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為什麼不能說的「勺子」?

2021-01-09 騰訊網

勺子

昨天看到一個朋友問上圖的東西在新疆叫什麼名字?很多人外地人不知道,在新疆,「勺子」是用來罵人的,是」傻子「、」笨蛋「的意思,記得有次去吃火鍋,有一桌外地人,有個調門特別高的,一直在喊:」服務員,勺子 服務員,勺子「,幾個服務員愣沒人理他,估計是怕被坐實了吧。

新疆方言其實也有本地特色的

曾經有內地朋友問我,新疆話你會不會說,我說:「我說的就是新疆話呀。」,他很疑惑,覺得我說的就是不太標準的普通話,沒有一點方言的感覺。

可能是因為普通話以北方口音為主,新疆話其實很「普通」,沒有很大的發音區別。但其實新疆方言還是有本地特色的,畢竟各地都會因為地域的差異,形成一些只有本地人能聽懂的詞或句子,雖然同樣是漢語,但是卻不一定能聽懂。

煩死了

比如:

外地人問:「請問郵局在什麼地方呀?」

新疆人答:「你佛郵局呀!看見那路麼有,一頭囊哈起,就到了。」

意思是:你說那個郵局呀,看到哪路沒有,一直向(前)下走,就到了。

(這裡還要注意「一」的拖音,拖音越長,距離越長,如果拖音超過30秒,可以考慮打量車。)

再比如:

新疆想切個西瓜,我們會說:老闆殺個瓜。

新疆的一件小事情,我們會說:尕尕地事。

在新疆找人閒聊了下,我們會說:諞閒傳。

對新疆話的誤解

很多外地人把新疆少數民族語言,當做新疆話,其實在新疆我們還是以漢語為主,會少數民族語言的人也不是太多,大多數人也也只會幾句簡單的日常用語。

記得以前去河南上大學,有一次聯歡會,主持人請我們一個新疆的同學上臺表演個才藝,一個理科技術宅愣是歌不會、舞不行,主持人沒辦法,讓他說句新疆話,說一句維吾爾族語言,他實在沒辦法了,幹在臺上,面對一堆坐在前排老師,汗如雨下。

最後他說了一句罵人的維語,臺下我們一群新疆同學都傻了,主持人問他啥意思,他漲紅了臉說是「你好」的意思,主持人居然還學了幾遍。後來還長一段時間,系裡的同學見到我們這些新疆同學,都用這個「你好」來「問候」我們。

介紹幾個日常維語:

你好: 亞可西(牙合西莫塞思)

謝謝:熱和麥特

再見:火西

相關焦點

  • 陳建斌談《一個勺子》:荒誕,說真話的孩子
    原標題:荒誕,說真話的孩子——與導演陳建斌談《一個勺子》   《一個勺子》是演員陳建斌的導演夢,也是他為今天的中國人講述的一則「寓言」。陳建斌說,時下火熱的電影產業讓他有機會「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理解,拍出自己心目中的好電影」。於是,這部電影裡藏了許多中年陳建斌的影子,埋了許多演員陳建斌無法說出的話。他讓荒誕成了童話故事裡說出真話的孩子,讓人心的迷失成為種種荒誕的註腳。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陳建斌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 《一個勺子》中的兩個「勺子」,兩個新疆男人患難那些年,那些天
    電影《一個勺子》可以說是一部膾炙人口的以寫實為主題的電影。在這部影片中,主演拉條子和配角李大頭因為傻子的尋人啟事而反映和折射出令人三思的的社會思考。跌宕起伏的劇情,人物內心的寫實和完美刻畫,讓觀眾讀出了人性的本真,也是可說是一部小成本的大作了吧!
  • 舀蜂蜜,為什麼不能用金屬勺子?
    不過,指的不是日常我們自己吃蜂蜜,而指的是蜂蜜在取用,儲藏的時候,不能用金屬勺子。主要的原因,是由於蜂蜜裡的成分,有可能跟金屬勺子中的鐵鋁之類的成分反應,形成影響口感,還有可能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具體是什麼物質呢?沒說。 咱不知道,咱也不敢問啊!
  • 喜劇《一個勺子》生活中不能缺少勺子,因為這個世界精明人太多
    《一個勺子》是陳建斌的導演處女作,有野心,有情懷,也有能力。「勺子」在甘肅、新疆的方言裡是「傻子」的意思,只要知道這個背景,片名的意思就再明白不過了,這是關於一個傻子的故事。《一個勺子》也動用了神曲資源,並在這裡引發了整場電影最高的笑聲,但它插入這首歌不只是用作背景而已,它首先符合邏輯,是縣城土老闆的車上音樂,另外,它與拉條子追大頭哥車子的劇情渾然相洽。這首歌,這個場景都不是突兀出現的,在此之前,已經鋪墊了好多次類似的車中對話,這是拉條子和大頭哥兩個人行為模式之間的高潮。正是一而再而三的重複,激發了荒誕感覺。
  • 為說普通話,將把「調羹」叫「勺子」
    就是這個家家戶戶都具備的小餐具,在我的家鄉,人們是從來不說「湯匙」的,都叫「調羹」。這個,就叫「調羹」。現如今,在我的家鄉,能說「調羹」的人,是越來越少了,當然也沒有人叫「湯匙」,可能是人們覺得「湯匙」是個書面語,平說口語是不說的。那麼,不叫「湯匙」,也不叫「調羹」,叫什麼呢?人們都管「湯匙」叫「勺子」。
  • 外國人好奇:中國人吃米飯的時候為什麼不用勺子?
    外國人好奇:中國人吃大米飯的時候為什麼不用勺子?大家好,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美食故事,說起來我們在餐具上面中餐和西餐也是有一點共同點的,比如說我們都喜歡用勺子吃飯,實際上我們的勺子比筷子時間還要悠久呢,在古代的時候勺子都是用骨頭做成的,但是後來因為飲食文化的發展勺子已經滿足不了我們對食物的要求了,慢慢的就有了後來的筷子,但是勺子他並沒有離開,我們依然可以稱為吃一些流食最好餐具。
  • 有人說《一個勺子》不合時宜,我不同意
    有人說《一個勺子》不合時宜,我不同意 小雷雨 2015-11-24 17:16 來源:澎湃新聞
  • 文化之謎:勺子曾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徵,後來為什麼變成了「傻子」?
    古代司南中間的勺子真實的「勺子」在古代還真就是一根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權杖」。後來勺子還成為一個抽象的權力象徵符號,人們供奉山神常常都是用勺子作為最高的祭品,在日本至今還保留著女主人將勺子移交個下一代女人就意味著權力的轉移,勺子就是現實社會最真實的權杖。
  • 《一個勺子》影評:世界這麼複雜,就當我是個勺子吧!
    冷靜過後,老實巴交的拉條子又怕勺子在這大冷天的凍死在外面,就讓勺子睡在了自家的羊圈。第二天拉條子去鎮裡辦事,想把勺子帶出來找個機會甩掉。但勺子就像個跟屁蟲,拉條子走到哪兒,勺子就跟到哪兒,拉條子幹什麼,勺子就幹什麼。無奈,拉條子最後只能打個三輪摩的,把勺子留在了鎮裡。可天剛黑,勺子竟鬼似的從拉條子院子裡的柴火堆裡躥了出來。拉條子的兒子正在監獄裡服刑,夫妻二人心軟,商量之下,又讓勺子睡進了羊圈。
  • 如何評價《一個勺子》這個電影,看完有什麼感受
    剛看完《一個勺子》這個電影,我是在喜劇區裡搜到的,看完很壓抑,分明就是個悲劇。拉條子和媳婦是善良的,也是懦弱的,讓我看到了我父母的影子。他們出身貧窮,遇事不知什麼是正確的解決方法,只能憑著自己內心的善良去處理這件事。
  • 為啥吃西瓜不能用勺子挖著吃?好多人常這麼吃,快看看吧
    夏天天氣比較炎熱,最爽的事情莫過於是在空調房裡吃著西瓜,玩著遊戲,而且吃西瓜最爽的一種狀態就是用勺子挖著大大的西瓜直接吃,這樣吃起來特別的過癮,尤其是將西瓜放在冰箱當中兵站一下這樣甭提有多滋潤了。為啥吃西瓜不能用勺子挖著吃?
  • 你知道電影一個勺子結局什麼意思嗎
    《一個勺子》這部電影一直都是經歷著坎坷,今年可以說沒有一部電影像這部電影一樣倒黴,為什麼倒黴的原因大家都知道,千辛萬苦上映之後還給觀眾們留下了疑問,最後的開放式的結局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但是真正的結局是什麼呢?來看看解析!
  • 為什麼中國人用筷子代替了勺子?美版知乎提問,網友回答亮了
    現在我們也習慣了筷子這種餐具,有趣的是在早期我們也使用刀叉勺子吃飯,最後我們用筷子代替了刀叉,而勺子在我們餐桌上依然出現。關於我們的餐具,在國外的問答論壇美版知乎上就有老外提問道:為什麼中國人用筷子代替勺子?剛才我們也說道,勺子依然是我們餐桌的一種餐具,它並不像刀叉被筷子完全代替,在我們餐桌上依然扮演重要的角色。
  • 新疆「水庫」為什麼不能引進我國沙漠,改善環境?做不到
    塔克拉瑪幹沙漠就是我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它位於新疆南疆的塔裡木盆地中心,塔克拉瑪幹沙漠屬於流動沙漠,經常受到風的影響,沙丘時常移動,為了治理沙漠問題,我國這些年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治理上,也花費了很大的精力。
  • 《一個勺子》:老實人被欺辱,是我們應該反思的痛
    有意思的是,影片開頭特意給勺子做了一個解釋:⒈用來喝湯盛飯用的工具;⒉西北方言,說某人勺子,是說傻的意思。片名不言而喻。」拉條子又帶著勺子去了派出所,楊警官說:「他又沒有犯罪,我們又不能把他怎樣,就算他是個傻子,也享有公民權,把他銬掉,我的飯碗也砸掉了。」並告訴拉條子,不給勺子開門,不給他吃的,他就走了,很簡單。楊警官拒絕拉條子的要求。只是做好記錄,給拉條子倒杯水,僅此而已。
  • 為什麼用勺子挖著吃,西瓜就格外甜呢?
    可吃瓜的正確姿勢必須是拿勺子挖,有沒有覺得比起用刀切成塊兒,勺子挖著吃、西瓜更甜呢?這並不是的錯覺,而是經過心理專家驗證過的一種現象。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用勺子挖西瓜吃會感覺格外美味。二、冰鎮後的西瓜更甜經過冰鎮後的西瓜會更甜。西瓜中的糖分含量大概在7%左右,有葡萄糖、果糖、蔗糖、麥芽糖等,這幾種糖類中,果糖的甜度最高,且含量也是最高的,佔據所有糖分的54%。
  • 生活家》 暢談《一個勺子》拍攝歷程
    陳建斌一邊品嘗著生活家族為其準備的新疆美食,一邊從容地聊著家庭生活中的各種瑣事。「詩人」陳建斌念起曾經寫給家鄉的小詩,讀到「黃渠邊,我姨洗衣裳」時,回憶起新疆老家有條非常小的河叫黃渠,彼時尚且年幼的他沒見過大江大河,誤以為黃渠就是黃河的發源地,還調侃自己說:「那時聽到新聞裡說發大水都不理解,下大雨的時候,還專門站到街上流的水裡,懷疑這麼小的水怎麼可能把房子衝掉」,引得現場笑聲不斷。
  • 老外:為啥中國人吃大米不用勺子?中國吃貨:「萬物皆可用筷子」
    可是在西方國家裡邊用勺子的歷史也同樣是比較悠久的,但是那個時候勺子這個餐具也並沒有和刀叉這個餐具同時出現,而配套的刀叉勺也同樣出現的話,也就距今只有900多年的時間,但是對於我們中國人吃飯所用的勺子,對於很多的老外看到之後也是覺得非常好奇,為什麼說中國人吃大米的時候不用勺子呢,其實影響餐具變化的因素也是非常多的,就比如說烹飪方式的改變以及食材種類的變化等等,這些都是會影響我們用到餐具的變化程度
  • 《一個勺子》:從現實到荒誕的距離,聚焦現實的哲思是成功的
    首執導筒的陳建斌用荒誕劇來形容《一個勺子》,一如眾多評論裡所說,這部戲帶有濃濃的中戲味兒,在看似不經意的影像背後,有種強烈的文學象徵意味。的確,《一個勺子》有著荒誕派戲劇通常關注的存在主義母題。原著胡學文的《奔跑的月光》因為有更多的情節與敘述條件,在反映一個「勺子"(河套地區方言"傻子")的種種奇遇與追問時,為故事提供了更多的視角和延展空間。遺憾的是,這一點在改編的劇本裡沒有被保留下來,影片《一個勺子》更多地繼承了荒誕派戲劇的表皮,而沒有呈現或觸發到荒誕喜劇的內裡。
  • 用銀勺子給小外孫餵蛋羹 餵著餵著勺子就變黑了
    昨天,臨海白塔小區的老陳打進快報熱線,他說,前兩天在給小外孫餵雞蛋羹時,發現銀勺子變黑了,這可把他嚇了一大跳。  傳說古人分辨一樣東西是否有毒,經常用「銀針探毒」,原理就是純銀碰到某些有毒物質會變色。  他的銀勺變黑了,是不是意味著自己買的雞蛋是有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