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六月,都會因為一年一度的高考而不同尋常。提到高考,我們許多人都會想起英語這門讓許多莘莘學子倍感傷懷的學科。於我,高考已經過去十多年了,英語也陪伴我好多年了,而地道的英語好像也是望塵莫及的。想想中國的孩子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英語,到高中畢業,整整九年時間都要學習英語,最終都隨著高考的結束而煙消雲散。
中國人學習英語始於考試,終於考試,許多人學習英語很多年只會個:「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關於這個對話有個有趣的故事,說是有一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發生車禍,當警察問他:」How are you ?" , 他的教科書式的回答,可把他害慘了,警察聽了他的回答轉身離去,留下他一個人忍受疼痛,直到朋友找到他才把他送到了醫院。
上面的故事也許只是個杜撰,可卻道出了中國人學英語的悲催。許多人學英語只停留在教科書,離開教科書上的回答,他的大腦將會成為一片空白。我們脫離真實的語境學習英語,學得很累,而結局最終只能是悲劇。我們的考試要求的是書面語,所以我們老師也經常只注重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的培養。而對於聽力、口語等技能,可以說是忽略不計。
那麼在中國龐大的英語學習陣營中有沒有出類拔萃者呢?答案是有,但很少,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兩會期間的美女翻譯張京絕對是出類拔萃者,可是那些口譯高手哪個沒有經歷過魔鬼式的訓練,而且現在每天都在聽原汁原味的英語,每天都在接受新出現的詞彙。可見語言的學習從來都沒有什麼一勞永逸,語言的學習從來都是持久戰。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文化的載體。我們學習英語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們的漢語思維,我們時時刻刻都以漢語的方式在思考各種問題。所以中國人學習英語,如果一直想著去翻譯,那麼絕不可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當然,中國人肯定會有漢語思維,要不然,你就不是中國人。語言有著身份認同的作用。
其實,普通話有普通話的思維,方言有方言的思維,英語有英語的思維,所以我們學習英語,要去洞察英漢思維方式的異同。只有我們能夠察覺英漢思維的異同,我們就抓住了英語學習的三昧。
有人說人類最基本的衝動都是相同,這是不同語言的人可以進行交流的根本原因,也是我們能學好英語的最好理由!
這些年我們學的英語,都沉澱在了我們的記憶當中,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我們對生活的思考。各位網友,你的記憶中還有哪些英語學習的趣事?歡迎留言討論。
本文內容純屬原創,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