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蟬,便不由自主地想起梁靜茹的《寧夏》,「我可以假裝看不見,也可以偷偷地想念,直到讓我摸到你那溫暖的臉,知了也睡了,安心的睡了,在我心裏面,寧靜的夏天」。顯然,夏天,蟬鳴是就是我們對蟬的記憶。

實際上,蟬屬於半翅目蟬科動物,廣泛分布於溫帶至熱帶地區。蟬類動物雖種類繁多(世上已知的約有2000種),但形狀基本相同;兩對膜翅,頭部寬而短,具有明顯的額唇基就是其典型的「家族特色」。同時,蟬的複眼不大,位於頭部的兩側,但是視力卻相當好。

古人對蟬的居高飲露高度讚揚,關於蟬的詩句更是繁多,詠蟬三絕之一的唐代詩人虞世南就用「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高度自喻,用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來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
實際上,蟬是害蟲顯然無疑的。蟬(成蟲)用針一樣的嘴巴插到樹木的枝幹裡,吸吮植物汁液來,把大量的營養物質與水分吸入自己的身體中維持生命。雌蟬交配後,還用它矛頭狀的產卵器插入幼嫩樹枝的木質部分裡面產卵,一插就是一個洞,在一個枝條上往往插成許多小洞。同時,蟬在產卵以後,再用口器在樹枝的刺破一圈韌度部,使樹枝上部得不到水分和養料,最後枯死,一颳風枯枝就落到了地上。幾周後,蟬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死去。他媽的卵經過孵化成若蟲,鑽進泥土裡,開始過漫長的地下生活,若蟲在地下吸取樹根的汁液為生,少則二三年,多到十七年,最後才爬出地面,然後「金蟬脫殼」,羽化成蟬。可以說蟬的一生對樹木植物產生傷害,是樹木的破壞者。

雄蟬用在腹肌部的發音器鳴叫,由於其類似鼓膜的特殊構造,鳴肌每秒能伸縮高達1萬次,且蓋板和鼓膜之間是空的,能起共鳴的作用,所以雄蟬的鳴聲特別響亮。雖然蟬很小,但是鳴叫的聲音卻異常響亮,離很遠就可以聽到。雌蟬的「樂器」構造不完全,不能發聲,俗稱「啞巴蟬」。
值得一提的是,除每年仲夏出現的三伏蟬類之外還有周期蟬。著名的周期蟬有十七年蟬和十三年蟬,由於生命周期是質數(又稱質數蟬),所以不會遇到上一世代所遇到的天敵。同時,美國生存著一種周期蟬,它們只遵循某個周期集中出現,所以並不是每年都能見到它們,而且幾種周期蟬的間隔周期還不一致,有一些甚至要間隔十多年才能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