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的傍晚,村裡的小夥伴會結伴沿著水渠邊的楊樹,摸「知了猴」。「知了猴」剛剛從土裡鑽出來,都在樹根,有時被草擋著,因為沒有手電筒,都靠去「摸」。
天沒有完全黑下來,蠕動很慢的「知了猴」被眼尖的夥伴看到,就會聽到歡快的叫聲,「我摸了一隻」。其他沒有摸到的人會搶先跑到前面去佔地理先機。
「快來,這棵樹上好多。」於是,我們呼啦一下子都圍過去,順著那棵大楊樹繞圈,比誰眼尖手快。
"哎呀,我還以為是知了猴呢,原來是一坨樹膠,太黏了。」
"哈哈哈哈哈……"
一路走,一路摸,誰也沒有在意天更黑了,只能靠剛剛升起的月光探路。聽著手提的小桶裡「悉悉索索」的聲音,沒有一個人提出要回家。
水渠北邊是村裡的公墳場,一走到這一塊,我們都會加快腳步,有慌不擇路掉到乾渠裡的,有嚇得大叫的,但手裡放「知了猴」的小桶都穩穩的抱在懷裡。
一般,我們繞著水渠轉到村西頭,就能看到影影綽綽的馬燈的光亮。
「剛,都幾點了,快回家了!」這時家人的叫聲劃破了夏日的夜空。
被帶回家的「知了猴」用盆扣著,有一晚上褪殼變知了的,有被悶死的,但都免不了一個命運,就是下油鍋。油炸的"知了猴」可是那時難得的美味。
一個味道,一段回憶。童年有太多趣事,摸「知了猴」該是最具有時代性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