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猴都是晚上從地下爬出來,它是怎麼分辨白天黑夜的?

2021-01-09 科學獵奇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又快到了抓知了猴的季節了,幾乎每年的夏天,我都會回老家住幾天,不為別的,能在晚飯後拿著手電筒去樹林裡找到幾個知了猴足以。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知了猴會在夜晚出土,而不是白天呢?它是如何知道白天黑夜的呢?有兩個原因。

知了猴也就是蟬的幼崽,在我國不同的地方對它有著不同的稱呼,比如像我們山東許多地方就有不同的叫法:爬叉、節流龜、知了龜等等。不管什麼叫法,它都是一種動物,都是蟬的若蟲。

蟬的一生是短暫的又是漫長的。短暫是因為它出土變成成蟲之後,僅能活10天左右,而「漫長」而是因為它的卵需要在地下待平均2-5年。關於蟬為什麼選擇這種生存方式,我在昨天的文章中已經說了,在這裡就不多贅述了。感興趣的小夥伴請自行查閱。

蟬的一生需要蛻5次殼,有4次是在地下完成的,隨著不斷的蛻殼,蟬的若蟲越來越大,體表也越來越堅硬。在2-5年的時間內,蟬的幼蟲在地下以植物根部的汁液為食,冬天會轉入更深的地下躲避嚴寒。

終於,經過了四次蛻殼後,知了龜就要準備破土而出了。

知了龜的「重生之路」

在冬天,知了龜躲到了更深的地下,直到春天溫度上升後,它才會去上層的土壤中,繼續進食(植物根部的汁液),而在整個冬天,知了龜幾乎是不進食的。到達土壤上層後,隨著溫度不斷的升高,地溫也在不斷的升高。當4次蛻殼之後,知了龜在較高的地溫下就會來到地面的淺層,約10釐米的深度。

因此,溫度的變化是知了龜破土而出的第一信號,也是它能夠感知到的。當然,僅僅是靠溫度還是不夠的。由於知了龜想要蛻殼,必須在潮溼的環境下,所以,知了龜出土,大都集中在雨後的幾天內。

看到這裡,許多小夥伴會問了:夏天多雨,而且溫度都比較高,知了龜怎麼晚上才出來啊?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很簡單。許多抓過知了龜的小夥伴都知道,抓知了龜並不是只有等它爬到樹上用手電筒照,這一種方法,還有一種直接的方法就是把知了龜從洞裡弄出來。等到知了龜完成4次蛻皮後,它來到地面的淺層通常會有一個動作,那就是將地面上它所在的位置上開一個小孔。而將知了龜從洞裡弄出來就是通過這個小孔發現的它。

那麼,這個小孔是幹什麼用的呢?許多小夥伴說這是通氣用的,其實,在若蟲時期的蟬僅需要少量氧氣就足夠了,而土壤中本身就有少量的氧氣,這也是它能在地下待數年的原因。所以,小孔並不是通氣的,而是用來感受光線的。白天和晚上的光線強弱是它判斷是否出土的主要原因。

因此,對溫度的感知讓它來到了地面的淺層,而對光線的感知是知了猴出土的關鍵。

知了猴為什麼會選擇在晚上出土?

知了猴選擇在晚上出土顯然是對它最有利的時間段,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兩點。

第一,溼度

由於知了猴蛻殼成為蟬需要幾個小時的時間,其中僅僅是攀爬就需要1個小時的時間,蛻殼的整個過程也需要1個小時左右。所以,如何讓身體保持溼潤從而更好的蛻殼就很關鍵了。而晚上氣溫較低,而且沒有陽光的直射,有利於知了猴保持身體的溼度。

第二,天敵

蟬有很多的天敵,比如鳥類、蜥蜴、肉食性的昆蟲等等。這些天敵大都是晝出夜伏的。而蛻殼是蟬最薄弱的時候,此時遇到天敵,它們只能「任人宰割」。因此,選擇天敵活動較少的晚上,蟬能更大機率的存活,這就是動物本能的趨利避害。

總結

蟬選擇晚上出土無疑是對它最有利的,一方面能躲避烈日,一方面能夠大概率的躲避天敵。而它判斷白天和黑夜的主要方式就是通過地面上的小孔透過來的光線。

相關焦點

  • 今年多了個閏4月,什麼時候抓知了猴?它是如何分辨白天黑夜的?
    而這種動物就是知了,每年最熱的時候就是知了叫得最歡的時候。那今年多了一個閏四月,什麼時候抓知了猴最合適呢?為何知了猴都是晚上才從地下爬出來,它們是如何分辨白天和黑夜的呢?答案來了!知了猴對於北方的朋友來說,可是一種童年難忘的美食,是從小就吃到大的。每年到了夏季的傍晚時分,吃過了晚飯,很多人就都會去樹林裡抓知了猴。
  • 知了猴為何天黑後才爬出來?在地底下依靠什麼為生,需要呼吸嗎?
    而它就是蟬的幼蟲,在古代的時候名字很高大上叫金蟬,而在民間普遍叫它知了猴,一方面是這種昆蟲的表皮顏色和金絲猴很相似,另外一方面是知了猴很會爬樹,就像猴子一樣在樹上很靈活。同時在樹上的時候,知了猴的外形看起來也和猴子有點形似,因此民間普遍叫它知了猴。
  • 夏季捕捉知了猴有訣竅,掌握這三個訣竅,你也能一晚上捕捉幾百個
    往往我們捕捉知了猴,都是在柳樹、楊樹、榆樹、白辣條、蘋果樹、梨樹、桃樹,這些樹種下進行捕捉。養殖過知了猴的人應該都知道,知了猴最少需要在地下生存三年以上,才會逐漸從地下爬出來。而一般成蟲知了,會選擇一些枝條比較多,且比較高的樹枝產卵。所以,最少需要選擇5年以上的樹齡,其樹下才可能有知了猴爬出。
  • 「知了猴」將大量出沒,「禁野令」之下還能吃知了猴嗎?
    導讀:又到了抓「知了猴」的季節,「禁野令」來了,知了猴還能吃嗎?天氣是越來越熱了,如今地攤也放開了,很多人到了晚上都出來擺地攤了。在夜宵攤上,入侵物種小龍蝦就是最火爆的,很多人都會特意點上一份,邊喝啤酒邊吃小龍蝦,真是一種享受。
  • 知了在樹上產卵,為何知了猴卻在地裡爬出來?它們打洞的土哪去了
    俗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這個期間的溫度開始炎熱起來了,但是還沒有達到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都是在大暑節氣的時候才最熱。而天氣一悶熱,知了也就是蟬,就出來鳴叫了。其實知了的一生要經歷卵、若蟲和成蟲這三個階段,在它們沒有銳變成為知了之前,是一種很有營養又美味的野味,在各地也有不同的俗稱,比如知了猴、知了龜、節老龜、爬叉等。我們都知道知了是在樹上產卵的,而知了鳴叫就是為了吸引異性過來交配的。
  • 知了猴哪個部位可以吃,外殼能吃嗎?知了猴的食用禁忌有哪些?
    每當知了叫的時候,晚上很多人會去野外抓知了的幼蟲——知了猴回家來食用。近些年知了猴成為了夜宵市場的小網紅,有人還說它要比小龍蝦好吃、有營養。不過現在知了猴數量少了,因此價格也貴了,目前確實要比小龍蝦貴得多,普遍都是在七八十塊錢一斤了。吃過小龍蝦的都知道,它是需要掐頭去尾,只吃中間部分。那知了猴哪個部位不能吃,外殼也能吃嗎?知了猴的食用禁忌有哪些?
  • 知了猴從地下鑽出後,洞裡面的土不見了,被它自己吃了嗎?
    近期正是知了猴較多的季節,對於生活在農村的朋友來說,吃完晚飯,拿著手電筒,帶一個瓶子,自家周圍轉悠一圈,運氣好的話,能捉到幾十個,不論是自己留著吃,還是賣給收購的小販,都是比較好的選擇。其實,關於知了猴,相信不少朋友有這樣一個問題,知了猴是從地下的洞中鑽出來的,知了猴鑽出來之後,地下形成一個洞口,但是洞口處卻沒有多餘的土,那麼洞中的土去哪了呢?關於這個問題,筆者也問了不少朋友,得出的答案有幾點,大家一起來看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樣。
  • 知了猴幼蟲在地下要蟄伏好幾年,以什麼為食?不怕被螞蟻吃掉嗎?
    這種野味就是知了猴,也叫爬叉、知了龜、節老龜等,在古代中醫上也叫它金蟬,這名字可是非常高大山的。其實知了猴是知了(蟬)的若蟲,其一生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而知了猴是在若蟲階段,是還沒有完全變態的昆蟲,等到「金蟬脫殼」以後就羽化為成蟲了。
  • 蟬幼蟲「知了猴」成美食 村民瘋狂捕抓一晚賺數百元( 1 / 4 )
    中國網圖片庫 雨盛/攝2015年07月05日,安徽省六安市,村民劉大爺白天用光滑寬大的膠紙粘住白楊樹一米高的部位。最近在安徽省六安市蘇家埠灘上,數千棵白楊樹都被裹上膠紙。那裡的晚上出現了一道奇特風景,居住在那裡的居民都打著手電筒,穿梭在白楊樹林中,捉蟲子,這蟲子身價還高,這是什麼蟲子呢,原來是「知了猴」,「知了猴」是知了的幼蟲—蟬的蛹蟲,雖是美味佳餚,但價格不菲,在當地的村民眼裡,這黑黑的「知了猴」就是從土裡穿出的金疙瘩。
  • 農民瞅準市場養知了猴 一夏收入七八十萬(圖)
    在手電筒的強光下,記者看到,碗口粗細、排列整齊的楊樹上,每棵都爬滿了知了猴,少則十幾隻,多則四五十隻,捉起來也不費勁,不到半個小時的功夫,潘永昌就捉了300多隻。記者發現,每棵樹的齊腰部位,都無一例外纏著一圈膠帶。「膠帶表面很滑,知了猴爬到這裡,就沒法繼續往上爬了,方便捕捉。」潘永昌說。
  • 養殖戶蓋棚養知了猴發家 一個夏天收穫80萬元
    時下,正是知了猴大量上市的季節,許多市民也都趁夜到森林裡捉知了猴。其實,市場上賣的知了猴不都是純野生的,在黃島區寶山鎮有位農民名叫潘永昌,他已經養殖知了猴7年多了。記者只需要把樹上一隻只的知了猴捉起即可,不到半小時的功夫就捉到了200多隻。記者發現,每棵樹的齊腰部位,都無一例外纏著一圈膠帶。 「膠帶表面很滑,知了猴爬到這裡,就沒法繼續往上爬了。」潘永昌說。知了猴出來後,如果不及撿拾,很容易被其它動物吃掉。每天晚上,他都會要求親友來協助捉知了。當然,除了能吃,並且還能得到一部分工資。
  • 今年知了猴價格一路飆升,這樣會不會造成野生知了猴數量減少
    歡迎關注棒奔霸,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金蟬也叫做知了猴、爬杈等等諸多名字,這幾年很受青睞,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炎炎夏季不可或缺的一道食材,隨著野生知了猴數量的急劇下降,金蟬的價格也是一路飆升,先不說金蟬價格的高低是否和金蟬減少有關係,只能說即使金蟬價格不是這麼高,金蟬的數量還是會持續的下降,這是為什麼呢?
  • 知了猴蛻完皮就不能吃了?行家:剛蛻皮的才好吃,附抓知了猴攻略
    小季最近也是加入到了捉知了猴的大軍之中,基本上都是晚上7點半從家出發,然後摸到差不多9點左右打道回府,運氣好的時候一晚上能摸六七十隻,運氣差的時候,基本上一晚上摸十幾隻。現在的小樹林可是一年當中最熱鬧的季節,大家一塊摸著知了猴,一塊開著玩笑,摸知了猴是次要的,主要是在家沒事出來玩。
  • 三伏將至,知了猴出現,吃知了猴對身體有危害嗎?看完有數了!
    三伏天馬上就要到了,對於喜歡吃美食的人來說,有一種美食即將出爐,對,這種美食就是知了猴。知了猴是蟬的幼蟲,從土中爬出來還沒開始蛻殼時的狀態。往年人們對吃知了猴並沒有什麼其它想法,但是由於今年情況特殊,很多人會問,吃知了猴有危害嗎?
  • 「知了猴」在樹上產卵,可幾年後蛹卻從土裡爬出來,這是為什麼呢
    一到夏天來臨,它就會站在樹上''知了-知了-知了''地叫個沒完,而且各地也有不同的俗稱,比如知了猴、知了龜、節老龜、爬叉等。那為什麼知了的若蟲——知了龜卻是從地裡爬出來的呢?蟬是一種昆蟲,又稱「知了」。其種類較多,雄蟬的腹部有一個發聲器,能連續不斷地發出響亮的聲音;雌蟬雖然在腹部也有發聲器,但不能發出聲音。
  • 吃「知了猴」的人越來越多,再過10年,知了猴會絕種嗎?
    特別是在農村,樹木蔥蔥,每棵樹上都趴著幾隻蟬在「引吭高歌」,夏天似乎就是它的主場,這也讓不少幹完活準備休息的老農們發了愁。然而近年來,蟬的幼蟲(知了猴)卻成了當下不可多得的美味,無論夜市攤,還是餐館裡到處都有它的身影,知了猴的身價也開始「暴漲」,從之前的5毛一隻賣到1元一隻,有的地方甚至能賣到1塊5。
  • 蟬在樹上產卵,為什麼從地下出來?它打洞的土去哪了?
    最近「知了猴」非常的「熱」,因為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掃蕩」知了猴的季節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近些年,知了的叫聲越來越「微弱」了,而主要的原因就是每年的夏天它們都被作為「下酒菜」端上了餐桌。許多人都知道知了猴是怎麼沒的,但很少人知道它是怎麼來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蟬的一生。
  • 金蟬要在地下幾年才爬出來,難道螞蟻不吃它嗎?打洞的土到哪去了
    文/農夫也瘋狂 雖然現在已經立秋了,但是在農村裡不少人還是會在天黑了以後,去到野外捉知了猴,也就是治了的幼蟲,在古代的時候也叫它金蟬。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再加上知了猴的營養價值好,相當的美味,在民間還有著「唐僧肉」的美譽。
  • 知了猴在樹上產卵,為何卻從土裡爬出來?
    蟬,又稱知了猴,是不完全變態昆蟲,在蟬的一生中要經歷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其中卵一般是越冬之後在次年的六月份左右開始孵化,若蟲經歷的時間最長,大約是3年以上的時間,而成蟲經歷的時間最短,只有2個多月的時間。 蟬在樹枝上產卵,為何卻從土裡爬出來?
  • 農村常見的「知了猴」,在洞裡真的不怕螞蟻吃它嗎?
    知了猴(金蟬、爬蚱)在農村比較常見,每年到了夏季,得到不少人的「喜愛」,原因主要有2點,其一,可以捉了之後賣錢,根據區域和時間不同,一個能賣到好幾毛,一晚上能捉幾十上百個,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收益還是不錯的;其二,近些年來,食用金蟬成為了比較「流行」的趨勢,不論是油炸,還是燒烤,在炎熱的夏季,都得到了食客們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