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餘偉忠 鄭詩劍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鄭琳
蕭山南翼的樓塔古鎮,歷史悠悠。
地處蕭山、富陽、諸暨要衝,建鎮於唐末公元897年,樓塔鎮是浙江東部一個「水清木華、文脈綿延」的千年山鄉名鎮。
不過,歲月的磨礪衝刷,也會讓古鎮的面貌變得「混雜」。如果不是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設計師的精心改造,這個千年古鎮的風貌,就會泯然於中國大地上萬千個鄉鎮中了。
由中國美術學院望境創意設計團隊擔綱規劃設計和營造監理,通過六個月的厲兵秣馬、日夜兼程,給古鎮中心約0.5平方公裡的區域進行了「大整形」,以「保護性整治」為原則,突出一個「古」字,做活一個「水」字,匠心推動古鎮蝶變新生。
改造前
改造後
古鎮內水系發達,洲口溪環繞而過,大街小巷溪流淙淙,常年不涸,古井石埠星羅棋布,泉水甘冽。
古建築群主要由明、清、民國院落組成,當鋪、商行、醬園、紙行、藥房、私塾等配套齊全,建築雕梁花窗、石窗畫簷,特別是門額、對聯別具特色,有「竹苞松茂」、「騰蛟起鳳」、「繩其祖武」、「瑞應吾廬」、「修身齊家」、「漁樵耕讀」等,均為郭沫若、張治中、樓子芹等名家所撰。
改造前
改造後
歲月的變遷導致建築風格交融「混雜」,打破統一風貌的古鎮改造模式,170餘幢建築一戶一策,各美其美。保持街巷的複雜性與歷史性,形成新舊交雜與歷史記憶並存的真實情態。
通過市井生活場所的保護和延續、原住民生活軌跡的保留、人居環境的修復和改善進而保護市井生活的原風貌。
現在的小鎮,不僅有著江南情懷的明清老宅、民國時期的歐式近代建築,還復興了一批新宋風建築。在樓塔漫步,可以邂逅中國的各個時代。
改造前
改造後
引水入街
沿樓塔溪的建築立面需要整飭外,古村落裡還要恢復唐代古水系,真正打造「古韻樓塔、清水小鎮」。
水景分為上水系和下水系。下水系古稱橫水坑,始載於唐代。穿橫街由西往東,流向古鎮南稻田。橫水坑內溪水清澈,早先古鎮居民常用之於生產生活,或淘米洗菜、或洗衣洗澡,旱季則用於灌溉旱田。橫街興旺之時,兩邊有藥鋪、茶館和酒館等。上世紀八十年代,因交通和行人出入街需要,在道路拓寬時,將橫水坑封蓋。經過望境創意設計團隊認真勘探、反覆評估,決定恢復當年風貌,深藏於地底的唐代古水系始得重見天日。
在下水系上方還打造了「引水入街」的上水系。從橫街慢慢西行,一個個大小不等的水景池忽左忽右地排列,一條清渠將其串起,水很清淺,伴著譁譁的聲響。這些水景池均由老石板或野山石砌成,流水與老街交織成景,遊魚與光影相映成趣,形成「流水繞古街,小橋連老鋪,清池圍舊宅」的動人畫面。
水系的變遷,見證了新時代樓塔人民的美好生活。
沉睡千年的「燕子」活了起來
「覽其清輝,令其歡燕」 出自《清燕樓記》。望境創意設計團隊充分運用東方美學對樓塔進行文化挖掘、風貌梳理,將「燕子」圖騰作為設計元素融入古鎮有機更新,是對傳統文化的致敬禮讚、傳承創新。
燕子圖騰貫穿於整個改造設計中,從導向系統、雕塑、城市家具,甚至屋頂的泥塑,完美融合,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圍。
以創新推進社會治理
樓塔鎮正積極探索社會治理新模式,得益於望境創意設計團隊的文態、業態、形態、生態、活態協同共進理念,注重場所精神,激發文化活力,在傳統治理模式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以智慧治理、鄉賢文化、共享共治等為手段,積極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智慧治理
為完善社會治理制度,樓塔鎮以網際網路+黨建模式,全面推行智慧治理系統二維碼公開項目,通過現代網絡手段,讓每個村民主動自覺地參與社會治理。依據地理優勢,首推無線小鎮,成為蕭山區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首個「無線小鎮」的試點。
順應科技發展,開發農民建房數位化管理系統。創新利用Google Earth等工具,用衛星圖對比核實存量違法建築建造時間,利用無人機開展日常巡查,對集鎮主要道路兩側進行三維數位化建模,並將把準確數據輸入數位化管理系統,大大提高規劃效率。
鄉賢文化
樓塔鄉賢文化歷史悠長,鄉賢人才輩出。集約化發展導致村鎮正在萎縮、褪色甚至消失,在樓塔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讓從樓塔走出去的知識分子、走在前列的鄉鎮企業家以及外來的藝術家設計師群體積極回饋社會、造福鄉裡,投身公共事務、公益事業。我們稱之為新鄉賢,是新時代鄉鎮「經濟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引領者。發揮新鄉賢作用,利用新鄉賢力量,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與鄉賢文化有機結合,保護、培育「家鄉」——不僅是物質上的,也是精神上的。
共治共享
樓塔水系恢復後,鎮裡接受望境創意設計團隊的建議,為了表明維持水質的決心,放養了百條錦鯉。錦鯉意寓吉祥歡樂,還象徵著和平、友誼。因為錦鯉的出現,當地居民們開始重視環境衛生、改善行為習慣,每戶居民從自家門前做起,晨昏兩次固定清理河中的垃圾。養錦鯉成了當地居民共同的事務,也同時聯接鄰裡感情。
水系的再造成為一個起點,水道周邊的環境美化也順利成章地展開,居民開始意識到,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大幅改善生活環境,實現了從「冷眼觀」、「袖手看」到「拍手贊」、「動手幹」的轉變。
以產業助推美麗蝶變
古鎮的有機更新出名後,媒體聞風而動、遊客聞名而來,使居民歸屬感、幸福感油然而生。今年春節期間,鎮上居民普遍比往年多花費5000-10000元的開銷,為邀請親戚朋友前來做客,還有什麼比這個更能體現老百姓的自豪感呢!
「樓塔鎮開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不僅僅是拆掉違章建築、打造整潔街道、建設規範市場那麼簡單,而是要真正做好產業融合文章,注重文化業態和商業業態的提升和融合。」通過對「藝術文創、中醫文化、健康養生、民宿旅遊」四大新興產業打造,延伸了小城鎮的文化產業鏈,最大限度將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喚醒沉睡的千年古鎮。
而這樣的古鎮情懷早已引來了「新客人」。樓塔人引入中國美術學院、李可染畫院、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等院校機構的師生創意團隊來記錄這座千年古鎮的新生。修繕老宅,設立國家級李可染畫院、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樓曼文紀念館、明代名醫樓英紀念館。「騰籠換鳥」盤活廠房9萬方,吸納社會資金2億元和引進全國知名藝術培訓機構。
接下來更多的「產鎮融合」項目將引入樓塔。古鎮迎來新賓客,這是古鎮年輕的開始。
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習近平總書記2003年在浙江親自推動「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一脈延續,是實現一方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大抓手。
樓塔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投入少、成效顯,重視全民參與,高度關注民生,成功獲評省級樣板,成為全國少有的市級小城鎮整治先進集體,全省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行動突出貢獻集體。
2019年12月5日,千年古鎮樓塔迎來了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的全國小城鎮建設工作現場會,杭州的樣板小城鎮再次吸引了全國目光。
隨著「兩帶兩廊」產業規劃的正式發布,其中「時代智造走廊」將經過聞堰、義橋、戴村、河上,直抵樓塔,也讓樓塔這個曾經的「經濟欠發達鎮」迎來了機遇。隨著「杭州二繞」在蕭山區的唯一出入口設在樓塔,這讓樓塔真正成了「杭州的南大門」。樓塔以打造新時代「古韻清水鎮、文旅養心地,創新活力城」為發展定位,努力爭當全省文旅特色型美麗城鎮建設示範區、杭州南花園生態文明建設核心區和新時代蕭山城鄉融合發展樣板區。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