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猴在樹上產卵,為何卻從土裡爬出來?

2020-12-01 騰訊網

蟬,又稱知了猴,是不完全變態昆蟲,在蟬的一生中要經歷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其中卵一般是越冬之後在次年的六月份左右開始孵化,若蟲經歷的時間最長,大約是3年以上的時間,而成蟲經歷的時間最短,只有2個多月的時間。

蟬在樹枝上產卵,為何卻從土裡爬出來?

每年的七月下旬,當雌蟬開始產卵時,它會尋找很細的嫩枝在上面產卵,嫩枝的直徑一般在1cm左右,雌蟬的產卵器很尖銳,可以刺破嫩枝,會在嫩枝上刺下一個個深0.5-1cm左右的產卵室,雌蟬就在這裡產卵。

由於嫩枝被刺了很多個小洞,這樣的話嫩枝的營養物質與水分的吸取就受到很大影響,不用多久,嫩枝就會枯萎,枯萎的樹枝掉落在樹下,當蟬卵孵化出來,幼齡的若蟲就會鑽入地下,依附在樹根上,靠吸食樹根的汁液生長,在地下,它需要生活3-5年的時間。3-5年之後,末齡若蟲就會掘土而出,順著樹幹爬上樹梢,準備蛻變成成蟲,蛻變成成蟲之後,就要開始準備交配產卵了,成蟲的壽命很短暫,大約2個月的時間吧。不過,能活到交配產卵的成蟲並不太多,畢竟還有很多的天敵在等待著它們的掘土而出呢,比如人類。

說到這裡就可以回答問題了,總結一句話就是,雌蟬是在樹枝上產卵的,樹枝枯萎之後掉在地上了,卵孵化之後,幼蟬就鑽入地下了,之後自然就要從土裡爬出來。

當然嘍,並不是所有枯萎的樹枝最終都會掉在地上,即便不掉,等到越冬之後的次年六月份,剛孵化出來的幼齡若蟲會自己順著樹幹爬下去鑽入地下。

有人會疑問,為什麼蟬的幼體一定要鑽入地下呢,在樹上不一樣可以吸食植物汁液嗎?而且鑽入地下了,等到爬上來的時候還需要獨自面對這麼多的天敵,何苦呢?

很顯然的問題,繼續待在樹上的存活率很低很低,在外面,不僅颳風下雨,還有雨雪霜凍天氣,環境過於惡劣。不僅如此,還有眾多的天敵在等著它們,3-5年的時間裡不知道要經歷多少的變故,最終能活下來的估計寥寥無幾,甚至於「無」。

在地下,環境就很安逸了,存活率極高,即便將來在爬上樹幹的時候被天敵逮住了,也不要緊,畢竟地下的「兄弟們」還有很多,天敵們是吃不完的。

對此,之前也有人提過一個問題,說:蟬在地下苦等那麼多年,只為了破土而出的那一天,可是剛剛出土就被逮住了,豈不悲催?

昆蟲的世界我們人類是無法理解的,所以也不要用人類的情感去看待這個問題。對於蟬這種昆蟲來說,你說它有高等意識嗎?肯定沒有的,蟬從卵到成蟲,它的所有行為其實都是作為蟬這種生物的本能驅使,或者說是基因驅使它們本能的就去做的,打個比方,基因就是代碼,蟬只是本能地去執行就可以了,不需要多麼高等的意識支配。

蟬的營養價值如何,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愛吃它們?

蟬有「唐僧肉」的美譽,這是因為它的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是難得的高蛋白低脂食物,蟬蛻下的殼還是有名的中藥材呢。蟬富含人體多種必需的胺基酸與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有益處。

儘管好處多多,但也不宜多吃,這是因為它是高蛋白食物,吃多了會加重消化負擔,而且,蟬體內的異性蛋白分子含量很高,這可能會對易過敏人群構成過敏源,所以過敏體質的人群應慎吃。再者來說,蟬現在也是野味的一種了,原則上是不允許吃的了。

相關焦點

  • 「知了猴」在樹上產卵,可幾年後蛹卻從土裡爬出來,這是為什麼呢
    一到夏天來臨,它就會站在樹上''知了-知了-知了''地叫個沒完,而且各地也有不同的俗稱,比如知了猴、知了龜、節老龜、爬叉等。那為什麼知了的若蟲——知了龜卻是從地裡爬出來的呢?蟬是一種昆蟲,又稱「知了」。其種類較多,雄蟬的腹部有一個發聲器,能連續不斷地發出響亮的聲音;雌蟬雖然在腹部也有發聲器,但不能發出聲音。
  • 知了在樹上產卵,為何知了猴卻在地裡爬出來?它們打洞的土哪去了
    而天氣一悶熱,知了也就是蟬,就出來鳴叫了。其實知了的一生要經歷卵、若蟲和成蟲這三個階段,在它們沒有銳變成為知了之前,是一種很有營養又美味的野味,在各地也有不同的俗稱,比如知了猴、知了龜、節老龜、爬叉等。我們都知道知了是在樹上產卵的,而知了鳴叫就是為了吸引異性過來交配的。那為什麼知了的若蟲——知了龜卻是從地裡爬出來的呢?它們打洞時的土哪裡去了呢?
  • 蟬在樹上產卵,為什麼從地下出來?它打洞的土去哪了?
    最近「知了猴」非常的「熱」,因為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掃蕩」知了猴的季節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近些年,知了的叫聲越來越「微弱」了,而主要的原因就是每年的夏天它們都被作為「下酒菜」端上了餐桌。許多人都知道知了猴是怎麼沒的,但很少人知道它是怎麼來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蟬的一生。
  • 知了猴哪個部位可以吃,外殼能吃嗎?知了猴的食用禁忌有哪些?
    文/農夫也瘋狂 在炎熱的夏季,一到中午的時候,就經常能聽到知了在樹上一遍又一遍的「唱歌」。這是知了吸引異性的一種方式,它們的壽命很短,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裡和異性交配,然後雌性快速產卵。這也是為什麼天氣越熱,知了叫得越歡的原因。
  • 北方的農村,為何很多人愛吃知了猴,而蟬卻沒人吃,蟬能吃嗎?
    摘要:北方的農村,為何很多人愛吃知了猴,而蟬卻沒人吃,蟬能吃嗎?文/農夫也瘋狂「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這是羅大佑的經典歌曲《童年》中的歌詞,每年到了夏季,當聽到知了在樹上鳴叫的時候,就會想起這首歌曲。對於很多的80後來說,這首歌應該是耳熟能詳了吧!
  • 知了猴為何天黑後才爬出來?在地底下依靠什麼為生,需要呼吸嗎?
    而它就是蟬的幼蟲,在古代的時候名字很高大上叫金蟬,而在民間普遍叫它知了猴,一方面是這種昆蟲的表皮顏色和金絲猴很相似,另外一方面是知了猴很會爬樹,就像猴子一樣在樹上很靈活。同時在樹上的時候,知了猴的外形看起來也和猴子有點形似,因此民間普遍叫它知了猴。
  • 知了猴市場上70元一斤,養殖知了猴是不是很賺錢?答案來了
    知了猴在市場上賣70元一斤,那麼養殖一畝知了猴是不是很賺錢?答案來了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的野菜,野果,野生魚成為許多人稀罕的美食。知了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鋅等微量元素,尤其是蛋白質含量非常高,100克知了含有71克的蛋白質,是難得的低脂肪高蛋白食物,同時知了猴含有極高的藥用價值,知了龜含有豐富的甲殼素,能夠緩解皮膚衰老,傳統中醫認為知了猴有止咳生津滋陰補腎的功效,蟬蛻還是一味常用中藥材。在山東,河南等地早有食用知了猴的食俗,稱知了龜為「唐僧肉」。
  • 「知了猴」開始上市了,已經有人工養殖了,為何價格還這麼貴?
    還記得小時候一到夏天,特別是雨後的涼爽,我和小夥伴經常相約去樹幹知了猴,那時候純粹是為了玩而去抓;長大後,小時候快樂的時光就結束了,因為已經知道「知了猴」營養價值非常高,這變成了我們是為了吃而去抓。不同的年代,對追求的方式不一樣,作為農村人,我來說說我們村的知了猴。
  •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金蟬被稱唐廋肉知了猴養殖技術受推崇
    光滑寬大的膠紙粘住白楊樹一米高的部位,傍晚,「知了猴」出土後本能地往樹上爬去,爬到被膠紙粘住的地方,由於膠紙比較滑,再也爬不上去了,被圍堵的知了猴就這樣聚集在樹體的四周。據悉,「知了猴」是知了的幼蟲、蟬的蛹蟲,雖是美味佳餚,但價格不菲,在當地的村民眼裡,這黑黑的「知了猴」就是從土裡穿出的金疙瘩。
  • 知了猴幼蟲在地下要蟄伏好幾年,以什麼為食?不怕被螞蟻吃掉嗎?
    摘要:知了猴幼蟲在地下要蟄伏好幾年,以什麼為食?不怕被螞蟻吃掉嗎?文/農夫也瘋狂現在已經是七月下旬了,天氣是非常的悶熱了,到了中午的時候常聽到樹上有知了在一遍又一遍的鳴叫。吃過知了猴的朋友們都知道,知了猴的幼蟲要在地下蟄伏3-5年的時間,甚至還要更長的時間,直到慢慢長大成了知了猴以後才從地裡鑽出來。那在地下的時候,知了猴的幼蟲吃什麼呢?螞蟻也是在地下築巢的,難道不怕被螞蟻吃掉嗎?這裡我們先來了解第一個問題,知了猴的幼蟲在地底下吃什麼。知了猴從幼蟲成長為若蟲是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一般要三年,或者是五年,時間長的需要十幾年。
  • 知了猴從地下鑽出後,洞裡面的土不見了,被它自己吃了嗎?
    其實,關於知了猴,相信不少朋友有這樣一個問題,知了猴是從地下的洞中鑽出來的,知了猴鑽出來之後,地下形成一個洞口,但是洞口處卻沒有多餘的土,那麼洞中的土去哪了呢?關於這個問題,筆者也問了不少朋友,得出的答案有幾點,大家一起來看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樣。
  • 童年趣事——摸「知了猴」
    一到夏天的傍晚,村裡的小夥伴會結伴沿著水渠邊的楊樹,摸「知了猴」。「知了猴」剛剛從土裡鑽出來,都在樹根,有時被草擋著,因為沒有手電筒,都靠去「摸」。天沒有完全黑下來,蠕動很慢的「知了猴」被眼尖的夥伴看到,就會聽到歡快的叫聲,「我摸了一隻」。
  •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油炸知了猴做法步驟(圖)
    近日有媒體報導,安徽省六安市蘇家埠灘上的居民掀起了一場捕獲「知了猴」的熱潮。所謂「知了猴」,實際上就是蟬的幼蟲,也叫做蟬猴。蟬猴性寒、味香,具有解熱定驚等功能,營養豐富,味道可口。蟬以吸食樹根汁生長,當年夏季產卵入土,生長兩年後出土;它全身是寶,幼蟲含有大量的高蛋白,可食用,蟬殼是中藥的明目藥材;幼蟲夏季收購後,裝入冰櫃冷凍保鮮,可全年食用。  不過蟬猴屬於異種蛋白,有過敏體質的人最好還是不要吃。
  • 知了猴的營養價值你知道嗎
    知了猴的營養價值你知道嗎 2020-08-20 15: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養殖知了猴也是「喝」樹汁 -齊魯晚報數字報刊
    養殖知了猴也是人工養殖的知了猴,也要經過這樣的生長曆程,其生存狀態與野生的幾乎完全一樣,從卵到蟬,至少需要三四年的時間。採集卵枝>> 卵的自然成活率不到3%  16日,記者來到曹偉在鄒城的知了猴養殖基地——一片十畝地的楊樹林。  曹偉說,蟬把卵產在樹枝上,被產卵的樹枝就會枯死,這也是人們採集卵枝的一個判斷標準。
  • 知了猴都是晚上從地下爬出來,它是怎麼分辨白天黑夜的?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又快到了抓知了猴的季節了,幾乎每年的夏天,我都會回老家住幾天,不為別的,能在晚飯後拿著手電筒去樹林裡找到幾個知了猴足以。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知了猴會在夜晚出土,而不是白天呢?它是如何知道白天黑夜的呢?有兩個原因。
  • 夏季捕捉知了猴有訣竅,掌握這三個訣竅,你也能一晚上捕捉幾百個
    可如果在樹蔭下擺一個搖搖椅,聽著樹上的知了唱歌,再來點冰啤酒配油炸知了猴,我想這個夏季還是很不錯。但現在的知了猴越來越貴,很多像我一樣的人,是捨不得花錢購買市場上的知了猴。養殖過知了猴的人應該都知道,知了猴最少需要在地下生存三年以上,才會逐漸從地下爬出來。而一般成蟲知了,會選擇一些枝條比較多,且比較高的樹枝產卵。所以,最少需要選擇5年以上的樹齡,其樹下才可能有知了猴爬出。
  • 「知了猴」將大量出沒,「禁野令」之下還能吃知了猴嗎?
    導讀:又到了抓「知了猴」的季節,「禁野令」來了,知了猴還能吃嗎?天氣是越來越熱了,如今地攤也放開了,很多人到了晚上都出來擺地攤了。在夜宵攤上,入侵物種小龍蝦就是最火爆的,很多人都會特意點上一份,邊喝啤酒邊吃小龍蝦,真是一種享受。
  • 知了猴蛻完皮就不能吃了?行家:剛蛻皮的才好吃,附抓知了猴攻略
    小季最近也是加入到了捉知了猴的大軍之中,基本上都是晚上7點半從家出發,然後摸到差不多9點左右打道回府,運氣好的時候一晚上能摸六七十隻,運氣差的時候,基本上一晚上摸十幾隻。現在的小樹林可是一年當中最熱鬧的季節,大家一塊摸著知了猴,一塊開著玩笑,摸知了猴是次要的,主要是在家沒事出來玩。
  • 「金蟬脫殼」說的就是知了猴,要在地裡生活幾年,金蟬為何要脫殼
    金蟬其實就是知了(蟬)的幼蟲,其要在地裡生活好幾年,等到發育完全了之後才會從地裡爬出來蛻皮羽化,而成語「金蟬脫殼」說的就是這種昆蟲。那你可知道,為什麼金蟬要脫殼嗎?不脫殼會怎樣呢? 在夏季的中午,常聽到知了,也就是蟬在樹上一遍一遍的鳴叫,而這也是它們吸引異性過來交配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