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科學界扛把子,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大蚌、蟬和蜉蝣的介紹。
大蚌不一定會長出大珍珠
珍珠,是責重的裝飾品,也是重要的藥材。誰都知道,珍珠產自那些生活在海裡和淡水裡的貝類。那麼,是不是大蚌一定會長出大珍珠來呢?當然不是。如果沒有寄生蟲或外物侵入蚌的體內,再大的蚌也不會長出珍珠來。能夠產珍珠的貝類很多,大約有三十多種,其中,我們熟悉的蚌是能產珍珠的一種。掰開一個蚌看看,就會發現,它的貝殼最裡層有著最美麗的珍珠質。當寄生蟲鑽進蚌堅硬的貝殼內時,為了防護,蚌的外套膜就會加速分泌珍珠質,將這個寄生蟲包住,這樣,時間久了就形成了珍珠。
有時,一些沙粒掉進蚌裡,蚌一時沒法把沙粒排出去,受了痛癢的刺激以後,就趕緊由外套膜分泌出珍珠質來逐層包圍它。時間久了,沙粒外面包裹的很厚的珍珠質也就變成了一粒圓圓的珍珠了。人工養殖珍珠,是把一些貝類(主要是珍珠貝)養大後,在外套膜結締組織內插入用蚌殼製成的核,在核上覆以一片外套膜小片,經過一定時間,就生成人工培養的珍珠了。在我國沿海和內陸湖區,都用這種辦法來養殖珍珠,而且已從養殖一般珍珠發展到養殖彩色珍珠和形象珍珠。因此,你以後再也不要以為大蚌會生出大珍珠來了。
並非嚇得屁滾尿流的蟬
炎熱的夏天,蟬在樹叢裡「知了」、「知了」地叫個不停。逮過蟬的人都知道,蟬在奪路而逃時,總是嚇得「屁滾尿流」,即使逃走了,還要就地撤上尿。其實,準確地說,蟬掉的並不是尿,而是被它排掉的汁液。蟬每天不知疲倦地唱著單調的「知了」歌,靠吸取樹葉等的汁液為生。蟬每天唱得很累,所以要吸很多的汁液,以此維持自己的體力。
蟬平時都把吸進的汁液放在一個袋子裡,它邊吸取汁液中的營養,一邊不斷排出剩餘的汁液。因為袋子盛滿汁液,沉甸甸的,所以蟬一般呆在樹叢中,很少飛來飛去。它的翅膀比身體小,本來飛得很慢,若再背上沉甸甸的袋子,飛行會更費力。當蟬受到驚擾而要逃跑時,為了保護自己,飛得更快,它便及時排掉袋裡的汁液,這樣,體重減輕,輕裝飛行,蟬便可以迅速飛走,逃避敵害了。
蟬不是「短命鬼」
整整一個夏天,蟬都在樹上不知疲倦地唱著「知了」歌,似乎一天都不願休息,一直唱到秋天來臨。其實,蟬的一生只能唱七天歌,也就是說,整整一個夏天,你所聽到的「知了」歌,是由無數隻蟬不停地接力唱下去的。這樣說來,蟬可算得上是短命鬼了。不,蟬其實是長壽的昆蟲,只不過它生活在地面的時間比較短而已。一隻健康的蟬最少能活4~5年,有的能活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蟬的一生主要在地底下度過。正因為生活在地底下,人們很難在平時發現它,總以為它是短命的秋天來臨的時候,蟬把卵產在樹皮裡,等冬天一過,卵就變成蟲。
這時侯,幼蟲可怪啦,它不去外面尋東西吃,卻鑽進土裡,找到樹木的根,睡起大覺來。餓了,就吃一點嫩樹根。這樣的生活,蟬的幼蟲一過就是三四年。等到有一天,幼蟲長大了,再也耐不住地下的黑暗生活,它才重新爬到地面上來,艱難地脫去身上那層外殼,終於變成了一隻蟬。此時的蟬只能活1~3個星期,所以雄蟬得抓緊時間找對象「結婚」。這時候,它扯起嗓子來唱「知了」歌,向雌蟬求愛。等到雌蟬被它的歌聲打動後,雙雙進入洞房。不久,雄蟬就準備死了。因此,蟬的叫聲雖然很吵人,可是它也挺值得同情的。
蜉蝣並非朝生暮死
人們提起「朝生暮死」一詞,就會想到蜉蝣。如果有人問:「什麼昆蟲壽命最短?」你一定會說是蜉蝣。其實從蜉蝣的一生來看,這是一個片面的認識。蜉蝣和蜻蜓一樣,一生也分作卵、幼蟲和成蟲三個階段;蜉蝣的幼蟲也生活在水裡,所以靠近水邊的地方,常常可以看到許多蜉蝣。不同的是,它的幼蟲成長後變成帶翅的「亞成蟲」,由水面飛到陸地上去,停在合適的地方再蛻一次皮才是真正的成蟲。還有一點不同的是,蜉蝣的成蟲是不吃東西的,它的嘴已退化,不像蜻蜓到處飛翔捕食小蟲。
成蟲蜉蝣細長的身子拖著兩條或三條長毛似的尾巴,三角形的翅總是合起來豎在背上,它一般不太活動,白天一動不動地停在樹葉下,有時停在房外的紗窗上。在它停過的地方,也常常留下亞成蟲的皮。有時,飛來的是一隻蜉蝣,不一會剩下一張幹皮,這也許是它被誤認為很快就死了的一個原因吧。傍晚,許多蜉蝣在水邊成群地飛舞,在空中忽上忽下地追逐交配。當它們完成了傳代的任務後,雄的就死了,雌的把卵產在水裡後也結來了生命。
這樣看來,蜉蝣的壽命確實很短,早晨變成的蜉蝣只不過活了一天,而黃昏時才變出來的成蟲,也僅僅生活了幾個小時。因此被人們稱作「朝生暮死」。蜉蝣成蟲雖然壽命短,但它的幼蟲期在水裡卻要生活很久,一般要一兩年甚至三四年才能變成蜉蝣飛出水面,這樣算來,蜉蝣一生的壽命就不短了。即使只算成蟲期,蜉蝣也並不全是「朝生暮死」的,不同種的蜉蝣壽命長短也不同,有的可活一星期到十來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