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是知了猴大量上市的季節,許多市民也都趁夜到森林裡捉知了猴。其實,市場上賣的知了猴不都是純野生的,在黃島區寶山鎮有位農民名叫潘永昌,他已經養殖知了猴7年多了。在他承包的200餘畝樹林裡,最多的時候每晚能收穫三四萬隻知了猴,一個夏天能收穫80萬元,成遠近聞名的「金蟬大王」。
樹上爬滿知了猴
25日晚7時許,潘永昌帶領記者拿著手電筒,進入樹林捕捉知了猴。記者看到,碗口粗細、排列整齊的楊樹上,每棵都爬滿了知了猴,少則十幾隻多則四五十隻。記者只需要把樹上一隻只的知了猴捉起即可,不到半小時的功夫就捉到了200多隻。記者發現,每棵樹的齊腰部位,都無一例外纏著一圈膠帶。 「膠帶表面很滑,知了猴爬到這裡,就沒法繼續往上爬了。」潘永昌說。知了猴出來後,如果不及撿拾,很容易被其它動物吃掉。每天晚上,他都會要求親友來協助捉知了。當然,除了能吃,並且還能得到一部分工資。
蛻變的知了味更鮮
過了一會記者看到,一隻「漏網」的知了猴正在蛻皮,大半個身子已經出來,但翅膀還沒有展開,它倒掛在半空中,偶爾抖動一下,讓翅膀越來越舒展,「這時的知了翅膀還是軟的,依然不能飛;等到第二天早上脊背變成黑色,它就可以自由飛翔了。」現在直接帶回去,放在油裡一炸,味道更鮮美,而知了的皮也可以明目。
記者注意到每棵樹中間掛著很多樹枝,潘永昌告訴記者,這可不是普通的樹枝,這些樹枝裡都是知了猴的卵,每棵樹上都掛著這麼四五紮樹枝,樹枝裡都是知了猴的卵,它們會隨著自然環境落地生長。他曾跑遍全國各地,搜集知了的卵,經過多次培育,目前形成自己的品種。
「起初我覺得知了猴都在地下生活,就把帶知了卵的樹枝直接就埋在地下了。」潘永昌說,結果過段時間,他把泥土挖開一看,卵已經全都死了。 「查閱資料才知道卵需要先在樹枝裡孵化成幼蟲,幼蟲再進到土裡生長。」潘永昌說,於是他才到處學習,建起了幼蟲孵化大棚,開始大量養殖知了猴。
30畝大棚培育知了
「這些白色小蟲,就是知了的幼蟲。 」潘永昌指著「育苗大棚」內一根枯枝說。記者仔細一看,才發現樹枝上果然有些小蟲,個頭比螞蟻大不了多少,通體潔白半透明,在那兒笨拙地挪動著。潘永昌說,只要把這些小傢伙撒到樹底下,它們在地面爬十幾分鐘後,就會鑽入土中,吸食植物根系養分,慢慢長大。 「它們得在地下生長很久,少則二三年,多則十幾年才能爬出地面。」潘永昌說,因為知了猴只吸食根上的養分,沒有任何專門的飼料可以餵它,所以養殖的跟野生的營養成分是完全一樣的,「這些成果都是經過我反覆試驗得出的,適合當地生長的結果。 」 (記者 王漢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