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穿過風從右勾購物的山牆繪撒在黃姚吉方水池之上。古鎮裡,早起的人們陸續來到古井旁邊挑水洗菜,洗衣服,開始了忙碌的一天。古井之水流過五個水池,哪裡缺水哪裡洗菜,哪裡洗衣,哪裡洗手,無需有人提醒,一切遵循村規。
該丼叫做成仙人境,傳說古鎮上曾有一位阿伯照顧臥病在床的媳婦,十餘載,不離不棄,他的善良厚德感動了天上的七仙女,於是七夕這一天期仙女降臨,經過施法讓井水有了神力。阿婆把擔回井水讓媳婦喝下,病痛竟然不知不覺好了。
從此,古鎮人把這口井稱為七仙井,把井之水奉為神水,還把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定為擔水節。這幾天家家戶戶多少幾天上香擔水。立誓行善積德,祈求去病消災,黃陽古鎮上的人們就這樣飲仙水滋養心懷善念,樂善好德,仙人井的井水清澈甘甜,它不僅滿足了黃姚人的生活日常,還滋養著黃耀仁的潺潺小溪,小溪匯入姚江穿古鎮而過,黃姚這座被溪流環繞,被青山環抱的古鎮,跟江南水鄉的古鎮比起來大有不同,他顯得格外小巧秀氣,優雅寧靜。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把他比作夢境家園。
在這裡,小橋流水,深藏著人們對家園的深深眷戀,黃姚古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昭平縣東北部,灕江下遊,南方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始黃姚山水靈秀,素有小桂林之稱,宋代時因為此地人家只有黃,姚兩姓,顧得名黃瑤明末清初從廣東南海,高明,鶴山的地遷入大量客家人使得黃姚的姓氏,達到30多個,也是黃姚鎮初具規模,形成九宮八卦陣時代的大格局。
清乾隆年間到民國是黃姚發展的鼎盛時期。這條有著300多年歷史的石板街上留下了無數人文意境,黃姚人相信善能聚人,德能聚財,將鯉魚石留在黃姚最繁華的街道,那時黃姚古鎮上商賈雲集,商號林立。中原文化在此匯聚交融。漢族與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相處融洽,因此這裡被視為湘桂粵三省的交匯處在商貿重鎮。
樂於善德的溫暖故事。數百一代代黃姚人以言傳身教,傳承的屬於自己的善德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在黃姚古鎮的新興街上,有一座清幽的古宅,名為聖職夫,曾是清代一位讀書人的故居,請光緒年間涼都任廣西遷江縣訓導輔助知縣處理教育方面的事務。在任期間涼都經常走訪少數民族聚居地和貧民家庭,他發現私塾裡很多有才華,有抱負的學生,因為家庭貧困,無法上學考取功名,於是他把這些好學生的名字一一記錄下來,然後向縣官諫言多開一個班專門吸收這樣的學生,可是縣官認為多開班就意味著多投入,不好辦,但是梁都卻不想放棄,涼都的執著和堅持,最終感動的當地百姓,大家紛紛捐資捐物,支持她辦學,於是一批壯族,瑤族和苗族的學生以及漢族平民子弟,得以從私塾盛入縣學讀書,後來梁都的事跡被上報到朝廷,光緒皇帝得知後,深為感動,搬下聖旨,褒獎涼都父母善教家風,教子有方。
家教為善黃姚人從小受到善行善舉的耳濡目染,這讓善德像種子一樣早早根植於他們的內心,對古鎮人來說修橋鋪路是行善積德的事,也是黃姚人一生最應該做的善事。方圓不足四平方公裡的黃姚這裡就有珠江,姚江和興寧河穿鎮而過,行還各異的15座石橋橫跨河面連接兩岸,這些橋不但造型美觀,而且堅固,黃姚因此被稱為石橋博物館。
形成了有山有水,有水有橋,有橋有亭,有亭有聯,有聯有匾的獨特風情和人文景觀。這一座座石橋,一個個平臺都與黃姚人的善德有關。對於亭子欣賞的這種平板石橋就是由當地的幾位寡婦捐建的。相傳清代初期一年春夏之交,姚江刨花水患。一位小販從亭子涉水回來,不料是失足落水被大水衝走,趕來的妻兒痛不欲生,還好被黃姚鎮上幾位寡婦勸住才沒有輕身,提議姐妹幾個一起出錢為鄉民們建一座石橋。另外幾個聽了紛紛響應。就這樣橋建好了也大大地方便了相鄰出行。
後來,當人們得知捐橋的是黃瑤鎮上的幾位寡婦無不交口稱讚,於是就把這座橋叫做了寡母橋。順治年間,昭平知縣陳定國來到黃姚,見寡母橋名字不雅於是就重啟了個名字,叫做枕淑橋,如今的是橋上依然人來人往,成為古鎮樂善好德之風的歷史見證。
黃姚古鎮縣城有300多間明清老宅,走在古鎮裡,就好像穿越了時空,身邊這一間間老宅,不經意間就會跟一個個擲地有聲的名字聯繫在一起。70多年前在抗日的烽火歲月,歷黃瑤曾經承載著民族的苦難和希望是很多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和同胞的庇護所和大後方。
家住鯉魚街的勞求強大叔今年77歲,他曾親歷過這樣一段往事,1944年11月,桂林淪陷,大廳民眾從桂林疏散到了黃姚,黃姚人以民族大義為重,接納和善待著來此避難的同胞。黃姚當時有300多戶人家,1000多口人,而疏散到黃姚的民眾則有8000多人。當時的黃瑤,無論寺廟,祠堂還是學校,民舍,都住滿了避難的同胞。
當時房少人多,家家都己所能及的去幫助所有人,當時勞求強家也出現了三家人。一天下午,一位全身癱瘓的瘦弱男子被擔架抬著送到了勞求強家,雖然家裡已經住滿,但是勞求強的父母還是決定在擠一擠,扛出一間房來,讓他居住。
當時勞求強一家並不知道這位躺在擔架上的男子就是中國著名的細菌學家和科普作家高士其,高士其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在一次實驗當中不幸感染病毒,導致終身殘疾。
當時和高士其一起疏散到黃姚的還有一大批文化界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何香凝,歐陽予倩,千家駒,莫乃群,張其昌等都曾在黃姚避難住過。
黃姚人的善良感染著這些文化界的人士,但歐陽予倩,千家駒等人得知黃姚群眾想有一所開放中學的強烈願望後,就立即成立籌備會為黃姚創辦了第一所中學和第一個圖書館。1945年8月看看抗戰取得了最終勝利,度過了難關的地方,群眾也陸續離開了黃姚,離別之際,高士其為黃姚古鎮留下了一首深情的小詩《別了黃姚》,她在詩中將黃姚比喻做他避難室的保姆,患難中的朋友比喻成時間的愛人。
黃姚人為他們在戰亂中提供的一處溫暖的庇護場所。而那些接受幫助的文化界人士又給古鎮人帶去了進步的思想和先進的文化,為當地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財富是財富呢?他們可能坑定的說就是積德行善,這是理所當然的,他們不會求什麼回報。以他們用一種很樸素的情懷堅守他們的道德。但是在國家和民族危難的時刻,他們用一個家庭或是一個人的這種小善慢慢匯聚成一個對國家的民眾有益的大善大德。
穿越歷史的時空,如今的黃姚人依然把崇德揚善,是為信仰,以善德作為歷史善本。
千百年來,街坊鄰居相處得親如一家,在黃姚古鎮啊肩膀之間打招呼呢,都是用親屬稱謂這個叫表哥,那個叫二嬸,給人的感覺呢?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特別近,整個古鎮的人啊都是親戚是一大家族,人特別溫暖,經過一番打聽啊,我才知道原來在黃姚呢?有這樣的一種說法,同性及一家,也就是他們認為啊,只要是同一姓氏的人,無論你來自哪裡,都是一家人。20世紀80年代,一位姓楊的老人從外地搬到了黃姚龍盤,老人無兒無女,一個人生活再加之患有眼疾,生活不便,鎮上的一位姓賈阿姨的夫家姓楊,堅新搬來的老人與她夫家同姓,於是一家人,就把她當做親戚看待,以叔公相稱,幫他挑水做家務,最後乾脆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來住,當作真覺得父母來照顧,一直到老人離世。
善水滋養善心善行育就善風,樂善好德的古鎮黃姚。歷經千年風雨,如今更具魅力。江水清幽,江水流淌,每當節日家家戶戶點亮柚子燈,沿江流放。黃姚人情願遠流的燈火和江水能為黃姚帶來更加美好的明天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