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孔德和盧梭
通常人們對哲學家思想的關注要遠遠超過對他們生活的關注。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哲學家畢竟是靠他們的思想來影響這個世界的。然而,這並不是說,他們的生活就是無趣的,或者是不值得關注的。恰恰相反,作為一個獨特的創造各種奇異思想的群體,他們的個性生活有趣而發人深省,特別是對於二十世紀下半葉以前的哲學家是如此。現在的哲學家大多已被學院化了,他們的個體生活有了穩固的系統性保障,就像各國的公務員一樣,沒有生存憂慮。大概也因為這個緣故,現代哲學也少見於大學之外,對普通社會群體思想的影響也日漸稀少,甚至沒有。這突出地反映在世界各國的媒體上:在那裡,哲學報導幾乎是稀罕物。報紙,電視更是不會關注哲學家們的生活以及他們的思想進展。
在所有的哲學家當中,有三個哲學家是在極其貧困的境遇中完成他們的思想創作的:他們是德國的卡爾馬克思,法國的奧古斯特孔德和讓雅克盧梭。
在當代,馬克思的影響固然已漸漸衰微,但是不可否認,他的思想曾經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運動,改變了歷史的發展方向,並且至今仍在諸如中國以及部分宣稱為社會主義的國家有影響。很難想像,馬克思的最重要的巨著---《資本論》---是在大英博物館的閱覽室以及一套兩居室的陰冷廉價的公寓裡完成的。在英國倫敦,他每天早晨9點到晚上7點在這個閱覽室裡閱讀、工作,然後回家再工作幾個小時。他的貧困讓人羞愧。他沒有固定收入,生活來源主要來自他的好友恩格斯的資助以及微量的稿酬----他定期為《紐約每日論壇》撰寫有關歐洲事務的文章。
馬克思生於1818年的德國特裡爾地區---基督教聖徒聖安布洛斯也出生在此---一個有猶太血統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路德派信徒,但是卻通過自己的理性和人道主義傾向深刻地影響了馬克思智力的發展。對青年馬克思有重要影響的還有他未來的嶽父威斯特華倫。那時,威斯特華倫是他的一位鄰居和重要的普魯士政府官員。威斯特華倫激勵了馬克思對文學的興趣並且使他終生保持對古希臘詩歌、但丁和莎士比亞的崇敬。
1836年,在波恩大學讀書期間,馬克思不可救藥地愛上了他鄰居的女兒燕妮威斯特華倫,一個被稱為「舞會皇后」的美麗姑娘。1843年,他們結婚,並且一共育有4女2子。燕妮沒有工作。因為難以想像的貧困,他們只有三個女兒活下來。燕妮於1881年67歲時死於肝癌,而馬克思在大女兒去世2個月後,也於1883年死於胸膜炎,死時65歲。
難以評價馬克思對自己思想的執著,他一心一意要完成他的巨著和事業,以致於忽視了對自己家庭的供養。馬克思是一個哲學博士,但是一個博士學位在那時並不能成為一個維持生計的基本手段。事實上,馬克思本人也是專制政治的受害者。馬克思從事過新聞事業,但是他所辦的《萊茵報》因為言論過激而被查禁。馬克思參加過1848年的法國革命和德國革命,由此受到當局迫害而到英國避難並且最終在此了卻餘生。馬克思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激勵他持續工作的動力是他對自己事業的希望:偉大的革命終將來臨,他的預言---資本主義將會滅亡—將會實現。反諷的是,馬克思本人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他不認為自己是共產主義觀念和策略的全權締造者。
在某種意義上說,奧古斯特孔德是與馬克思同屬一個類型的哲學家:他們都關心社會問題,並且都宣稱自己是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此類問題。於此,奧古斯特孔德被稱為實證哲學的奠基者,而馬克思稱自己創造了科學社會主義。
奧古斯特孔德1798年生於法國蒙特佩利,曾就讀於巴黎綜合技術學校,有些年替社會主義者聖西門當秘書。他在20歲初頭就出版了一套叢書,其中就包括他最有名的著作《實證的政治學體系》。這是他的最重要的著作《實證哲學教程》的一個初期大綱。孔德自己說,早期的他是一個亞里斯多德,晚期的他則是聖保羅。意思是說,早期的他更理性,晚期就變得更加情感化了。事實也的確如此,早期的他能夠依據科學理性而思考社會問題,不受神學的影響。晚期,他開始宣言愛,並且創造了一種用人的本性來代替神的宗教。
孔德於1857年59歲時死於癌症。他一生的大部分主要是依靠他的實證主義朋友們的捐助而生活。他沒有固定工作,因觀點奇特被大學拒絕給以教職。在巴黎,他以當家教為生,居住在一間離索邦大學很近的偏僻陰冷的小屋子裡從事他的寫作。在這種艱辛貧困的環境裡,他創作了另外幾本重要著作,《實證的政治學體系》,《實證主義者手冊》和《主觀的綜合》。
孔德有過3段感情,一次婚姻。1818年,馬克思出身的這一年,他在一封信裡透露,他和一個名叫寶琳有夫之婦的有一段婚外情,並且似乎生育了一個女兒。1821年,他認識了卡洛琳瑪桑,一個妓女。貧困的孔德經常為此苦惱,可又無法脫離這位女人,因為他需要她的錢來維持生活以便有一個安靜思考的環境。可最終,他實在無法忍受這種畸形生活,而精神錯亂,進了瘋人院。1826年,療養期間,他們正式結了婚。可一年後,孔德又被逼得跳河自殺。被救起後,他們終於離婚。孔德負擔瑪桑的贍養費。令人欽佩的是,孔德即便自己經濟狀況很差時,也沒有間斷這種支付。
孔德最後的戀人是他一個學生的妹妹,名叫克洛蒂爾德,也是一個有夫之婦。他們儘管相互傾慕,可身患肺病的克洛蒂爾德最終還是婉言拒絕了他的求婚。孔德很失望,但是沒有怪她,並且仍然一往情深,稱她為是他的「天使和唯一真正的妻子」。孔德與她感情至深,1845年,她與孔德看了一部歌劇後,即一病不起。第二年便枕著孔德的手臂去世了。
晚年的孔德作息很有規律:早上五點起床、禱告、念書,十點就寢。每天只吃兩餐,早餐以牛奶為主,晚餐則以麵包為主。晚餐最後,他一定會吃一片乾麵包。此外,每周三他都會去克洛蒂爾德的墳墓悼念自己的「天使」。
讓雅克盧梭,是另一類型的哲學家,事實上,他是否是西方傳統意義上的哲學家,也就是成體系的哲學家,是大有爭議的,至少分析哲學的創始人伯特蘭羅素更願意把他劃歸入「哲人」這一範疇,也就是更具文學氣息的思想家範疇。的確,盧梭的重要性更多的是在文學、政治和趣味方面,特別是政治方面。他的最重要的著作《社會契約論》是法國大革命時,大多數革命領袖的聖經。獨裁者羅伯斯庇爾就是他的崇拜者。
盧梭是18世紀歐洲所謂浪漫主義運動的創始者。盧梭生於1712年的瑞士日內瓦,一個貧窮的信仰加爾文教義的鐘表匠家。盧梭曾經為了實際需要,多次改變信仰。在嬰兒時期,他的母親就去世,最後由他姑母一手帶大。盧梭在12歲那年,因家境貧窮而輟學,在各種行業當學徒,但是他行行都憎恨除了喜歡讀書外。16歲時,他逃離日內瓦,四處流浪。在此期間,因沒有生存手段而改宗天主教,做了一位天主教神父的隨從。
盧梭一生顛沛流離,居無定所,期間雖有幾次難得的悠閒時間,但也是寄居在別人屋簷下。早年,盧梭為生存歷盡艱辛;中年,雖功成名就,但卻因思想與政府和宗教當局相悖而遭受迫害,四處躲藏,尋找避難所。盧梭最有名的小說《愛彌兒》,因宣揚自然宗教,惹惱了天主教和新教當局;《社會契約論》更因為倡導民主,否定王權神授說,而被法國政府視為禁書,由此作者被四處通緝。逃難期間,盧梭患上了被害幻想狂,最終導致他精神錯亂。盧梭晚年,躲藏在法國的阿蒙農維拉,並在此死於極度的貧困中,終年66歲。
盧梭一生情史豐富,年輕時,更有嫖妓的嗜好。有許多女人在盧梭的生活中扮演過重要角色,不過,對於盧梭來說,最重要的大概有2位,一個是他年輕時的姘婦德華倫夫人,他管她叫「媽媽」,另一個是他後來的妻子黛蕾絲瓦瑟。他1745年就開始和瓦瑟同居,但是直到1768年他們才正式結婚,期間,他們生了5個孩子,但是全被盧梭送進了育嬰堂。盧梭在感情或者性的問題上,相當隨意。年輕時,他一點不介意和華倫夫人的管家一起共享這位貴婦的身體,在此期間,他也隨意和其他女人保持性愛關係。盧梭談不上是一個感情真摯的人,儘管情感要素是構成他學說的一個最基本的部件。盧梭自己說,他一點也不愛他的妻子瓦瑟,可誰也不明白,他為什麼會主動去接近她。她不僅醜而且又無知,是巴黎一個旅館的傭人。
在感情方面,孔德和馬克思都要比盧梭來得更真摯,儘管前兩者都是理性主義者。盧梭和孔德都有過精神病史,馬克思沒有,但是他們三個都遭受過思想迫害,特別是盧梭和馬克思,因為他們兩人的思想更富革命性。迫害或者不被社會所接受是造成他們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儘管如此,這三個人卻從沒有放棄過自己對人類社會的思考。盧梭自己並沒有想過要去建立一個更加公平美好的社會,他只是想解釋或者說明什麼樣的社會才是公平、合理或者民主的。
馬克思不同:他不僅自己構造了一個他認為是理想社會的模型,而且還自己親身實踐它,儘管沒有成功。孔德又是另一個類型,他沒有想過要去構造一個全新的社會,他只是打算用科學的方式去找出現存社會的弊病,然後改良它。
這三個人都有某種崇高的思想,但是現實卻讓他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種用犧牲自己正常生活方式,去追求一種思想自由和真理的的例子在中國不大可能發生,因為這需要某種殉道者的精神。西方之所以在科學和哲學上領先其他國家,就是因為他們從事思想研究時,保留了這種來源於基督教的虔誠或者殉道精神。這不是一兩句口號就能做得到的。
李思鳴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