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村民一個夏季能掙上萬元】當地居民劉大爺提著一小桶開始從白楊樹林裡逮起知了猴(蟬),一晚他正常能逮五斤到八斤左右,路邊的小商販已每斤35元直接收購,一晚收入一般在200元到300元不等。這些收購的知了幼蟲少數供應當地一些飯店,多數販賣到菏澤、運城等地,粗略估算,一位村民一般一個夏季能掙上萬元收入。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村民捕抓一晚賺數百元
最近在安徽省六安市蘇家埠灘上,數千棵白楊樹都被裹上膠紙。居民晚上都打著手電筒捉一種叫做「知了猴」的蟲子。光滑寬大的膠紙粘住白楊樹一米高的部位,傍晚,「知了猴」出土後本能地往樹上爬去,爬到被膠紙粘住的地方,由於膠紙比較滑,再也爬不上去了,被圍堵的知了猴就這樣聚集在樹體的四周。
據悉,「知了猴」是知了的幼蟲、蟬的蛹蟲,雖是美味佳餚,但價格不菲,在當地的村民眼裡,這黑黑的「知了猴」就是從土裡穿出的金疙瘩。
當地居民劉大爺提著一小桶開始從白楊樹林裡逮起知了猴(蟬),一晚他正常能逮五斤到八斤左右,路邊的小商販已每斤35元直接收購,一晚收入一般在200元到300不等。這些收購的知了幼蟲少數供應當地一些飯店,多數販賣到菏澤、運城等地,粗略估算,一位村民一般一個夏季能掙上萬元收入。
在繁華的夜市裡,一些大排擋將清洗乾淨的知了幼蟲用油炸後放上作料,成為餐桌上美味佳餚。據了解,由於野生「知了猴」不僅風味獨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而且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所以市場需求量這幾年越來越大,價格更是一路飆升。為保持「知了猴」新鮮,當晚便有不少攤販在村頭道路邊擺攤設點、點燈收購,隨後再迅速轉手給外地客商。
知了猴爬上餐桌 渾身是寶被稱"唐僧肉"
金蟬,俗稱「知了猴」「知了龜」,就是蟬在沒脫殼之前的若蟲狀態。今年,這知了猴可是火了,前幾天有媒體報導,小小的知了猴,今年的產值竟然已經達到了三四個億,網絡上又爆出新聞,今年浙江永康市特別流行吃知了猴,一天內竟然能吃掉了五噸,一斤知了猴的價格已經上百元,令人膛目結舌。為何今年的知了市場會如此火爆?它是自然生長的還是人工養殖的?到底有怎樣的營養價值呢?
探秘金蟬養殖 好吃卻難養
當下正值知了猴上市的時間,今年的市場上,知了猴價格從入夏以來一路飆升。這些年吃知了猴的人一年比一年增加,自然界中的知了猴是一年比一年少,所以導致價位上升,每一年上升,在09年的時候十幾塊錢一斤,到現在漲到5,60一斤。
有人說,知了猴不好養,見效慢,加上環境不斷變化,因此養殖戶的積極性都不高,原先有很多人摸索著進行養殖,最終也都無功而返。這個小小的知了猴,難道養殖起來真的有這麼難嗎?其實知了猴養殖的和野生的也沒有什麼區別,它同樣都是在樹根上生長,不像養殖別的,給它添加劑啊,飼料什麼的,這個只有環境的區別,沒有別的區別。
人工養殖金蟬類似野生
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曾在《昆蟲記》中這樣描寫了蟬的一生「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樂,這就是蟬的生活」.其實,人工養殖的知了猴,它的生存狀態與野生的幾乎是完全一樣,從卵到蟬,至少需要四年的時間,在園鳴養殖基地,記者看到了處於各個時期下蟬的生長狀態。
蟬的卵產在樹枝內,而被產卵的樹枝就會枯死,這也是劉大哥在採集卵枝時的判斷標準,而要檢查枝條內的蟬卵,必須要將枝條旋轉擰斷才可以。這一公分裡面大概十幾個,這一枝有二十多公分,大概也就是三百粒,這一隻裡面有三百個幼蟲,多的還要多,多的能達到四百到五百。
成活率僅3-5成
在自然界中蟬屬於「弱勢群體」,無論是處於哪個階段的蟬,它除了要面對殘酷的自然環境以外,還要面對眾多的天敵,例如癩蛤蟆、蛇、鼠、刺蝟、麻雀和螳螂,都對它情有獨鍾。而經過人工孵化,蟬的出卵率能夠達到80%,如果是野生的,出卵率也就是在30%左右,而成活率僅有3%-5%.
小小的知了猴在潛伏三年的時間之後,變成為成年的若蟲,也就是我們在市場上常見到的知了猴,隨後再通過金蟬脫殼,演變為最終形態「知了」,而蟬在脫殼之後的20天,又開始交尾產卵,產卵過後很快就會結束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