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市區域內不僅發現了250萬年以前,亞熱帶乾旱性草原氣候時期的「黃河古象」與同時期生存的鴕鳥、鼢鼠和羚羊化石,還發現了晚侏羅紀(一億四千萬年前)和白堊紀(12000年前)的魚、原始牛和中國罕見的晚侏羅紀翼龍(即環江翼龍)等古動物化石,喜潮溼的莎草植物、宜乾旱的蒿屬植物和見於亞熱帶的櫟屬植物的標本。
這些化石標本充當記錄生命演化的角色,是推斷古環境的可靠依據。為了解人類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了解環境,更好的保護環境,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有意義的貢獻。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 慶陽文史地理組、慶城縣鄉賢文化研究會組織學術研究團隊一行5人,於2020年8月18日下午,驅車前往華池縣城壕鎮進行考察調研。
在華池縣城壕鎮城壕村,住著一位曾在平涼市藥管局工作的77歲退休老幹部封佔邦老人,為我們一行作嚮導。帶領這一行人尋訪兩處曾出土過的魚紋、鳥類化石點。
城壕鎮城壕村寺溝門出土化石時,當年帶領民工修水渠的生產隊長,現已87歲高齡的張志龍老人,不顧年邁體弱多病,欣然帶考察團隊奔赴現場,詳細地介紹和指認了當年修水渠挖出化石的地點經過。
生活居住在城濠鎮城壕村寺溝門自然村,現已退休的原後來的生產隊長,現年68歲的李旺與當地多名群眾共同指證了1958年合作化時期,有關部門組織民工在華池縣城壕鎮城壕村寺溝門自然村背砭修東乾渠供董子塬用水,由慶陽旋工。在寺溝門背砭李乾的莊院河灘的河床石層上,挖出魚紋化石和鳥化石的經過及有關情況。當時施工指揮部住在張繼有家,化石放在指揮部,當時見過的人說:「只有魚化石,石板上的圖像很清晰,魚鱗很整齊。」現年94歲高齡的當年修水渠挖石料的民工張繼有,是當時的親歷者,親自用架子車將化石拉到華池縣文化館收藏。由於失聰,無法交流,甚為遺憾!
當了22年生產隊長的張志龍革命老人,熱情不減當年,少壯為善鄉邦,老而福壽延年。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作為一名老黨員,老村幹部他經受住了組織的考驗和人民群眾的監督錘鍊。在那些年代歷次的群眾運動和審查活動中,當時的集體農業社他曾經隊長、會計一身兼,每次運動來了他都是重點審查對象,但他從沒有拿集體生產隊一分錢,佔公家半點便宜,經受住了考驗和洗禮。如今子孫滿堂,其身後家族發展至40幾口人,人丁興旺!
曾任平涼市藥管局局長的封佔邦退休老人,多年來紮根農村老家,享田園農耕,詩詞創作之樂外,編修族譜過程中將當地歷史及其它用文字傳承下來,生活充實,精神矍鑠令人羨慕。他帶領考察團隊辨認和講解了上世紀70年代末,上級有關部門組織民工在華池縣城濠鎮城濠村轉咀子自然村咯兒咀挖石料,築水壩砌護坡時,挖出鳥化石和植物化石的情況經過。隨後他帶領考研團隊到他家,參觀了他在劉巧兒(封芝琴)的故鄉咯兒咀山麓下,撿的植物化石和拾零的上古石器刀、磨製的圓石及漢瓦碎片硌礫。
亙古億萬年,滄海沉浮,魚龍變幻。古生物化石就是這些滄海桑田變化的歷史見證。侏羅紀魚紋化石是骨質較脆弱的魚類,植物遺體被深壓在侏羅紀等古生物地層下,遺體腐化後在頁巖層中。留下的動植物輪廓痕印。與大型恐龍化石同時代,是深度研究恐龍時代其它古動植物,地質環境極稀有標現。
以慶陽黑河峽谷為中心直徑百餘公裡範圍全新世古化石遺蹟豐富,幾乎達到凡有古土壤裸露地區周邊必有「龍骨」化石的程度。其中最著名的是名震世界的黃河古象化石。埋藏更深,地質年代更早的侏羅紀恐龍時代慶陽古生物是否同樣豐富?研究會近期在考察慶城侏羅紀環江翼龍出土遺址基礎上開展了大量工作。
在土箭,黑河峽谷相關地質研究基礎上,找到慶陽侏羅紀頁巖區別於其它地區的部分特點。
通過對古生物化石的了解,對生物的演化、地史變化的研究,使我們更好的了解到慶陽地域大約在1.3億—7000萬年前,此處湖泊浩渺,樹木繁茂,景色宜人,一派熱帶、亞熱帶風光。
在馬蓮河,環江,柔遠河,黑河等古河道先後找到多處侏羅紀魚紋化石出土點。由於慶陽人類活動集中於黃土山塬溝區。侏羅紀等巖石地層人類活動較少。幾乎都是上世紀50年代人民公社時代河道釆石出土。通過多地大量尋訪高齡親歷者,依稀仍可窺見一個「湮沒於黃土大塬下的侏羅紀世界」得予以證實。
1978年4月,原慶陽縣三十里舖公社的幾位農民在環江東岸炸取石料,青年農民麻小陽意外地發現在炸開的石塊之上有清晰可見的圖案。它就是生活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恐龍的一種——翼龍。因這具翼龍化石發現於環江,故被古生物學界定名為「環江翼龍」。
環江翼龍化石的發現,證明了早在一億多年前,慶陽一帶曾是湖河密布、叢林繁茂、巨獸出沒的地方,為研究慶陽遠古地理環境和古氣候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考研團隊在調研慶陽湖晚侏羅紀生物化石的同時,對華池縣新堡、悅樂等地周先祖歷史文化核心區相關歷史也有再深入的了解。退休老幹部封佔邦給我們講了當地的一個傳說故事:
轉咀子河對面何家山東邊的山崗川咯兒咀,祖祖輩輩都這麼叫,但你知道它為什麼叫「咯兒咀」嗎?據他祖輩爺爺講,這裡面還隱含著一個傳奇悲壯的動人故事呢。(收錄在《華池轉咀子封氏家譜》中)
很久以前,何家山原畔住著一戶人家, 兩口子成婚十多年,膝下尚無一男半女, 這成了他倆最大的心病。什麼法子都想了,藥吃了幾大筐,巫神馬角也跳了,一點效果都沒有。 最後聽老年人點撥, 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了子孫娘娘身上,方圓百裡的寺院廟觀都跑遍了,見廟燒香,逢神磕頭,施布許願,祈求子孫娘娘開恩賜子貽女。說來也奇,還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心誠則靈感神明,快奔四十的頭上,媳婦終於有喜了,多年的夢想就要變為現實,著實樂壞了兩口子。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第二年春暖花開時節,一個小生命在他們的土炕上呱呱墜地了,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目清眉秀的小千金。孩子滿月過閘時,外爺只見小媛孫口似櫻桃,眼如丹鳳,就給起了個「鳳姐」的靚名。兩口子把小鳳姐視為掌上明珠,盡心竭力地抓養呵護著。
俗話說:「務莊稼不怕不長,就怕沒苗」,小鳳姐像株壯實的小苗苗,在父母的精心哺育下,轉眼間就十多歲了。人們常說,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小鳳姐本身就是一個美人坯子,到了束子妙齡時,出脫成了一位高窕玉立、俊俏妍麗,人見人愛的大姑娘了。她雖然從來到人世間第一天起, 就受到了父母無微不至的溺愛嬌慣,但她是一個識慣的孩子,不但勤快愛勞,而且聰惠嫻淑,心靈手巧,女紅茶飯,扎花刺繡, 樣樣精通。雖沒讀過一天書,但卻知禮通情,孝敬老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當家裡人張羅著給她找婆家時,她卻提出父母只有她這麼一個女兒,誰家願意下聘禮,必須入贅招婿,贍養父母。封建禮教盛行的年代,一般人家都不願意讓兒子倒插門,但鳳姐是方圓出了名的美女子,前來提親的人依然門庭若市。見此情景,鳳姐心裡樂開了花, 她朝思暮想,盤算著找-位篤厚純樸、勤快能幹的如意郎君,和和美美的廝守一輩子。 當鳳姐和父母沉浸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時,一場災難卻突然降臨到頭上。
一 天,一股土匪從後嶺上竄到了鳳姐的村子,一剎那間,匪徒牽牛趕羊,搶糧劫財,鬧得全村雞飛狗跳牆,一片狼藉。當匪徒們闖進鳳姐家時,土匪頭子一眼就盯上了她,喝令幾名土匪將她連推帶搡地向村外走去,揚言要弄回去當壓寨夫人。正在地裡幹活的父母聞訊拼命地追趕上去,苦苦哀求放了鳳姐,喪失了良知人性的吃人賊根本不會答應他們的苦求。鳳姐心想,一旦落入土匪的魔掌,厄運難逃,想到這裡,她倒鎮靜了許多,打算以死抗爭,留個清白於人間。到了現在石溝的山崖邊,趁土匪不注意,縱身跳下了幾十丈高的懸崖。美麗可憐的鳳姐走了,悲痛欲絕的二老將她安葬在山崗上,離開了生養他們的故土,從此人們再也沒有見到過他們。
在鳳姐貞烈殉難第二年的一天晚 上,轉咀子的人們聽到從咯兒咀傳來了清脆婉轉的「咯兒,咯兒」的鳴叫聲,有人還看見咯兒咀出現了一隻金鳳凰。一傳十,十傳百,方圓數十裡的人都知道了此事。於是每當夜深靜謐時,人們都聚集到一起,觀看咯兒咀的奇觀。每月初一、十五的晚上,金鳳凰即會發出優美動聽的鳴叫聲,同時會出現一隻羽翼絢麗、金光四射的金鳳凰。人們還發現當金鳳凰引吭唱出優美動聽的歌聲時,一定預示著來年風調雨順,社會祥和安定;當她發出悽涼哀怨的叫聲時,不是天災降臨,就是兵匪侵擾,似乎在告誡鄉親們早作防範。「金鳳凰就是鳳姐,她是鳳姐涅槃後的化身,是一隻神鳥」,對此人們毫不置疑!
清末民初,一批外國文化強盜,披著合法傳教的外衣來到中國,到處瘋狂搜刮文物,咯兒咀的金鳳凰、石咀子駱駝城的金駱駝等大批國寶被洗劫一空,這就是老百姓所傳說的喇嘛盜寶。從此以後,人們再也沒有聽到金鳳凰的叫聲,看到她靚麗的身姿。人們為了紀念金鳳凰,緬懷鳳姐,把她曾經棲息過的山崗叫做咯兒咀,也有寫作「歌兒咀」的。
後世的人們敬仰鳳姐寧死不屈的剛烈精神,弘揚她的化身金鳳凰愛鄉惠民的高貴品質。金鳳凰雖然被外國佬盜走了,但鳳姐用她青春鮮血染紅的的石溝懸崖上的紅巖依然存在,關於她美麗的傳說和悲壯感人的精神將會傳承千秋。
1958 年興修水利時,在咯兒咀山下的巖層中挖掘出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其中有各種魚、鳥類的化石,還有較大的鳥爪化石。人們和金鳳凰聯繫了起來,說是它的爪跡,當然這只是種好心的奉強附會。
慶城縣鄉賢文化研究會供稿文/何得寬圖/周著銘 楊忠 李志剛 校稿/陳萬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