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又快到了抓知了猴的季節了,幾乎每年的夏天,我都會回老家住幾天,不為別的,能在晚飯後拿著手電筒去樹林裡找到幾個知了猴足以。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知了猴會在夜晚出土,而不是白天呢?它是如何知道白天黑夜的呢?有兩個原因。
知了猴也就是蟬的幼崽,在我國不同的地方對它有著不同的稱呼,比如像我們山東許多地方就有不同的叫法:爬叉、節流龜、知了龜等等。不管什麼叫法,它都是一種動物,都是蟬的若蟲。
蟬的一生是短暫的又是漫長的。短暫是因為它出土變成成蟲之後,僅能活10天左右,而「漫長」而是因為它的卵需要在地下待平均2-5年。關於蟬為什麼選擇這種生存方式,我在昨天的文章中已經說了,在這裡就不多贅述了。感興趣的小夥伴請自行查閱。
蟬的一生需要蛻5次殼,有4次是在地下完成的,隨著不斷的蛻殼,蟬的若蟲越來越大,體表也越來越堅硬。在2-5年的時間內,蟬的幼蟲在地下以植物根部的汁液為食,冬天會轉入更深的地下躲避嚴寒。
終於,經過了四次蛻殼後,知了龜就要準備破土而出了。
知了龜的「重生之路」
在冬天,知了龜躲到了更深的地下,直到春天溫度上升後,它才會去上層的土壤中,繼續進食(植物根部的汁液),而在整個冬天,知了龜幾乎是不進食的。到達土壤上層後,隨著溫度不斷的升高,地溫也在不斷的升高。當4次蛻殼之後,知了龜在較高的地溫下就會來到地面的淺層,約10釐米的深度。
因此,溫度的變化是知了龜破土而出的第一信號,也是它能夠感知到的。當然,僅僅是靠溫度還是不夠的。由於知了龜想要蛻殼,必須在潮溼的環境下,所以,知了龜出土,大都集中在雨後的幾天內。
看到這裡,許多小夥伴會問了:夏天多雨,而且溫度都比較高,知了龜怎麼晚上才出來啊?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很簡單。許多抓過知了龜的小夥伴都知道,抓知了龜並不是只有等它爬到樹上用手電筒照,這一種方法,還有一種直接的方法就是把知了龜從洞裡弄出來。等到知了龜完成4次蛻皮後,它來到地面的淺層通常會有一個動作,那就是將地面上它所在的位置上開一個小孔。而將知了龜從洞裡弄出來就是通過這個小孔發現的它。
那麼,這個小孔是幹什麼用的呢?許多小夥伴說這是通氣用的,其實,在若蟲時期的蟬僅需要少量氧氣就足夠了,而土壤中本身就有少量的氧氣,這也是它能在地下待數年的原因。所以,小孔並不是通氣的,而是用來感受光線的。白天和晚上的光線強弱是它判斷是否出土的主要原因。
因此,對溫度的感知讓它來到了地面的淺層,而對光線的感知是知了猴出土的關鍵。
知了猴為什麼會選擇在晚上出土?
知了猴選擇在晚上出土顯然是對它最有利的時間段,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兩點。
第一,溼度
由於知了猴蛻殼成為蟬需要幾個小時的時間,其中僅僅是攀爬就需要1個小時的時間,蛻殼的整個過程也需要1個小時左右。所以,如何讓身體保持溼潤從而更好的蛻殼就很關鍵了。而晚上氣溫較低,而且沒有陽光的直射,有利於知了猴保持身體的溼度。
第二,天敵
蟬有很多的天敵,比如鳥類、蜥蜴、肉食性的昆蟲等等。這些天敵大都是晝出夜伏的。而蛻殼是蟬最薄弱的時候,此時遇到天敵,它們只能「任人宰割」。因此,選擇天敵活動較少的晚上,蟬能更大機率的存活,這就是動物本能的趨利避害。
總結
蟬選擇晚上出土無疑是對它最有利的,一方面能躲避烈日,一方面能夠大概率的躲避天敵。而它判斷白天和黑夜的主要方式就是通過地面上的小孔透過來的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