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的故事:生存的困境

2020-12-03 精眼看世界

---馬克思、孔德和盧梭

通常人們對哲學家思想的關注要遠遠超過對他們生活的關注。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哲學家畢竟是靠他們的思想來影響這個世界的。然而,這並不是說,他們的生活就是無趣的,或者是不值得關注的。恰恰相反,作為一個獨特的創造各種奇異思想的群體,他們的個性生活有趣而發人深省,特別是對於二十世紀下半葉以前的哲學家是如此。現在的哲學家大多已被學院化了,他們的個體生活有了穩固的系統性保障,就像各國的公務員一樣,沒有生存憂慮。大概也因為這個緣故,現代哲學也少見於大學之外,對普通社會群體思想的影響也日漸稀少,甚至沒有。這突出地反映在世界各國的媒體上:在那裡,哲學報導幾乎是稀罕物。報紙,電視更是不會關注哲學家們的生活以及他們的思想進展。

在所有的哲學家當中,有三個哲學家是在極其貧困的境遇中完成他們的思想創作的:他們是德國的卡爾馬克思,法國的奧古斯特孔德和讓雅克盧梭。

在當代,馬克思的影響固然已漸漸衰微,但是不可否認,他的思想曾經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運動,改變了歷史的發展方向,並且至今仍在諸如中國以及部分宣稱為社會主義的國家有影響。很難想像,馬克思的最重要的巨著---《資本論》---是在大英博物館的閱覽室以及一套兩居室的陰冷廉價的公寓裡完成的。在英國倫敦,他每天早晨9點到晚上7點在這個閱覽室裡閱讀、工作,然後回家再工作幾個小時。他的貧困讓人羞愧。他沒有固定收入,生活來源主要來自他的好友恩格斯的資助以及微量的稿酬----他定期為《紐約每日論壇》撰寫有關歐洲事務的文章。

馬克思生於1818年的德國特裡爾地區---基督教聖徒聖安布洛斯也出生在此---一個有猶太血統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路德派信徒,但是卻通過自己的理性和人道主義傾向深刻地影響了馬克思智力的發展。對青年馬克思有重要影響的還有他未來的嶽父威斯特華倫。那時,威斯特華倫是他的一位鄰居和重要的普魯士政府官員。威斯特華倫激勵了馬克思對文學的興趣並且使他終生保持對古希臘詩歌、但丁和莎士比亞的崇敬。

1836年,在波恩大學讀書期間,馬克思不可救藥地愛上了他鄰居的女兒燕妮威斯特華倫,一個被稱為「舞會皇后」的美麗姑娘。1843年,他們結婚,並且一共育有4女2子。燕妮沒有工作。因為難以想像的貧困,他們只有三個女兒活下來。燕妮於1881年67歲時死於肝癌,而馬克思在大女兒去世2個月後,也於1883年死於胸膜炎,死時65歲。

難以評價馬克思對自己思想的執著,他一心一意要完成他的巨著和事業,以致於忽視了對自己家庭的供養。馬克思是一個哲學博士,但是一個博士學位在那時並不能成為一個維持生計的基本手段。事實上,馬克思本人也是專制政治的受害者。馬克思從事過新聞事業,但是他所辦的《萊茵報》因為言論過激而被查禁。馬克思參加過1848年的法國革命和德國革命,由此受到當局迫害而到英國避難並且最終在此了卻餘生。馬克思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激勵他持續工作的動力是他對自己事業的希望:偉大的革命終將來臨,他的預言---資本主義將會滅亡—將會實現。反諷的是,馬克思本人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他不認為自己是共產主義觀念和策略的全權締造者。

在某種意義上說,奧古斯特孔德是與馬克思同屬一個類型的哲學家:他們都關心社會問題,並且都宣稱自己是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此類問題。於此,奧古斯特孔德被稱為實證哲學的奠基者,而馬克思稱自己創造了科學社會主義。

奧古斯特孔德1798年生於法國蒙特佩利,曾就讀於巴黎綜合技術學校,有些年替社會主義者聖西門當秘書。他在20歲初頭就出版了一套叢書,其中就包括他最有名的著作《實證的政治學體系》。這是他的最重要的著作《實證哲學教程》的一個初期大綱。孔德自己說,早期的他是一個亞里斯多德,晚期的他則是聖保羅。意思是說,早期的他更理性,晚期就變得更加情感化了。事實也的確如此,早期的他能夠依據科學理性而思考社會問題,不受神學的影響。晚期,他開始宣言愛,並且創造了一種用人的本性來代替神的宗教。

孔德於1857年59歲時死於癌症。他一生的大部分主要是依靠他的實證主義朋友們的捐助而生活。他沒有固定工作,因觀點奇特被大學拒絕給以教職。在巴黎,他以當家教為生,居住在一間離索邦大學很近的偏僻陰冷的小屋子裡從事他的寫作。在這種艱辛貧困的環境裡,他創作了另外幾本重要著作,《實證的政治學體系》,《實證主義者手冊》和《主觀的綜合》。

孔德有過3段感情,一次婚姻。1818年,馬克思出身的這一年,他在一封信裡透露,他和一個名叫寶琳有夫之婦的有一段婚外情,並且似乎生育了一個女兒。1821年,他認識了卡洛琳瑪桑,一個妓女。貧困的孔德經常為此苦惱,可又無法脫離這位女人,因為他需要她的錢來維持生活以便有一個安靜思考的環境。可最終,他實在無法忍受這種畸形生活,而精神錯亂,進了瘋人院。1826年,療養期間,他們正式結了婚。可一年後,孔德又被逼得跳河自殺。被救起後,他們終於離婚。孔德負擔瑪桑的贍養費。令人欽佩的是,孔德即便自己經濟狀況很差時,也沒有間斷這種支付。

孔德最後的戀人是他一個學生的妹妹,名叫克洛蒂爾德,也是一個有夫之婦。他們儘管相互傾慕,可身患肺病的克洛蒂爾德最終還是婉言拒絕了他的求婚。孔德很失望,但是沒有怪她,並且仍然一往情深,稱她為是他的「天使和唯一真正的妻子」。孔德與她感情至深,1845年,她與孔德看了一部歌劇後,即一病不起。第二年便枕著孔德的手臂去世了。

晚年的孔德作息很有規律:早上五點起床、禱告、念書,十點就寢。每天只吃兩餐,早餐以牛奶為主,晚餐則以麵包為主。晚餐最後,他一定會吃一片乾麵包。此外,每周三他都會去克洛蒂爾德的墳墓悼念自己的「天使」。

讓雅克盧梭,是另一類型的哲學家,事實上,他是否是西方傳統意義上的哲學家,也就是成體系的哲學家,是大有爭議的,至少分析哲學的創始人伯特蘭羅素更願意把他劃歸入「哲人」這一範疇,也就是更具文學氣息的思想家範疇。的確,盧梭的重要性更多的是在文學、政治和趣味方面,特別是政治方面。他的最重要的著作《社會契約論》是法國大革命時,大多數革命領袖的聖經。獨裁者羅伯斯庇爾就是他的崇拜者。

盧梭是18世紀歐洲所謂浪漫主義運動的創始者。盧梭生於1712年的瑞士日內瓦,一個貧窮的信仰加爾文教義的鐘表匠家。盧梭曾經為了實際需要,多次改變信仰。在嬰兒時期,他的母親就去世,最後由他姑母一手帶大。盧梭在12歲那年,因家境貧窮而輟學,在各種行業當學徒,但是他行行都憎恨除了喜歡讀書外。16歲時,他逃離日內瓦,四處流浪。在此期間,因沒有生存手段而改宗天主教,做了一位天主教神父的隨從。

盧梭一生顛沛流離,居無定所,期間雖有幾次難得的悠閒時間,但也是寄居在別人屋簷下。早年,盧梭為生存歷盡艱辛;中年,雖功成名就,但卻因思想與政府和宗教當局相悖而遭受迫害,四處躲藏,尋找避難所。盧梭最有名的小說《愛彌兒》,因宣揚自然宗教,惹惱了天主教和新教當局;《社會契約論》更因為倡導民主,否定王權神授說,而被法國政府視為禁書,由此作者被四處通緝。逃難期間,盧梭患上了被害幻想狂,最終導致他精神錯亂。盧梭晚年,躲藏在法國的阿蒙農維拉,並在此死於極度的貧困中,終年66歲。

盧梭一生情史豐富,年輕時,更有嫖妓的嗜好。有許多女人在盧梭的生活中扮演過重要角色,不過,對於盧梭來說,最重要的大概有2位,一個是他年輕時的姘婦德華倫夫人,他管她叫「媽媽」,另一個是他後來的妻子黛蕾絲瓦瑟。他1745年就開始和瓦瑟同居,但是直到1768年他們才正式結婚,期間,他們生了5個孩子,但是全被盧梭送進了育嬰堂。盧梭在感情或者性的問題上,相當隨意。年輕時,他一點不介意和華倫夫人的管家一起共享這位貴婦的身體,在此期間,他也隨意和其他女人保持性愛關係。盧梭談不上是一個感情真摯的人,儘管情感要素是構成他學說的一個最基本的部件。盧梭自己說,他一點也不愛他的妻子瓦瑟,可誰也不明白,他為什麼會主動去接近她。她不僅醜而且又無知,是巴黎一個旅館的傭人。

在感情方面,孔德和馬克思都要比盧梭來得更真摯,儘管前兩者都是理性主義者。盧梭和孔德都有過精神病史,馬克思沒有,但是他們三個都遭受過思想迫害,特別是盧梭和馬克思,因為他們兩人的思想更富革命性。迫害或者不被社會所接受是造成他們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儘管如此,這三個人卻從沒有放棄過自己對人類社會的思考。盧梭自己並沒有想過要去建立一個更加公平美好的社會,他只是想解釋或者說明什麼樣的社會才是公平、合理或者民主的。

馬克思不同:他不僅自己構造了一個他認為是理想社會的模型,而且還自己親身實踐它,儘管沒有成功。孔德又是另一個類型,他沒有想過要去構造一個全新的社會,他只是打算用科學的方式去找出現存社會的弊病,然後改良它。

這三個人都有某種崇高的思想,但是現實卻讓他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種用犧牲自己正常生活方式,去追求一種思想自由和真理的的例子在中國不大可能發生,因為這需要某種殉道者的精神。西方之所以在科學和哲學上領先其他國家,就是因為他們從事思想研究時,保留了這種來源於基督教的虔誠或者殉道精神。這不是一兩句口號就能做得到的。

李思鳴 著

相關焦點

  • 要記住,在這個世上是你適應環境,適者生存,而不是環境適應你!
    先適應環境,生存比什麼都重要「既來之,則安之」,這句千古名言就是在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適應社會,適應環境,適應他人,要以坦然之心面對一切,這是我們的生存基礎。無論是所處的地理環境還是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你的個人觀念也要隨之變化,以適應這個新的環境。如果你無法適應環境,就只有兩種選擇:要麼你可以改造這個環境,讓環境來適應你;要麼你就只能被社會淘汰。
  • 影評《火星救援》:你有一份困境生存指南待領取
    《火星救援》給出了一份詳細的生存指南。影片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科幻小說,描述了一個火星版「荒野求生」的故事。本片講述了前往火星執行任務的科學家兼太空人馬克·沃特尼在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中被零件擊暈,同伴在他生還機會渺茫的情況下拋棄他離去。不料馬克卻奇蹟生還,為了堅持到離開火星,他必須想盡辦法在荒蕪的火星上生存下去。說本片是火星版「荒野求生」實際上還低估了本片中馬克·沃特尼的生存難度。
  • 突圍法律論證困境
    十八世紀中期,德國明希豪森男爵曾講過這樣一則荒誕不經的故事:有一次他在行遊時,不小心掉進了一個泥潭裡,泥潭四周無所依傍,萬般無奈情況下,他只好用力抓住自己的頭髮,把自己從泥潭中拉了出來。明希豪森的這則故事後來被法哲學家漢斯·阿爾伯特借用來批判啟蒙時代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所無法解決的本源「無窮追問」問題,並由此而衍生出「明希豪森三重困境」——無窮遞歸、循環論證和教義主義。
  • 房龍《人類的故事》:人類生存法則——會思考和肯行動才是硬道理
    人類歷史長達數百萬年,究竟是什麼,讓人類生存下來,並且成為地球上最智慧的物種?或者說,人類的生存法則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麼?在著名作家房龍所著的《人類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話,正好給出了他的參考答案。
  • 「岔道困境」:為救五人犧牲一人還是不救人
    一個關於對與錯的哲學謎題》一書通過講述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告訴了讀者哲學家們為什麼以及如何與這個哲學謎題抗爭,而這些回答將可以告訴讀者許多關於對與錯的知識。從現在起,我們將把這一困境稱作「岔道困境」。岔道困境與邱吉爾曾經面對的謎題肯定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間也有相似之處。當時的英國政府面臨著一個抉擇:要麼無所作為,要麼通過提供虛假情報讓德軍改變「小飛蟲」的彈道,以拯救人們的性命。死亡的對象會因此不同,而且數量會變少。改變電車的方向也會同樣救人性命,雖然另一個人會因此喪命。
  • 解構主義哲學家德希達的哲學故事!
    雅克·德希達是20世紀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國思想家之一,西方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解構主義哲學的代表人。他的思想在上世紀60年代以後掀起了巨大波瀾,成為歐美知識界最有爭議性的人物。德希達的理論動搖了整個傳統人文科學的基礎,也是整個後現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論源泉之一。
  • 機器倫理學:機器人道德規範的困境
    ■新視野   機器人三大法則  科幻小說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在他1942年的短篇小說《環舞》(Runaround)中提出了「機器人三大法則」,後來更被幾十篇故事和小說所借用。這些法則是一種保護性設計和內置的道德原則,包括如下三項:一、機器人不可以傷害人類,或看到一個人將受到傷害而不作為;二、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這些命令與第一項法則矛盾;三、在不違反第一、第二項法則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身生存。  《環舞》的故事放到現在真是非常合適。
  • 過半京城老字號陷生存困境 兩極分化引人擔憂
    然而,記者近日調查發現,由於體制落後、與市場實際需求脫軌、傳承人才斷檔等多重原因,諸多京城老字號企業面臨生存困境。  「北京145家老字號企業中,只有一半企業生存狀況較好,另一半發展艱難。」北京一位研究老字號的專家憂心忡忡地說。
  • 提出「缸中之腦」的美國哲學家普特南病逝,享年89歲
    據外媒報導,美國著名當代哲學家、哈佛大學名譽教授希拉蕊·普特南於美國當地時間3月13日在芝加哥的家中因間皮瘤去世,享年89歲。
  • 哲學家王東嶽:我們都生活在假象中卻不知客觀世界是什麼
    比如人說熊是我們的守護神,突然會編這個故事,就是文明的開端。用我的話說,也就是人類文明從務虛開始。但假設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隨便做的,隨便做的假設叫胡說,假設後面必須跟證明,而運用證明這個思路,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叫精密邏輯。精密邏輯僅見三門學問,數學(含幾何學)、現代物理學、哲學。
  • 625家管理人被註銷 中小私募生存困境加劇
    來源:國際金融報大量私募機構並沒有在年初短促凌厲的行情中獲得較大盈利,面對目前市場的震蕩和監管的趨嚴,其生存狀況進一步惡化。對於證券類私募而言,2019年上半年的旅程大致分為兩種情況:年初看多做多者,收穫滿滿,從容應對震蕩;踏空者後續追入,隨即吃套,等待後續行情。因此,「喜憂參半」或是上半年私募從業者的心情寫照。
  • 僧侶和哲學家的故事,兩者之間映現出的真理
    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叫做《僧侶與哲學家》,這是一本在西方的思想界有著特別大影響力的一本書,小編看了以後也覺得他解決了非常多關於佛教的問題。 這哲學家指的是法國的法蘭西學院院士校長弗朗索瓦和維勒,他是著名的哲學家和政治評論家,他的兒子就是這裡邊的僧侶,這個人叫馬修理察。
  • 他是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和數學家,卻有著這樣的愛情故事!
    笛卡爾是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和數學家,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學思想。意思就是只要我思考那就是存在的或者說只要是存在的,我就會去思考。他的哲學思想和哲學成就我們都知道。那麼她的愛情故事呢?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笛卡爾的愛情故事。
  • 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
    「窮」就是在困境裡沒有機會和權力的時候,「達」就是在順境裡擁有機會和權力的時候。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得志時就修身自好,修養個人的品德;得志的時候就讓天下都受到照顧,這也可以解釋為利己和利他這兩個理念可以隨著環境時勢來適應,不必硬性地一分為二。
  • 海德格爾是怎樣的一位哲學家?
    王慶節教授的講座內容主要包括七個部分,他從對哲學家類型的區分和對日常所講的「問題」與「疑難」這兩個概念的區分切入,進入到對海德格爾哲學思想背景的探尋,進而深入分析了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海德格爾的哲學基礎存在論的嘗試以及他對科技時代的思考與批判,對新時代的召喚。講座內容豐富,引人入勝。
  • 《命若琴弦》:史鐵生荒誕故事表象下隱喻的生命本質與超越意義
    而人生的真相就是追求到生命的盡頭才發現一切不過是一個荒誕的故事,可雖說荒誕,但人生也必須有這樣一個目標,就像書中所說, 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麼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下面,我將從人生的歸宿、生存的意義和生命的超越三個部分來詳細解讀下我對這部作品的理解,這其中濃縮了著對生命宿命的無奈、對生存意志的渴望和對豁達人生的追求。
  • 疫情致觀光蕭條,長頸族人陷生存困境
    疫情致觀光蕭條,長頸族人陷生存困境 2020-11-05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存在主義美學和「詩人哲學家」海德格爾
    所謂「世界」是人與生存環境全部聯繫的總和,凡與人的生存無關的一切都不是世界。海德格爾常被稱為「詩人哲學家」。海德格爾的思想實質上是對世界的一種詩興把握。他十分喜愛和重視荷爾德林的詩,這些詩啟動了他對藝術的美學沉思。海德格爾認為,一切藝術本質上都是詩,他甚至說:「語言本身就是根本意義上的詩」。在海德格爾那裡,美與藝術渾然一體。
  • 那些燒腦的哲學問題,能把一個說明白都算是哲學家(上)
    這部小說裡的小丑在現實世界中就是哲學家。一個簡簡單單的問題,哲學家總喜歡尋根問底,就像小孩子不斷地問為什麼一樣,惹得天怒人怨。不過哲學家的問題的確讓人難以回答,如果你本著嚴肅認真的態度去思考哲學家的問題,就會發現太燒腦了……《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這本書匯集了哲學史上100個燒腦問題,有的很不靠譜,沒啥意思,有的至今無解,本文在這100個裡精選10個,大傢伙一起探討探討……一 瞬間轉移科幻電影《星際迷航》裡有一種可以瞬間傳送的裝置
  • 哲學家海德格爾恩仇錄
    從其個人生活經歷來看,海德格爾絕不是「君子動口不動手」的那一類哲學家。他在課堂上一邊大談「大在」、「命運」、「敬」、「畏」、「煩」、「此在」、「親在」、「向死之在」、「在世之在」等令人迷惑的哲學語詞,一邊把眼光投向臺下那個鮮活的生命,那個聲稱海德格爾是「一生的見證」的女大學生。海德格爾不僅引導眾弟子進入存在哲學的迷宮,而且引出了與其眾弟子的愛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