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風到哪裡去了(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

2021-01-07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愛讀童書媽媽小莉,ID:xiaolijianggus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愛讀童書媽媽小莉。畢業於播音專業,和三個娃一起讀了2000多本繪本。在她的公眾號裡(ID:xiaolijianggushi),每天都會更新一個故事音頻,分享育兒故事,已經吸引了百萬媽媽關注。

小男孩問:「風停了以後,它到哪裡去了呢?」媽媽向他解釋風沒有停,只是吹到別的地方去了。媽媽藉此告訴孩子世上物質不滅的道理,只是在另一個地方,或者以另一種形式開始。雨回到了雲裡,生成新的雨;波浪退回到大海裡,成為新的波浪;白天與黑夜循環往復,晚上給小男孩帶來了黑暗,星星,讓他入夢……

精彩賞析

小男孩問:「風停了之後去哪裡了呢?」

「風停下來時,它其實是吹到別的地方,讓那兒的樹跳舞去了。」

「那蒲公英的絨毛被風吹到哪兒去了?」

「帶著新的花籽飛到別家院子的草地上去了。」

親愛噠,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就是緣分,我是三個女兒的媽媽小莉。

做媽媽的路上,讓我們彼此依偎,共同成長。

相關焦點

  • 經典科普故事《風從哪裡來》| 五分鐘教會孩子一個科普小知識
    大頭爸爸講故事北大教授每天給百萬孩子講好聽的睡前故事(點擊上方綠標
  • 《風從哪裡來》有笑有淚的科普故事,在童趣中追溯風的起源
    《風從哪裡來》點擊上方綠標收聽故事晚安音樂:枕邊的搖籃曲
  • 我們都是宇宙的孩子
    􀳀劉英團 「畫」是繪本的生命線,孩子憑藉圖畫來讀懂故事的脈絡或者理解圖畫提供的知識、信息。 充滿童真的繪圖,加上幾行寥寥的詩言,《一切在你心中》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睛,還有我的心。也正是這一特點,不管是絢麗的色彩,還是溫暖的文字,《一切在你心中》都給人一種很細膩、很美好的感覺。
  • 人到底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
    人類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是個很大哲學問題,至今哲學家們也無法定論。其實不光是人,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如此,到底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都很好奇,也很想知道,人會不會有前世和來生。對於這樣的哲學問題我們可以大膽的發揮想像,或許能給哲學們提供一些靈感。
  • 我要到哪裡去?
    我要到哪裡去?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做什麼?我要到哪裡去?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們幾千年,人類窮盡所有智慧都沒有個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不管是蘇格拉底,還是佛祖等等,到今天歷史上的各類哲學家,無不為這個問題傷透了腦經。
  • 《風從哪裡來》
    《風從哪裡來》 2013年05月24日 12:03來源:鳳凰網音樂 側田《風從哪裡來》風從哪裡來作曲: 側田作詞:嚴云農編曲/製作人: 曲世聰一站來一站去又一站我總在往哪裡的路上睡了一下夢了一場窗外的夜都很像
  • 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些哲學終極問題,竟都出自社區大媽...
    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這些話原本都是直擊靈魂深處的終極哲學問題,如今卻成了每個社區門口叔叔、大媽的口頭禪。1其實一切哲學都來自生活。有很多哲學思想我們都在用,只是我們不知道我們自己在用。在哲學家的世界裡,是上帝創造了宇宙?
  • 霍金很瘋狂的語錄,讓所有哲學家都感到可怕,值得很多人去反省!
    自那以後,一切都變成了額外津貼。」這段語錄,真的很涅槃重生,讓很多人同樣對人生失望的人,突然有了新的希望。為何呢?因為最糟糕,最困難,最失望不過是今天,明天還會和今天一樣失望嗎?後天還會比今天更令人失望嗎?不會的,只會越來越好。因為一個人跌入了人生谷底了,都谷底了,還能往哪裡跌?只要活著,那麼就會往上走啊,哪怕每天是不是自己額外的津貼,只會越來越好呢?
  • 每個孩子都一顆閃亮的星星,盡情地敞開胸懷擁抱每個孩子吧
    文|程小亦1知乎上有個問答,我特別想問我該怎樣克服對開學的焦慮,每到開學前幾天我都會心裡很慌?有一個高贊回答是,轉移注意力,儘量不去想,多做一下家務或其它事,讓自己忙起來,多出去走走。2《他們來了》和《拉斐爾時裝》都出自於安徒生獲得者阿爾貝蒂娜,色彩鮮豔而濃烈,線條圓滑而充滿能量。阿爾貝蒂娜獨特的幽默畫風使故事變得趣味橫生。面對一個個緊張而又熱鬧的時刻,我的內心蹦出無數個場景,或是害怕或是恐懼。就如作者所說,關於狼、怪獸、食人魔、幽靈、巫婆以及青蛙的故事,因為不斷地講,最後我們都相信了!好像它們真的存在一樣。
  • 哲學家的故事:生存的困境
    在某種意義上說,奧古斯特孔德是與馬克思同屬一個類型的哲學家:他們都關心社會問題,並且都宣稱自己是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此類問題。於此,奧古斯特孔德被稱為實證哲學的奠基者,而馬克思稱自己創造了科學社會主義。此外,每周三他都會去克洛蒂爾德的墳墓悼念自己的「天使」。讓雅克盧梭,是另一類型的哲學家,事實上,他是否是西方傳統意義上的哲學家,也就是成體系的哲學家,是大有爭議的,至少分析哲學的創始人伯特蘭羅素更願意把他劃歸入「哲人」這一範疇,也就是更具文學氣息的思想家範疇。的確,盧梭的重要性更多的是在文學、政治和趣味方面,特別是政治方面。
  • 風的黑夜,孤舟輕輕嫋嫋飄去
    風有些寒冷,穿過河岸,搖曳著暗黑色。終是鬆開了擁抱的溫暖,淚水還在流。一個影子跳上了小船,劃開了岸邊。柳樹下,月色裡,還站著的那個看不清的人影。風從上遊吹來,拂動了柳直的垂落,輕輕地撫摸著飄動的長髮。已經看不見小船了,遠處漸漸隱去的漁火最後沉入了黑夜。還是那條河,還是那棵離別的長柳,還是直垂下落的柳條埋進了水裡,流水纏綿著柳葉。
  • 3歲孩子:太爺爺到哪兒去了?不欺騙孩子,家長試試這樣聊生死
    3歲的細毛突然問我:太爺爺到哪兒去了?我才意識到,得和孩子談談「死亡」這個話題了。01孩子:太爺爺到哪兒去了?今天問起,是太奶奶沒在家,和孩子解釋太奶奶是生病住院了,病好了就回家,孩子突然問:「那太爺爺到哪裡去了?」我:「太爺爺去世了,到天上去了。」細毛:「那他還會不會回來?」我:「不會回來了。」
  • 僧侶和哲學家的故事,兩者之間映現出的真理
    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叫做《僧侶與哲學家》,這是一本在西方的思想界有著特別大影響力的一本書,小編看了以後也覺得他解決了非常多關於佛教的問題。 這哲學家指的是法國的法蘭西學院院士校長弗朗索瓦和維勒,他是著名的哲學家和政治評論家,他的兒子就是這裡邊的僧侶,這個人叫馬修理察。
  • 《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成人都覺得燒腦的哲學問題
    當面對孩子總是時不進的蹦出一些無釐頭的問題,是不是會不知所措呢?當面對孩子對這個世界總是充滿了好奇,是不是不想打擊她的幻想呢?有時候孩子的問題我們根本無法回答,這個世界本就是個未知的世界。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這本《給孩子的哲學探險故事》,號稱中國版的《蘇菲的世界》。我把它理解為哲學入門書,作者海天,畢業於清華大學,是個典型的理工男,他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以類似小說的形式講述了14歲男孩奇奇和女孩妙妙探險的故事,從而展示了40堂關於哲學的課,並在每個故事後搭配了一幅六宮格漫畫,顯得生動有趣,並起引導小朋友思考和理解的作用。
  • 《地球上的星星》,每個孩子都值得被看見,每個生命都應散發活力
    接下來,我就從伊桑身上,來深度剖析一下,每個孩子能夠散發出生命的活力,最重要的三個課題:無條件的愛、價值感與歸屬感、和孩子一起終身成長。影片中,伊桑逃課去逛街、把成績單餵狗、讓哥哥偽造請假條、被老師趕出教室,各科成績掛紅燈等一系列不良行為,都成功得到了老師和父母的關注,還給人一種「越被關注越得寸進尺」的誤解。而換到新學校後,這些令人厭惡的行為卻沒有滋長,反而收斂很多,其實是他內心認為父母已經不愛他了,寧願把他送到寄宿學校吃苦也不願意再見到他。
  • 為什麼每次去醫院都要抽血?那麼抽出來的血,都到哪裡去了?
    導語:遇到身體不舒服,去醫院做檢查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及時地檢查我們的身體狀況。很多夥伴會發現,無論我們的身體哪裡不舒服,到了醫院會先讓我們抽血化驗。很多人很好奇,為什麼要先抽血呢?其實抽血化驗在醫院叫做血常規檢查,通過查血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我們的身體狀況,具體會查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美術寶親子學員故事:你成長的每個瞬間,希望我都在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美術寶最新資訊 > 正文 美術寶親子學員故事:你成長的每個瞬間,希望我都在
  • 「繪本故事」《大衛,不可以!》每個孩子的身上都有大衛的影子!
    所以今天的繪本故事就是我老婆的「作品」。故事的名字叫——《大衛,不可以!》作者:大衛·香農 翻譯:餘治瑩相信很多寶爸寶媽都聽過這個繪本的大名!書中大衛那種天真、栩栩如生的行為和搗蛋、不聽話,是那個年齡段孩子真實的表現,光著衣服到處跑、爬上爬下拿東西、洗澡的時候不願意關掉水龍頭……每次,孩子們讀起這本書時,都會露出那種眼睛裡發光的笑容。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大衛的影子,每個媽媽也都是「大衛」媽媽。不管是孩子還是媽媽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認同感。
  • 哲學家王子到伊斯蘭先知:關於亞歷山大大帝的9個令人驚訝的傳說
    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任何歷史證據表明馬其頓國王曾去過耶路撒冷。但這並沒有阻止一些故事的出現。這個故事有幾個版本,從公元一世紀到十世紀,但主要細節是一致的。猶太大祭司雅杜斯有一個夢,在夢中上帝告訴他一個偉大的徵服者正在接近這座城市。神吩咐他和殿裡其他的祭司同去,穿上他們最好的袍子,在斯科布斯山迎接他。
  • 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總有問號伴隨著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在別人突然懵逼的時候,用「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到哪兒去?」每個人對自我的認識都可以看作一個無限深入的過程。你必須把所有的記憶都儘可能保持在心中,並且在實踐中不斷地嘗試,去檢驗自己、考驗自己,在實踐中一次次地刷新以往的經驗,你才能夠比較深刻地把握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