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會說方言嗎?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你還會說方言嗎

文|蒲實

人棲居於語言中。中國的書寫文字有很強的穩定性,文本教育將語言統一和固定下來。但在言說層面,它的發音則是豐富和流變的,植根於我們的來處。這就是方言:它提供了與故土血脈相連的存在空間,承納著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經驗。而這個記憶和情感的空間,正處於不斷消逝中。

這一期有一位溫州人寫最難懂的方言之一溫州話。溫州人聚在一起說話的確就像鳥叫,對外地人來說是加密語言。她寫道,她和一位雲南朋友互相都聽不懂對方的方言,但並不妨礙這位雲南朋友笑話她是「南蠻鴃舌」(《孟子·滕文公上》)和「反舌」之人(反舌國,又稱歧舌國,是《淮南子》記載的海外三十六國之一,其民稱反舌民。高誘注「語不可知而自相曉」,即說話外人不能聽懂,只有自己互相能懂,在《山海經》中亦有記載。)

溫州話以難懂著稱。圖為溫州市洞頭區靈崑東街,老人在自家的院子裡曬被子(視覺中國供圖)

而這「自相曉」的範圍有多大呢?這位溫州作者繼續寫,溫州人「五裡不同音,十裡不同調」,名義上同為溫州人,實際上語言並不相通,所以有「相逢一蓬草,說話不知道」這樣的說法。溫州樂清清江以北說的是大荊話,清江以南說的是甌語,一江之隔,兩岸居民的方言大為不同。

如此這般,溫州人對「老鄉」的地理概念規定得非常狹隘,幾乎細分到「鎮」。僅僅是溫州人還稱不上「老鄉」,青田人、樂清人之間也從不用方言交流,一個鎮的人才會互說家鄉話。這樣的情形,倒真如「二同邑人,千裡久別,忽然邂逅,相對作鄉語隱語」;而「旁人聽之,無義無味」,便觸及一個無形的界限,這界限之內,才是「老鄉」區別於外人的身份內核,私密的自由度和排他性是共生的。

而若不是讀到這篇文章,我從不會知道聽起來嘈雜的溫州話,一寫下來,卻是安靜和富有詩意的。在溫州話裡,「筷子」仍稱「箸」,「勺子」叫「調羹」,「鍋子」叫「鑊」,「熱水」稱「湯」,這些都是保留下來的古漢語詞彙,溫州話裡發音也近吳語,至今仍自然而然地流淌在日常物用中。 又譬如,今年是「該年」,去年是「舊年」,明天是「明朝」(zhao);早飯是「天光」,午飯是「日晝」,晚飯叫「黃昏」。這些對年歲日子和一日三餐詩意的稱呼,都「一格一格分明地刻印了農耕時代的陽光」。 這些美的體驗蘊藉於方言中,言傳之中該有多少心領神會。

現代漢語主要有七大方言:吳方言、湘方言、粵方言、江淮方言、贛方言、西南官話和北方方言。它們都與古漢語及其前身緊密聯繫,相互之間也存在親疏遠近關係。在六大方言中,客家話和贛方言比較接近,吳語和老湘語比較接近,最早形成的是吳語和老湘語,其次是粵語,再次是閩語,最後是贛語和客家話。

如果說中原地區的口音在不斷的戰爭和民族融合中早已改變了模樣,那麼南方地區的方言在接納北方移民的同時也容納了這些變化,它的穩定性恰好存在於這種持續的流動性之中。然而,隨著現代交通通信空間改變,語言開始迅速變化。這個浩浩蕩蕩幾千年都相對穩定的傳統在這短短幾十年發生了斷裂,很多讀音開始消亡。當一種文化和生活方式失去附著的載體,其式微就是不可避免的命運。

現在上海年輕人最多只會說滬語發音的普通話(吳皓 攝)

我們對方言的逐漸退場並不能釋然。也許我們無法挽留大多數方言,但這種挽留本身並非無意義。至少,這可以使未來的普通話儘可能多地保留與我們的過去、我們的故土和我們的血緣的聯繫,保留它的豐富與生動。

海德格爾說,人的所作所為儼然是語言的構成者和主宰,而實際上,語言才是人的主人。是語言在說話,人只是在他傾聽語言的承諾從而應合於語言之際才說話。在方言的韻律中,層層疊疊的歷史發出迴響,變幻挪移的空間投下蹤影,祖先的靈魂棲居其中。讓它們的聲音繼續向我們說話吧。

相關焦點

  • 你還會說你的方言-道縣話嗎?
    2018年永州市道縣端午龍舟賽而如今的方言正在漸漸的消失,年輕人的疏離,老年人的「改版」,方言的純正韻味正在慢慢變淡方言土話,就是鄉音,無論走到天涯海角,一聽到家鄉話,倍感親切,一聽到家鄉方言土語,就知道是老鄉。方言土語,是老祖宗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繼承和傳遞下去。
  • 你還會說方言嗎?從方言童謠中尋找兒時的記憶
    方言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就是家鄉話,所謂的鄉音,絕大多數是口口相傳。語言這東西很奇妙,說著說著也就會了,不說不說也就忘了。從小時候熟練講方言,到學生時代方言夾雜著普通話,再到如今說起方言來磕磕絆絆,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就把鄉音丟了,讓我們一起從最初的方言童謠中尋找兒時說方言的記憶。
  • 官話方言,你會說哪幾種?
    官話方言,你會說哪幾種?官話方言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內部一致性較高。官話方言有好幾種,那麼,這些方言,你會說幾種呢?東北官話東北官話相當接近普通話東北官話即東北話,是漢語官話的一個分支,分布於黑龍江省、吉林省全境,遼寧省大部分地區,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河北省東北部。
  • 方言難聽?只會說普通話的孩子沒什麼值得驕傲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會說方言的小孩子真的是越來越少了。有第三方機構統計的數據顯示,全球平均每天都會消失一門方言。方言,正在成為老一代人的獨家記憶。萌爸之前就碰到過一個傷心的奶奶,她說她的孫子上了幼兒園後,就不跟她說話了,因為她只會說南方的方言,她的孫子說她連普通話都不會說,拒絕跟自己的奶奶聊天。奶奶沒辦法, 一把年紀了,只能跟著電視學習普通話。方言為什麼會不斷消失?現在有很多家長在教育過程當中,都會給孩子灌輸一個概念:方言太難聽了, 學了也沒用,好好學好普通話就好了。
  • 高青方言說,方言趣味多
    高青方言隨著農村人口的遷移如今變得弱化了。能說出純正高青方言的應該是村中的老一輩人了所以說 方言應該是需要保護和整理的一部分寶貴文俗文化了高青方言說,方言趣味多在我們高青: 有一種姿勢叫估dei,有一種膝蓋叫波稜蓋,有一種關係叫噶活,有一種昨晚叫夜來後上,
  • 話嘮鸚鵡走紅,會說3種語言2門方言,還會用英語打招呼
    「我母親是山西人,皮特現在還會經常說山西話。」一年前,李先生帶著皮特在這個小區租了房子,從此以後,皮特登上了小區寵兒的寶座。上到七八十歲的大爺大媽,下至牙牙學語的小朋友,只要看到皮特,就會停下腳步,過來與皮特互動,有些還會特意帶一些水果來餵皮特。時間一長,皮特認識了幾個「熟客」,遇到熟人會主動說「你好」,還乖巧地讓熟人摸羽毛,與他們互動聊天。
  • 鳥也有方言!山那邊的白頭翁到底說了啥?
    十裡不同音,鳥也有方言  鳥叫錄下來可不是為了玩,自然是有課題要做。我們研究的是白頭鵯的方言。  圖片:Charles Lam / Wikipedia  正好似人類的「十裡不同音」,鳥類的方言不光有大尺度上的宏地理差異,在幾公裡甚至幾百米的不同群體內,也有明顯的微地理方言。
  • 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到底什麼是普通話,什麼是方言?
    有媒體貼出網友找到的截圖,表示去年上海市教委就曾回復過相關問題,其認為「姥姥」是普通話詞彙,「外婆、外公」屬於方言。看到這個回復,網友的討論頓時炸開了鍋,有網友說:我一直以為姥姥才是方言,外婆才是普通話說法。說實話,逍遙子也是這麼認為的。甚至在我們當地的語言習慣裡,根本就沒有「姥姥」這個詞。
  • 容易誤解的一句上海方言,用兩種語氣說,所表達的意思卻截然不同
    上海,國際大都市,中國的一線城市,很多人說沒有去過上海旅行,你的人生是不完美的,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和燈紅酒綠的十裡洋場讓很多外地遊客魂牽夢縈,在迷戀上海風景的同時,那軟軟糯糯的上海方言更讓外地遊客所津津樂道,很多人說,上海話聽著很舒服,但是卻聽不懂上海人在說啥,有的時候甚至一句簡單的上海話,用兩種不同的語氣說
  • 中國「最難懂」的方言,普通話不是一個體系,知道哪裡嗎?
    ,雖然說普通話是我國的標準語言,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說普通話,在很多地方都有著自己的言語,人們將它稱之為方言,區別於普通話。雖然說方言各不相同,但是還是會找到一些共同點,畢竟是同出於普通話的,要是想學會另一個地方的方言,掌握的這些也是相對比較容易的,但是在我國的語言體系當中,有一個最難懂的方言。它就完全和我國的普通話不是一個體系,因此就比較難學。這個地方是浙江的江山,這個地方的口音,如果你想要學會的話那簡直就是另外學了一門新的語言。
  • 我已不說樅樹好多年,還有誰在堅持說方言
    這時,突然想起,我已不是說樅樹好多年。嚴格來說,樅樹與松樹是有區別的。在我的家鄉方言中,一直是將松樹稱之為樅樹。年紀大的人,從來不說松樹,而是說樅樹。現在的年輕人,流行說普通話,說方言的人,是越來越少了。雖然,作為南方人,普通話並不是很標準,但年輕人還是要說普通話,原先,是在學校裡說普通話,現在呢,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說普通話。
  • 汪涵掏500萬保護方言:孩子不能只會說普通話和英語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汪涵在與身邊很多朋友的孩子交流時發現,不管這些孩子是哪裡人,他們大多只會揚著頭說普通話,卻聽不懂也不會說自己的家鄉話。這種事情越來越多的時候,汪涵心裡就有一種緊張,「現在很多孩子只會說普通話和英文了,我覺得很可惜,因為每種方言都代表了一種地域文化。長沙人不會說長沙話,憑什麼證明你是長沙人?
  • 鸚鵡「皮特」成小區明星 中文英文方言都能說幾句
    這隻鸚鵡可不簡單,不光年齡已經超過21歲,會說的話不少,甚至一些方言也能說幾句。 給大家打招呼的這隻鸚鵡叫「皮特」,是李先生飼養多年的一隻灰鸚鵡。李先生說,這隻鸚鵡很聰明,成年灰鸚鵡的智商相當於七八歲的孩子。由於飼養這隻灰鸚鵡已經二十多年,到現在它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每天形影不離。
  • 汪涵自掏500萬保護方言:不能讓孩子們只會說普通話和英語
    這種事情越來越多的時候,汪涵心裡就有一種緊張,「現在很多孩子只會說普通話和英文了,我覺得很可惜,因為每種方言都代表了一種地域文化。長沙人不會說長沙話,憑什麼證明你是長沙人?口味兒,湖南人能吃辣,但是全國所有人都吃辣;火鍋,現在全國每個地方都有火鍋。唯一能夠區別你是哪裡人的,是你能講那兒的方言,只有你能講一口地地道道的方言,你才能拍著胸脯說我是那兒的人。」
  • 中國的曠世奇才:會說33種方言,精通7門外語
    但這對趙元任來說並不算什麼,因為他還會說英語、日語、古希臘語、拉丁語以及俄語等多國語言,這些語言跨越了多個語系,不論是從語言的邏輯來講還是從語言的發音來講,它們之間的差距可以說隔得不止十萬八千裡。單單是這一點就能看出來,一位世界頂級大師所擁有的語言天賦和思維能力趙元任已經具備了。
  • 四川方言丨彭應欽:人體部位的方言俚語
    文/彭應欽按我們川南一帶的方言,人體從上到下:額樓(前額)、後爪爪(後腦勺)、臉波兒(臉,兒化音)、下扒兒(下巴,兒化音)、挫言片片(肩夾骨)、手倒拐(手肘)、腰杆、肚雞眼(肚臍)、客希頭兒(膝蓋,兒化音)、連二桿(
  • 地方語言博大精深一句隴南方言話難倒眾生——為你解讀部分方言
    隴南的方言帶你感受那些純樸的聲音用聽覺捕捉屬於隴南的風味……看完,還要四級考試哦 武 都 方 言痲明子 = 凌晨夜來 = 昨天sei= 誰老蓋 = 前面眼小=愛佔便宜撩皮=上面爾了=丟掉、扔掉你幾=你們早憶=以前務些=那些你尿尿尿尿尿?
  • 網絡語言、方言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
    為什麼它不收錄網絡語言,剛才說到網絡還是一種流行文化,流行的東西很可能是短命的,要經過經驗,比如說網上流行的這些詞語,如果十年八年還在使用,我相信不收錄才怪呢。比如說我看到網蟲收了,閃客也收了。這個詞語今後十年八年還會繼續使用下去,它會收的,但是像一般的可能過眼煙雲這樣的,今天說了明天沒有的,比如說斑竹這樣的,首先《現代漢語辭典》有它的編寫規範,如果不符合也不會收錄。
  • 方言·普通話·英語
    只是漢語就有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七大方言,印歐語系語言方言有三百多種之多。人類多樣性的語言,是人類豐富多彩的多樣文化的重要成分,但多樣化同時也為不同區域的人的交流形成了障礙。隨著交通和通信的不斷發展,世界仿佛變得越來越小,人們為了交流方便,不斷有小語種被淘汰。
  • 討論方言報站,何必手拿「放大鏡」說事
    6月1日起,杭州814路公交車試行「三語報站」,即在原來普通話、英語的基礎上,加上由當地電視臺一檔方言節目主持人播報的「杭州話」報站。(6月5日澎湃新聞)要不要方言報站,在杭州已爭論多年,2015年5月就有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