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中國最強方言是如何煉成的

2021-01-13 澎湃新聞

       比起全國其他方言,粵語不可謂不生猛。廣東省電視臺的不少頻道堂而皇之地用粵語播報,節目從新聞到電視劇應有盡有。其次,廣州的地鐵用普通話、粵語、英語輪番報站。

       與之相比,另外一座南方大城市上海的方言就可憐多了,電視上只有少數娛樂導向的節目如《老娘舅》使用滬語,而在地鐵上加入上海話報站的提議更是多次以時間不夠等理由遭拒。

       中國方言眾多,何以唯獨粵語能興旺發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和普通話分庭抗禮呢?      

我手寫我口

       但凡一種語言想要上位,除了口耳相傳之外,有書面形式至為重要。不過歷史上中華文化圈長期把以上古漢語為基礎的文言文作為正式書面語。雖然唐朝以後,白話文開始發展,但它主要還是應用於非正式的文體,如小說、戲曲等,各類其他方言仍然處於可說不可寫的窘境。

       各類南方方言真正開始書寫上的嘗試得到清朝後期才開始大規模進行。而在諸多方言入文的嘗試當中,粵語顯出一項巨大的優勢——書寫容易。粵語分布於整個漢語區的最南端,遠離中原。但是,除了吸收一些當地土著詞彙以外,粵語在其他各方面都堪稱規整。

       語音上,廣州話能分中古漢語的六個輔音韻尾,四聲各分陰陽,也極少有吳閩方言保留的中古早期甚至上古的特徵,可謂是很好繼承了中古晚期漢語的特點。朱熹對此評論道:「因說四方聲音多訛,曰:『卻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蓋彼中地尚中正,自洛中脊來。只是太邊南去,故有些熱。若閩浙則皆邊東角矣,閩浙聲音尤不正。』」他認為粵語音正,是因為粵人多是從中原正音中心所在地洛陽附近南下的,故有洛音的特點。

朱熹認為東南漢語中廣東的粵語為正,閩浙的閩語、吳語都不正。來源:《中國語言地圖集》。

       詞彙上,粵語雖然在諺語俗話方面極其豐富,但絕大多數都是漢語來源,只是和北方的用法不一樣罷了。如北方人說「挑剩下的」,粵人則用「籮底橙」比喻;北方人說「叫人討厭」,粵人則說「乞人憎」,只要找出正字書寫完全不成問題。

       西方傳教士衛三畏在《漢英韻府》裡就認為,寧波話中無字可寫的土詞多過粵語十倍。因此,當西方傳教士忙著創製各種方言羅馬字用以傳教——閩南白話字、閩東平話字乃至蘇州話《聖經》大行其道時,很早就和西方接觸的粵語區卻沒有流行粵語羅馬字。就連教會的粵語教材仍舊老老實實地用漢字,避免了改用拉丁字母書寫容易遭遇的種種社會阻力。

粵語白話文如何書寫?

       粵語白話文就這樣在晚清民國時期開始發展成熟,其中粵劇的功勞不可小覷。早期粵劇使用所謂「戲棚官話」演唱,其音略近桂林官話。劇本也以淺顯的文言寫成。但是隨著20世紀早期粵劇改革,唱腔中越來越多地使用粵語。與之相應,粵劇劇本也有了書寫粵語的需求,很多早期粵語白話文正是粵劇的劇本。

傳教士為了傳教熱衷於學習方言,衛三畏的《漢英韻府》算得上一本大方言讀音字典。

       話雖如此,和官話白話文裡面有不少於古無據的字(如「這,什麼」)一樣,粵語中也存在一些難以書寫的詞語。粵人在碰上這些詞的時候,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粵語白話文相對官話白話文來說,創製比較倉促,顯得有些粗糙。很多粵語字都採取「口」旁加上同音/近音字的方法來充數。如「咗」、「呃」、「嚟」、「喺」、「咁」、「哋」等。

       至於考本字?顯然,當年的粵人對如此費時費工的行為沒有多少興趣。如粵語問「誰」的時候有種說法叫mat1 seoi2,本字其實是頗為雅致的「物誰」,但通行的寫法則是「乜水」,借了這兩個字的音而已。

《分韻撮要》是粵語最重要的韻書之一,後來更是被傳教士用拉丁字母注音,編成《英華分韻撮要》,作者仍是衛三畏。

       饒有趣味的是,粵語白話字自身就能反映其歷史不長的特點。例如,「嘢」在廣州話裡說je5,意思是「東西」,和「野」同音。但實際上這個詞在18世紀以前的早期廣州話和「野」並不同音,它在粵西和廣西的不少粵語裡至今仍讀nje5,這足以說明粵語白話文之「野」。

       作為一種主要出現於非正式場合的文體,粵語白話文在使用上也頗為自由。當下粵港年輕人的粵語白話文中,不但「cheap」之類的英語借詞隨處可見,就連早有約定俗成寫法的「啲」都有不少人不寫,而直接以「D」來代替,其懶惰程度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儘管粵語白話文始終有那麼點野路子,也不常在正式場合使用,但到底讓粵語有了相對成熟的書面語,提高了它的地位。而在正式場合,機智的粵人想出了一個很巧妙的辦法——用粵音讀國語白話文,於是我們就聽到在粵語歌曲《上海灘》中,「是」還是si6,不是「系」,「不」還是bat1,不是「唔」。這樣一來雖然地道的粵語未必能上得廳堂,但是粵音則毫無問題。     

「大殺器」香港

       有了良好的基礎,粵語只能說具備了成為強勢方言的可能。但有這種可能性的方言也不只有粵語一家,成都話、上海話等或多或少也具備這樣一些特質,甚至在某些方面更有優勢。

       例如,距離廣州沒多遠的東莞說的是土粵語,而東莞人和廣州人溝通起來就很費力。但是對於上海話而言,北到常州南及台州都能用其較為流暢地「軋山河」,而成都話更是在川滇黔三省大部分地區交流無礙。其實,粵語之所以能發展到如今的地位,還是依靠香港這個「大殺器」源源不斷地輸出文化產品所致。

       香港開埠不久,就以粵語作為主要的交流語言,但是彼時一方面流行的文化產品如戲曲等很難大規模傳播,另一方面作為一個邊陲小鎮的香港並不具備文化產品的輸出能力。一直到二戰以後,隨著廣播、電影、電視在中國的發展和香港自身地位的提高,香港才具備了對外輸出文化的能力。

       不過,當時香港吸納了大量的內地移民,文化界尤甚,因此香港的傳媒產業在一段時間內可謂五彩紛呈,並不只是以粵語為主。除了粵語,當年香港廣播電臺還用國語、上海話、潮州話等方言播音。電影方面,由於國民黨時期推行國語,1937年後更是嚴令禁止拍攝以粵語片為代表的方言片。因此,那些從上海南下,並佔據香港電影主流的各電影公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只拍攝國語片。

       雪上加霜的是,早期粵語電影多以粵語長片的形式出現,特別是粵劇長片相當受到觀眾的喜愛。因為對那些鍾情粵劇又有些囊中羞澀的觀眾而言,看粵劇長片既可以飽覽大佬官們的風採,又比進戲院捧場看戲便宜得多。但傳統戲曲由於節奏冗長,不適應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吸引力漸漸下滑。隨著香港人對粵劇興趣的減弱,作為粵語長片頂梁柱之一的粵劇長片也慢慢走向衰落。

       1968年,由粵劇名伶任劍輝和白雪仙主演,投資一百五十萬港幣,歷時四年拍攝而成的粵劇長片《李後主》上映,雖然創下了當時的票房紀錄,但終因成本巨大而虧損嚴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的粵語電影一度近於銷聲匿跡,1972年全香港甚至沒有拍一部粵語電影,粵語節目只是在電視上尚佔有一席之地。

《李後主》製作精良,傾注了一代名伶白雪仙的大量心血,可惜終究生不逢時。

       但1967年香港發生六七暴動,暴動後港英政府開始重視香港華人的文化生活,遂決定扶植以粵語為代表的市井娛樂文化,鼓勵市民多賺錢少鬧事,開開心心生活。在此期間,學校國語教育逐漸消亡,而上海話、潮州話等地方方言媒體也逐步關門大吉。

       進入1970年代後,以粵語為母語的移民後代長大成人。粵語電影開始復興,更被電視反哺,擺脫了之前粵語電影或是俚俗,或是粵劇片的套路。粵語也從一門地方方言徹底完成了雅化上位的過程,相比於製作精良的香港電視節目更是飽受歡迎。

       其時,大陸電視節目多屬宣傳工具,在趣味性、娛樂性上難以和香港電視節目匹敵。於是,珠江三角洲的居民紛紛藉助地理優勢架起「魚骨天線」接收香港電視臺的信號。粵地「魚骨」林立的狀況起初令人頗為不安,1980年,《羊城晚報》甚至在《「香港電視」及其他》一文中聲稱香港電視乃是「心靈的癌症」。但從1992年開始,廣東省電視網絡正式轉播香港電視節目,香港電視節目就這樣名正言順地在廣東落地播出了。

家家架「魚骨天線」曾是珠三角一景。

       香港輸出的電影、電視節目是如此強大,幾十年間,澳門本地的香山粵語被洗成了廣州粵語,廣東省內粵語區的群眾也普遍通過電視學會了廣州腔,甚至於作為客家基地的惠陽等地不少年輕人也學會了粵語,粵語在嶺南的通達範圍大大擴張,最終形成了在中國影響力僅次於國語的語言。

       不過好景不長,隨著國家推廣普通話力度的不斷加強,廣州媒體已經驚呼「好多廣州細路唔識講白話」(很多廣州小孩不會說粵語)。粵語的強勢地位可能在歷史上終究是曇花一現的盛景而已,但這朵奇葩的美麗毋庸置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包括粵語在內的中國現有方言的消亡幾乎不可避免
    但中國的語言學產生的年代比較晚一些,至少在整個學院派研究裡,我沒怎麼見過論證哪種語言先進、哪種人種先進的,可能還是有時代關係。畢竟中國現代語言學這個學科產生的時間比較晚,那陣子西方的不良風潮也差不多過去了。界面文化:書中探討的不少問題是我們司空見慣但細究下來會覺得很奇怪的現象。你是如何發現這些問題的呢?
  • 中國最難懂五大方言,粵語排名第三,排名第一比外星語還要難
    中國最難懂五大方言,粵語排名第二,排名第一比外星語還要難。 粵語,這門方言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因為在廣東基本上很多人都會說粵語的。
  • 包括粵語在內的中國現有方言的消亡幾乎不可避免-虎嗅網
    但中國的語言學產生的年代比較晚一些,至少在整個學院派研究裡,我沒怎麼見過論證哪種語言先進、哪種人種先進的,可能還是有時代關係。畢竟中國現代語言學這個學科產生的時間比較晚,那陣子西方的不良風潮也差不多過去了。界面文化:書中探討的不少問題是我們司空見慣但細究下來會覺得很奇怪的現象。你是如何發現這些問題的呢?
  • 訊飛輸入法硬核升級:粵語識別率達95% 粵語翻譯普通話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訊飛輸入法與新華書店,在廣州四閱書店共同打造了 「方言保護計劃公益聯名店」,以粵語讀書會的形式,邀請方言研究專家、粵語愛好者、訊飛粵語發音人,共同用聲音傳遞粵語之美。同時,活動中訊飛輸入法發布了最新語音技術成果應用,實現方言翻譯,解決粵語溝通障礙。
  • 單霽翔:故宮講解器有40種語言,還有粵語、閩南語等方言
    其間,單霽翔說,故宮的自動講解器堪稱世界上語言最多的講解器,共有40種語言,有各種外語及粵語、閩南語等方言。 講解 方言
  • 方言正在消失,但短視頻卻拯救了它們
    比如我們一檔專注老外排名和盤點的節目《什麼鬼排名》,就是以四川方言配音為特色,在B站單期超過10萬,在今日頭條上單期點擊量突破50萬。微博紅人果子哥哥也是靠方言配音走紅的典型例子,他的代表作《重慶方言版蠟筆小新》在微博上粉絲166萬,單條轉發過萬。可見方言視頻在中國有很強大的受眾基礎。
  • 中國3大難懂方言:外地人聽不懂,本省人也含糊,你的家鄉入榜沒
    曾經有網友在微博發布了中國最難懂的三大方言,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這些方言難懂到什麼程度呢?倘若你是本地人,走出個三裡地五裡地,碰到一個陌生人試圖交流時,你恐怕已經聽不懂他在講什麼了!倘若你是來旅遊的外地人,聽到當地方言,恐怕你只能一臉懵逼地來,一臉懵逼地走了。
  • 粵語並不如你想像的那麼接近古漢語
    首先要聲明一下,沒有任何一種漢語方言跟古漢語完全相同,各自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音變。其次,古漢語也不是只有一種,古代各地區也有不少方言。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已經注意到各地方言的區別了。西漢揚雄的著作「方言」可以看作是當時人們對各地區方言的認知和總結。當然,古代的方言究竟有多少種現在已經很難說清楚了,關於古代方言的資料更是難以尋覓。
  • 這三個地方的方言,和「外星語」差不多,常令外地遊客崩潰
    除去主流行的普通話,在我國還有多種方言,每個地方的方言都有著自己的特色。尤其是這三個地方的方言,和「外星語」差不多,常令外地遊客崩潰。香港粵語,俗稱「白話」,是唯一除普通話外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漢語。大多數都覺得比起其他地方的方言,粵語算是比較易懂的了,外加上很多人愛聽粵語歌,所以會給人一種假象,粵語很簡單。
  • 《熊出沒·原始時代》推五種方言版 大年初九上映
    為回饋眾多觀眾一直以來的支持,電影《熊出沒·原始時代》將在2019年2月13日(大年初九),正式開啟河南、陝西、四川、湖南、粵語五種方言版本電影的全國上映。在此之前,電影已進行了三日的地方點映活動,收穫地方觀眾如潮好評。
  • 郭富城女兒不會講粵語,因與女兒交流少,如今安排老師上門教粵語
    而在一些多語言的家庭中,如何去引導孩子說話就成了父母比較苦惱的問題。 郭富城女兒不會講粵語,父女交流少 在香港地區生活的人最主要講的就是粵語,而現在社會推廣普通話,所以很多香港明星會同時注重孩子普通話和粵語的學習。郭富城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的女兒不會講粵語。
  • 刑警陳懇:刑偵「最強大腦」是如何煉成的
    ▲陳懇(左一)辦案中從警22年,他擅長結合傳統戰法和信息化技戰法,精準打擊犯罪,破獲了諸多疑難複雜大案要案,因為辦案中頭腦靈活、心思縝密,他被譽為九龍刑偵的「最強大腦」……他,就是九龍坡區公安分局刑偵支隊副支隊長陳懇。小疑點大文章破首例套路貸「我們經常是無路中找路。」
  • 海外華人中福建人比廣東人多,為什麼粵語卻比閩語影響力大?
    粵語和閩語一樣,也是和普通話相異程度很高的方言,次則為吳語,再次為湘語、贛語、客家話,和普通話相異程度最小的是北方方言內部各次方言,比如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華北方言。中國方言地圖01南方方言南方六大方言依照彼此之間相近程度,也可以粗略分為三組:閩粵、吳湘、贛客。
  • 網絡語言、方言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
    1999年為汕頭大學副校長、教授,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廣東省政協常委。對潮汕文化和潮汕方言研究有較深的造詣,出版有《廣東方言與文化論稿》、《潮汕方言與文化研究》、《澄海方言研究》、《新編潮州音字典》、《潮汕文化大觀》等著作十幾種,發表論文50多篇。曾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語言學家獎、廣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汕頭市青年十傑等獎勵。現為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副院長、教授。
  • 粵語、吳語、客家語、潮汕語、閩南語,為何廣東人對本地話更執著
    北方/西南官話、吳語、贛語、客家話、粵語、閩語(按語言標準,可分為至少五類語言)等地位平等,既然北方地區日常皆用當地方言大行其道,那麼南方各語言亦當有生存的權利。北方的一些地方話多是官話系統方言,粵語並不是官話系統內的方言。漢語語族裡,粵語和官話屬於兩條不同分支,而現代四川話就是官話支線內的分支,從屬於官話。粵語是漢語方言但不是官話集團的方言。至於四川話為何是遺落在南方的官話?還不是舊四川方言被擊潰的結果。推廣普通話是必須的,但強制學生私下交流也必須使用普通話,就顯得比較刻薄了,這會導致現在的部分小學生連自己家鄉話都說不準。
  • 廈深鐵路串聯四大方言區:閩南話開場廣州話結尾
    有學者認為,隨著高鐵的開通,交通線的形成,人員往來的頻繁,將加速各方言間的交流、滲透與融合,各方言間的一些語音也將有趨同的大趨勢,而一些被弱化和遺忘的風俗,也將逐漸被重拾回來。鏡頭1 找老鄉嘮上兩句家鄉話「曉風書屋」相信漳州人都不陌生,它的負責人許星,今年40多歲,在漳州出生,老家卻在潮州。
  • 我國非常難懂的四種方言,連當地導遊都很難翻譯,且全在南方
    要知道,我國可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除了通用的普通話之外,各種方言可謂是層出不窮。即使是同一個地區,都有可能出現語音不統的情況,有的連我們自己都不清楚其中的意思,更別說學習中文的外國人了。要清楚,除了大城市之外,一般的四五線城市還是普遍說方言的,這對於學習中文的外國人可是不怎麼太友好。
  • 為什麼陝西方言歌沒有像粵語歌、閩南語歌那樣走出本地文化圈?
    80年代初,一個叫王斯的廣州女孩錄製了一首歌,歌名叫做《信天遊》,沒想到這首廣東人唱的歌卻引爆了中國樂壇的西北風,因為這首《信天遊》是由西北民歌的風格創造而來,不僅曲風上像民歌,連歌詞也採用信天遊七字格二二三式為基本句式。一時間《黃土高坡》、《我熱戀的故鄉》、《走西口》、《酒神曲》、《少年壯志不言愁》等西北風歌曲橫掃中國樂壇,被稱為通俗歌曲。
  • 保護瀕危語言優化方言識別能力 訊飛開啟「AI方言發音人」招募計劃
    2018-06-12 22:24:3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楷欣   在當天召開的2018訊飛輸入法媒體見面會上,科大訊飛多語種高級研究員祖漪清講述了方言勢微的現狀,她表示,現在是人工智慧崛起的時代,利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瀕危語言、方言系統的研究,實現對一個語言的完整「複製」迫在眉睫。
  • 你還會說方言嗎?
    「你還會說方言嗎」文|蒲實人棲居於語言中。中國的書寫文字有很強的穩定性,文本教育將語言統一和固定下來。這就是方言:它提供了與故土血脈相連的存在空間,承納著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經驗。而這個記憶和情感的空間,正處於不斷消逝中。這一期有一位溫州人寫最難懂的方言之一溫州話。溫州人聚在一起說話的確就像鳥叫,對外地人來說是加密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