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類是生活在自然地理環境當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地形、氣候、生物、土壤和水文等要素,在這些要素中氣候和水文兩個要素是極富變化的要素,氣候和水文要素的變化會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人類的生活。反過來說,我們人類生活在某一地區,實際上也是在不斷的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和水文條件。比如在降水偏多的地區,河流徑流量就偏大,當地生活的人們就需要防備洪澇災害,在交通出行方面就會依賴水運;在降水偏少的地區,河流徑流量就偏大,當地生活的人們就需要防備乾旱災害,在交通出行方面就會依賴陸運。
關於福建沿海的年降水量
一個地區氣候中「降水」的多少,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果從原理角度來分析,要形成降水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要有充足水汽」,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大氣中水汽含量很少,那麼也很難產生降水,陸地表面廣闊的大洋洋面就是大氣水汽的主要來源,而在內陸地區那麼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就很少,所以一般來說沿海地區降水會多於內陸地區。第二個條件是「要讓水汽冷卻凝結」,大氣中的水汽是以氣態形式存在的,要形成降水,就需要想辦法讓水汽冷卻,從而出現水汽過飽和而凝結成小水滴,最終形成降水。
山地的迎風坡和背風坡降水示意圖
一般來說,對流層大氣的溫度「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所以讓空氣做上升運動,就可以讓空氣冷卻凝結,從而產生降水。降水的四種不同類型分類,其實就是四種不同的方式讓空氣做上升運動,包括氣旋雨、地形雨、對流雨和鋒面雨。從氣壓帶風帶的角度來看,我們發現如果受低壓控制的地區,如赤道低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控制的地區,多盛行上升氣流,降水較為豐富;如果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控制的地區,多盛行下沉氣流,降水相對偏少。
中國氣候類型分布圖
從風帶的角度來看,不管是低緯信風帶(東北信風帶和東南信風帶)、盛行西風帶、極地東風帶還是冬夏季風(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如果風向是從海洋吹向陸地,那麼通常帶來較多降水,如果風向是從陸地吹向海洋,那麼通常較少帶來降水。了解了以上基礎知識,我們就可以清楚的了解我國的降水分布情況了,我國地處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從大氣環流角度來看,主要受東亞季風控制,夏季盛行東南季風,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冬季盛行西北季風,風從陸地吹向海洋。
東南季風和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
由此,我們發現我國的降水主要就是由東南季風從太平洋帶來的水汽,東南季風從東南往西北深入,因此我國的年降水量具有「由東南沿海往西北內陸遞減」的特徵。我國秦嶺淮河以南的東南地區是我國降水量最為豐富的區域,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其中長江以南的湖南、江西、浙江、廣西、廣東、海南、福建和臺灣等省區年降水量多在1200毫米以上,總體上越往東南部沿海地區年降水量越多,浙江、廣東、廣西、海南和臺灣等省區的沿海地區,年降水量多在1600至1800毫米以上。
我國東南地區年降水量分布圖
在我國東南沿海各省區中,我們發現一個例外的省份,那就是「福建省」,我們發現福建省東部靠近臺灣海峽的沿海地區,年降水量不足1200毫米,而且年降水量在福建省內的分布,呈現東部沿海地區年降水量少,而往西部內陸地區年降水量增加的狀況,這是為什麼呢?我們發現,福建省的年降水量分布似乎違背了從沿海往內陸遞減的情況,但是我們從福建省往東觀察就會發現,福建往東隔臺灣海峽就是我國的第一大島臺灣島,當東南季風攜帶太平洋的水汽要到達福建前,必定會先經過臺灣島,從而受到臺灣山脈的阻擋抬升。
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地形圖
而由於臺灣山脈海拔很高,是我國東部地區最高的山脈,這種抬升作用十分強烈,從而在臺灣島東側形成大量的地形雨,臺灣東北部的火燒寮,年降水量達到了驚人的6557毫米,是我國的「雨極」。這樣東南季風翻過臺灣山脈之後,雖然又經過了臺灣海峽,但是總體而言海面較窄,水汽補充較少,到達福建沿海地區時,空氣中的水汽含量不足,加上福建沿海地區地勢較為低平,抬升不明顯,降水就偏少。當空氣繼續往西前進,就會碰到武夷山脈的阻擋,再次被迫抬升,從而形成地形雨,所以到了福建的武夷山脈地區年降水量有所有增加,達到1600毫米以上。
武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