年),距今已經有近1300年的歷史,在千百年的歲月裡,這顆古樹見證了歷史歲月的變遷,不管是天寒酷暑,不管是暴雨颱風,不管是刀槍箭雨還是炮火連天都沒有影響它的頑強生長
  • 有山有江有海的省會城市,分布在廣東福建浙江海南,你來過嗎
    許多成都有大江名山,但是靠近大海的成都卻很少,省會有海,所在省會一定要靠海,臨近大海的城堡是廣西、海南、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河北、遼寧,但是,廣西南寧、江蘇省惠南井、山東省惠南、河北省石家莊、遼寧省惠南瀋陽是距離海岸線數百公裡的代表性內陸城市,真正有海岸線的成都只有海南的海口市、廣東的廣州市、福建的福州市、浙江省的杭州。
  • 福建陳氏之最
    ◎福建陳氏最具傳奇色彩的陳氏支系——江西義門陳。陳環從浙江臨海遷仙遊,其子伯宣遁往江西,曾孫陳旺於唐文宗六年(832)遷義門村,為江州義門陳氏始祖。到嘉祐七年(1062)陳氏已達到3900餘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家庭。「聚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爨五百年天下無雙。」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建議分析居住,先後二次共析莊338處。單就福建就分了20莊。
  • 海南周刊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好在生態系統完整、人類幹擾程度小的海南熱帶雨林,總算能為它們提供一方繁衍棲息的生態樂園。周氏瞼虎。《秘境尋蹤》攝影組供圖海南爬行動物種類豐富「海南兩爬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世界實在太豐富、太迷人了,我申請做個海南人,長期在這裡從事兩爬動物的調查研究。」
  • 海南周刊 |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秘境尋蹤》攝影組供圖  海南爬行動物種類豐富  「海南兩爬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世界實在太豐富、太迷人了,我申請做個海南人,長期在這裡從事兩爬動物的調查研究。」幾年前,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爾宓在一次關於中國兩棲爬行動物繁育與保護的學術研討會上,發出如此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