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都熟悉亞歷山大大帝的歷史功績。在統一了希臘之後,他開始打敗衰落的波斯帝國,徵服東方的土地,向世界的盡頭進軍,直到巴基斯坦北部的興都庫什。作為一名軍事戰術家,他激勵了凱撒、漢尼拔和拿破崙。作為一個帝國主義者,他為羅馬人奠定了基礎,羅馬人試圖複製他的功績,同時避免失敗(亞歷山大未能鞏固他的帝國,導致了他死後數百年的內戰)。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傳說中的亞歷山大。這位亞歷山大不是偉大的將軍,而是他的導師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導師。他戴著玻璃鍾潛入海洋深處,尋找生命的長生不老藥,與赤裸裸的苦行僧們辯論哲學。他也是一個宗教人物,在許多猶太、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著作中,他是一個先知、神聖的英雄和上帝的使者。
傳說中的亞歷山大在過去2000年左右的歷史中擁有的貨幣數量,即使不是更多,也和歷史上的亞歷山大一樣多。從《舊約全書》到《古蘭經》,再到中世紀和近代早期的哲學文本和冒險小說,都可以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他的蹤跡。這裡有九個最令人驚訝的。
亞歷山大對黎凡特的佔領以殘暴的暴力為特點。公元前332年1月至8月,他花了7個月時間圍攻提爾城。在最終徵服了它之後,他讓大約3000名守城者被釘在海灘上。他就上了迦薩,攻取了那城,吩咐人用鉤子鉤住那守城的人的腳踝。為了模仿阿基爾對赫克託屍體的神話褻瀆,馬其頓國王將不幸的指揮官綁在戰車上,拖到了死。
在徵服加沙之後,亞歷山大離開該地區,前往埃及。但在331年撒瑪利亞人造反,活活燒死了他在該省建立的馬其頓總督。國王回到黎凡特復仇。他追捕並處死了起義領袖,然後將其他參與者困在瓦迪達利耶的一個山洞裡,並用煙霧將他們悶死。
正如這枚當代硬幣所描繪的,角強調了亞歷山大作為角神宙斯·阿蒙之子的神聖血統
因為亞歷山大的野蠻留下了一個持久的遺產,所以它們出現在該地區許多聖經文本中並不奇怪。馬其頓國王在《舊約全書》中出現過好幾次,第一次出現在《馬可比書》(1:1)中。這本書寫於約公元前103年,描述了亞歷山大是如何「攻佔堅固的城鎮,屠殺國王,穿越地球到最遙遠的邊界,掠奪無數的國家」,然後才開始宣揚他的「驕傲無極限」
馬其頓君主也出現在《但以理書》(8.5-8,21-22)中,寓言而非名字,這本書大約寫在公元前165年。這段話講述了希臘徵服波斯的故事。它描述了一隻「來自西方的山羊」出現在這一地區,憤怒地衝向一隻「兩隻角的公羊」,把它撞倒在地,踩死了。
公山羊代表亞歷山大(和兩角的公羊大流士二世)有兩個原因。首先,但以理書提到山羊眼睛之間有一個突出的角。即使在亞歷山大的有生之年,他也經常被描繪成有角的人,因為他聲稱自己的父親不是腓力,而是有角的神宙斯·阿蒙。其次,預言以山羊變得「非常偉大」而告終,但它的角在它的力量達到頂峰時折斷了——這是馬其頓人33歲時在巴比倫過早死亡的比喻。
亞歷山大浪漫
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323年死於巴比倫。他的死因(現在仍然是)未知,理論上有毒藥,肝硬化,或傷寒或瘧疾等熱帶疾病。眾所周知的是,在他難以置信的職業生涯中,傳奇人物開始湧現之前,他的身體剛剛開始變冷。這是意料之中的事;他在33歲之前就已經取得了難以想像的成就,推翻了曾經偉大的波斯帝國,跨越了已知世界的界限,並將希臘(希臘)文化傳播到巴基斯坦北部的興都庫什。
正如亞歷山大的歷史成就吸引了他的繼任者的想像力,他的傳奇和神話也一樣。這些是在公元前三或二世紀被稱為「亞歷山大浪漫」的作品中收集的。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無數版本的《羅曼史》被複製和重印,使之成為繼《聖經》之後被廣泛閱讀的古代作品。它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希臘語、拉丁語、希伯來語、亞美尼亞語和敘利亞語,更不用說中世紀的歐洲方言(法語、德語、英語、西班牙語等)。
在《亞歷山大傳奇》中,馬其頓人坐在鷹背的籃子裡上天堂,坐在玻璃鍾裡下到海洋深處。他與會說話的樹交談,與雙頭獸搏鬥,與裸體哲學家辯論。在後來受到宗教影響的翻譯中,他甚至扮演了一個神聖的英雄的角色,皈依猶太教或基督教,履行上帝的旨意,成為「人的捍衛者」(恰當的,因為亞歷山大這個名字,或者希臘語中的「λζανδρο」正是這個意思)。
亞歷山大在浪漫中的出現也是一種幻想。傳說中的亞歷山大與我們從歷史圖像(硬幣、雕像等)上看到的英俊、捲髮國王的形象相去甚遠,它看起來有點像貓吸血鬼。我們聽說他長著獅子的毛,一隻藍眼睛和一隻黑眼皮的大眼睛,牙齒像尖牙一樣鋒利。
我們不知道亞歷山大傳奇的作者是誰。但我們有一些線索。它不是菲利普二世,而是將大馬其頓的父親認定為第十三王朝的最後一位埃及法老內克塔內博二世,後者以魔法的方式假扮阿蒙神,欺騙亞歷山大的母親奧林匹亞斯與他上床。這個明顯虛假的父權故事表明,這段戀情可能起源於埃及(亞歷山大),意在使亞歷山大作為合法法老而不是外國徵服者對該地區的徵服合法化。
中世紀描繪的加杜斯和其他牧師出來迎接亞歷山大
儘管亞歷山大在中東犯下了許多罪行,但在他死後不久,一個明顯的正面(完全虛構的)故事出現了,這使他成為猶太人神聖歷史的核心。它可能起源於埃及首都亞歷山大的猶太社區,最早出現在公元一世紀猶太/羅馬歷史學家約瑟夫斯的著作中。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任何歷史證據表明馬其頓國王曾去過耶路撒冷。但這並沒有阻止一些故事的出現。
這個故事有幾個版本,從公元一世紀到十世紀,但主要細節是一致的。猶太大祭司雅杜斯有一個夢,在夢中上帝告訴他一個偉大的徵服者正在接近這座城市。神吩咐他和殿裡其他的祭司同去,穿上他們最好的袍子,在斯科布斯山迎接他。碰巧的是,亞歷山大最近也做了一個夢,在夢中,同一位神讓他跪在那些他將要穿這種長袍的人面前。
這正是亞歷山大所做的,他在雅都和其他祭司面前懇求自己之後,就進了猶太聖殿。在那裡他被展示了丹尼爾的書(事實上,寫於亞歷山大的有生之年之後),預言了他徵服波斯。另一個猶太人的故事是馬其頓人調解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之間的公民權糾紛,最終裁決支持前者。從歷史上看,耶路撒冷和格裡齊姆山的寺廟地位存在爭議,但它屬於公元前2世紀亞歷山大死後200年。
乍一看,為什麼亞歷山大的猶太社區會想編造這個故事是個謎。但當你想到他們的政治形勢時,這就開始有意義了。從巴勒斯坦移民後,他們在亞歷山大自立,但幾乎沒有權利。為了向埃及統治者呼籲,託勒密人,亞歷山大的保鏢託勒密的後代,他們創造了一個故事,將他們與該城的創始人亞歷山大聯繫起來。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為自己的事業提供了大量合法的信譽。
杜爾卡納因故事中的一幕
眾所周知,早期的伊斯蘭教將猶太教和基督教傳統中的許多人物融入了聖經中。最著名的例子是耶穌基督,他在古蘭經中不是以上帝之子的身份出現,而是以倒數第二位先知的身份出現,真主派他來作為穆罕默德的先驅。不太為人所知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異教徒之一亞歷山大大帝也在古蘭經中出現過。不過,這不是他自己的名字,而是杜爾卡納因的名字。
在阿拉伯語中,Dhul qarnayn的意思是「兩角的一個」,我們應該記住,歷史上的亞歷山大用角描繪自己,以強調他與角神宙斯阿蒙的父子關係。Dhul qarnayn的第一次出現在蘇拉18(94-98)的古蘭經中。這段經文講述了杜爾卡納因在人造牆後把不潔的民族高格和馬戈格包圍起來。
縱觀歷史,高格和馬戈基本上代表了當時在城門的敵人,所以對基督徒來說,高格和馬戈代表穆斯林;對穆斯林來說,他們代表基督徒等等……他們第一次出現在《舊約全書》、《創世紀》、《以西結書》和《啟示錄》中,禁錮到有一天被彌賽亞打敗,從而迎來天啟。隨著時間的推移,故事和文學傳統在他們是誰和誰建造了這堵牆的問題上變得模糊不清,到公元4世紀,負責建造一堵牆將他們拒之門外的人已經被確定為亞歷山大。
考慮到《古蘭經》是在亞歷山大進入高格和馬戈的故事400年後寫成的,所以亞歷山大(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杜爾卡納因」)應該是修建城牆的人是有道理的。但這不是他的故事的結尾。作為一個智者、哲學家和音樂愛好者,亞歷山大周圍也有伊斯蘭傳統。這主要是受到亞歷山大(非常真實的)與亞里斯多德的歷史關係的啟發,亞里斯多德的導師,著名的伊斯蘭學者伊本·哈爾敦(1333-1378)指出。
他告訴我們,當穆斯林徵服波斯時,他們摧毀了許多波斯文本。後來發現他們需要這些丟失的文本中包含的智慧,倭瑪亞統治者被迫轉向希臘文本。亞里斯多德是希臘知識分子中的一位偉大的人物領袖,因為到了這個階段,亞歷山大是由聯想而來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亞歷山大作為一位明智、虔誠、虔誠的哲學家國王,如此容易地被改編成伊斯蘭傳說。
亞歷山大(伊斯幹達)出現在費達沃斯的《沙納梅》中
令人驚訝的是,儘管亞歷山大徵服了他們的國家,但他在波斯和西方一樣重要。被馬其頓人徵服了,確實有些尷尬。但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波斯人捏造亞歷山大的祖先,使他成為一個合法的波斯統治者:不是馬其頓國王菲利普二世的兒子,而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的皇室後裔。
亞歷山大出現在許多波斯文學作品中。但他最重要的作品出現在費達沃斯十一世紀的《國王之書》中,這是世界上最長的由一位作家創作的史詩。根據費達沃斯的說法,亞歷山大或伊斯幹達在古典波斯語中是波斯國王大流士二世的後代,也是馬其頓人菲利普的女兒。婚姻問題意味著菲利普的女兒被迫逃到羅馬,在那裡她生下了亞歷山大。因此,當他最終以徵服者的身份回到波斯時,他不是徵服者,而是合法的統治者。
亞歷山大登上波斯王位後,開始了他的冒險之旅。然而,他的冒險並不像歷史記載的那樣僅僅是軍事徵服。相反,它們是對智慧和知識的追求。他與敵人作戰,伸張正義,接受當地的風俗和文化。他還與一群赤身裸體的哲學家(後來更多地談到他們)會面,並與他們討論生命的短暫和權力的最終徒勞。
在一個現在應該變得熟悉的故事中,在接近已知世界的盡頭時,他遇到了一個生活在多山國家果格和馬戈腳下的恐怖人口。他們經常被這些可怕的掠奪者襲擊,他們長著駱駝的臉,黑舌頭,紅眼睛。所以亞歷山大同意幫忙。他召集了鐵匠和泥瓦匠,並讓他們建造了一堵巨大的牆,將高格和馬戈與文明隔離開。
最後,亞歷山大遇到了一棵會說話的樹,樹上有兩個頭:一隻雄性在白天會說可怕的話,一隻雌性在晚上會說甜言蜜語。兩人都預言亞歷山大很快就會死,「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有陌生人在旁邊」。雖然很明顯是傳說,但這與歷史有關。亞歷山大很快就死在巴比倫,結束了費達沃斯史詩的這一部分。
中世紀亞歷山大與憤世嫉俗哲學家第歐根尼的相遇
亞歷山大與憤世嫉俗的哲學家第歐根尼的會面是哲學史上最受歡迎的故事之一。從普魯塔克到莎士比亞的作家告訴我們,這一事件的版本跨越了整個中世紀和現代早期。當你認為會議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時候,你對會議的關注程度就更令人震驚了。
提奧奇尼斯是古代世界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嚴格遵循犬儒主義哲學流派(古希臘犬儒主義的意思是「狗一樣的」),他擁抱了完全自給自足的生活。這包括拒絕社會價值觀和抱負,憤世嫉俗者認為這與自然背道而馳,而贊成一種圍繞著做你想做的事的生活,他們認為這是符合自然的。
迪奧奇尼斯把這件事推向了極端。他蔑視幾乎所有的社會習俗:在論壇上自慰,對那些嘲笑他的人撒尿,生活在一個巨大的桶裡只是少數。這使他獲得了「狗第歐根尼」的綽號;一個特別合適的著名傳說。
在一個階段,迪奧奇尼斯唯一擁有的東西是一個乞討碗,他用來收集水。一天特別熱,他路過一條小溪,看見一條狗用舌頭舔著水。迪奧奇尼斯立刻意識到他在地球上唯一的財產是多餘的,於是把他的血管扔掉,和他的狗同伴一起。
如前所述,亞歷山大和提奧奇尼斯之間的會面有很多版本。然而,它們或多或少都是基於一個原始的軼事,就像這樣。一天,亞歷山大路過第歐根尼的城市(不同版本的城市不同)。令他震驚的是,儘管全城的人都蜂擁而至地來看他,但這位著名的哲學家卻一點也不介意。於是亞歷山大決定去找他。到了提奧奇尼斯的大桶前,亞歷山大問哲學家,他是否想要提奧奇尼斯的東西。提奧奇尼斯的反應是他希望亞歷山大在擋住太陽的時候站在一邊。
當亞歷山大的同伴們笑得前仰後合時,國王自己也對這個對皇權毫不在乎,也不反對與國王說話的人感到敬畏。據報導,亞歷山大曾說過「但說真的,如果我不是亞歷山大,我就是提奧奇尼斯」,渴望這個憤世嫉俗的哲學家無憂無慮的存在。
「潛水鐘」故事:流行於中世紀法國版的亞歷山大傳奇
我們已經看到亞歷山大在他死後的幾千年裡扮演了很多不同的角色。從一個猶太皈依者到一個伊斯蘭先知;一個哲學家國王到一個保護人類免受世界末日敵人傷害的人。亞歷山大傳說的數量使得不同的群體很容易將他融入他們的神話(或者僅僅是在他周圍創造神話),無論他們的文化、信仰或議程。因此,在中世紀,古馬其頓人被改造成騎士、虔誠的聖人和勇敢的基督教國王,這一點應該不奇怪。
雖然亞歷山大傳奇的版本遍布歐洲,幾乎被翻譯成了每一種語言,但並沒有一致性。在中世紀的法國,騎士精神的搖籃亞歷山大作為一個完美的騎士可能享有無可挑剔的聲譽,但在德國文壇上,他有著更加險惡的聲譽。許多德國神學家把亞歷山大等同於魔鬼或反基督者,而在義大利,像彼得拉克這樣的清教徒作家則因為亞歷山大的不道德和酗酒而團結起來反對他。
亞歷山大負面描述的部分原因是他在《聖經》中的矛盾角色,主要是如何與《麥加比書》(一)中備受憎恨的安提阿突頓悟一起出現的。另一個原因是不同的國家可以接觸到不同的文學作品;德國作家可以接觸到法國或西班牙作家的不同文本,例如,德國作家依賴一個叫奧羅修斯(Orosius)的五世紀基督教徒。在奧羅修斯的《反對異教徒的歷史》一書中,亞歷山大被描述為一個「嗜血暴君」。
從十二世紀末開始,人們對亞歷山大生活中的奇幻故事的興趣開始減弱,轉而喜歡更多的歷史記載。這主要是因為中世紀歐洲對古典文學重新產生了興趣,學者和文學界可以理解地把更多的價值放在普魯塔克、阿里安和柯蒂斯·魯弗斯的歷史/傳記敘述上,而不是放在亞歷山大與裸體哲學家和會說話的樹的故事上。
這並不是說這段戀情完全消失了。15世紀初,出現了蘇格蘭版本的「亞歷山大的別克」,而在東歐國家,數百年來,新故事以斯拉夫語和非斯拉夫語出現。事實上,保加利亞版的《亞歷山大傳奇》最早出現在1810年,在這部小說中,亞歷山大以上帝派來的使者的身份出現,以懲罰那些偏離正義道路的人。
亞歷山大丁迪莫斯
婆羅門是一群赤身裸體的苦行僧,他們將自己與社會隔絕,過著自然的、大概相當冷淡的沉思生活。歷史上,希臘歷史學家斯特拉博把他們安置在現代巴基斯坦的塔克西拉市周圍。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確切的地理位置變得越來越無關緊要,因為婆羅門的土地(或根據一些作者的說法,島嶼)變成了烏託邦式的理想。
亞歷山大與他們相遇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一直重複到14世紀,最後出現在歷史上最奇特的旅遊文學作品《約翰·曼德維爾爵士遊記》中。幾乎所有圍繞亞歷山大的傳說,每個故事都有幾個版本。一般的說法是這樣的:
亞歷山大帶著他的舵手和歷史學家奧涅西克拉特斯來到了婆羅門之地。在那裡,他們會見了婆羅門的領袖丹達米斯,亞歷山大開始審問他。他向丹達米斯展示了一個「哈爾斯雷澤爾」;一種對任何看過巨蟒和聖杯以及橋上最後一幕的人都很熟悉的提問形式:如果丹達米斯答對了,他會活下來的。如果他弄錯了,亞歷山大會殺了他。
最終亞歷山大從婆羅門那裡學到了很多哲學知識。他們把亞歷山大傳說中的另一個信息帶回家:無論他的成就如何,他的力量有多大,他最終都會死去。然而,他們如何將自己的措辭隱藏起來,是一種獨特的力量。一看到亞歷山大走近婆羅門就開始跺腳。他們問王這是什麼意思,就告訴王說,人所擁有的地,和所站的地一樣多。亞歷山大可能一生都在旅行和徵服異國他鄉,但他也是一個男人。當他死了,他只需要儘可能多的泥土來埋葬他。
這一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亞歷山大死後的政治後果的影響:他幾乎沒有鞏固的帝國的分裂和他繼任者之間長達幾個世紀的內戰。然而,多年來,它也被注入了猶太人、基督徒和伊斯蘭教有關謙卑和服從一個真正的上帝的思想。沒有一個人是全能的,不管他的成就如何,像所有歷史上的國王一樣,亞歷山大最好能學會這一點。
馬其頓的科伊農,正面是一頭長髮,頭戴王冠的亞歷山大,反面是他馴服的布塞弗勒斯
亞歷山大和他的馬布塞弗勒斯之間的親密關係在神話和歷史上都有很好的記載。亞歷山大在他12或13歲的時候遇見了他,當時馬商菲力尼科斯正把馬送給菲利普國王。亞歷山大下了一個賭註:如果他不能控制它,他就代表他父親把欠馬商的錢還了。如果可以的話,他得養馬。亞歷山大用一些馬語和業餘的動物心理學(確保布塞弗勒斯再也看不到自己的影子,這是他焦慮的根源),設法馴服了他。
自然而然,虛構的亞歷山大羅曼史對布塞弗勒斯的起源採取了稍微不同的看法。傳說布塞法盧斯不是被一個馬商賣給國王的,而是在飛利浦皇家莊園裡培育和飼養的。更重要的是,希臘德爾菲神諭曾預言菲利普,無論誰騎布塞法勒斯將繼續成為國王的世界是被允諾的。但亞歷山大的浪漫故事不僅改變了布塞弗勒斯的起源。
這匹歷史悠久的馬陪伴亞歷山大穿越了世界各地,在波斯和巴基斯坦等地的戰爭中充當他的戰馬。當布塞法勒斯最終死於現代巴基斯坦海達斯戰役(公元前326年)時,亞歷山大被摧毀了。事實上,他的悲痛使他立即在他死的地方建立了布西弗拉城,以他的馬名命名。傳說中的馬,同時也伴隨著亞歷山大的所有冒險,遇到了一個稍微不同的結局。
亞歷山大羅曼史快結束時,大王躺在巴比倫的床上,死於一個奴隸投下的毒藥。當布塞弗勒斯站在亞歷山大的床下,渴望地看著他的主人時,他周圍的每個人都悲傷地嚎啕大哭。這時,奴隸走進房間,布塞弗勒斯不知何故得福了,他知道自己對自己的罪責。
他咬住他的牙齒,把奴隸拖到亞歷山大身邊。然後他大聲哀號,把奴隸扔在地上,把他的身體撕開,這樣「他身上的碎片像風中從屋頂上落下的雪一樣飛過每個人。」布塞法勒斯發出最後一聲嘶嘶,然後在亞歷山大的腳前倒下,最後一次呼吸。在這場可怕的大屠殺中,亞歷山大對他剛剛死去的駿馬溫和地微笑著,隨後他也進入了永恆的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