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普通話、英語,孩子究竟要學哪一個?

2020-12-06 育兒資訊

首先,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會說幾種語言?包括外語和各地方言。

奶奶說蘇北方言,外公外婆都是蘇南人,說蘇南的方言;而爸爸媽媽因為工作原因,長期說普通話,彼此之間都能交流。小夢就是在這樣一種語言環境中長大的。

她認為就是因為所處的語言環境太複雜了,容易造成語言學習上的混亂,不知道該聽誰的,學誰的。所以她到了十八個月才開口說話。現在她會說蘇南的方言,能聽懂蘇北話,但不會說,工作中常用的還是普通話。

小夢的煩惱是,如果她將來有了孩子,讓不讓父母幫忙帶呢?她怕她的寶寶也會像她一樣。

實際上,寶寶開口晚是因人而異的,和語言環境並沒有太大關係。後來小夢去問家人,原來當初奶奶帶她的時候,並沒有刻意引導和啟發她說話,只是在吃穿用方面比較精心,這也是導致她開口晚的原因。

還有些活潑好動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無法集中於語言表達,開口相對要晚。常言道,先會走路的孩子講話會晚,而先會講話的孩子後會走路。但是如果孩子到了2、3歲還無法開口說話,家長就應該帶孩子到正規醫院做專門檢查。

專家指出,3歲前是孩子語言發展的最關鍵時期,也是其學習語言最快的時期。家長只需稍加引導和啟發,孩子就能說出一些包含多個詞語的長句,並且能說出不同類型的句子,甚至是複雜的句子。

關於方言要不要讓孩子學,家長們有著不同的意見。現在孩子們上學都用普通話,國家也在大力推廣,所以學好普通話是必須的。家長們在日常交流中,給孩子講故事、讀繪本都應該儘量用普通話,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都說孩子跟誰關係親,就會學他說的話。有的孩子長期由老人帶,普通話沒學會,方言倒是說的很流暢。老人說了大半輩子的方言,想改成普通話也難,盡力去說很多也是「塑料普通話」,所以教起孩子也是有心無力。

在家裡面還好,但是孩子上了幼兒園、小學,其他小朋友都說普通話,而你家寶寶不會說,肯定會影響孩子交際,嚴重的還容易造成孩子自卑、不願意開口說話。

那麼,方言是不是就不用學了呢?有家長表示,方言承載了一代代人的回憶,是當地文化的體現。如果孩子不會說本地方言,實在是太可惜了。而且有家長觀察,孩子從小處在不同語言環境中,他的語言天賦會更好,以後接觸一個新的語言也會比較快速掌握。

其實孩子的模仿學習能力比我們想像的要好,對老人他會說方言,對老師和同學,他也能自動切換成普通話。總之,一定要保證孩子出門能夠和別人溝通。

除了方言和普通話,很多家庭還實行雙語教育。你們家寶寶實行的是雙語教育嗎?那麼雙語教育有什麼好處呢?

1.有助於智力的發展

加拿大的研究者們在上個世紀就發現,受過雙語教育孩子的智力測驗分數普遍偏高,他們覺得這是因為接受雙語教育的兒童,要經常面對語言之間的協調問題,思考能力因此受到刺激而高度發展。而且接受雙語教育的兒童擁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很早就能分辨出哪些信息和問題有關係,哪些信息是無關緊要的。

2.助於學習兩種文化

語言和文化兩者間有著密切關係,在學習另一種語言的時候,孩子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學到有關這種語言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學習可以豐富孩子的人生經驗,為他將來融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3.有助於擴大交友範圍

語言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流,所以它是最基本的社交工具。因此多學一門語言,孩子的交友範圍會比只會一種語言的孩子廣一些,朋友也會多一些。

由此可見,多語言環境對於孩子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非常有幫助,更不用說在未來的學業、職業發展中精通多種語言帶來的優勢和機遇。

家長要做的是興趣的開發和引導,環境的薰陶和潛移默化在很多時候比強制的學習更加有益,也更能讓孩子適應學好。

你們家寶寶會說幾種語言?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普通話英語滬語孩子學話無所適從 漢語不難學
    孩子該什麼時候學英語?不會講上海話怎麼辦?同時學說英語、普通話和上海話,將來會不會讓孩子講出來的話變成不倫不類的「洋涇浜」?   圍繞著一大堆問題,多位語言學和教育學專家指出:學語言要循序漸進,創造學習環境、讓孩子耳濡目染是一個捷徑。值得重視的是,學好規範的普通話非常重要,會讓孩子一輩子受益。
  • 方言·普通話·英語
    只是漢語就有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七大方言,印歐語系語言方言有三百多種之多。人類多樣性的語言,是人類豐富多彩的多樣文化的重要成分,但多樣化同時也為不同區域的人的交流形成了障礙。隨著交通和通信的不斷發展,世界仿佛變得越來越小,人們為了交流方便,不斷有小語種被淘汰。
  • 方言難聽?只會說普通話的孩子沒什麼值得驕傲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會說方言的小孩子真的是越來越少了。有第三方機構統計的數據顯示,全球平均每天都會消失一門方言。方言,正在成為老一代人的獨家記憶。萌爸之前就碰到過一個傷心的奶奶,她說她的孫子上了幼兒園後,就不跟她說話了,因為她只會說南方的方言,她的孫子說她連普通話都不會說,拒絕跟自己的奶奶聊天。奶奶沒辦法, 一把年紀了,只能跟著電視學習普通話。方言為什麼會不斷消失?現在有很多家長在教育過程當中,都會給孩子灌輸一個概念:方言太難聽了, 學了也沒用,好好學好普通話就好了。
  • 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到底什麼是普通話,什麼是方言?
    很多人不解,教材中為什麼要把「外婆」改成「姥姥」呢?有媒體貼出網友找到的截圖,表示去年上海市教委就曾回復過相關問題,其認為「姥姥」是普通話詞彙,「外婆、外公」屬於方言。看到這個回復,網友的討論頓時炸開了鍋,有網友說:我一直以為姥姥才是方言,外婆才是普通話說法。說實話,逍遙子也是這麼認為的。
  • 汪涵掏500萬保護方言:孩子不能只會說普通話和英語
    汪涵在與身邊很多朋友的孩子交流時發現,不管這些孩子是哪裡人,他們大多聽不懂也不會說自己的家鄉話。「現在很多孩子只會說普通話和英文了,我覺得很可惜,因為每種方言都代表了一種地域文化。」每一種方言都是一個知識體系,消亡一種方言,就是消亡一種知識體系。「全世界現存6000多種語言。
  • 中國「最難懂」的方言,普通話不是一個體系,知道哪裡嗎?
    中國「最難懂」的方言,普通話不是一個體系,僅有58萬人會說由於我國地大物博,所已在我國範圍中有很多省份的劃分,卻又由於每個省之間擁有自己不同的發展特色,所以方言就成了這些文化特色當中最為顯著的一個雖然說方言各不相同,但是還是會找到一些共同點,畢竟是同出於普通話的,要是想學會另一個地方的方言,掌握的這些也是相對比較容易的,但是在我國的語言體系當中,有一個最難懂的方言。它就完全和我國的普通話不是一個體系,因此就比較難學。這個地方是浙江的江山,這個地方的口音,如果你想要學會的話那簡直就是另外學了一門新的語言。
  • 推廣普通話方言也要研究和傳承 合肥話考試你能過幾級
    錢瑞是土生土生的合肥人,一口流利的合肥話拿捏自如,是非常合適的人選,當時甚至準備給他開一個小欄目「小瑞看城管」。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錢瑞說,用合肥方言與合肥本地的店主或攤販們溝通起來,效果還是非常好的。「店主違規出店經營,你去執法他本來就不高興,如果你還是用普通話冷冰冰地跟他說,你違反了城市管理條例多少多少條規定,他肯定牴觸情緒很嚴重。」
  • 汪涵自掏500萬保護方言:不能讓孩子們只會說普通話和英語
    汪涵的語言天賦極高,我們可以明確感受到他精通上海話、粵語、湖北話、四川話等多種方言。有人統計過,汪涵在節目裡秀過不下20種方言。這種用方言「套近乎」的主持風格,讓汪涵成為無數人的「老鄉」。汪涵在與身邊很多朋友的孩子交流時發現,不管這些孩子是哪裡人,他們大多聽不懂也不會說自己的家鄉話。
  • 科學家:孩子3歲以前開始學英語最好,過了7歲就晚了!
    在說為什麼孩子得在這幾個時間之前學英語,英語一般/不好的父母怎麼教孩子學英語之前,我先問個問題——你為什麼堅持要讓孩子學英語?是為了以後英語能拿高分?是為了以後可以出國留學?還是為了以後可以和外國友人無障礙交流?或是為了可以直接閱讀英文原版書籍,獲得第一手知識啊!
  • 網絡語言、方言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
    那麼這位網友的問題我覺得提的很好,一般來說我們將一個地方,或者是一個社區,它的語言情況叫語言生活,語言生活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說工作語言、校園語言、生活語言,如果是在工作場合或者是校園裡等不管是在哪一個地方,不管是北京市還是上海市,我們都必須講普通話,因為我們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我們的國語是普通話,所以大家要講普通話。
  • 先學英語還是先學拼音?一起學孩子不會把字母混淆?家長不用擔心
    而沒有語言天賦的學生,在學英語的道路上痛苦不堪,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仍然學不好英語,建議取消英語考試,讓喜歡英語的人去學。我不同意這樣的論點,語言是工具,多一門使用工具,多一個了解世界的渠道,尤其是早點讓孩子學英語,能開發孩子的語言系統,不存在有沒有天賦一說。學任何一門語言都有學習方法,為什麼有的人學英語痛苦不堪?是因為沒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語言的方法。
  • 要不要讓孩子學習外語或者是方言?科學研究:語言影響思維模式
    「英語有什麼用?現在人家外國人都開始學習中文了,再說了普通話走天下,你這不是吃飽了沒事做浪費錢嗎?」「人家袁隆平都還能用英語致辭呢,多學點總是有用的」「還不如學點奧數或者是畫畫之類的來的實在,以後不指望孩子能出國,在當地離得近也好,方言學好了家門前生活也方便」上個星期參加了一個寶媽寶爸的讀書會,大家都在討論要不要讓 寶寶學習外語或者是方言,一方認為學了以後總會用的到的,一方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在就已經有人給出來答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 中國說普通話最不標準的3個地方,是因為他們覺得普通話太難學
    中國說普通話最不標準的3個地方,是因為他們覺得普通話太難學大家都知道普通話是我國官方的語言但是我國各個地區文化差異大,也形成了各自的方言是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各地都推廣普通話也成為了一種風潮現在有一些方言文化比較濃厚的地區
  • 劉強東老家江蘇宿遷那些方言,翻譯成普通話是啥意思一
    最近在家跟人家聊天,宿遷方言聊起來有意思,跟同事可以炫耀這個方言那個方言挺有意思,那下面我就收集了一些方案,看看普通話是啥意思吧:lao(第一聲)bu(第四聲)dao(第三聲):沒有時間或者是忙,抽不出時間;
  • 江蘇宿遷那些方言,翻譯成普通話是啥意思三
    前面寫了2篇有關宿遷方言翻譯成普通話的內容,宿遷地方雖然不大,但是還有方言說法不一樣的,各種叫法都有的,沒有什麼錯不錯的說法,方言麼就是這樣,很多事無法用文字去正確描述,只能擬聲詞描述了,今天再分享一些吧,好多人回復了,我收集整理了一下:
  • 鄖西男子醉酒後惡意騷擾110接警員 英語普通話方言輪番上陣
    男子因惡意撥打110被拘留鄖西一男子醉酒後因家中停電,竟然惡意撥打110洩憤,英語、普通話、方言輪番上陣騷擾接警員。民警聽到朱某的聲音,詢問朱某是否需要幫助,朱某故伎重演,先是來了句英文,然後說起了普通話,隨後飆起了家鄉方言。朱某絮絮叨叨不停,毫不理會民警的再三警告,一直持續了近3分鐘。5日,當地派出所接到縣公安局對朱某惡意撥打110的違法行為反饋後,趕到朱某家進一步核實情況。此時的朱某才如夢初醒,他告訴民警,自己當時說了些什麼已經記不清了,對自己的違法行為後悔不已。
  • 國語、普通話與華語
    在海外,華語是同粵語、閩南話、客家話、潮州話、浙江話、海南話等漢語方言相提並論的,因此華語不是指漢語,而是專指漢語的普通話。早年奔赴海外的華人多是為謀生而去的,因此文化水平不高,而且那時也沒有推廣普通話的要求,即使有些文化,也不會說國語。所以早年移居海外的華人以及一直生活在海外的華人後裔一般不會說國語,只會說家鄉的方言。
  • 官話方言,你會說哪幾種?
    官話方言,你會說哪幾種?官話方言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內部一致性較高。官話方言有好幾種,那麼,這些方言,你會說幾種呢?東北官話東北官話相當接近普通話東北官話即東北話,是漢語官話的一個分支,分布於黑龍江省、吉林省全境,遼寧省大部分地區,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河北省東北部。
  • 這些年我們學的英語,到最後都沉澱到了記憶中!
    提到高考,我們許多人都會想起英語這門讓許多莘莘學子倍感傷懷的學科。於我,高考已經過去十多年了,英語也陪伴我好多年了,而地道的英語好像也是望塵莫及的。想想中國的孩子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英語,到高中畢業,整整九年時間都要學習英語,最終都隨著高考的結束而煙消雲散。中國人學習英語始於考試,終於考試,許多人學習英語很多年只會個:「How are you ?」"I'm fine.
  • 像學英語一樣學方言,大山裡來了個接地氣的「小謝書記」
    像學英語一樣學方言「剛去的時候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礙。」2016年8月,謝勝前往羊尾鎮報到,最初工作開展十分困難。「這裡的方言很陌生,老百姓說的話我聽不太懂,他們看我是生面孔,也不信任我。」謝勝用一個笨辦法克服了困難——他把鄉親經常說的方言記在筆記本上,就像學英語一樣每句話都做上注釋,慢慢的,他不僅聽得懂了,現在還能用流利的方言跟村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