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中福建人比廣東人多,為什麼粵語卻比閩語影響力大?

2021-01-11 逸卿小史

粵語和閩語一樣,也是和普通話相異程度很高的方言,次則為吳語,再次為湘語、贛語、客家話,和普通話相異程度最小的是北方方言內部各次方言,比如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華北方言。

中國方言地圖

01南方方言

南方六大方言依照彼此之間相近程度,也可以粗略分為三組:閩粵、吳湘、贛客。

吳湘形成最早,贛客最晚,閩粵居中。吳湘同源,贛客同代,閩粵的關係則有些微妙。如果說吳楚(或吳湘)是遠親,那麼閩粵便是近鄰。

東南地區漢語方言分布地圖

在華夏諸族崛起於中原的「三代」(夏、商、周)時期,閩粵都是「天荒地老」的「荒服」之地。周人別內外,定親疏,有四夷、八蠻、七閩、百粵各色人等。七閩、百粵排在四夷、八蠻後面,可見在當時華夏民族的眼裡,閩人和粵人比「蠻夷」還要「蠻夷」。

西周時期全圖(郭沫若主編)

甚至直到如今,閩人和粵人在不少人眼裡仍有「非我族類」之感,因為他們說的話最難懂,風俗習慣也大相逕庭。千百年前,和他們說話要「待譯而後通」(《鹽鐵論》),現在如果沒有翻譯,也還是困難重重。

02百粵

百粵也叫百越,可能是指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部落也很多,所以叫「百越」。其中住在浙江的叫「於越」,住在福建的叫「閩越」,住在江西的叫「揚越」,住在廣東的叫「南越」,住在安南的叫「駱越」。

百越分布圖(百度百科)

可見閩粵之間確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沒準還是同祖同宗,完全應該「同病相憐」乃至「同舟共濟」的。然而閩粵文化卻並不相同,閩粵之間也少有交通。閩語和粵語之間的差異,也不比吳語和湘語、贛語和客家話之間的差別小,甚至閩人和粵人在體質上也不太相同。

03閩人和粵人基因有別

閩人和咱們一樣,都是蒙古人種,粵人則被疑為馬來人種。其實馬來人種也是蒙古人種的一個分支,叫「馬來亞種」。但一說「馬來人種」,便想到什麼安南啦,暹羅啦,爪哇啦,有些「異類」的感覺。

04閩語是古中原音韻的遺存

粵語也很異類。它和普通話的差異,要多到七成以上。閩語和普通話的差異也有這麼多,但閩語是當年中原音韻的遺存。說閩語異類,便未免數典忘祖。再說也沒什麼人說閩人是「馬來人種」。粵語,不三不四,怪裡怪氣,爪哇人的話,算什麼呢?

05粵語更古老

其實粵語也是漢語。在海外許多地方,它還被看作是「正宗」的漢語,形態上也並不比閩語古老。閩語中本字無考的讀音很多,普通話填詞的歌曲如果改用閩語來唱,就不倫不類,「翻譯」成粵語卻沒什麼關係,因為粵語有一整套完整的文白讀音系統,可以很自然地和普通話對換,所以,和閩語相比,它還是更「現代」的漢語。

秦朝將疆域向南擴展到南海

實際上粵語的源頭比閩語還久遠。因為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移民嶺南,是在秦代。秦始皇二十五年,大將王翦平定江南及百越,七年後,任囂、趙佗又再次平定百越,並留下將士五十萬人鎮守,越漢雜處的局面形成,古粵語也就初具規模。

06突變的閩語和漸變的粵語

現代粵語卻並不是古粵語獨立發展的產物,在後來漫長的歲月裡,它不斷受到中原漢語的影響。特別是漢末唐末宋末這三個時期,中原漢人絡繹不絕地進入嶺南,其中不乏名門望族、學士文人。

清明上河圖局部

這些人代表著比較先進的文化,來頭大,水平高,便使當地土著逐漸漢化,粵語也就一變再變。這就和閩語的形成不大一樣。

閩語的成型是突變的,粵語的成型則是漸變的。因為對於嶺南來說,大規模的移民其事已久,以後所受之影響不過潛移默化,其間有一個漫長的越漢雜處相互磨合的過程。

07衣冠南渡與福建移民

福建就不一樣,移民既晚,來勢亦兇,不但人數眾多,而且往往伴隨著中央政權的南移。比如晉室偏安江左,與福建相去不遠;隋中葉全福建人丁不過一萬五千戶,到唐開元時僅泉州就有五萬餘戶人家,可見移民之多。如此鋪天蓋地,則原先散落在八閩大地的那些閩越土著,也就勢必淹沒在移民的汪洋大海之中,沒多少越漢雜處相互磨合的事情了。

成功也往往意味著結束。因此突變的閩語便相對比較封閉,漸變的粵語反倒有一種開放的性格。粵語是很有一點「拿來主義」精神的。

08「拿來主義」的粵語

粵語中外來詞彙不少,波(ball球)啦,恤(shirt襯衣)啦,的士(taxi計程車)啦,我們早就耳熟能詳。這種現象其他方言中也有,但不如粵語突出,也不像粵語那樣喜歡搞「中外合資」,同一個詞或詞組中,一半外來的,一半土生土長的,還要把那外來的詞念成粵語腔。其實這正是粵語的一貫作風。它原本就是中原漢語、當地土話、少數民族語言和外國語的「雜交品種」。

直到現在,粵語中還有不少當年「百越雜處」的痕跡。比如「這」說成「呢」,就和壯、侗、傣、黎、布依語相同或近似。又如細想叫捻,抓住叫撳,一團叫一舊,便是壯語。乜、擰等字都念陰調,也和壯語相似。修飾詞放在被修飾詞後面,比如客人叫人客,乾菜叫菜乾,公雞叫雞公,牯牛叫牛牯,更是壯語的構詞特徵。

09粵語一統全省,閩語卻四分五裂

漢語和壯語雖然都屬漢藏語系,但畢竟不是同一個語族,粵語卻能將它們融為一體。這種融會貫通、大而化之的神通,正是粵語和粵語文化的特徵。粵語既然能打通南北東西、古今中外,自然也能打通全省,這就和閩語不同。粵語是一體化的,閩語則是多元化的。

10粵語文化影響力大於閩語文化

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粵語文化的影響要比閩語文化的影響大。粵劇遠比閩劇或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有名,廣東音樂也遠比福建的南音深入人心。美術方面,廣東有嶺南畫派,福建卻乏善可陳,因為福建雖不乏人才,但八閩互不交通,各拿各的號,各吹各的調,鑼齊鼓不齊的,沒法擰成一股繩,也就不可能和一體化的粵語文化相抗衡了。

嶺南畫派花鳥畫

難怪海外的華人雖然閩人比粵人多,粵語卻比閩語吃得開。

相關焦點

  • 鄰近廣東的海南人,為什麼不說粵語卻說「福建話」?
    在我們的日常印象中,這個神奇的島嶼在地圖上與廣東無限接近,兩者隔瓊州海峽而相望。實際上,海南島在1988年被獨立設省與經濟特區之前,長時間都屬於廣東省的行政管理範圍。但是,地理位置與廣東如此接近的海南人卻不是以粵語為主,反以福建話(閩南語)為主體。
  • 海南人為什麼說的是「福建話」
    顯然,即便是有著歌詞,對於許多人而言,將其對號入座仍舊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誰能想到,「心酸酸」在海南話居然會讀「丁對對」?有趣的是,海南島距離廣東省只隔著一個瓊州海峽,但海南話倒是一點也不像「廣東話(粵語)」。民國《海南島志》裡就說,「瓊山、文昌、安定、瓊東、陵水、萬寧、感恩各縣語,謂之『瓊州語』,略似閩之漳、泉音。」這裡所說的「閩之漳、泉音」,也就是「閩南話」。
  • 全球海外到底有多少華人?華人最多的十個國家!
    現在泰國的華人數量將近有1000萬人,大部分在泰國的華人都來自於我國廣東、潮汕、廈門等地區。泰國華人歷史悠久,人數眾多,為泰國的發展做出了相當的貢獻。馬來西亞華人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民族,約有740萬人,佔馬來西亞總人口約23%。資料顯示,馬來西亞華人(或華裔)、大馬華人是指自明清起數百年來,從中國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遷徙至馬來亞的移民及其後代。
  • 粵語、吳語、客家語、潮汕語、閩南語,為何廣東人對本地話更執著
    粵語、吳語、客家語、潮汕語、閩南語,為何廣東人對本地話更執著?粵語和北方/西南官話一樣,都屬於漢語。普通話屬於漢語中的官話被改造確立的標準語。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文化背景,粵語對廣東人而言就是一種標誌,在外地粵人說粵語有種兮兮相惜的認同和對廣東的歸屬感,並非某些人想像那樣的排外。廣東人尊重普通話,但不想粵語就此消失。看新聞,報導稱有些老人無法和孫子溝通,因為孫輩只會普通話,這是不是一種悲哀?
  • 閩方言中的古閩越語詞彙
    百越,源於古中原人對東南、南方部落族群的統稱,據《漢書》記載「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裡,百越雜處,各有種姓」,可見古代中原人對南方族群不甚了解,故統稱之。今天的廣東,簡稱「粵」,通「越」。   先秦時期,吳國與越國的王,名字看起來頗為奇怪,不像是華夏人的姓名,如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這些便是古百越語人名。
  • 廣東有哪些冷知識?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大家傳統的印象有:改革開放前沿、港片中的粵語、考究的粵菜、精緻的茶點,還有那個「吃福建人」的段子。,說粵語的人群形成的民系因以舊廣州府為中心,所以稱為廣府民系;客家話使用者主要分布在粵東北、粵北山區,粵西及其他地區也有小片或零星分布部;閩語主要分布在粵東南沿海、粵西南雷州半島,東部的潮汕片接近福建省的閩南方言,西部的雷州半島閩語接近海南省閩方言,其他地區還有小片閩語方言。
  • 中國最難懂五大方言,粵語排名第三,排名第一比外星語還要難
    客家語,這是客家人之間的獨特語言,保留著濃厚中州音韻。客家語簡稱客語,在部分地區還稱涯話、新民話、廣東話。而在不同的客語方言裡,聲調也有所不同。 粵語,這門方言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因為在廣東基本上很多人都會說粵語的。
  • 海南周刊| 福建與海南的移民之緣:「先祖遷自福建莆田」
    聚焦移民文化,閩瓊兩地學者在南向移民遷播中感受文化交融,海南多地史料族譜稱「先祖遷自福建莆田」——  瓊閩文化印記·遷徙  閩人渡瓊 牽繫千年  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據家譜記載,臨高波蓮鎮古柳村劉氏遷瓊始祖為來瓊任職的福建官員劉廷忻
  • 福建簡稱閩,但是你知道為什麼嗎?「閩」字門裡蟲是什麼動物?
    福建省簡稱為閩,肯定很多人以為稱為閩是因為福建境內閩江的緣故。但是,閩這個簡稱在古代就存在了,而閩江是因為福建有了閩這個簡稱之後才命名為閩江。所以,閩這個簡稱並不是因為閩江的原因。《山海經》中有記載,「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
  • 粵語:中國最強方言是如何煉成的
    朱熹對此評論道:「因說四方聲音多訛,曰:『卻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蓋彼中地尚中正,自洛中脊來。只是太邊南去,故有些熱。若閩浙則皆邊東角矣,閩浙聲音尤不正。』」他認為粵語音正,是因為粵人多是從中原正音中心所在地洛陽附近南下的,故有洛音的特點。朱熹認為東南漢語中廣東的粵語為正,閩浙的閩語、吳語都不正。來源:《中國語言地圖集》。
  • 2017年福建各市GDP:八山一水一分田下的3800萬猛人
    這也是為什麼,香港和深圳在中國城市管理現代化指數和水平上,始終位於全國最前列的根本原因。城市或省份面積越大,資源越不易集中,越容易出現巨大的貧富差距和攤大餅式發展方式。得益於香港電影、音樂等文化作品,不少的年輕人對於粵語還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熟悉的。但是對於福建方言,除了那句「愛拼才會贏」,多數中國人只有一臉懵X的份。而事實上,眾所周知的「閩南語」,只不過是高難度福建方言中的一種而已。福建由於多山多丘陵的地形,在風俗習慣上被劃分多個區域:閩東:指福建東部閩江中下遊及東北部山區的廣大區域,臨臺灣海峽和東海,行政上包括福州和寧德。
  • 誰是Mr Ng:海外華人如何拼寫姓名?
    Mr Ng驚嚇洋人也就罷了,就算是對華人也毫不留情。作為華人,你總該知道對方的姓用漢字怎麼寫吧。那麼問題來了,Mr Ng到底姓什麼?這個可就是個大問題了,Mr Ng既有吳先生又有黃先生,雙方旗鼓相當,讓人無所適從,畢竟如果寫錯那面子就丟大了。不光如此,Mr Ng還有一定可能是伍先生、阮先生。到底是什麼先生,只能自求多福了。
  • 福建的簡稱是「閩」,那「閩」字裡面的「蟲」是什麼呢?
    大部分都知道,福建的簡稱是「閩」,那這個「閩」字裡面的「蟲」是代表什麼呢?相信知道的人就少了。很多人都說福建多山,古代的時候,開門就可以看得見老虎,古代大蟲又可以是老虎的意思,於是覺得這個「蟲」代表的是老虎。果真是這個意思嗎?
  • 問了很多廣東人,廣東有哪些「不可思議」的風土人情?他們如是說
    為此我們問了很多廣東人,他們這樣說……「恐怖變態」,為了吃,什麼都做得出「恐怖變態」當然是開玩笑,網上一直流傳一個梗「廣東人吃福建人」,大概可以理解為形容廣東人什麼都吃。對,我們為了吃,什麼都做得出,不僅吃福建人,我們連老婆孩子都不放過,煲仔飯,老婆餅,人頭飯……了解下「摳門」,紅包小結婚隨禮、壓歲錢、單位開年利是……廣東人的紅包很小,相比北方幾百成千的紅包,廣東人似乎真的很「摳門」,是否摳門,不言而喻,關於紅包,廣東人講究的是「禮輕情意重」。
  • 福建人到哪裡,都帶著幾片「葉子」
    福建人到哪裡,都帶著幾片「葉子」 在地球人眼裡 福建就是個神奇的存在 從美國紐約華盛頓到南非約翰尼斯堡 福建人無論走到哪 身上總會帶著幾片神奇「葉子」 據說愛喝鐵觀音的人 大多思維活躍有才華,懂經商愛團結 不得不說,福建人多愛經商 閩商在國內很多行業都是一支強大的力量 福建的民營經濟 總量佔全省GDP的67% 對全省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94.9% 納稅總額佔全省的
  • 五條人樂隊新版《廣東女孩》,教你學會粵語是怎麼使用量詞的?
    曾經有個很流行的段子是這樣說的:外地的朋友來到廣東,想要學會粵語,最快的方法就是找一個廣東男仔/女仔拍拖。 在跟Ta學對話的同時,多留意一下,他在生活細節上的一些習慣口語,尤其是使用量詞方面,仿佛讓你感覺推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為什麼這麼說?
  • 馬來西亞沙巴有個城市,華人佔據8成,廣東福建話是官方語言
    現在都市的快節奏生活,都會讓人們經常會覺得身心俱疲,所以去一個人少愜意的地方旅遊才能避開擁擠的人潮,今天我們就給大家介紹一座這樣的城市,來自馬來西亞沙巴的山打根。山打根是馬來西亞沙巴州第二大城市,人口約有40萬,其中華人就佔據了32萬,被稱為華人之城,他們這些人很多是上個世紀下南洋來到這裡經商的,所以來到山打根你會看到這裡的老闆主要來源廣東福建,所以在當地流行粵語,閩南語和客家話。山打根也是馬來西亞最大的木材出國城市 ,也是馬來西亞最大的漁港,此外龍蝦,燕窩出口產量位居馬來西亞首位,是馬來西亞沙巴州重要的經濟城市。
  • 【印尼《訊報》】聚焦開閩姓氏文化園落戶福州 助力中華姓氏申遺
    2020年01月29日 10:40:08 來源:中新網福建 開閩姓氏文化園20日正式落戶福州市三坊七巷,將聚焦「傳承姓氏文化、弘揚福建精神、助力姓氏申遺」,邀請全球福建華僑華人組織、宗親組織以及姓氏文化研究專家共同參與,建成一座海內外開閩族裔的尋根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
  • 「天鴿」來襲,颱風的起源與希臘語/阿拉伯語/粵語都有關!
    {  今日問題  }不知道這兩天有多少人的朋友圈被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