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丨彭應欽:人體部位的方言俚語

2020-12-04 封面新聞

文/彭應欽

按我們川南一帶的方言,人體從上到下:額樓(前額)、後爪爪(後腦勺)、臉波兒(臉,兒化音)、下扒兒(下巴,兒化音)、挫言片片(肩夾骨)、手倒拐(手肘)、腰杆、肚雞眼(肚臍)、客希頭兒(膝蓋,兒化音)、連二桿(小腿骨)、螺絲拐(腳踝)……

記得小時候,隔壁鄰居有個江二娃,上小學一年級,既調皮又貪玩,每天放學回家,放下書包就往外跑。一天在外面玩耍,不一會兒,哭喪著臉回家,臉波兒流血,額樓上一個大青包。母親既生氣又心疼,大聲吼兒子:「喊你不要出去你偏要出去,二天再朝外面跑,看我打爛你的屁扒股,打斷你的連二桿,規規矩矩在屋頭給我寫作業!」一邊罵一邊從豬油罐裡摳出一坨豬油抹在江二娃額樓上的青包處。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家姊妹多,兩個姐姐相繼輟學,靠打零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那時大姐十八九歲,四姐十三四歲。一次給糖房挑煤炭,大姐在前,翻過一座山坳,見四姐遲遲未跟上,忙放下擔子走回去,見四姐坐在路邊抽泣。大姐走近一看,見四姐右腳客希頭兒和螺絲拐一片紅腫,腳崴了,大姐好心疼!叫四姐在原地等著,自己咬著牙,先後把兩擔煤炭挑到糖房,再攙扶著四姐一瘸一瘸地走回家。

2006年,我隨團到峨眉山旅遊,快到清音閣時,螺絲拐崴了。勉強一跛一拐走到賓館,螺絲拐腫起來了,越來越疼痛。第二天清早隊伍要繼續前進,我的傷一晚上是絕對好不了的,唉!真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怎麼辦?心中無比焦慮。

正當我一籌莫展之際,好心的賓館老闆送來了一小盅藥酒,說這是他家的祖傳秘方,效果很好。當晚,我用藥酒反覆地搓揉螺絲拐,第二天醒來,螺絲拐的腫全消了,也不疼了,下地一試,雖然還有一點彆扭,但至少好了百分之八九十。跟著隊伍繼續前行,走出一兩裡路後腳也就完全恢復了。

有關人體部位的方言俚語還有很多趣談。比如手倒拐,書面語言為手肘。說某人手倒拐朝外拐,是說這個人幫著外人說話或把利益讓給外人,而全不顧家人的感受。

【徵稿啟事】

方言一出,忍俊不禁。四川方言龍門陣《蓋碗茶》版面推出以來,得到省內外四川方言作者的大力支持,為讓《蓋碗茶》更加活色生香,方言故事層出不窮,我們向「有故事」的方言作者長期徵稿,有好的方言故事,有趣的方言傳說,都可以給我們投稿。字數1200字左右。投稿信箱:730156805@qq.com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方言】雷映松 ‖ 渠縣方言之一
    【方志四川•方言】雷映松 ‖ 渠縣方言之一 2020-10-14 0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川方言裡的「豬」
    如今適逢己亥豬年,筆者舊題重作,說說四川方言中的「豬」。壹綿綿,呼羊也呼豬,曰溜溜  小女以嘉今年一歲有餘,正牙牙學語。她學著老家方言,把羊叫作「綿綿」,把豬叫作「溜溜」。翻閱民國時期的四川方志,這些方言儼然記錄於其中:如「綿綿,呼羊也」,見於《民國簡陽縣誌》;「呼豬曰溜溜」,則見於《民國華陽縣誌》。  把羊叫作「綿綿」,得名於羊的鳴叫聲。
  • 四川方言了解一下
    四川方言了解一下時間:2019-06-08 14:44   來源:金投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雞兒邦硬是什麼意思? 四川方言了解一下 去年是中國的雞年,關於雞的話題當然也是少不了。你知道雞兒邦硬的出處是哪裡嗎?不知道耶別著急,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
  • 四川人嘴裡的「寶器」究竟是啥子寶貝|四川方言
    | 方言十八扯 025哪個四川人身邊沒有一兩個「寶器」。區別是,有的寶器是真的「寶器」,有的寶器是屬於你一個人的「寶器」。好好的一個「寶器」,咋個到了四川人嘴裡就真的變成了「寶器」?你不要以為四川人是現在才說別個是「寶器」,這種說法從清康熙時就有了。眾所周知,巴蜀地區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的移民遷入。明末清初時候,張獻忠在四川大肆搶劫屠殺,巴蜀境內十室九空。
  • 慶陽方言雜談
    慶陽方言,也稱「地方俚語」「叮楞話」,屬中原官話秦隴片。雖說也歸北方方言區,但慶陽位於甘肅省東部,長期以來,由於人文、歷史、地理區域、人口來源等方面的差異,在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慶陽方言又有其獨特的腔腔調調。
  • 動物派、神怪派、凡人派,四川方言江湖的三大幫派
    | 動物派、神怪派、凡人派,四川方言江湖的三大幫派| 你敬我一個烏龜打屁,我還你一個如來講經,四川人吵架的神器四川方言就有如一挺機關槍,層出不窮的獨特詞彙讓外地人無力招架。「癩疙寶」在四川方言裡指的是蟾蜍,因為體表有很多疙瘩,所以得名「癩疙寶」。癩疙寶在四川方言就是一個反派角色,基本上沒有啥子正面形象。寫幾個和癩疙寶有關的歇後語,你們感受一下。
  • 二十一個常用的英語俚語:食物,顏色和身體部位
    學習英語,除了詞彙,語法等知識的學習,還需要了解和掌握英語中的俚語,掌握了俚語,就掌握了英語中的方言,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英語,無論是學習中,還是在職場中,都能為我們增加一道光彩。本文章從食物,顏色和身體部位三個部分介紹英語中的相關俚語,共有二十一個是我們經常用到的。
  • 高青方言說,方言趣味多
    高青方言隨著農村人口的遷移如今變得弱化了。能說出純正高青方言的應該是村中的老一輩人了所以說 方言應該是需要保護和整理的一部分寶貴文俗文化了高青方言說,方言趣味多在我們高青: 有一種姿勢叫估dei,有一種膝蓋叫波稜蓋,有一種關係叫噶活,有一種昨晚叫夜來後上,
  • 地方語言博大精深一句隴南方言話難倒眾生——為你解讀部分方言
    武都方言屬北方方言西北次方言的支方言。因與四川毗鄰,又夾雜了一些西南次方言,屬西北、西南次方言的支方言。再細分,武都方言還可分為武都城關區、下山區、藏民族區三個方言區。文縣方言屬北方方言,西北、西南次方言交融形成的支方言。文縣方言可細分為中東部和西部白馬人方言區。
  • 保護瀕危語言優化方言識別能力 訊飛開啟「AI方言發音人」招募計劃
    ,12日,科大訊飛啟動了「AI方言發音人招募」公益行動。  在當天召開的2018訊飛輸入法媒體見面會上,科大訊飛多語種高級研究員祖漪清講述了方言勢微的現狀,她表示,現在是人工智慧崛起的時代,利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瀕危語言、方言系統的研究,實現對一個語言的完整「複製」迫在眉睫。
  • 你還會說方言嗎?從方言童謠中尋找兒時的記憶
    隨著普通話和英語的普及與推廣,現在的孩子對於方言的認知越來越少,方言也出現了瀕危的狀態。方言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就是家鄉話,所謂的鄉音,絕大多數是口口相傳。語言這東西很奇妙,說著說著也就會了,不說不說也就忘了。
  • 古蜀語研究者「方言考古」出圈了
    研究古蜀文字,離不開對古蜀語的研究,這被西南交通大學教授汪啟明稱為「方言考古」。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刊發了一篇名為《考論蜀語 牽住古蜀研究「牛鼻子」》的報導。該報導以長篇專訪的形式,介紹了汪啟明教授以及他近年來在蜀語和蜀文化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在這篇文章中,汪啟明提出,蜀地文字研究是今後若干年古蜀文化研究的「牛鼻子」。
  • 官話方言,你會說哪幾種?
    官話方言,你會說哪幾種?官話方言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內部一致性較高。官話方言有好幾種,那麼,這些方言,你會說幾種呢?東北官話東北官話相當接近普通話東北官話即東北話,是漢語官話的一個分支,分布於黑龍江省、吉林省全境,遼寧省大部分地區,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河北省東北部。
  • 方言·普通話·英語
    方言俗稱地方話。我們這裡也把民族語言包括進入去,雖然民族語言有獨立的語言文字系統。語言是人類為了交流溝通創造的工具,也是一種文化。因受地理、社會、歷史,人口遷移,山川阻隔因素形成多樣化。只是漢語就有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七大方言,印歐語系語言方言有三百多種之多。人類多樣性的語言,是人類豐富多彩的多樣文化的重要成分,但多樣化同時也為不同區域的人的交流形成了障礙。隨著交通和通信的不斷發展,世界仿佛變得越來越小,人們為了交流方便,不斷有小語種被淘汰。
  • 品味有滋有味的崇州方言 感受韻味崇州
    但是,在崇州有一奇特迥異的東西,那就是崇州本地的方言;它有時讓人摸不著頭腦,有時讓人驚嘆,有時又讓你捧腹大笑。                 親,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崇州,品味有滋有味,地道十足的崇州方言。    崇州的方言,詞語無論稱謂、土語、還是地方歇後語大體上和四川方言吻合,但語速較快。不是所有四川方言語系的人都聽得懂的。
  • 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到底什麼是普通話,什麼是方言?
    上海語文課本的這一改動,貌似微不足道,卻涉及到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第一,到底什麼是普通話,什麼是方言?第二,文學作品中的方言有沒有必要統一修改為普通話?我們先來說說第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普通話,什麼是方言?
  • 論漢語方言的語義類型學意義
    書中的例子差不多都是身體部位的詞語。馬提索夫的這本研究語義演變的專著,主要考察身體部位詞在藏緬語裡的不同演變,材料涉及到了漢語。作者在序言裡說,惠特利(Julian Wheatley)熟練地用筆手繪各種圖表和表格,補寫漢字。書中有不少漢語的例子,漢字均是手寫上去的。後來馬提索夫宣稱,身體詞是核心詞最重要的部分,是詞語比較的「特種部隊」。這一認識跟該書的研究有密切關係。
  • 方言終於不再是電影的良心標配了
    隨著《被光抓走的人》上映,今年整個賀歲檔已經經歷了4部方言國產影片。回看今年的影片,起碼已有10部方言國產影片上映,而去年也有近10部出現。顯然,越來越多的國產片開始採用方言敘事,為大銀幕增色不少。可惜的是,並不地道的方言詮釋以及時不時蹦出來的普通話,似乎還是帶給了觀眾割裂感。尤其是,群演標準的宜昌話與主演或是武漢話或是四川話的模稜兩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樣的,由於不少演員自身就有著很鮮明的地域色彩,且早已被大眾熟知,不甚標準的方言反而帶給了觀眾一種脫離的感受。
  • 魔力十足的東北方言,碰上就被同化,堪稱方言中的「吸鐵石」!
    二就是以東北方言為基礎的小品。哪怕是在號稱不看春晚已經十年的「潮流青年」中,提及對春晚最大的印象,無非還是趙本山的小品以及天津味的相聲。相聲和小品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究其根本還是因為區域文化的功勞。而區域文化的代表就是以方言為主要體現的語言文化。說得直白點,相聲和小品就是以地方方言為基礎衍生出來的喜劇表達形式。
  • 方言正在消失,但短視頻卻拯救了它們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化,人口頻繁遷徙,文化和生活習慣不斷融合,很多特色地方文化在逐漸的消亡,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方言。很多地區語言都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包括粵語、吳語在內的一些大地區方言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