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凱迪
日前,海南自貿港的建立讓這個曾經的天涯海角之島瞬間成為了國人關注的焦點。在我們的日常印象中,這個神奇的島嶼在地圖上與廣東無限接近,兩者隔瓊州海峽而相望。實際上,海南島在1988年被獨立設省與經濟特區之前,長時間都屬於廣東省的行政管理範圍。
但是,地理位置與廣東如此接近的海南人卻不是以粵語為主,反以福建話(閩南語)為主體。
01 邊荒的孤島
漢朝以前,海南島都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孤島文明狀態之下,作為當地原生民族的黎族等其他少數民族在廣袤的熱帶雨林之中繁衍生息。
從漢朝開始,中央政府的觸角開始越過瓊州海峽進入半島沿海地區,並相繼在半島南北建立了珠崖郡與儋耳郡兩個郡一級行政機構。不過,由於當時漢政府對嶺南一帶的統治都屬於開發階段,因而也就無力深入開發海南島。西漢末年,漢朝就因為國力衰落而將兩郡棄置。從東漢一直到南北朝時期,中央政府對海南島的管理都屬於「遙領」狀態,當地基本仍保持獨立發展的狀態。
02 移民的湧入
隋朝初年,嶺南名人冼夫人率領嶺南蠻夷大族歸順隋朝,隋軍順利進入嶺南。隨著隋王朝大一統王朝力量的發展,海南島重新被中原王朝所領有,這種情形在唐王朝時期得到了不斷加強與鞏固。安史之亂後,大量北方人口為了躲避戰亂而進入嶺南與福建地區,曾經偏僻邊隅的南方山地成為了北方移民的樂土,後世堪稱古代漢語活化石的閩南語在這一時期也逐漸形成。
靖康之變後,人口的南遷愈加不可遏制,龐大的移民蜂擁而至,不斷擠壓著前朝移民的生存資源,從而使人地矛盾不斷加劇。
不同於擁有珠江三角洲肥沃土地的廣東一帶,福建的人地矛盾在南宋時期已經十分突出。不過,由於宋代在海外商貿上保持著積極開放的態度,以泉州港為首的海上經濟為當時龐大的過剩人口提供了新的選擇。
宋代時期,泉州的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點,不僅囊括了來自東南亞與環印度洋一帶的各國海商,也為宋人提供了出海遠洋貿易的便利。於是,借著海上貿易的東風,一大批福建人出海討生活。對於他們而言,東南亞的未知之地兇險難測,而與兩廣一峽之隔的海南就成為了他們的合適選擇。
海南人的向外遷徙在當時的廣東潮汕地區、雷州半島都留下了重要的語言印記。作為當時尚未有大規模開發的區域,海南島的東部沿岸平原一帶承載了大量來自福建的移民,從而在一個時間段內形成了大批的福建人移民聚落。
03 方言的鞏固
作為傳統的大陸文明,中原政權對於海外島嶼的治理基本都需要依靠沿海省份,就如同清朝將臺灣作為福建下轄區域一樣。明朝時期,海南島就被劃分到廣東行省轄區內,這種模式也一直延續到了改革開放時期。不過,由於廣東人地矛盾較小,到海南島的廣東人數量也就較少,所以海南島被廣東管轄之後依舊持續著從福建輸入大量人口。
明清之際,由於政府對沿海居民實行了嚴厲的限制政策,所以福建沿海地區的民眾被迫繼續向屬於境內的海南島遷徙,這種遷移活動也得到了清政府的默許。
在經歷了近千年的福建移民潮之後,海南島上的人口結構與經濟社會受到了來自閩語區的重要影響。大量來自福建的移民人口,在海南沿海大部分地區廣泛分布居住,逐漸形成了當地的主體人口。閩南語在逐漸發展過程中開始「本土化」,逐漸形成了具有海南特色的閩南語系海南話。
參考文獻:
1.舊唐書
2.宋史
3.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