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的基本要素包括氣溫、降水和光照等方面,降水是指空氣中的水汽冷卻凝結並降落到地表的現象,包括液態降水和固態降水兩方面。一個地區每月降水量平均值的總和就是「年降水量」,一個地區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來,就是這個地方的「平均年雨量」,通常「年降水量」反映的是一個地區一年內降水的多少情況,比如我國的平均年降水量約為730毫米。
從年降水量數值反映的乾濕狀況來看,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區,屬於「溼潤區」;年降水量在400至800毫米之間的地區,屬於「半溼潤區」;年降水量在200至400毫米之間的地區,屬於「半乾旱區」;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屬於「乾旱區」。根據以上標準,我國的年平均降水量屬於「半溼潤區」區間,降水並不十分豐富,不過我國是一個年降水量分布極不均勻的國家,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我國的年降水量分布圖,來分析一二。
我國地處亞歐大陸的東部地區,東臨太平洋,在亞歐大陸和太平洋之間形成了顯著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從而使得我國東部地區成為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風氣候區。我國的降水主要是由東南季風帶來的來自太平洋的水汽。所以我國年降水量的總體分布特徵為「由東南沿海地區往西北內陸地區遞減」。由於,我國國土面積十分遼闊,所以東南季風難以把水汽輸送到我國西北內陸地區,使得我國年降水量的地區差異十分顯著。
我國東南部地區,主要包括秦嶺淮河一線以南,橫斷山脈以東的廣大區域,從地形區來看主要包括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東南丘陵和長江中下遊平原等地區,年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上,屬於溼潤區。在這一區域中,越往東南年降水量越多,其中臺灣島是我國地理位置最為東南的地區,也是我國年降水量最多的省份,臺灣島各地的降水量基本都在1600毫米以上,特別是臺灣島東側地區,由於位於臺灣山脈的東坡,處東南季風的迎風坡位置,降水更為豐富。
我國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就是位於臺灣島東北部的「火燒寮」,年平均降水量為6557毫米,其中在1912年測得了最高年降水量,達到了驚人的8409毫米,為我國年降水量之冠。臺灣島的西側,處東南季風的背風坡,降水相對偏少,同時由於臺灣山脈的存在,也使得臺灣海峽以西的福建沿海地區,年降水量相對比周邊地區偏少,屬於東南季風的「雨影區」。此外,在這一區域中西部的雲貴高原地區,特別是雲南所在的地區,由於相對內陸,而且地勢較高,年降水量相對偏少,部分地區的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
我國大興安嶺西坡往西南至張家口、蘭州和拉薩一線,大致是我國年降水量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經過,從地形區來看,我國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區,年降水量在400至800毫米之間,屬於「半溼潤區」。不過,在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區,又出現了一片降水量極為豐富的地區,有些地區年降水量高達1800毫米以上,這一地區的降水主要是由西南季風帶來。
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攜帶大量水汽,受到喜馬拉雅山脈的阻擋而抬升,形成豐富的地形雨。同時西南季風順著雅魯藏布江谷地深入青藏高原內陸,使得青藏地區的年降水量也由東南往西北遞減。年降水量在200毫米至400毫米之間的「半乾旱區」在我國的分布地區較窄,主要的地區包括內蒙古高原東部、黃土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中部,呈東北西南條帶狀分布。我國的西北地區,主要包括新疆、甘肅、西藏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等地,年降水量大多都在200毫米以下,屬於「乾旱區」。
以新疆為代表的我國西北地區,由於深居內陸,距海遙遠,海洋水汽難以到達,加上地形封閉,降水更是稀少。我國的塔裡木盆地,周圍被天山、崑崙山等山脈阻擋,是我國年降水量最少地區之一,年降水量多在50毫米以下。位於新疆吐魯番盆地的託克遜是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僅為5.7毫米。不過,天山以北的新疆北疆地區,能夠得到一定的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年降水量相對較多,特別是天山北坡地區和阿爾泰山的西坡地區,地處迎風坡,有些地區年降水量甚至可達400毫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