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到底什麼是普通話,什麼是方言?

2020-12-06 逍遙子的書香視界

最近,網友們開始討論一個問題:媽媽的媽媽,該如何稱呼?叫外婆還是姥姥?事情的起因是有網友爆料說: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第24課《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不光是《打碗碗花》,同一本教材的第6課《馬鳴加的新書包》也全部用了「姥姥」這一表述。

這篇文章逍遙子上學的時候也學過,印象中原文用的是「外婆」,而不是「姥姥」,怕自己記錯了,還特意搜索了課文原文,發現作者文章中寫的全篇都是"外婆"。

「外婆」和「姥姥」含義相同,在生活中都常常能聽到,上海本地更是以喊「外婆」居多,更改原文是為哪般?很多人不解,教材中為什麼要把「外婆」改成「姥姥」呢?有媒體貼出網友找到的截圖,表示去年上海市教委就曾回復過相關問題,其認為「姥姥」是普通話詞彙,「外婆、外公」屬於方言。

看到這個回復,網友的討論頓時炸開了鍋,有網友說:我一直以為姥姥才是方言,外婆才是普通話說法。說實話,逍遙子也是這麼認為的。甚至在我們當地的語言習慣裡,根本就沒有「姥姥」這個詞。 或者因為地域的不同的一種稱呼,結果上海教育局給這麼個無釐頭的說法這我也是醉了!我們這邊各種各樣的方言雖然很多,但是大家如果轉換成書面用語或普通話絕對妥妥的媽媽的媽媽叫外婆!媽媽的爸爸叫外公!很多兒歌這個稱呼也是這麼唱滴嘛——媽媽的媽媽叫什麼?媽媽的媽媽叫外婆,媽媽的爸爸叫什麼?媽媽的爸爸叫外公!(難道其它地方的兒歌是——媽媽的媽媽叫姥姥,媽媽的爸爸叫姥爺?)

要說心裡陰影面積最大的還屬上海的網友們,很多網友表示對"姥姥"這一稱謂感到很不習慣,把"外婆"改成"姥姥"以後,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表述,都變得怪怪的……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小紅帽的「狼外婆」,以後是不是得叫「狼姥姥」?更彆扭的是,腦補一下你唱「澎湖灣,澎湖灣,姥姥(應為外婆)的澎湖灣……」的情形,就能感覺舌頭和牙齒的不情不願。媽媽們哼著小調哄孩子的時候,最好也別忘了,搖啊搖,要搖到姥姥橋,萬一搖到外婆橋,孩子將來還得再把「外婆」變「姥姥」。

上海語文課本的這一改動,貌似微不足道,卻涉及到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第一,到底什麼是普通話,什麼是方言?第二,文學作品中的方言有沒有必要統一修改為普通話?

我們先來說說第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普通話,什麼是方言?我特意搜索了一下關於「普通話」和「方言」的定義:

普通話是現代標準漢語的另一個稱呼, 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

漢語方言俗稱地方話,只通行於一定的地域,他不是獨立於民族語之外的另一種語言,而只是局部地區使用的語言。

中國地域廣闊方言眾多。由於不同方言在溝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礙,不利於各地經濟文化的溝通交流,因此存在"區域文化島"的現象,這些"區域文化島"保留了不同地區的先進文化和民間智慧的精華,但是由於語言障礙無法很好的交流和互相取補,因此,需要有一種共同語來消除"區域文化島",將中國廣袤土地上所有的智慧黏合起來。上古時代的漢民族共同語稱為「雅言」,漢代稱為「通語」,明清時代稱為「官話」,民國初年稱為「國語」,新中國以後叫「普通話」,名異實同,本質都是民族共同語。

上海市教委的這個解釋這讓我有點啼笑皆非,因為實在是黑白顛倒了。因為「姥姥」才是方言,而「外婆」則是通用漢語。

首先,中國古代是宗法社會,父系和母系分得非常嚴格(大概沒有哪個民族哪個國家像我們這樣執著兩系血統了),所以古書裡凡是寫到母系親屬,前面都要冠個「外」字。《說文》:「外,遠也。」也就是對一個小孩子來說,母系相當於父系來說,是疏遠的,不重要的。《史記》《漢書》寫到母系,都稱「外家」,眾所周知,西漢末年最大的政治問題是「外戚」當政(也就是皇帝母系那邊的親屬把持朝政,王莽這個人,就是不折不扣的外戚),而不會說「姥姥家當政」。為什麼?因為「姥姥」是地道的方言,用起來不雅,而且在漢代還沒產生。 你看《漢語大字典》引《爾雅》是怎麼說的:

其次,漢語構詞多講究理據,「外婆」這個詞,我們一眼看到,就可以分析是指母系那邊的女性長輩。「姥姥」則完全讓人摸不著頭腦,還會產生誤解,眾所周知,金庸小說裡有個「天山童姥」,你就不知道是天山上的兒童一樣的外婆,還是指天山上童顏巨那什麼的老太婆。因為「姥」的本義是「老婦」的意思,作為「外婆」的意思,在漢語中出現很晚,目前最早的書證才是明代,我們看《漢語大字典》的相關義項:

上面明確把「姥姥」界定為方言。我不明白《現漢》的編寫者為什麼要把這個常識倒過來,我認為這種做法是使漢語粗鄙化,使我們典雅的漢語蒙羞。

再來說說第二個問題:文學作品中的方言有沒有必要統一修改為普通話?

著名語言專家錢乃榮告訴記者:」我覺得沒有必要把「外婆」改成「姥姥」,而且「姥姥」的「姥」字從古代到近代都是沒有這個字的,是後來才有的。「姥姥」原來就是北京的方言詞,後來吸收進普通話所以叫「姥姥」。「外婆」這個詞在漢語裡用得很廣,而且方言詞彙吸收得越多語言就越豐富越生動。魯迅、老舍、茅盾、葉聖陶他們的散文文章裡面方言詞一直在用的,那魯迅的文章放在課文裡你改嗎?所以有的是詞不必要改的。」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相比於普通話,方言本身的詞彙較豐富,更能生動地傳情達意,有著很強的文化認同感與親近感。專家呼籲:保護方言這種歷史文化的載體,在傳承和保護方言的同時合力推廣普通話。其實,普通話交流固然標準、方便,但是方言所具有的生動和美感也是不可代替的。小學課本選擇文學作品是為了傳遞文學之美,而作家的創作都是字斟句酌,叫外婆還是叫姥姥,應該和作品中故事的發生地和人物密切相關,隨便更改便是對文學本體的傷害,違背了選文的初衷。因此,不尊重文本,對文本的任意刪改,都是對原有信息系統的破壞,這不僅僅是文字問題,更是態度問題。尊重文本是學習語文的基礎,也是選編教材的基本態度。這是語文學習的內在要求,也是學好語文的前提條件。

相關焦點

  • 方言·普通話·英語
    方言俗稱地方話。我們這裡也把民族語言包括進入去,雖然民族語言有獨立的語言文字系統。語言是人類為了交流溝通創造的工具,也是一種文化。因受地理、社會、歷史,人口遷移,山川阻隔因素形成多樣化。只是漢語就有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七大方言,印歐語系語言方言有三百多種之多。人類多樣性的語言,是人類豐富多彩的多樣文化的重要成分,但多樣化同時也為不同區域的人的交流形成了障礙。隨著交通和通信的不斷發展,世界仿佛變得越來越小,人們為了交流方便,不斷有小語種被淘汰。
  • 方言、普通話、英語,孩子究竟要學哪一個?
    包括外語和各地方言。奶奶說蘇北方言,外公外婆都是蘇南人,說蘇南的方言;而爸爸媽媽因為工作原因,長期說普通話,彼此之間都能交流。小夢就是在這樣一種語言環境中長大的。她認為就是因為所處的語言環境太複雜了,容易造成語言學習上的混亂,不知道該聽誰的,學誰的。所以她到了十八個月才開口說話。現在她會說蘇南的方言,能聽懂蘇北話,但不會說,工作中常用的還是普通話。
  • 方言難聽?只會說普通話的孩子沒什麼值得驕傲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會說方言的小孩子真的是越來越少了。有第三方機構統計的數據顯示,全球平均每天都會消失一門方言。方言,正在成為老一代人的獨家記憶。萌爸之前就碰到過一個傷心的奶奶,她說她的孫子上了幼兒園後,就不跟她說話了,因為她只會說南方的方言,她的孫子說她連普通話都不會說,拒絕跟自己的奶奶聊天。奶奶沒辦法, 一把年紀了,只能跟著電視學習普通話。方言為什麼會不斷消失?現在有很多家長在教育過程當中,都會給孩子灌輸一個概念:方言太難聽了, 學了也沒用,好好學好普通話就好了。
  • 中國「最難懂」的方言,普通話不是一個體系,知道哪裡嗎?
    中國「最難懂」的方言,普通話不是一個體系,僅有58萬人會說由於我國地大物博,所已在我國範圍中有很多省份的劃分,卻又由於每個省之間擁有自己不同的發展特色,所以方言就成了這些文化特色當中最為顯著的一個,雖然說普通話是我國的標準語言,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說普通話,在很多地方都有著自己的言語,人們將它稱之為方言,區別於普通話。
  • 劉強東老家江蘇宿遷那些方言,翻譯成普通話是啥意思一
    最近在家跟人家聊天,宿遷方言聊起來有意思,跟同事可以炫耀這個方言那個方言挺有意思,那下面我就收集了一些方案,看看普通話是啥意思吧:lao(第一聲)bu(第四聲)dao(第三聲):沒有時間或者是忙,抽不出時間;
  • 汪涵掏500萬保護方言:孩子不能只會說普通話和英語
    「普通話可以讓你走得更遠,可以讓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讓你不要忘記你從哪裡出發,普通話讓你交流極其順暢,而方言讓你感受到無限的溫暖。」在他四十歲生日的時候,他就開始思考將來與這個世界告別時的身份到底是什麼,不是明星,也不是節目主持人,他更希望等那一天到來時,人們記住他的是,一個語言保護者。
  • 江蘇宿遷那些方言,翻譯成普通話是啥意思三
    前面寫了2篇有關宿遷方言翻譯成普通話的內容,宿遷地方雖然不大,但是還有方言說法不一樣的,各種叫法都有的,沒有什麼錯不錯的說法,方言麼就是這樣,很多事無法用文字去正確描述,只能擬聲詞描述了,今天再分享一些吧,好多人回復了,我收集整理了一下:
  • 推廣普通話方言也要研究和傳承 合肥話考試你能過幾級
    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很火爆,可是你聽過合肥方言版的主題曲《爸爸去哪兒》嗎?還有那首合肥方言RAP《挖芋頭》,你肯定也聽過吧?方言的魅力,無窮啊!本周是全國第17個推普周,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其實國家也非常注重對方言的保護,一直在調查收集漢語方言的有聲語料,整理保存並深入開發利用。
  • 汪涵自掏500萬保護方言:不能讓孩子們只會說普通話和英語
    「普通話可以讓你走得更遠,可以讓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讓你不要忘記你從哪裡出發,普通話讓你交流極其順暢,而方言讓你感受到無限的溫暖。」在他四十歲生日的時候,他就開始思考將來與這個世界告別時的身份到底是什麼,不是明星,也不是節目主持人,他更希望等那一天到來時,人們記住他的是,一個語言保護者。
  • 「普通話」為什麼稱普通話?為什麼稱「國語」是錯誤
    「普通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為什麼不稱「國語」和「官話」?這似乎是一個很普通的問題,但實際上有許多人並不真正清楚。其實,「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朝末年就有了。1906年,語言學者朱文熊寫過一本書《江蘇新字母》,把漢語分為三類:國文(文言文)、普通話、俗語(方言),第一次提出了「普通話」的名稱和概念,他給「普通話」下的定義是「各省通行之話」。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王力出版過一本書《漢語淺談》,書中專設一個小標題「什麼是普通話」。王力說:「什麼是普通話呢?普通話就是通行全國的話。普通話就是普遍通行的話」。
  • 為說普通話,將把「調羹」叫「勺子」
    那麼,不叫「湯匙」,也不叫「調羹」,叫什麼呢?人們都管「湯匙」叫「勺子」。問題是,這「湯匙」並不是「勺子」啊,怎麼能夠管「湯匙」叫「勺子」呢?不般來說,「湯匙」與「勺子」,都能夠舀水液,可不同之處在於,「湯匙」是小而淺的餐具,用來舀菜湯的;而「勺子」中大而深的廚房器具,用來舀水的。這才叫「勺子」。
  • 中國說普通話最不標準的3個地方,是因為他們覺得普通話太難學
    中國說普通話最不標準的3個地方,是因為他們覺得普通話太難學大家都知道普通話是我國官方的語言但是我國各個地區文化差異大,也形成了各自的方言是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各地都推廣普通話也成為了一種風潮現在有一些方言文化比較濃厚的地區
  • 鄖西男子醉酒後惡意騷擾110接警員 英語普通話方言輪番上陣
    男子因惡意撥打110被拘留鄖西一男子醉酒後因家中停電,竟然惡意撥打110洩憤,英語、普通話、方言輪番上陣騷擾接警員。民警便詢問朱某遇到什麼困難,朱某卻在電話中亂扯一氣。民警告訴朱某,不能惡意佔用有限資源,否則將被被追究違法責任。但朱某仍不停地自言自語,卻不掛斷電話,民警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掛斷了朱某的電話。誰知,過了沒多久,朱某再次撥打了110。民警聽到朱某的聲音,詢問朱某是否需要幫助,朱某故伎重演,先是來了句英文,然後說起了普通話,隨後飆起了家鄉方言。
  • 你還會說方言嗎?從方言童謠中尋找兒時的記憶
    隨著普通話和英語的普及與推廣,現在的孩子對於方言的認知越來越少,方言也出現了瀕危的狀態。方言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就是家鄉話,所謂的鄉音,絕大多數是口口相傳。語言這東西很奇妙,說著說著也就會了,不說不說也就忘了。
  • 國語、普通話與華語
    而在此之前的1906年,著名學者朱文熊就提出了推行與文言和方言相對的各省通用之語「普通話」的構想。後來著名語言學家黎錦熙和文化革命的先驅魯迅、瞿秋白等對「普通話」都有所論述。「普通話」的「普通」在這裡不是「普普通通,平凡、不特殊」的意思,而是「普遍共通、普遍通用」的意思。但是不管是「國語」還是「普通話」,人們並未取得內涵上的共識。
  • 2020普通話考試多少分及格?普通話水平等級怎麼劃分的?
    2020普通話考試多少分及格?普通話水平等級怎麼劃分的? 普通話考試沒有及格線之分,有不同的等級劃分,普通話水平分為三個級別,每個級別內劃分甲、乙兩個等次。不同的職位對普通話等級要求不同。一般教師要求是二級乙等以上、語文教師要求二級甲等以上、新聞播音主播一般要求一級乙等以上。
  • 地方語言博大精深一句隴南方言話難倒眾生——為你解讀部分方言
    除藏區外,這些方言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與普通話比較主要是發音、語調的差別常用語啞白雨 = 不打雷的暴雨這些方言區的方言既有相同相近之處又有不同之處除白馬人方言外,與普通話比較主要是語音語調和吐詞方面的差異大小隴選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方言詞彙
  • 網絡語言、方言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
    一心:林教授是網絡語言方面的專家,而且還是方言方面的專家。我想大家的心情跟我一樣,都想來看看專家的水平到底怎麼樣。我收集了網絡上常用的一些語言,也許網友們都很熟悉,經常用,我們看看林教授是不是像正宗的網蟲一樣,深深領會其中的奧妙。
  • 寧波方言資料庫建設啟動徵集 尋4位方言發音人
    故鄉是什麼?鄉土鄉情鄉音。當遊子回到故鄉,身處老家的語境,那種親切感豈止是源於從小的聽和說,更因他和這片土地上遙遠的祖先們產生了契合。他,回到了靈魂的故土。今年,海曙區被列為「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浙江省的調查點之一,將會有一個專家團隊通過紙筆記錄、錄音、攝像等方式,將一些寧波城區方言錄下來,成為一個資料庫,再進行整理、開發和展示。
  • 方言終於不再是電影的良心標配了
    可惜的是,並不地道的方言詮釋以及時不時蹦出來的普通話,似乎還是帶給了觀眾割裂感。尤其是,群演標準的宜昌話與主演或是武漢話或是四川話的模稜兩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樣的,由於不少演員自身就有著很鮮明的地域色彩,且早已被大眾熟知,不甚標準的方言反而帶給了觀眾一種脫離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