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應欽
按我們川南一帶的方言,人體從上到下:額樓(前額)、後爪爪(後腦勺)、臉波兒(臉,兒化音)、下扒兒(下巴,兒化音)、挫言片片(肩夾骨)、手倒拐(手肘)、腰杆、肚雞眼(肚臍)、客希頭兒(膝蓋,兒化音)、連二桿(小腿骨)、螺絲拐(腳踝)……
記得小時候,隔壁鄰居有個江二娃,上小學一年級,既調皮又貪玩,每天放學回家,放下書包就往外跑。一天在外面玩耍,不一會兒,哭喪著臉回家,臉波兒流血,額樓上一個大青包。母親既生氣又心疼,大聲吼兒子:「喊你不要出去你偏要出去,二天再朝外面跑,看我打爛你的屁扒股,打斷你的連二桿,規規矩矩在屋頭給我寫作業!」一邊罵一邊從豬油罐裡摳出一坨豬油抹在江二娃額樓上的青包處。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家姊妹多,兩個姐姐相繼輟學,靠打零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那時大姐十八九歲,四姐十三四歲。一次給糖房挑煤炭,大姐在前,翻過一座山坳,見四姐遲遲未跟上,忙放下擔子走回去,見四姐坐在路邊抽泣。大姐走近一看,見四姐右腳客希頭兒和螺絲拐一片紅腫,腳崴了,大姐好心疼!叫四姐在原地等著,自己咬著牙,先後把兩擔煤炭挑到糖房,再攙扶著四姐一瘸一瘸地走回家。
2006年,我隨團到峨眉山旅遊,快到清音閣時,螺絲拐崴了。勉強一跛一拐走到賓館,螺絲拐腫起來了,越來越疼痛。第二天清早隊伍要繼續前進,我的傷一晚上是絕對好不了的,唉!真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怎麼辦?心中無比焦慮。
正當我一籌莫展之際,好心的賓館老闆送來了一小盅藥酒,說這是他家的祖傳秘方,效果很好。當晚,我用藥酒反覆地搓揉螺絲拐,第二天醒來,螺絲拐的腫全消了,也不疼了,下地一試,雖然還有一點彆扭,但至少好了百分之八九十。跟著隊伍繼續前行,走出一兩裡路後腳也就完全恢復了。
有關人體部位的方言俚語還有很多趣談。比如手倒拐,書面語言為手肘。說某人手倒拐朝外拐,是說這個人幫著外人說話或把利益讓給外人,而全不顧家人的感受。
【徵稿啟事】
方言一出,忍俊不禁。四川方言龍門陣《蓋碗茶》版面推出以來,得到省內外四川方言作者的大力支持,為讓《蓋碗茶》更加活色生香,方言故事層出不窮,我們向「有故事」的方言作者長期徵稿,有好的方言故事,有趣的方言傳說,都可以給我們投稿。字數1200字左右。投稿信箱:7301568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