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羹」也就是「湯匙」。就是這個家家戶戶都具備的小餐具,在我的家鄉,人們是從來不說「湯匙」的,都叫「調羹」。
這個,就叫「調羹」。
現如今,在我的家鄉,能說「調羹」的人,是越來越少了,當然也沒有人叫「湯匙」,可能是人們覺得「湯匙」是個書面語,平說口語是不說的。
那麼,不叫「湯匙」,也不叫「調羹」,叫什麼呢?
人們都管「湯匙」叫「勺子」。
問題是,這「湯匙」並不是「勺子」啊,怎麼能夠管「湯匙」叫「勺子」呢?
不般來說,「湯匙」與「勺子」,都能夠舀水液,可不同之處在於,「湯匙」是小而淺的餐具,用來舀菜湯的;而「勺子」中大而深的廚房器具,用來舀水的。
這才叫「勺子」。
然而,現在的家鄉人,為什麼偏偏要管「湯匙」叫「勺子」呢?根本原因,是現在人們流行說普通話,特別是在教育孩子時,不說普通話,幾乎就是不像話。
因為,「湯匙」是書面語,平常口語不說,而「調羹」呢,又是土話方言,現在也不說,那看到一把「湯匙」,就感到有些犯難,這物件,到底該說什麼好呢?人們想來想去,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就管「湯匙」叫「勺子」。現在我的家鄉,人們普遍把「湯匙」叫作「勺子」。當然,人們也知道,這「湯匙」畢竟不是「勺子」,但為了說普通話,只好將就這樣叫著。
沒有人號召,更沒有人要求,人們幾乎是自發地說起了普通話,這是我家鄉人們說普通話的現狀。因為,人們覺得,說土話就是土氣,只有說普通話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孩子,是家中的寶貝,當然不能讓他落伍,一定要讓他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因此即使是七老八十的爺爺奶奶,在帶孫子的時代,也要跟孩子說普通話,雖然這些爺爺奶奶說起普通話來,是那樣的不標準,甚至頗有些引人發笑。那又怎麼樣?普通話還是要跟孫子說的。
因為要跟上時代潮流說普通話,家鄉人算是果斷地把當地的方言俗語拋棄了。在我的家鄉,年輕人說普通話已經是極為普遍的現象,而年輕人差不多已經到了不會說本地方言的地步,即使有時候要說幾句本地方言,也是說得極不地道,讓人聽起來感覺怪腔怪調的樣子。
不僅如此,家鄉人因為說普通話的原因,已經到了為說話表達而感到犯難的地步。正如前面所說,遇到「湯匙」,只好說成是「勺子」。畢竟,語言是以生活為基礎的。普通話相對於本地方言,顯然是外來語言。本來,在一些用本地方言非常好表達的地方,硬要換成普通話,那就會顯得勉為其難。比如,一些器物,一些動作,還有一些形容,都會遇到此類問題。
本來,用方言俗語很好表達,一定要用普通話來說,就說不上來了。這樣的事,是常有的。
流行說普通話,衝擠本地方言,甚至到影響表達的情況,不知是不是我家鄉獨有的現象,其他地方的人,是不是也遇到有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