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學畢業的人,最後都到哪裡去了?

2021-01-11 藝旅文化

「我擁有全世界最棒的工作!」國家寶藏第三季,讓一位給兵馬俑拍「證件照」的「寶藏」攝影師趙震登上熱搜。

這個感性的70後大男孩的動情講述,為我們帶來了文博工作中感性的一面。也將一個與博物館密切相關的學科,文物與博物館學帶入大家的視野。

其實,從北京故宮到西藏布達拉宮,從最繁華的都市到最偏遠的聖殿,我們能看到這些國家寶藏,都離不開文博工作者的守護付出。

作為一個文博行業的從業者,我也經常會收到身邊人的調侃:文博是一個「貴族學科」,研究不了什麼東西,還要浪費大把時間和金錢在上面,最後還找不到工作。然而,大多數選擇文博的人,都不曾後悔學習文博。

今天,準備藉此機會,和大家聊一聊文博專業的「愛與恨"。

01

文物與博物館學,究竟學什麼?

在談論博物館學的就業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博物館學是什麼?

/ 中國大百科全書裡的解讀 /博物館學是伴隨近代博物館產生和發展而逐步興起的一門年輕學科。我國多數博物館學者認為,博物館學的研究對象是保存、研究和利用自然標本與人類文化遺存,以進行社會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包括博物館事業發生、發展的歷史及其與社會的關係,也包括博物館社會功能的演進、內部機制的運營和相互作用的規律。

簡單來說:博物館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

博物館是一個大課堂,它為公眾提供了一個身臨其境的場所了解歷史,補充學校所不能教授的知識。

老人們參觀博物館 圖源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官網

對於文博行業的從事人員來說,博物館學就指導他們如何去充實這個課堂,讓它能打破年齡與時間的界限,讓每個來博物館的人,都能從文物中感受到歷史的激蕩,聆聽文明的迴響。

那麼,文物與博物館學,這個專業到底學什麼呢?

文物與博物館學屬於歷史學,畢業後獲得歷史學學士。本科階段,文物與博物館學所學知識較為龐雜,不光會學習考古歷史方面的知識,還會學習有關博物館理論和博物館策展方面的知識。研究生階段,文博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向進行學習。考研時大部分學校都會考《博物館學概論》《文物學概論》《考古通論》這三本書,部分學校考試內容則根據學校授課內容而定。

選擇博物館學的朋友,大抵懷有對博物館的熱愛和文物保護的赤誠之心,渴望與歷史進一步接觸,希望向世界展現我們的文化自信。

然而,博物館學的學習並不總是愉快的:要背冗長的歷史知識,記住各個時期的墓葬城址,學習關於文物的法律法規……總之,免不了與書本裡詰屈聱牙的話語打交道,遊覽博物館、接觸文物、參與布展的時間少之又少,與自己當初的想像絲毫不同。

因此,有些同學在學習了一段時間後,就放棄了,轉投其它專業的懷抱。至于堅持下來的同學,也由於種種原因造成的信息閉塞,往往不知道該如何選擇第一份工作,文博「就業難」的斷言屢見不鮮。

02

文博畢業的人,都去了哪裡?

選擇以文博為一生的職業,並不是喜歡就行,說說即可。

這個領域不缺人才,也不缺有情懷的人——從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到兵馬俑攝影師趙震,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向大眾傳遞跨越千年的信息。

對於那些鐵了心想從事文博行業的朋友,很有必要了解文博就業的行情。大多數文博畢業生的就業方向,是以下幾個方面:

#博物館/美術館

博物館或美術館內有大量對口專業,且有編制,很適合對文博事業有憧憬,希望在這一領域發光發熱的畢業生,大概也是大多數文博畢業生的首選。

#博物館陳列展覽

在國外,有專門的「策展人」,對博物館藏品進行陳列指導,這些人大多為藝術設計類出身。但在國內,博物館策展的核心人員,大多是一些有文物或考古相關背景的人。因此,目前國內博物館策展的招聘,還是傾向於文物與博物館學的學生。(不過,近年來面向設計類、藝術類學生的博物館策展崗位也不斷增加,並具有一定優勢。)

#博物館研究

博物館不光收藏文物,同時也是一個科研教育場所。因此,博物館研究人員是博物館工作的核心。博物館也會傾向於招收考古及專業性較強的學生,比如:陝西歷史博物館在招聘研究員的時候會明確出學生研究的方向,上海博物館今年招聘了一批研究碑刻的專業人員。

#文物保管

文物保管,可能是外行人心中最令人嚮往的職業了——說不定能夠進入文物庫房,與文物近距離接觸,看一看誰都不曾見過的文物「另一面」啦!文物的安全與你息息相關,文物的信息由你傳承。

同時,隨著近年來數字博物館的建立,文物保管人員的工作也更加繁忙,比如給文物建立數字信息檔案,方便工作人員的查找等。

我在故宮修文物截圖

#博物館講解

博物館講解人員,是博物館中最容易接觸的一類工作人員,也是備受尊敬的「文物導師」。雖然很多博物館並不強調講解員的專業,但是好的講解員能夠注入情感,生動刻畫過去。

藝旅文化在敦煌

我曾聽過敦煌講解員講解石窟壁畫,他詳細地為我們講述了整個石窟的歷史、特點,還有近些年來敦煌研究院對他們的重視和保護。

在整個講解中間還夾雜著一些工作趣事,在他的帶領下,我們仿佛能看到偷懶的工匠、富裕的供養人和西域的古老風情,他的講解為整個石窟增添了一絲生命力,整個石窟仿佛浮現出若有若無有的呼吸,帶我們感受千年前小人物的脈搏跳動。

#博物館其它職位

博物館內,除了以上所涉及的崗位,文博同學還有很多用武之地:比如行政管理、文物保護、博物館社會教育等,在博物館招聘中還是較為常見的。

#企業

隨著國家今年來對文物、博物館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走向公眾視野。因此,博物館策展類公司隨之興起。此外,現在文博教育也不斷興起,不少家長願意花錢讓孩子去博物館學習新知識,開拓新視野,這便需要有專業知識素養的人進入該領域。

此外,一些文物保護類公司,文創類公司以及數字信息化公司也隨文博熱逐漸興起,承擔了部分博物館的外包業務,在文博領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良渚博物館

#博物館策展類公司

隨著近年來「文博熱」的出現,博物館遊客增加,對各種文物展覽的需求也不斷上升,博物館需要酌情增加一些主題展和特展。

一些博物館會選擇和策展公司合作。為此,策展公司內部除了設計、策劃的人員,還需要有博物館學的同學參與策劃。當然這種公司也並不是只與博物館打交道,科技館、主題館、紀念館也需要他們去規劃設計。

#博物館文旅教育類公司

隨著「研學遊」的興起,不少博物館有意開展博物館研學服務,但是有些博物館人手不足,無法滿足各種不同人群的需求。

這時候文旅公司的興起,相當於為他們打造了一條私人旅行線路:可以跟隨導師去不同的地方遊玩,此外還有專人進行講解。文博的同學也可以在這些公司裡發揮特長,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

比如最值得愛的藝旅呀~

#其它

其實在剛開始構思時,我認為學習文博的同學有很多去處,但最後發現,這些去處與大家學習的知識關聯並不大:比如說公務員、教師等。我對19、20年的公務員崗位進行了簡單的篩選,僅文博生可以報考的崗位很少,大多數是歷史學類考生皆可報考的崗位。

好消息是,去年文旅結合的政策一經落實,不少公務員、事業單位紛紛為文博學生敞開大門,特別是一些較小的博物館,再加上今年受疫情的影響,應屆生優勢更盛。對於非應屆的學生來說,今年軍隊文職、人才引進也是很好的機會。

此外,文博同學也可以嘗試一下拍賣行的工作。但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拍賣行方面的就業信息很少,一般需要主動出擊,故不作贅述。

03

行業內卷,競爭壓力大?

我們和幾個文博專業的人聊了聊

文博畢業生不斷增加,加上去年疫情導致大量留學生回國,就業競爭壓力大。同時,隨著研究生人數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相關崗位將學歷要求提高至研究生,而工作內容卻沒有太大變化。

畢業生就業調查 圖源知乎@小優

文博行業內卷,競爭壓力大,相當一部分存在博物館編制不足、不招人的現象,博物館越來越趨向於專業性強的人才,但同時工資養不活情懷等,都緊緊圍繞在文博專業。我也藉此機會和幾個文博專業的朋友聊了聊,希望能給你一些參考~

藝旅 & 文 博 人

@20屆文博畢業生 女 就職於江蘇省市級博物館

Q:您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哪方面呢?

A:博物館文物保管工作,包括完善藏品檔案,建立電子檔案,熟悉館藏文物特別是定級文物的基本數據、基本特徵和具體存放位置,上級部門檢查時能準確及時提取各類定級文物。

Q:能不能聊一聊您對自己工作的看法?A:這份工作平時比較清閒,日常工作簡單,但如果對做深入研究有更高的追求需要更為紮實和寬廣的專業知識,需要嚴謹、細心、踏實。有時候我也會後悔自己的選擇,會想如果當初轉專業成功了,會不會一切都不一樣。但是既來之則安之吧!

@20屆本科畢業生 男 就職於博物館文旅教育公司

Q:能不能聊一聊您對文博專業的理解?

A:讓人們了解過去、了解歷史,從中獲得知識類的體悟或者美學上的感悟等,並對個人及社會的發展產生影響。

Q:是否會後悔選擇學習文博?

A:我感覺人生裡沒有哪一件事或哪一個選擇是會讓我感到後悔的,其實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在文博專業學習、從事文博行業工作,就像我遇到的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無論它是好的還是壞的,它都是我人生中所應當經歷過的。那些看似偶然的,實則必然。或好或壞,都是生活裡的一部分,幫助我我成長、前進。

@ 30+歲 獨立策展人 就職於上海某文化傳播公司

Q:您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哪方面呢?

A:展示空間的策劃、設計、營造、運營及管理。

Q:您對這份工作滿意嗎?

A:一開始時,對這份工作無愛,原先的目標是成為一位「科學家」。經過四年時間的掙扎,決定將展覽展示作為自己的畢生職業,並付出所有的熱愛與激情。對現狀比較滿意,正率領團隊創造一個又一個新的事物。

Q:能不能聊一聊您對文博專業的理解?

A:四個字:天下文倉。

說多點:

其一:是文明基因樣本的優秀保藏方式;

其二:是信息傳播的良載體;

其三:是我們表達世界的一種方式;

其四:是人類幸福生活的一種方式;

Q:您對畢業生或想要踏入文博行業的大學生有什麼樣的建議?

A:不論選擇是什麼,前幾年你可以不斷尋找,找到後,儘快深入,並不斷積累,付出所有的熱愛與激情,時間會給你回報。

@45+歲 男 就職於敦煌研究院

Q:請問您的工作是什麼呢?

A:我的工作是在文博單位從事藏品管理典藏部的藏品管理,同時也做一些相關研究工作。

Q:您為什麼選擇進入該行業?

A:總的來講就是對這個文史,包括這個歷史這方面比較感興趣,所以選擇了這個工作。

Q:您對文博專業的理解?

A:文博是了解人類生產生活軌跡,是了解一個人類文明的重要的窗口,這個專業非常有意義。尤其在中國,隨著近二十年來國家經濟的發展,國家對文化和文博的重視是空前的,比如說像在2020年,國家對石窟寺、博物館、考古學歷史學多次強調,可見一斑。

Q:能不能聊一聊您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

A:目前也沒有太明確的規劃,當然是做好本職工作,幹一行,愛一行。繼續在這個文博行業裡做好自己應該做的工作,讓博物館裡的藏品活起來,向大眾講好中國故事,講好敦煌故事,向世界宣傳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

回到文博專業,也許在一般人的眼中,文物的驚豔,只是博物館燈光下的一眼萬年、是紀錄片裡剛出土時還未褪去的新鮮燦爛、是講解員口中避不開的錦繡山河、是為萬人歌頌的文化自信。

當你真正開始接觸它的時候,看到的卻是古建築地磚中的古生物化石、千年前兵馬俑臉上工匠的指紋、古墓陪葬品中匠人偷偷留下的姓名、石窟供養人畫像中畫上的世俗動物。

兵馬俑攝影師趙震,向我們講解剝離兵馬俑泥土的視頻時說到:「我們剝離的真正是泥土嗎?不是,是時間和歷史,我們的祖先已經化為了泥土,他包裹著這份禮物,一直送到了我們的面前。」

他的講述令人潸然淚下,他的故事也令我們動容。

看門人、面壁人、守陵人、文物醫生……文博工作者們就像是一座橋,一邊是文物,另一邊是觀眾,一邊是歷史,一邊是未來。願每一個選擇文博的同學,無怨無悔,也希望我們中國的考古文博事業能夠越來越好。

-END-

撰稿|大荔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藝旅文化是一家根植於東方傳統文化,專注在文化遊學、城市走讀、文化沙龍、文化講座、博物館導覽、文化體驗、文化課程、青少年研學、文化創意產品等方面的文化藝術綜合服務機構。 我們跨界在文化、藝術、旅行之間,讓文化活起來,讓生活更有趣。

相關焦點

  • 北大女生拍「一個人的畢業照」走紅 古生物學專業是學什麼的?
    又到一年畢業季。日前,北京大學2010級古生物學專業學生薛逸凡在網上火了起來。6月14日,薛逸凡在社交網站上發布了張「一個人的畢業照」,引發網友熱議。對此,網友紛紛留言「一個人的寂寞的誰懂?」「酷斃了!專業第一名和最後一名都佔了」、「這連逃課都沒法逃」……據北大元培學院副院長盧曉東介紹,「這是全中國唯一的一個只有一名學生的專業。
  • 人到底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
    人類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是個很大哲學問題,至今哲學家們也無法定論。其實不光是人,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如此,到底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都很好奇,也很想知道,人會不會有前世和來生。對於這樣的哲學問題我們可以大膽的發揮想像,或許能給哲學們提供一些靈感。
  • 那些進了眼睛的異物,最後都去哪裡了?
    那些進了眼睛的異物,最後都去哪裡了?,早上醒來發現不見了,所以它到底去哪了?!所以那些沒被取出來的異物最後去了哪裡呢?一般來說,它們有以下幾種歸宿:➊ 自己跑出來了其實很多時候異物在處理過程中已經出來了,只是你沒注意到。還有的異物會在淚膜表面流動,流到眼皮邊緣時,會自己掉出來。
  • 學冷門專業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外界的誤解、就業市場的冷落……頂著這兩大壓力選擇冷門專業的人現在都怎麼樣了呢?*本文內容整理自「冷門專業互助交流會 」豆瓣小組討論《那些學冷門專業的人後來怎麼樣了?》@阿拉斯加大鯨魚周易與預測學,轉行當文學史教授了。
  • 去英國讀研只一年就能畢業,你以為能學到什麼?
    就生活而言,國外普遍都是這樣一種情況,人與人之間保持著一定距離,人們很講究生活的獨立性。在國內,大家更願意聚在一起,在國外,即使是上課時關係非常要好的本地同學,在課後回歸到個人生活時,大家都會享受自己的私密空間,與其他人沒有太多聯繫和交集。
  • 探秘「一個人的專業」:古生物學到底學啥
    日前,北京大學2010級古生物專業學生薛逸凡在社交網站上發布了張「一個人的畢業照」,引發了網友關注而走紅。網友紛紛留言「一個人的寂寞的誰懂?」「酷斃了!專業第一名和最後一名都佔了」、「這連逃課都沒法逃」……據北大元培學院副院長盧曉東介紹,「這是全中國唯一的一個只有一名學生的專業。差不多是每個年級有一個人,還有的年級是零人。」
  • 故事|風到哪裡去了(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
    畢業於播音專業,和三個娃一起讀了2000多本繪本。在她的公眾號裡(ID:xiaolijianggushi),每天都會更新一個故事音頻,分享育兒故事,已經吸引了百萬媽媽關注。小男孩問:「風停了以後,它到哪裡去了呢?」媽媽向他解釋風沒有停,只是吹到別的地方去了。媽媽藉此告訴孩子世上物質不滅的道理,只是在另一個地方,或者以另一種形式開始。
  • 為何女性員工越來越少,人都到哪裡去了?
    文:阿豪在我們中國還在早些年的時候,很多人選擇工作的時候都會選擇進廠工作,因為廠子裡的工作不僅工資待遇好,而且一般都是包吃住的,在那個時候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到那些廠子招人的地方有各種形形色色的年輕人,而且在那個時候就算自己沒辦法報上名,也會想辦法找到「中間商」去報名,可見那時候進廠子裡工作是多麼的火
  • 發電機發出的電,最後飛到哪裡去了?
    電就是其中之一,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消耗著它們。眾所周知,電有兩種形式,大自然的電是不可利用的,還有一種就是人工發電(大部分是通過發電機形式)。因此,就有一個世紀大難題:假如沒有這些用電設備存在,那它發的電會走向哪裡?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物理知識曾告訴過我們:電的產生無非就是電磁感應帶動的現象,具體的實驗操作就是金屬線圈會在閉合中不斷做切割磁力線活動。
  • 年輕人普遍不喜歡幹模具,也不去工廠上班,都去哪裡了?
    如果再過十年,等這幫人退休,或者幹不動了,製造業的車間裡就真找不到工人了。 現在的80後、90後,進廠打工主要是找對象談戀愛,順便長點見識,對於學習專業、鑽研技術,根本不感興趣。 這批人已經毫無機會,失去理想,帶有絕望,未富先廢。 農民工去了哪裡?
  • 這些年我們學的英語,到最後都沉澱到了記憶中!
    提到高考,我們許多人都會想起英語這門讓許多莘莘學子倍感傷懷的學科。於我,高考已經過去十多年了,英語也陪伴我好多年了,而地道的英語好像也是望塵莫及的。想想中國的孩子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英語,到高中畢業,整整九年時間都要學習英語,最終都隨著高考的結束而煙消雲散。中國人學習英語始於考試,終於考試,許多人學習英語很多年只會個:「How are you ?」"I'm fine.
  • 不要再去人擠人了,博物館的夜晚也奇妙,展品多到看花眼
    不要再去人擠人了,博物館的夜晚也奇妙,展品多到看花眼。在旅途中感知世界,在生命裡感受奇趣。歡迎大家來到旅遊與攝影頻道。想必大家外出旅遊時都會去參觀一下當地的博物館,而且應該都是在白天前往。但很多人可能都不了解,為了豐富公眾的精神生活,幫助我們從多角度感受藝術魅力,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放夜場或舉辦夜間特別活動了。國家博物館地點:中國北京時間:周一閉館,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六至21:00中國國家博物館擁有100多萬件藏品,它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
  • 「最後悔學」的5個專業,就業難?畢業後70%的人改行?
    現在大學開學也有一段時間了,可能有的學校軍訓過後就會面臨選專業的情況,到了大二的時候直接分班,那麼針對選專業的問題,有些網友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畢竟當初他們可曾是上過大學的人,出來工作有幾年的經驗了,可能回想起來覺得當初學的專業還真不適合自己,畢竟誰都有迷茫的時候。
  • 孩子們「四點半」放學後去哪裡?「雨滴兒」有學有愛有陪伴
    在城市,孩子們「四點半」放學後去哪裡,困擾著很多家長和孩子。長沙市雨花區愛心人士張嵐,創辦公益教育機構,讓這些孩子得到關愛—— 「雨滴兒」,有學有愛有陪伴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姚學文 通訊員 肖海群 陳嵐 家長孩子的困惑:四點半後去哪裡學校放假,「
  • 畢業前最後一次臥談:那些美好和遺憾… | 畢業季
    @電子系本科生 成同學畢業,其實是新的開始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成就最難忘的有兩件事,第一是去年參加國慶遊行方陣訓練;第二是自己23歲生日的那天,一個人在實驗室改論文,那時雖然有點孤單,但是很充實很美好。我是湖北人,在湖北疫情嚴重的時候一直在參加當地的志願工作。
  • 【博物學史密森尼博物館】史密森尼自然歷史海洋廳博物館
    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遊戲UI分享」 再點右上角「...」最後設為星標 看「遊戲UI分享」「博物標本篇」
  • 《神奇動物在哪裡3》可以從《哈利·波特3》,學到哪些經驗?
    《神奇動物在哪裡》的第二部電影,可以說迄今為止,J.K.羅琳魔法世界,口碑最差的電影。這部電影當時因為混亂的劇情,被許多人批評。即便如此,《神奇動物在哪裡3》仍然有機會扭轉乾坤,再度獲得高口碑和高票房。當談到《神奇動物在哪裡3》的時候,我們不免聯想到《哈利·波特》的第三幕電影。毫無疑問,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第三部電影無疑是口碑最佳的電影之一。
  • 211畢業找工作都難,那普通師範生出路在哪裡?聽聽學長的看法
    每逢高考的時候,有人碩果纍纍,辛苦三年終於考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大學,人生從此優勢嶄新的一頁,而有人卻與自己理想的大學失之交臂,很多人不想去那個無法接受的學校,然後就選擇復讀,決定再戰一年。高考被稱作是人30歲之前一次重要的轉折點,一點都不假,因為高考基本決定了的大方向,當然也會存在一些特例,我們暫不討論。
  • 鄭同修:從考古大咖到山東博物館掌舵人
    從1984年大學畢業進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工作開始,35年田野考古,鄭同修主持了數十項重要的考古發掘,並以其在秦漢考古、周代考古和大遺址保護等領域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成為國內考古界的大家。2019年8月31日,鄭同修正式到山東博物館報到,履新山東博物館館長一職。
  • 進入女性體內,但沒和卵子相遇的「精子」,最後都去了哪裡?
    這是由於我國傳統造成的,國人大都比較含蓄內斂,孩子從哪裡來的歷來是一個被避忌的內容,是令父母所迴避的,但是越是如此,就越吸引孩子的求知慾望。父母其實不需要如此避諱這個話題,簡簡單單的為孩子解釋一下就可以了。在經過一些科學知識,與動植物的生育相結合,具體給孩子講一講,人類的生命,是由生物的精子和卵子相結合而形成的。如果卵子與精子無法相遇,它又會去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