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來說,旅行不僅僅是一次出行,一次遊玩,它還是一個人生的進程、一次心靈的滌淨——從靜止到奮勇前進、從繁雜到如水平靜,讓風蕩起一輪又一輪的波紋,這個時侯,我們會感悟人生的旅行如此美麗,讓生命去旅行,誰都清楚,生命本就是一段複雜多彩的路程,一場雜亂無章的戲,它總是崎嶇不平令人感嘆,但又總是在不平中顯現出它的美麗,讓人如此著迷。
大安鎮,廣西西江流域最有名的古鎮,位於平南縣東南25公裡的西江南岸,容(容縣)武(武林)公路、南(南寧)梧(梧州)二級公路縱橫交錯,北依西江,南聯大新鎮,東與藤縣山水相依,全鎮面積124平方公裡,總人口13萬人,是全國小鎮建設試點鎮和廣西小康模範鎮,也是平南縣南河片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鎮。
大安鎮古稱大烏墟,圩設於明末,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乾隆年間發展成為「上接平貴,下通藤容,四方賓客雲集」的大城市,嘉慶年間墟中有店、當、館、號、堂、記、居等商號336個以上,清光以後,西江流域流傳著「一戎二烏三江口」的口傳,大安是當時廣西的一大墟鎮。
王廟(列聖宮)建於清康熙年間,在當地被稱為大王廟,佔地面積5畝多,分為前後3個庭院,廟的左右有福財保、惠福夫人二祠,在宮殿裡,大小各異的神有幾百尊,有的坐著,有的站著,有的蹲著,表情迥然不同,有的笑容可掬,有的可怕,有的千姿百態。
大安在清雍正12年設立巡檢司,道光2年建立越東會館,光緒31年設立郵政代理所,宣統元年設立商會,民國20年設立廣西銀行事務所,據史料記載,清乾隆53年3月28日,廣西奉令解撥地丁銀10萬兩、鹽課銀10萬兩前往福建,作為「臺灣剿逆賊」準備善後,其中鹽課銀3萬兩,由平南縣大烏墟巡撫賞汝元送去。
大安鎮古建築群現存古建築群位於大安鎮西北,白沙、新客二江交匯處,古建築群由大王廟、越東會館、大安橋、大碼頭等古建築組成,是研究古代廣東、廣西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悉,大安橋建於清道光六年(1826年),由鄉紳勞千拱提議,由一位浮雲乞丐根據易學原理設計建造,橋長33米,寬3米,有2個像小船一樣的大橋墩,還有4個長方形的小橋墩,小橋墩上有3個方形石柱,橋兩側有36根石柱,67根欄杆,全部是花崗巖結構,技術非常先進,石橋在洪水的衝擊下依然矗立在河上,其工程設計和力學原理的運用為廣西石橋之冠。
橋面分為7墩,其中1墩鋪有10根梯形石條,其餘墩均鋪有9根梯形石條,共計64塊,石條在上,小面在下,有助於汙水的排洩,石橋上深深的車轍痕跡見證了古橋悠久的歷史和古鎮的繁榮。
大安鎮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大烏圩,得名於烏圩市開口的頭烏圩尾兩水交匯處的一棵巨大的烏皂樹,大安古名「大烏」,據史料記載,「大安」之名最早出現在清朝道光十五年的《平南縣誌》中,實際上,直到民國時期,舊名仍在使用,臺灣解禁後,退伍軍人來信尋找親戚,但地址還是寫著「大烏墟」。
對於一座近400年歷史的古商埠,廣西「三大古鎮」之一,居民卻說粵語,你有什麼想說的嗎?很榮幸,您能夠耐心看完我的文章,如果對本文有什麼見解或者意見,歡迎留言討論交流,如果想去什麼地方,也可以給小編留言,關注我,小編帶你一起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