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為什麼說的是「福建話」

2020-11-25 澎湃新聞

海南島隔瓊州海峽與祖國大陸遙遙相望,面積約3.4萬平方公裡,是僅次於臺灣的祖國第二大島。海南島上通行最廣的一種漢語方言叫做「瓊文話」,也叫「海南話」。在語言學上,海南話屬於「閩方言」,這一事實的背後,又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歷史呢?

海南人的來歷

地處天涯海角的「海南話」,對於大多數國人而言,是名副其實的太難了。難到什麼地步呢,可以聽聽近年知名度比較大的歌曲

《石榴園》

顯然,即便是有著歌詞,對於許多人而言,將其對號入座仍舊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誰能想到,「心酸酸」在海南話居然會讀「丁對對」?有趣的是,海南島距離廣東省只隔著一個瓊州海峽,但海南話倒是一點也不像「廣東話(粵語)」。民國《海南島志》裡就說,「瓊山、文昌、安定、瓊東、陵水、萬寧、感恩各縣語,謂之『瓊州語』,略似閩之漳、泉音。」這裡所說的「閩之漳、泉音」,也就是「閩南話」。因此,這麼「南」的「海南話」,在學術上稱為「海南閩語」,又以與閩南話的關係最為密切。只不過,相比福建本土的閩方言,海南話裡的有些語音現象發生了有規律的變化。比如「蟲」字,在閩南話裡讀「tang」已經很不尋常——保留了「古無舌上音(如「澄」讀如聲旁「登」)」的中古音特徵,海南話(海口、文昌)裡乾脆變成了「hang」,這下外人就更認不出來了。

海南閩語的分布

為什麼海南話會屬於「閩方言」呢?這其實與海南人的來歷有關。當然,這裡所說的「海南人」僅指漢人而言。毫無疑問,海南島同樣也是多個兄弟民族的故鄉。從人數上看,主要的少數民族為黎族。黎族稱「田地」為「三」。如今的旅遊勝地「三亞」,在黎語中的本義就是「烏鴉田」或是「鷺鷥的田地」。有意思的是,雖然今天海南島上的壯族為數很少,清初的《廣東新語》卻記載海南黎族地區有一種奇怪的四字地名,如曹奴「那紐」、曹奴「那勸」、曹奴「那累」。「那」是壯侗民族語言「水田」的意思。由於壯侗語族將形容詞置於名詞之後,故而在壯、傣、布依族聚居的廣西、雲南一帶,有著許多冠以「那」字開頭的地名:「那波」即「有泉的田」;「那隆」則是「大塊的田」的意思……如果將海南島那些「四字地名」中的「那字」地名看作是典型壯語地名的話,就會出現這樣一個看法:原來這些在海南島的地方先有壯族居住,故而先用壯語地名,後來壯族撤離,黎族遷入,即在舊地名上復加以黎語成分,於是才有了這些層次重疊的地名,而地名的層次重疊反映出居民族群的先來後到。不過,至遲到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在海南島設置珠崖、儋耳兩郡時,黎族應當已經成為島上的主要居民了。

海南黎族民居

武帝將海南置為漢家郡縣,標誌著漢人從此登上了海南島的歷史舞臺。只不過,由於瘴氣盛行的惡劣環境以及「土民屢反」的處境,不過幾十年後的初元三年(前46年),珠崖與儋耳兩郡俱廢。一直要到隋代復置珠崖郡,海南島才被重新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轄。經過這樣的波折,直到唐代,海南島上諸郡縣的漢人總人口,仍舊不到2萬戶。決定性的變化,出現在宋代。

流傳至今的許多海南漢人的族譜,都將自己家族的源頭追溯到了宋代。比如下面這個:「陳氏遷瓊始祖,乃閩之莆田縣人,舉進士第招宗朝出知建州,緣尚書章淳于符年間(北宋1098-1101)擯斥元佑舊臣為奸黨,始祖遂相機避地於瓊莞而治於蒼毫之所。」根據王俞春先生對歷代各姓遷瓊先祖(共176人)祖居地和遷入地的統計分析比較,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除了祖籍不明的12人之外,閩籍遷瓊共97人,佔總數的59%;而兩宋時72人遷入,除5人的祖籍不明外,福建籍有50人,約佔75%。結論因此就突然顯得很清晰了:「海南話」像福建話,是因為許多海南人的祖先來自宋代的福建。

千年前的抉擇

漢朝末年,從今浙江坐船由海路到達今越南北方的大學者許靖曾經感慨,一路途經的福建等地居然「不見漢地」。經過幾百年的開發,宋代的福建早就不是昔日的蠻荒之地了。「昔歐粵險遠之地,為今東南全盛之邦!」宋人張全真的這一句話,道出了當時人對宋代福建變化之快的震驚。蘇轍在《林積知福州》更是說,「長樂大藩,七閩之冠,衣冠之盛,甲於東南。工商之饒,利盡山海」。

在農業社會,經濟發展往往體現在人口數量上。隋代福建僅有12400多戶,平均每平方公裡僅一戶人家。人口如此稀少,根本談不上經濟開發。唐五代之際,北方人口移民大量進入福建,迄至宋朝統一中國,福建約有46萬多戶。其後,福建人口大幅度增長,北宋末年,已經有了100多萬戶。南宋中葉,福建人口已經達到160萬戶。作為福建路的治所,福州「生齒繁夥」。另一座大城市,泉州同樣也是「城內畫坊八十,生齒無慮五十萬」。甚至位於福建西南,交通閉塞的汀州這樣本是人口非常稀少的山區,到慶元年間(1195-1200年)也出現了「地狹人稠」的局面。

宋代福建人口的增長

這樣一來,宋代福建人口過剩的現象就變得非常突出了。雖然從表面上看,當時福建人口的密度還不到鄰近的兩浙路(今浙江、蘇南、上海)的一半。但對於養活人口所需的農業而言,單純的土地多寡其實沒有意義,重要的是能夠開墾成耕地的平原。

福建地形圖

偏偏在這方面,福建極為吃虧。有句話叫做「八山一水一分田」,用來形容福建的地形的確恰如其分。由於全境土地都以丘陵山地為主,宋代福建的戶均耕地倒是只有人口最稠密的兩浙路的一半多一點了。

這就使得宋代的福建感受到強烈的人口壓力:「土地迫狹,生籍繁夥;雖蹺確之地,耕耨殆盡」。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時,福建的折納米價「每鬥至於八百有奇」,而鄰近的饒州(今屬江西)不過「每鬥四百五十」,僅及福建一半稍多。這還僅是平常年景的情況,《三山志》說福州「歲小儉,谷價海湧」。也就是說,凡遇歉收,必定糧價飛漲。無怪乎時人要感嘆「其養不足」了。

宋代福建的人口與耕地

為了維持現有生活水平,福建民眾不得不以殺嬰溺嬰的手段控制家庭人口規模。「閩之八州,惟建、劍、汀、邵武之民多計產育子,習之成風,雖士人間亦為之,恬不知怪」。平常之年,一家五口靠地之所出和草根野菜方可勉強餬口,若多一丁口,這種臨界線上的平衡狀態就會被破壞。所以要限制生育,男多則殺其男,女多則殺其女。俗語說「虎毒不食子」,何況是當時教育事業興盛(宋代狀元五分之一出於福建)的福建百姓呢?由此也足以想見福建人地矛盾異常尖銳。

所謂「閩地褊,不足以衣食之也,於是散而之四方」。為了活下去,福建民眾自發向外移民。福建原住民閩越人據說是習水善舟的,《漢書·嚴助傳》說他們「習於水鬥,便於用舟」。看起來,後世閩人這一手學得很成功,當時他們所造海舶是國中上品。歐陽修在《有美堂記》裡就說,「閩商海賈,風帆浪舶」。他們架起木船一路南行,在今天的廣東沿海擇地而居。趙汝適在《諸蕃志》裡就有這樣的記載,「閩商值風飄蕩,資貨陷沒,多入黎地」,說明閩人已在黎族聚居的海南島定居了。從史籍記載來看,廣東東、西兩端的潮、雷二州唐初才有8千多戶,一片蠻荒。連海南島計算在內,到了宋初也才有10萬戶(其中還包含不少少數民族)。可是到了元代則增至73萬戶,增長7倍多(同期閩南本土才增一倍多)。

看誰跑得快

當然,也有人要問了,福建距離海南島畢竟遙遠,為什麼不是廣東人近水樓臺先得月,捷足先登呢?

這就要提到宋代的「珠江三角洲」是怎麼樣的景象了。誠然,從漢代以後,廣州一直是中國海上貿易中心。盛唐時期更以世界東方大港著稱於世。然而,廣州貿易所經營的是以富人集團為消費對象的奢侈品,只能與京都和嶺北各大都會相聯繫,在嶺南當地卻形如「孤島」一般。廣州的海上繁華貿易與未經開發的周邊農村幾乎處於隔絕的狀態。居住於斯的俚人,「率皆半羸,生齒不蕃」。粗放的農業和自然水產,已足供「飯稻羹魚」之需。有人搜羅唐代詩文,勾勒唐代全國的水稻連片的分布地,竟然沒有嶺南。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穩定的從事稻作的大片農業聚落在嶺南還沒有出現。更有甚者,直至唐代,廣州還是一個兼營奴隸買賣的「生口」市場。

唐代廣州的海上貿易

到了宋代早期,廣東的地廣人稀現象仍舊非常突出。珠江流域人口只佔全國人口總數的4.8%,開墾土地佔全國0.68%,與黃河、長江流域比起來實在是少的可憐。

北宋末年,珠江三角洲終於迎來了機遇。靖康元年 (1126 年),金兵南侵,北宋首都汴京陷落,宋高宗倉惶南逃。大批南遷的中原士民越過大庾嶺,先是居住南雄珠璣巷一帶,繼而進入廣州一帶。南宋末年,朝廷曾下詔遷移南雄的居民 (實際上是暫住於此的南來中原士民) 充實珠江三角洲。德佑二年 (1276 年),元軍攻陷南雄、韶州時,原居住南雄地區的北方士民隨即繼續南遷。

當代在珠江三角洲操粵語的廣府人中家喻戶曉的「珠璣巷移民」傳說,正是表彰這一移民集團歷史功績的口頭紀念碑。生活在明末清初,有著「廣東徐霞客」美稱的屈大均在《廣東新語》裡就寫道,「吾廣故家望族,其先多從南雄珠磯巷而來」。根據黃慈博所輯《珠璣巷民族南遷記》及《南雄珠璣巷南遷氏族譜、志選集》所記,分布在今珠江三角洲廣府人的211個氏族中有191個氏族是從南雄遷入的,而其中有187個氏族是宋代從南雄遷入珠江三角洲的,佔了總數的98%。由於眾多南遷移民的集中到達,唐時珠江三角洲每平方公裡僅有1.2戶。到宋末己有4.8戶。廣州在唐朝開元年間只有4萬戶人家,到南宋後期也已經上升到將近20萬戶。

珠璣巷

這一次的移民潮,極大地改變了珠江三角洲的原始面貌。北宋時的新會,到南宋已是「海有膏田沃壤,倉廩舟楫多取給」。東莞縣茶山「周圍百裡皆淺澤……宋以來諸姓始從此居」,後來逐步變成一個農商興旺的「巨鎮」。乃至珠江三角洲南部原屬南海 、番禺、新會、東莞四縣的五桂山一帶島洲,也於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 年)建置了香山縣,這便是後世中山、珠海、澳門等地的前身。

南宋香山形勢圖

只不過,當作為漢族一個支系的廣府人在集中精力開發珠江三角洲而無暇他顧時,宋代的福建人卻迫於人口壓力四外遷徙而直到海南島。就連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區的開發,也有宋代的閩人前來分一杯羹——在廣州城南,「瀕江多海物,比屋盡閩人」。直到今天,中山市內還存在一個閩南話「方言島」。根據《香山縣誌》的記載,這正是因為在宋元期間,有福建沿海一帶的移民前來定居於此。

結果,待到珠江三角洲開發宣告大成的明清時代,舉目四望,海南島與廣東沿海的雷州、潮州,已然成為「福建話」的天下了。

參考文獻:

王麗歌:《宋代人地關係研究》,河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葉顯恩:《宋代以降珠江三角洲衝積平原的開發》,珠江經濟,2007年6月

詹長智:《中國古代海南人口遷移路徑與地區開發》,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7年2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鄰近廣東的海南人,為什麼不說粵語卻說「福建話」?
    但是,地理位置與廣東如此接近的海南人卻不是以粵語為主,反以福建話(閩南語)為主體。01 邊荒的孤島漢朝以前,海南島都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孤島文明狀態之下,作為當地原生民族的黎族等其他少數民族在廣袤的熱帶雨林之中繁衍生息。從漢朝開始,中央政府的觸角開始越過瓊州海峽進入半島沿海地區,並相繼在半島南北建立了珠崖郡與儋耳郡兩個郡一級行政機構。
  • 海南周刊| 福建與海南的移民之緣:「先祖遷自福建莆田」
    據海南1989年修《黃池清公族譜》記載:福建莆田坎頭村人黃池清,宋奉派到瓊州任奏差官,卜居瓊山,後裔多在海口、定安。《(海南)文相村曾氏譜》記載:福建人曾宏魁明末遷廣西北海,順治初年遷徙瓊州府城受任中軍府,定居於定安黃竹五魁村。  劉傳標說,由於莆田人在瓊州任職的相對較多,致仕後因海南地廣人稀多選擇在海南落籍,並由此出現一人帶一家,一家帶一族遷徙海南拓荒謀生的現象。
  • 文昌大叔教你說海南話
    「我們不吹牛皮,我們只車大炮(海南話)。」「車大炮是什麼?」近日,這位文昌大叔「海南輝」在抖音和微博上圈粉不少在「海南輝」的抖音主頁裡,不僅有許多展現海南人生活片段的海南話歌曲,還有幽默講解海南文化的脫口秀,教網友說海南話的段子。
  • 為什麼鳥兒會說人話,鳥說人話的時候腦子裡都在想什麼?
    俗話說得好,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今天就給大家說說鳥為什麼會說人話,鳥說人話的時候腦子裡都在想什麼?英國劍橋大學的一批鳥類學家曾將一些蒼頭燕雀從出生起就隔離飼養。一年後,被隔離的蒼頭燕雀只能發出一些簡單的鳴叫,而同年齡的野生個體卻能發出複雜的鳴喉。由此可見學習對鳴囀的重要性。
  • 近海發布海浪黃色警報 福建、海南近岸海況惡劣
    近海發布海浪黃色警報 福建、海南近岸海況惡劣 2020-12-20 0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精明海南人利用石斑魚怕冷猛賺錢
    精明海南人利用石斑魚怕冷猛賺錢出處:致富經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09-04-15 16:52:00  據了解,因為石斑魚的養殖受到溫度的限制,只能在廣東、福建、海南等地養殖。到了冬季,市場上的石斑魚基本上都由海南一省供應,市場缺口比較大,年年都是供不應求,價格也是一路上漲。今年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價格有所下滑,每斤售價30多元。預計到明年,價格會恢復到正常水平。
  • 海外華人中福建人比廣東人多,為什麼粵語卻比閩語影響力大?
    粵語和閩語一樣,也是和普通話相異程度很高的方言,次則為吳語,再次為湘語、贛語、客家話,和普通話相異程度最小的是北方方言內部各次方言,比如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華北方言。閩語和粵語之間的差異,也不比吳語和湘語、贛語和客家話之間的差別小,甚至閩人和粵人在體質上也不太相同。03閩人和粵人基因有別閩人和咱們一樣,都是蒙古人種,粵人則被疑為馬來人種。其實馬來人種也是蒙古人種的一個分支,叫「馬來亞種」。
  • 青斑價略上漲,珍珠有所下滑,海南、廣東、福建、山東、北京石斑魚...
    石斑魚  海南:由於今年苗價較高,當前的市場價格不理想。珍珠、杉虎斑價格下降,紅東星斑價格有所上浮。總體來說,養殖戶比較惜售,魚上市量不高。  廣東:由於今年苗價較高,當前的市場價格不理想,養殖戶比較惜售,魚上市量不高。
  • 誰說椰子只能拿來吃,看看海南人的操作,驚爆你的眼球!
    隨著夏天腳步的臨近,有些人可能想到的毒辣的太陽,以及颱風等一些自然災害,比如說現在各地所出現的洪澇災害等等。所以人們對夏天的印象不是特別好,但與之相反的是,夏天也有很多美好的事物讓人們感到愉悅,比如說坐在空調屋裡連著無線,吃著西瓜看著劇,還有那些不怕熱的可以去海邊玩耍,而一提到那些水上運動,估計很多人想到的就是中國的海南。
  • 我想大多數人都沒有想過,鸚鵡為什麼會說人話
    在我們的生活中,古靈精怪的事物多不勝數,有的東西功能性甚至超過了我們人類自身的想像,刷新著我們對它們的認知,動物鸚鵡相信大家都曾見過,這是一種新奇的物種,令人驚嘆的是它竟然能學人說話,那為什麼其他鳥類不會說話,它卻能呢?
  • 受冷空氣和熱帶低壓的共同影響 福建、海南近岸海況惡劣
    受冷空氣和熱帶低壓的共同影響 福建、海南近岸海況惡劣 2020-12-20 17: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有人說福建人很會賺錢,他們賺錢的思維方式方法是什麼,起步資本靠...
    大家好,我是朱小豬 我自己做生意的過程中,遇到過很多的福建人,非常有感觸,所以一定要說一下。 我覺得福建人是最被低估的一個群體。 每次說國內的商人,都會先想到浙江,再想到潮汕,最後才是福建人。
  • 菲律賓總統是福建人後裔,副總統是福建人媳婦,差別真大
    菲律賓副總統林麗妮(菲律賓名:萊妮·羅布雷多),其實也與福建頗有淵源,她是福建人的媳婦!*備註:林麗妮丈夫是林炳智,祖籍福建晉江,曾任內政部長,在任時積極推動中菲友好關係,可惜於2012年一場空難中不幸身亡。
  • 同樣是位於我國東南沿海,為什麼福建的年降水量比廣東和浙江少?
    反過來說,我們人類生活在某一地區,實際上也是在不斷的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和水文條件。比如在降水偏多的地區,河流徑流量就偏大,當地生活的人們就需要防備洪澇災害,在交通出行方面就會依賴水運;在降水偏少的地區,河流徑流量就偏大,當地生活的人們就需要防備乾旱災害,在交通出行方面就會依賴陸運。
  • 同樣是位於我國東南沿海,為什麼福建的年降水量比廣東和浙江少?
    反過來說,我們人類生活在某一地區,實際上也是在不斷的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和水文條件。比如在降水偏多的地區,河流徑流量就偏大,當地生活的人們就需要防備洪澇災害,在交通出行方面就會依賴水運;在降水偏少的地區,河流徑流量就偏大,當地生活的人們就需要防備乾旱災害,在交通出行方面就會依賴陸運。
  • 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差別這麼大?楊絳的一段話,讓人感到很現實
    認識經不起比的,如果拿一個很差勁的人跟很優秀的人比,那差距就非常大,一個天上一個地上。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回答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差別這麼大?不如讀讀楊絳的一段語錄,讓你感受一下現實。我常奇怪,為什麼有人得了我父親的幫助,感激得向我母親叩頭,終身不忘。
  • 有山有江有海的省會城市,分布在廣東福建浙江海南,你來過嗎
    許多成都有大江名山,但是靠近大海的成都卻很少,省會有海,所在省會一定要靠海,臨近大海的城堡是廣西、海南、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河北、遼寧,但是,廣西南寧、江蘇省惠南井、山東省惠南、河北省石家莊、遼寧省惠南瀋陽是距離海岸線數百公裡的代表性內陸城市,真正有海岸線的成都只有海南的海口市、廣東的廣州市、福建的福州市、浙江省的杭州。
  • 重慶人為什麼不喜歡講普通話?即便在外省人面前你知道嗎
    重慶人為什麼不喜歡講普通話?即便在外省人面前你知道嗎,重慶這幾年獲得了「網紅城市」的稱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這些網紅景點很多都不需要門票,可謂良心,除了山城美景、山城美食讓人印象深刻之外,這裡的重慶話也讓人記憶猶新。
  • 文\海南日報記者 範南虹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  海南是熱帶?還是熱帶、亞熱帶兼具?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議論。也有人提出,海南以牛嶺為界,被分為熱帶和亞熱帶。因為,牛嶺以北和牛嶺以南的氣候,給人直觀感覺上的確非常不同。以北,溫度偏低且降雨多,比較潮溼;以南,溫度更高且降雨量少,比較乾燥。  但事實上,海南是熱帶,且是全國唯一的全省都屬於熱帶的省份。
  • 北京人不講北京話,閩南語前身竟然是中原話,語言究竟是被誰改變
    在漢朝,因為國家統一所以語言上的交流沒什麼問題,所以各地大家說的話也是可以聽懂的,等到隋朝因為政治重心在金陵,所以大家說的話也偏向於揚州話,金陵話。唐潮將都城定在長安,但長安話和現在的西安話也有一定的差別,這也是歷史朝代變幻的一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