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方言,也稱「地方俚語」「叮楞話」,屬中原官話秦隴片。雖說也歸北方方言區,但慶陽位於甘肅省東部,長期以來,由於人文、歷史、地理區域、人口來源等方面的差異,在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慶陽方言又有其獨特的腔腔調調。
慶陽 子午嶺
慶陽方言大致可分為南北兩片,北片大致包括環縣、華池、合水和慶城;南片大致包括鎮原、寧縣、正寧和西峰區。北片和南片在語音方面有明顯差異,但詞彙語法方面沒有多大區別。從語言歸屬上來說,華池東南部南梁、林鎮、紫坊畔、山莊等鄉鎮人口多為陝北移民,方言保留陝北話的特徵,聲調有入聲;寧縣南部塬區各鄉鎮、正寧除山河鎮以外的各鄉鎮方言帶有陝西關中片方言特徵,區分前後鼻音。
慶陽方言構詞上很有特色,地域色彩濃厚,往往通過一些綴詞,更形象地談論事物的價值或刻畫人物突出的特點,表達愛憎分明的感情。常見的有:「圪」頭,如「圪搖(搖動)」「圪擰(扭動)」「圪嘣(擬聲詞,咬碎東西的聲音)」等;「子」尾,如「剪子」「鑽子」「一攬子」等;人物詞綴「貨、客、皮、精、鬼、神、二、三」等,如「嗇皮(吝嗇鬼)」「戳事精(搬弄是非的人)」 「二桿子(言行比較莽撞的人)」「諞三(言語誇大其詞的人)」等。
慶陽方言還習慣用重疊式詞語,聽起來幽默、滑稽而生動。AA式,往往表示小稱和愛稱,如「蛋蛋」「手手」「水水」「撮撮(撮箕)」「夾夾(小紙夾)」等;ABB式,如「紙箱箱」「細面面」「糖紙紙」等。AAB式,如「糊糊面」「苦苦菜(苦苣)」「叉叉褲(開襠褲)」;ABCC式,如「刷牙缸缸(刷牙缸)」「腦勺把把(後腦勺)」等。
慶陽方言比喻性強,語詞非常豐富,富有哲理,就像養育著他們的黃土地一樣,是那樣厚實、純樸,趣味濃醇。如「傍間」,有兩層意思:一是形容差不多了。「已經吃了兩碗幹米飯,傍間了!」二是提醒別人注意,不要做過頭事、說過頭話。「你傍間著,不要欺人太甚了!」又如「先後」,妯娌的意思,就是一前一後娶進門的;一家兩個女兒被兩個男子分別娶了,這兩個男子之間的關係就叫「挑擔」,讓人感到其中還包含著神聖責任。
慶陽方言中,有不少都體現了當地人大方、肯定、底氣足,絲毫沒有自卑感的做事風格。如「麻利」「可裡馬嚓」,形容行動迅速、幹練、不拖泥帶水。「張家的媳婦人麻利著呢!」「可裡馬嚓收拾好走了!」如「爭得很」,指辦事潑辣、幹勁充沛或兇猛。「這娃爭得很,一擔能擔一百五。」再如「料片子」「燒料子」「撂得很」,多用來諷刺那些華而不實,舉止輕浮的人。「張家外娃撂得很,連鞍子都匹不住。」
慶陽方言中保存了大量古代、近代漢語詞語,詼諧又風趣。如「咥(dié)」,吃的意思。「這頓飯可口,我咥了個美」,《易經·履卦》:「履虎尾,不咥人。」其實這個「咥」,還有另外兩種意思:一種是當誣賴、反咬一口的意思講。比如:並未有欠帳之事,但一人咬定另一人借錢不還,被誣賴的人說:「你怎麼咥人呢?」另一種是把用不正當手段侵佔的財物叫「咥下人的」。如「諞(piǎn)」,聊天或言語誇大的意思,比如說「諞幹傳(指聊天)」。《說文·言部》:「諞,巧言也。」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二折:「我勸這世上人,休把這口忒諞過了。」如「倨」,傲慢無禮的意思。比如說「你不要倨」。《說文·人部》:「倨,不遜也。」《史記·蘇秦列傳》:「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又如「齎發(jīfa)」,打發、送走的意思。比如「齎發女子(出嫁女兒)」「齎發娃娃上學去了」。《水滸傳》第二回:「這柳世權卻和東京城裡金梁橋下開生藥鋪的董將士是親戚,寫了一封書札,收拾些人事盤纏,齎發高俅回東京,投奔董將士家過活。」再如「勒啃」,勒索、逼迫的意思。「你提條件我都答應了,你還勒啃人!」《金瓶梅詞話》第三回:「今年覺得好生不濟,不想又撞著閏月,趁著兩日倒閒,要做又被那裁縫勒啃,只推生活忙又不肯來做,老身說不得苦也。」
慶陽方言還與農事諺語、歇後語等結合起來,蘊含著豐富的教育經驗和為人處世之道。如農事諺語「前晌驚了蟄,後晌拿犁別(耕)」「毛杏塞鼻子,收拾種糜子」等;如歇後語「牛犢子拉車——亂套」「格格核桃——砸得吃」等;還有「棒槌鑽牛皮,雖慢窟窿大」「獨牛難套,獨子難教」「有福不可重受,油餅子不可夾肉」「莫學麻雀嘴,要學螞蟻腿」等。
慶陽方言中還有很多有趣的詞彙,有的只用一個字或者三言兩語,就能表示人或事物的動作、行為、性質、狀態,生動形象,有畫龍點睛之效。如:女子活潑叫「猴」、皮膚光滑叫「綿」、愛出風頭叫「捎輕」、幹啥都厲害叫「爭得很」、做醜事叫「變驢」、衣冠不整叫「散活倒敞」、行為莽撞叫「冒日鬼」、撒謊說假話叫「編白撂謊」、滿面怒容叫「躁眉什眼」、間或偶爾叫「十裡五裡」、似醒非醒的樣子叫「睡夢顛盹」、形容辦事不穩或走路不穩叫「前點哩後閃哩」等。
慶陽方言經歷了千百年的演變和沉澱,已經成長為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當地富有特色的黃土文化融為一體,展現了慶陽深厚的文化歷史。(文/劉志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