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在我們這邊,我們叫它「蛣蟟龜」(節老龜),當然還有其它很多種俗稱,比如知了龜、知了猴、爬杈等等。
捉知了猴是兒時夏天時候最大的樂趣了,炎熱的夏季,老家的屋子裡沒有空調,只有小小的風扇,吃過晚飯後,約上幾位玩伴,拿著手提袋與一根長竹竿就奔向了田間的那片樹林裡,我們要儘早的趕到那裡,不然的話,隨著夜幕逐漸拉下,拿著手電筒的村民會很快的多起來。我們可以一直捉到月黑風高的時候,在濃濃的夜色下回去,即便是這樣,樹林裡仍然還有很多人。回到家中,清點數目,平均分配,每個人分個幾十隻還是可以的。
近些年來,數量就降低了許多,可能是捉得太過度了吧。而如今,像這種在樹林裡自然生長的知了猴已屬於野味了,原則上是不可以吃的了。
知了猴的壽命:
知了猴的種類繁多,壽命不一。世界上共有蟬2000餘種,但大多數的蟬的生命周期在3-5年之間,有的更短一些。蟬的大部分生長時間都在地下,真正出土存活的時間很短暫,最長只有2個月的時間。蟬在出土之後,會羽化為成蟲,此時的蟬最為漂亮,身體呈淡淡的青黃色,非常柔軟,翅膀為透明狀呈現出微微的黃白色,這時候的蟬通常會倒掛著,讓自己的翅膀完全伸展開,軀體慢慢的變硬,待逐漸適應外部的環境之後,蟬就會飛走了,之後就是爬在樹杈間開始叫喚了。
有一種蟬的生命周期最長,那就是周期蟬,僅分布於北美地區。有生命周期為13年的,就叫它十三年蟬,有生命周期是17年的,就叫它十七年蟬。
什麼是周期蟬呢?
顧名思義就是周期性地出現,其它時間不會出現,這與我們平時所見到的蟬不同。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蟬,比如2020年見到的蟬是2017年孵化(出生)的,2021年見到的蟬是2018年孵化的,2022年見到的蟬是2019年孵化的,所以每年都可以見到同種的蟬掘土而出。
而周期蟬是這樣的,比如十七年蟬,2020年我們看到了這種蟬出現了,那麼之後的十六年裡我們都不會再看到它們,直到2037年我們才會再次看到它們。簡而言之,它的生命周期就是這樣的,先是孵化之後鑽入地下,之後基本上就是在地下依靠吸食樹根的汁液生存了,直到孵化後的第十七年,十七年蟬才會掘土而出,在數個星期內完成羽化、交配、產卵的任務。雄性十七年蟬在交配之後就死亡了,雌性的十七年蟬會在產卵不久之後死亡。然後產下的卵會進入到下一個十七年周期內,孵化鑽入地下,歷經十七年……
同樣,十三年蟬也是如此,只是生命周期少了四年而已。
在2000餘種的蟬類家族中,為什麼北美地區的蟬如此奇怪呢?它們為什麼可以在地下蟄伏十幾年呢?生命周期竟這麼久?
一些生物學家認為這可能與規避天敵有關。到底怎麼回事,請聽我說,在常規的蟬類中,也就是平常的蟬,每年都會掘土而出,但每次都會被它們的天敵捕食殆盡,捕食性鳥類就是它們主要的天敵,每當蟬出現的時候,這些捕食性鳥類有了充足的食物,所以整個種群的數量也會在這個時間段內激增。
但是十七年蟬、十三年蟬掘土而出的時機就非常好了,美國農業部林業局的生態學家安德魯·利布霍爾德以及康奈爾大學的行為生態學家沃爾特·科尼格做過調查,在1966年至2010年間,每次當十七年蟬掘土而出的時候,當地的15餘種捕食性鳥類的種群數量都處在非常低的位置,通常是十幾年以來最低的水平。十七年蟬出現的時間正好是天敵數量最低的時段,這有利於十七年蟬的繁殖,十三年蟬在其它地方也差不多是如此的情況。
隨著人們的深入研究,對於這種周期蟬的周期性,規避天敵可能只是影響的因素之一,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等待人們的探究,但無論怎麼樣,其實追究到底都是自身演化以及自然篩選的結果。
對於題目而言,蟬在地下度過了多年的黑暗時光,剛剛破土而出沒幾天就被吃了,命是不是挺苦的?
自然界就是如此的殘酷,每種生物都需要生存下去,這個無法評說的。
你們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