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樂,這就是蟬的生活。」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曾在《昆蟲記》中這樣描述蟬的一生。人工養殖的知了猴,也要經過這樣的生長曆程,其生存狀態與野生的幾乎完全一樣,從卵到蟬,至少需要三四年的時間。 採集卵枝>> 卵的自然成活率不到3% 16日,記者來到曹偉在鄒城的知了猴養殖基地——一片十畝地的楊樹林。 曹偉說,蟬把卵產在樹枝上,被產卵的樹枝就會枯死,這也是人們採集卵枝的一個判斷標準。在白蠟樹上產的卵是最優質的,這樣一條卵枝價格要在3毛到5毛錢。野外的卵枝逐年減少,每年以5分到1毛的價格增長。 他在屋頂搭了一個簡易的孵化室,搭的架子上堆了許多有蟬卵的卵枝。「過冬時,30%的卵會被凍死,要經常曬太陽,曬得過多又會丟失水分,卵會幹死。一條卵枝上的150粒卵,存活率不會超過50%。卵的自然成活率更低,不到3%。」曹偉說。 孵化蟬蟻>> 三分鐘鑽進地下才能活 每年六月中下旬,幼卵就會孵出蟬蟻,曹偉把這些帶有蟬蟻的枝條從屋頂挪到地面。他建造了一個簡易的卵室,把卵枝放在架子上,下面扯一塊大的塑料布,中間挖個洞,形成一個漏鬥,再下面放一個盛著細土的大盆。定期往卵條上噴水,蟬蟻就會掉落下來。 「蠶蟻是白色的,比螞蟻還小,沒有任何防禦能力。」曹偉介紹,他總結的經驗是,把蠶蟻直接撒在樹下,讓它們自己鑽進地下,「它們面臨最大的天敵就是螞蟻。一般蟬蟻會在3分鐘內鑽進地下,沒有鑽進去的,就會被螞蟻吃掉。」 長成若蟲>> 潛伏地下也會被餓死 蟬蟻鑽入地下後,靠吸食樹根的汁液生存。「在地下自己鑿洞,每個蟬蟻一個洞,有的會因離樹根太遠,吃不到樹根的汁液餓死,還有些不適應環境凍死或者缺少水分乾死。」曹偉說,樹根的生長很繁雜,即使離樹幹較近的範圍內,也不能確保都有樹根。 地下蟄伏三年後,終於出土見天日了,但蟾蜍會在樹下蹲守,老鼠、刺蝟也不會放棄享受美食的時機。一些僥倖逃脫的知了猴,爬到樹枝、雜草上,蛻皮羽化為蟬,20天後開始交尾產卵,不久便死去。 |